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容上求新 于思想上突破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t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我们仿佛只在意学生写作文的技巧传授与指导,因为生活在同样的学校,同样的环境中,有些同学写得好,有些同学则不知道怎么写。其实,我们忽视了另一个问题,那就是大多数写作能力差的学生不是不知道如何写,而是不知道写什么,或者没什么可写。是啊,生活平平淡淡的,大家都一样,还要写出个性特色,写什么呀。我认为应该在内容上、思想上下点功夫。
  多观察,写细节。我想,孩子的父母在为孩子们做后勤工作时,其具体内容、形式是相近的,也就是衣、食、住、行、吃、喝、屙、撒、睡。但各自的父母做这些事时的细节是不一样的。我有一个学生写《深藏着的爱》,大意是这样:有一次,洗鞋垫,穿了好长时间了,又放在盆里好长时间了,再不洗同寝室的同学们也反感。虽然下决心洗,就是没有情绪洗。两眼看着窗外有气无力、有力无心地慢吞吞地刷,一下,两下;一下,两下……刷了几个回合后要翻面时,陡然看到有字迹。垫子是母亲垫上的,自己就直接穿上,每天也只是在固定的位置,穿上放下就完事了,压根没有在意垫子上还有字。仔细看看,有点像“心”字,但污滓的色彩太浓,不明晰。于是又敷上洗衣粉,反复刷了几下,用清水一漂,果然是“心”字。什么意思呢?母亲一向正派,邻里口碑很好,父母关系正常,也没有电视电影中的粘呼,根本不会来这一套。“我”也还小,更何况母亲是明事理的人,也不会在“我”正集中精力为理想奋斗时做这种暗示与误导。好奇心驱使他又在同一支鞋垫上刷出了另一个字:想。他迅速地刷洗另一支,又在同样的位置看到“事成”二字。他把一双鞋垫托在手中,“心想事成”四个红色的字样在眼前熠熠生辉,他双手擅抖起来了。接着他浑身擅抖起来了。母亲对孩子的期盼与希望,是在孩子还未离开时,提前很长时间就一针一线地密密地绣在了母亲的心中,绣在孩子人生道路的每一步上啊。这藏于心底的爱,什么时候才能被无知的孩子发现呢?于是,他迅速地洗完垫子,把它晾晒在阳光下,走进教室,开始复习,于是他找回了好久都没有出现过的最佳状态。
  也许人人都洗过鞋垫,垫过鞋垫,但代杰洗、穿就是个性化的,谁也无法替代的,这就是细节。只要你注意观察生活中这样或那样的细节,个性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中。
  多思考,写智慧。“智慧”一词也许太大了,其实也不大。发现要写的生活是智慧,而要写的生活本身也是智慧的结晶。我在写《用心灵抚起湛蓝的天空》前看到了四个生活场景。一是在家乡看见串入稻田的溜生荷叶被农民拢起用菊花茎扎好,以免影响稻子扬花。二是在教室看见垃圾铲脱焊处系着的蝴蝶结。三是放在讲台上的竹片儿教鞭开裂处被学生用透明胶带粘好。四是考试的座位标签是废弃的志愿卡。这些看似小事,却蕴含着大智慧。比如说吧。几张荷叶拽掉完事,但农人都珍爱生命,只将之轻轻拢起,这样既不影响稻子接受阳光,也不影响荷叶莲藕的生长。垃圾铲坏了,要么去修,要么重买一把。而这位姑娘用布条挷扎好后还系一个蝴蝶结,用创造性的智慧完成一次创造性的劳动,这是美,更是品质。打印室的工作人员将废弃的志愿卡用来制作考场座位标签,这哪一点不是智慧呢?
  小人物有小智慧,大人物有大智慧。写作者的智慧就在于发现写作的亮点:使我的作品增彩的材料,让我的作品提升的思想;一个切点,一个灵感,一个角度等。
  少附和,写见解。凡事有自己的看法,写出来,明确地告诉读者,定是好文章。说是古代有一位官员,十分爱吃鱼,于是就有一些逢迎者、别有企图者以多种名义给他送鱼,他一律谢绝。他说,收了你们的鱼,我就是接受贿赂;被人发现了,举报了,我就没有了俸禄,就永远吃不成鱼了。这个官员从“吃鱼”中发现了丰富的内涵,这被一个学生发现了大与小的关系:收鱼事小,受贿事大;常与变的关系:有俸常吃,失俸吃不成。这比空说廉洁要好得多。这是见解,毋宁说是智慧。
  过去有个笑话,说一个书生驱车进城,第一次去着急了,向路边的一个老爷子问路:“唉,到县城还有多远?”老爷子举举手里的拐杖说:“还有十拐杖。”书生说:“这里论里,不认拐杖。”“论理?论理你得叫我‘大爷’。”看这里有一个传统道德存与弃的关系问题,也有一个语言表达得体,要看对象场合的问题。
  林肯的父亲在西雅图买了一个农场,有很多石头。有一天,他母亲建议将石头搬走。父亲说,如果搬得走,主人就不会卖给我们,它们是一座座小山头,都与大山连着。有一次,父亲进城去了,母亲带领我们清除那些石头。不长的时间,就把它们弄走了,原来,它们并不是像父亲说的那样像山头,而是一块块孤零零的石头。是啊,石头就在那儿,不搬,它是山头,搬,它是石头。人之为学、做事亦如此,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看来,办事情,做学问,成功与否,条件好坏不是决定因素,主观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才是关键,这里蕴含着主客观的辩证关系。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现象都包含着对立与统一、主观与客观、相对与绝对、偶然与必然、整体与局部、正面与反面、现象与本质、静止与发展的哲理,从生活中的小事上发现了,就是你的独特见解。
  善总结,写观点。很多新理论都是建立在对身边小事的科学分析总结上的。身边人事,自然中的一草一木,只要留心,经过分析提炼,定能抽象出新鲜而科学的理念。当然,也可以引进新的观念。
  有一个工科学生毕业后,被分配在西北沙漠地区,面对浩瀚的沙漠他迷茫,他无助。白天在沙丘上奔跑、呐喊,疯狂地发泄,一天,两天……直到有一天他早晨来到昨天被他蹂躏的沙丘,沙丘竟然恢复了践踏前的月牙形状。于是,他又开始了发泄,第二天,沙丘又惊人地恢复了。他冷静下来,拍照、分析比较,最后写出文章。后来,他带着成果回到母校,与导师一起将成果运用到实际生活中,飞机上有了月牙状散热片,从此我国国产发动机前进了10年。这时,他明白了,科学的新思维、新理论就在我们身边,学校分配他到西北边疆,是将他在成为科学家的关键时刻推了一掌。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论者一向都局限在孔明用人失察,决策失误,马谡纸上谈兵,言过其实等方面,而我们是否可以从马谡临死之时的表现反窥他的为人呢?他没有叫屈喊冤,没有推脱责任,更没请求,却以堂上老母、膝下乳儿相托,其一片忠孝之心,不也令人感动吗?
  “滥竽充数”典故我们常用来讽刺没有本事的人夹在有本事的人中间凑数,都将锋芒对着南郭先生。其实,南郭先生固然有诸多不堪,而我们与之共事的人呢?我们的领导呢?只要换个角度就是一个新的观点,还可以从南郭先生的出走说一说:我走什么呢,这么多好的老师在身边,只要我努力学习,博采众长,定会出类拔萃,脱颖而出呀。
  还有猪八戒。他贪色、贪财,好吃懒做,凡事讨价还价,但最终成了正果,为什么呢?因为有一心向善、以身作则的领导,有吃苦耐劳、任劳任怨、脚踏实地的沙僧,有火眼金睛、明察秋毫、嫉恶如仇的孙悟空等这样的同事。还有观音、黎山老母这样的监督机制,所以才成全了他的佛心佛性。食色性也,无可厚非,反而增强了八戒的可爱与智慧。
  只要你善于用眼睛观察,于生活中把握写作的素材,收集积累,再于思想上加以提升。只要你提笔,定会文思泉涌,倚马而就。也许你摊好纸张,信手一挥,便能尽收读者的惊叹与赞誉。
  陈兆刚,语文教师,现居湖北房县。
其他文献
《庄子》说:“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这句话告诉我们,说话做事要想打动别人,必须有真情。其实,为文也如此。文章要感人,要打动读者,就必须写出真情实感。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感情真挚呢?是不是说作文时强装忧伤或欢娱就可写出有真情的文章呢?不是,这样的文章容易露出娇柔造做之态,肯定会给阅读者留下虚假的印象。我们平时说“文如其人”,也可倒过来说“人如其文”
1958-1965年间,人教社所编中学语文教科书按照结构体例的不同,鲜明的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58-1960年,第二阶段为1961-1965年。前一阶段以1958年新编教科书为基础,先后经过了1959年、1960年两次修订。后一阶段包括两套新编教科书:1961年的十年制中学语文教科书与1963年的十二年制新编中学语文教科书。  一  1958年,人教社编出新的初高中语文课本共12册,没有前
笔者在大学从从事写作教学20多年,每接一届新生,我都喜欢“摸底”。然而,让我惊诧的是,无论是“虚构作文”还是“非虚构作文”,我都很难在其中看到他们个人的情感体验,很少看到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更是难以看到他们对人和事的价值判断。  我们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接受作文训练,从最初的日记、读书笔记,到记叙文、说明文,及至高中阶段的议论文,训练的内容不能说不完备,写的作文不可谓不多,为什么他们仍然写不出带有个
新课程改革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学形式更加多样,课堂气氛也更加活跃,这是可喜的变化。然而,在欣喜的同时我们却发现: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究其原因,是我们的教师让课堂超载了,装了许多不该装、不能装的东西。  一、教学超载:一种值得深思的现象  超载,《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注释:运输工具装载的货物或乘坐的人超过规定的载重量。那么,什么是课堂教学超载呢?为了更好的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
2017年9月8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人民日报》撰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强调要掀起“课堂革命”,要创建“以学习者为核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作为一个从教23年的教育工作者,我非常认同陈部长的说法,23年的教育实践,我也深刻认识到:课堂是教育的主战场,课堂质量决定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肩负重大责任和使命的新时代教师,更要领悟教育的真谛,努力创设全身心服务学生成长的课堂教学。  《林教头风雪
凌宗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校长、中国教育报刊社签约评论员、《中国教育报》“2012年度十大读书推动人物”之一。江苏省教育学会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民国教育家刘百川研究者,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倡导者,践行者。语文教学主张“遇物则诲,相机而教”。有专著《好玩的教育:学校文化重建五讲》《阅读,打开教育的另一扇门》《有趣的语文:一个语文教师的“另类”行走》《语文教师的使命》《你也可以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专题“一滴泪中的人性世界”第二板块“美与丑的看台”中的课文,节选自陈敬容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巴黎圣母院》第六卷第四章。选文部分的相关情节在课下注释中有如下补充:“加西莫多在克洛德的唆使下,拦路劫走爱斯梅拉达,被官兵抓住,判受鞭刑。”  一直以来,由于对雨果精神立场和创作追求的不了解,很多读者对此文的解读仅仅停留在美与丑的对立这一角度,认为伽西莫多
科普作品是一种以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为主要目的的作品,其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一句话,作品必须有科学性。在初中语文教材里,科普作品很多,有的一册教材就有六分之一的科普作品,但是,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沿袭着将科普作品当成一般说明文来阅读和教学的习惯,在阅读和教学过程中,总是将它肢解成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和说明语言这几个板块。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例,我们翻阅与之相
广大中学生的作文现状告诉我们,无论是平时作文还是考场作文,散文是他们最钟情的文体之一。作文教学漠视散文写作教学的行为,已经严重背离了学生作文现状与作文实践,违背了新课程精神,必须给以矫正。高中作文教学应该重新给散文定位。   一.社会生活养育散文、需要散文。   社会生活养育了散文。可以这么说,生活有多广阔,散文写作的空间就有多广阔。宏观微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生活艺术、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三教
新课改背景下,高考将如何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和精神,教师将如何带领学生科学高效地备考,是所有高三语文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高考语文复习谈谈自己的一些认识和做法。  一、“把根留住”:回归教材,以教材为本。  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高中三年学习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文本。教材上的很多内容教师可以结合高考内容加以筛选、改编、整合、创新为备考服务,切不可将眼睛只盯住繁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