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象棋,亦作“象碁”,属于二人对抗性益智游戏的一种。如何把中国象棋这种智慧的体操、高尚的娱乐活动引入语文课堂?如何使象棋课更具文化色彩?为此,本学期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上了有关象棋的文化专题课“红与黑的博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内课外练下棋,体会到了博弈之乐
为了体现“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开学初,我就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让他们互相教下象棋(有的孩子在家学过)。于是,在多次的练习摆棋、下棋中,全班学生都会按规则下棋了。
有了这样的基础,在课内,老师的指导就不再是对牛弹琴,而是可以与之平等对话了。我告诉学生,学象棋,得从残局学起。然后我在电脑上摆出残局,让大家一起研究对策:我方如果这样下子,对方会如何应对?假如这样下了,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下一步该如何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思索着,体验着,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思维得到了训练,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平时,每当学生上课表现好,我给他们的奖励,就是允许他们在电脑上进行人机博弈。他们乐此不疲,棋艺也提高了不少。
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传承象棋文化,得让他们走进去,热爱这项活动,并在实战中体验。因为,文化专题课的精髓是在浸润,而非雁过无痕。
二、巧对象棋谚语,营造了文化氛围
在课堂上,巧对象棋谚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什么情况下师生可以对对谚语呢?
1.在组织教学时。在结束一项教学活动,要组织学生进入下一个活动时,精心挑选出可以培养弈者良好心态、大格局的象棋谚语,如:“胜败乃兵家常事”“棋是木头块,输了再重摆”“观棋不语真君子,举棋不悔大丈夫”。于是,在师生铿锵有力的对答中,学生对下棋的艺德了然于胸。
2.在对弈练习时。为了让学生练成稳健的棋风,此时可与学生对对有关策略方面的象棋谚语,如:“兵贵神速,抢先入局”“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样的对答,像及时雨,起到了醒脑的作用。
3.在指导下棋时。为了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各个棋子的威力,我会在出车时,让学生背诵有关车的谚语“一车十子寒”;摆出老将时,对谚语:“老将出马,一个顶俩”。预设形势危险时,会提醒他们,并让他们对谚语:“马跳边,易被歼”“小卒坐大堂,将帅活不长”。这样的对答,为以后具体写出对弈的情景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堂上,时时响起这些象棋谚语,既有利于学生在博弈时提高棋艺,形成良好的棋风,又营造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三、漫谈“红”与“黑”,凸显了象棋文化
象棋在中国已经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并逐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交际的工具,正所谓“一棋在手,天下皆友;有此钟爱,今生何求?”可见象棋魅力之大。学生经过几个月的实战,虽然会下几步棋了,但对象棋里蕴含的文化仍所知甚少。因此,我让他们从比较熟悉的象棋规则聊起,通过考一考、读一读、比一比等形式,带领他们走进象棋文化。
1.聊一聊。同学们,在下棋中,你知道了哪些有关象棋的知识?在学生聊完知道的下棋规则后,再让他们读幻灯片上“马走日”的口诀作为小结,以此提升他们的认识。
2.考一考。A.出示几张塞象眼、蹩马脚的图片,考考学生是否弄清象棋里特殊的规定。
B.出几道选择题,考考学生是否完成前置性作业——有关象棋的发展史。
3.读一读。出示资料,点名读资料。通过读资料,了解到,原来红色棋子代表刘邦的军队,黑色代表项羽的军队。河南省荥阳的鸿沟因楚汉之争成了楚汉的边界。红色、黑色棋子和楚河汉界,对于下了几个月象棋的我班学生来说,已然熟视无睹,他们万万没想到,这里居然还有那么多有关汉朝刘邦、项羽的传说故事,因此,厚重的历史感迎面扑来,读来倍感新鲜有趣,记忆深刻。
4.比一比。通过比较,学生了解到象棋摆阵也挺有意思,左图有:中军帐将帅、侍卫、文官象、武将有车马炮,还有士兵,多么像古代战场啊!右图就是现如今的棋盘。左图的图像变成了32颗写着“车马炮”等字样的红黑两色棋子,演变得多么自然、奇妙!这小小的棋盘成了“红”与“黑”博弈、较量的战场。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小棋盘内有大乾坤。
学生通过聊下棋规则、象棋的发展史,在了解红黑棋子、楚河汉界的由来,以及棋盘的演变中,明显感受到楚河汉界内外,其实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红与黑的博弈,其实蕴含着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四、说写棋趣,实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新课标提倡语文学科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并指出,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在象棋文化专题课上,仅仅让学生会下棋,了解象棋文化,那是不够的,得有语用。所以,我采用了说写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语言文字训练。
1.说棋趣。出示学生平时下棋时的照片,让学生们具体说说,照片上的谁在干什么?抓细节描写,是三年级习作中的难点部分。于是,我要求学生一定要从动作、神态、心理这几个方面去说具体。由于有了明确的提示,学生在看图片描述小伙伴博弈时的神态、动作、语言时,积极表达,为后面的写埋下了伏笔。
2.写棋趣。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学生如何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关键在平时的训练。当学生说完棋趣,意犹未尽之时,我马上出示一篇学生习作,让他们点评这篇写下棋的文章。学生评价此文语句通顺,能围绕题目,重点写下棋的经过,可以得90分。为了让他们用上前面的象棋谚语,用上细节描写的方法,此时我抓住契机,适时指导:如果要让作文更加精彩,你认为应该如何修改呢?学生提出可以给文章中的“我”“爸爸”加上个性化的描写,使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下棋的走法方面更加具体化。经过学生合理想象、群策群力修改后的作文,下棋场景的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读着这样的文字,很有成就感。
说棋趣,写棋趣,其实是真正地把听说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也较好地实现了语文课与体育课的学科整合。
五、读悟棋品,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生活中,下象棋者往往有骄傲自满,大意失荆州者;有破釜沉舟,背水而战者;有顾此失彼,一溃千里者;有一输再输,屡战屡败者等等。弈者百态,不一而足。我们下棋,讲究的就是品棋悟道。如何让学生悟出好的棋品呢?唯有读书。
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好的棋品,我让学生阅读了《小棋王的故事》,学生在敬佩小棋王高超的棋艺的同时,更为他的气度和胸襟所折服。当学生了解了什么为好棋品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学生知道了对弈前应该有的礼仪,明白了如何正确对待输赢,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课题“红与黑的博弈”的深刻内涵,即两方对垒,较量的应该是棋艺,更应该是棋品。棋品好才是人品好。很自然的,从棋品迁移到人品,象棋课的育人之效润物无声。
自从开设了这个文化专题课,家长们好评如潮,纷纷反馈,有的说:“我的孩子回到家,做完作业后,就会调侃我这个当妈的,‘来,咱们一起来做智慧的体操吧。’嘿嘿,就是邀请我陪他下象棋。”有的说:“孩子学了文化专题课,津津有味地跟我講述有关象棋、棋子、棋盘里蕴含的知识和故事。说真的,这些,我们大人都不太清楚呢。”尤为可喜的是,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在参与这种高尚的娱乐活动时,能做到彬彬有礼,下子稳健,落地生根,颇有大将风度。看来,孩子们真的爱上了我们的象棋文化,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棋风、棋品。
参考文献:
[1]程少堂主編.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海天出版社,2006.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3]王嘉良主编的《中国象棋残局大全》
一、课内课外练下棋,体会到了博弈之乐
为了体现“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开学初,我就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让他们互相教下象棋(有的孩子在家学过)。于是,在多次的练习摆棋、下棋中,全班学生都会按规则下棋了。
有了这样的基础,在课内,老师的指导就不再是对牛弹琴,而是可以与之平等对话了。我告诉学生,学象棋,得从残局学起。然后我在电脑上摆出残局,让大家一起研究对策:我方如果这样下子,对方会如何应对?假如这样下了,有没有想过自己的下一步该如何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思索着,体验着,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从而思维得到了训练,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平时,每当学生上课表现好,我给他们的奖励,就是允许他们在电脑上进行人机博弈。他们乐此不疲,棋艺也提高了不少。
事实证明,要想让学生传承象棋文化,得让他们走进去,热爱这项活动,并在实战中体验。因为,文化专题课的精髓是在浸润,而非雁过无痕。
二、巧对象棋谚语,营造了文化氛围
在课堂上,巧对象棋谚语,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么,什么情况下师生可以对对谚语呢?
1.在组织教学时。在结束一项教学活动,要组织学生进入下一个活动时,精心挑选出可以培养弈者良好心态、大格局的象棋谚语,如:“胜败乃兵家常事”“棋是木头块,输了再重摆”“观棋不语真君子,举棋不悔大丈夫”。于是,在师生铿锵有力的对答中,学生对下棋的艺德了然于胸。
2.在对弈练习时。为了让学生练成稳健的棋风,此时可与学生对对有关策略方面的象棋谚语,如:“兵贵神速,抢先入局”“象棋似布阵,点子如点兵”“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这样的对答,像及时雨,起到了醒脑的作用。
3.在指导下棋时。为了让学生深深体会到各个棋子的威力,我会在出车时,让学生背诵有关车的谚语“一车十子寒”;摆出老将时,对谚语:“老将出马,一个顶俩”。预设形势危险时,会提醒他们,并让他们对谚语:“马跳边,易被歼”“小卒坐大堂,将帅活不长”。这样的对答,为以后具体写出对弈的情景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堂上,时时响起这些象棋谚语,既有利于学生在博弈时提高棋艺,形成良好的棋风,又营造了浓浓的文化氛围。
三、漫谈“红”与“黑”,凸显了象棋文化
象棋在中国已经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并逐步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交际的工具,正所谓“一棋在手,天下皆友;有此钟爱,今生何求?”可见象棋魅力之大。学生经过几个月的实战,虽然会下几步棋了,但对象棋里蕴含的文化仍所知甚少。因此,我让他们从比较熟悉的象棋规则聊起,通过考一考、读一读、比一比等形式,带领他们走进象棋文化。
1.聊一聊。同学们,在下棋中,你知道了哪些有关象棋的知识?在学生聊完知道的下棋规则后,再让他们读幻灯片上“马走日”的口诀作为小结,以此提升他们的认识。
2.考一考。A.出示几张塞象眼、蹩马脚的图片,考考学生是否弄清象棋里特殊的规定。
B.出几道选择题,考考学生是否完成前置性作业——有关象棋的发展史。
3.读一读。出示资料,点名读资料。通过读资料,了解到,原来红色棋子代表刘邦的军队,黑色代表项羽的军队。河南省荥阳的鸿沟因楚汉之争成了楚汉的边界。红色、黑色棋子和楚河汉界,对于下了几个月象棋的我班学生来说,已然熟视无睹,他们万万没想到,这里居然还有那么多有关汉朝刘邦、项羽的传说故事,因此,厚重的历史感迎面扑来,读来倍感新鲜有趣,记忆深刻。
4.比一比。通过比较,学生了解到象棋摆阵也挺有意思,左图有:中军帐将帅、侍卫、文官象、武将有车马炮,还有士兵,多么像古代战场啊!右图就是现如今的棋盘。左图的图像变成了32颗写着“车马炮”等字样的红黑两色棋子,演变得多么自然、奇妙!这小小的棋盘成了“红”与“黑”博弈、较量的战场。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小棋盘内有大乾坤。
学生通过聊下棋规则、象棋的发展史,在了解红黑棋子、楚河汉界的由来,以及棋盘的演变中,明显感受到楚河汉界内外,其实是一个看不见硝烟的战场;红与黑的博弈,其实蕴含着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
四、说写棋趣,实现了学科之间的整合
新课标提倡语文学科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并指出,跨学科学习,也应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在象棋文化专题课上,仅仅让学生会下棋,了解象棋文化,那是不够的,得有语用。所以,我采用了说写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了相关的语言文字训练。
1.说棋趣。出示学生平时下棋时的照片,让学生们具体说说,照片上的谁在干什么?抓细节描写,是三年级习作中的难点部分。于是,我要求学生一定要从动作、神态、心理这几个方面去说具体。由于有了明确的提示,学生在看图片描述小伙伴博弈时的神态、动作、语言时,积极表达,为后面的写埋下了伏笔。
2.写棋趣。三年级是作文起步阶段,学生如何能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关键在平时的训练。当学生说完棋趣,意犹未尽之时,我马上出示一篇学生习作,让他们点评这篇写下棋的文章。学生评价此文语句通顺,能围绕题目,重点写下棋的经过,可以得90分。为了让他们用上前面的象棋谚语,用上细节描写的方法,此时我抓住契机,适时指导:如果要让作文更加精彩,你认为应该如何修改呢?学生提出可以给文章中的“我”“爸爸”加上个性化的描写,使人物的动作、表情以及下棋的走法方面更加具体化。经过学生合理想象、群策群力修改后的作文,下棋场景的描写,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学生读着这样的文字,很有成就感。
说棋趣,写棋趣,其实是真正地把听说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落到实处,也较好地实现了语文课与体育课的学科整合。
五、读悟棋品,提升了学生的文化内涵
生活中,下象棋者往往有骄傲自满,大意失荆州者;有破釜沉舟,背水而战者;有顾此失彼,一溃千里者;有一输再输,屡战屡败者等等。弈者百态,不一而足。我们下棋,讲究的就是品棋悟道。如何让学生悟出好的棋品呢?唯有读书。
新课标告诉我们,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为了让学生明白什么才是好的棋品,我让学生阅读了《小棋王的故事》,学生在敬佩小棋王高超的棋艺的同时,更为他的气度和胸襟所折服。当学生了解了什么为好棋品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联系实际谈感受。学生知道了对弈前应该有的礼仪,明白了如何正确对待输赢,并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课题“红与黑的博弈”的深刻内涵,即两方对垒,较量的应该是棋艺,更应该是棋品。棋品好才是人品好。很自然的,从棋品迁移到人品,象棋课的育人之效润物无声。
自从开设了这个文化专题课,家长们好评如潮,纷纷反馈,有的说:“我的孩子回到家,做完作业后,就会调侃我这个当妈的,‘来,咱们一起来做智慧的体操吧。’嘿嘿,就是邀请我陪他下象棋。”有的说:“孩子学了文化专题课,津津有味地跟我講述有关象棋、棋子、棋盘里蕴含的知识和故事。说真的,这些,我们大人都不太清楚呢。”尤为可喜的是,家长们普遍反映,孩子在参与这种高尚的娱乐活动时,能做到彬彬有礼,下子稳健,落地生根,颇有大将风度。看来,孩子们真的爱上了我们的象棋文化,并逐渐形成良好的棋风、棋品。
参考文献:
[1]程少堂主編.程少堂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M].海天出版社,2006.
[2]巢宗祺、雷实、陆志平主编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3]王嘉良主编的《中国象棋残局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