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光明” “闪光” 生命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ip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茄太阳”》(苏教版四下)讲的是:天真的明明从小失明,父母卖菜,她就坐在后面打量这个“黑暗”的世界。双腿残疾的“我”在一次次的买菜过程中结识了明明,善良的心底升起一种人性的关爱与呼唤。后来明明得到好心人帮助,更换了眼角膜,看到了“光明”,她表示长大后要把她的腿换给“我”。故事感人至深,让人深深地体味到“生命的关怀”。
  
  一、未成曲调,“光明”先行
  
  教学中,为了唤起学生对明明渴望“光明”的内心体验。我进行了这样的操作:
  经过初读交流。学生已经知道明明是位盲童。课伊始,我在黑板上写下“明明”两个大字:“这名字是她的父母起的,你们知道这个名字的含义吗?”学生纷纷发言,围绕父母的希望展开讨论。’然后,我追问了一个问题:你知道盲人的感受吗?引导学生体会在黑暗之中的痛苦,从心里激起对明明的同情与关爱。
  从感受人手,我引导学生与“自己”对话,抓住学生内心纯真的同情。引领学生走近文中人物角色,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学生与自己的“对话”中,有学生说:“如果我是盲人,什么也看不见,还不如死了算了。”这是学生真实的内心写照,也为下面的教学铺就了“情感的红地毯”。
  
  二、峰回路转,“光明”再现
  
  课文中描写明明的语句很多,有对明明美丽外表的描述,更多的是描写“我”、明明的父母以及其他人与她交谈时她的“笑”。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心地善良、纯真无邪的“盲明明”。对这些描写,我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在与文本以及与明明的“对话”中进行深入挖掘。
  学生通过自读,画出了描写明明的语句。继而,我引导学生就印象深刻的语句谈感受。大多数学生谈及明明的可爱、天真。我一一作了肯定,并顺势进行了朗读的训练与指导。在此基础上,我问:“从明明的多次‘笑’中,你有什么体会?”学生进行了一番再读思索,有一学生这样答道:“明明一边用手摸着黄瓜、豆角,一边咯咯地笑。可以看出她是多么的兴奋!”我闯:“她为什么会如此兴奋呢?”他说:“因为明明本不知道这些东西,现在知道了!”我又问,此时你想说些什么?有学生说道: “明明真是太可怜了。如果她有一双好的眼睛。多好!”我又问:“如果你看到明明在一边摸,一边笑,你会笑吗?”学生纷纷表示不会笑,反而会觉得同情与难过。简单的一个“笑”字,居然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内容。在与文本深入“对话”的过程中。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光明”对于明明是多么重要,有了“光明”,明明的生命将放射出异彩。
  “文本”作为作者思想的载体,反映了作者的写作目的。文中多次出现“笑”,表面看是表现明明天真,细细推敲会发现都是含泪的“笑”。教师的任务就是鼓励学生在与文章亲密接触、直接对话的过程中自悟、自得。
  
  三、释放心灵,“光明”永驻
  
  此课教学结束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就明明最后获得“光明”谈自己的感想。学生有的说是得益于好心人的帮助:有的则表达了对明明的祝福;有的说明明一定也会像别人帮助自己一样去帮助更多的人;有的说“我”也用同情、耐心和真诚帮助了明明(“我”也是双腿残疾人士,)回答可谓精彩纷呈!
  在此基础上,我说:“其实,在这个世界上,像明明这样的残疾人有很多,他们有的双目失明,有的双耳失聪,有的寸步难行……他们,都拥有生命,都需要帮助,都‘向往光明’!”我在黑板上重重地写下“向往光明”四个大字,“你是怎样理解光明的?”学生的理解多种多样,有的更是超越了文本(黑暗需要光明),残疾人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认为他的未来一片黑暗。最需要光明!我问:“你需要光明吗?”学生有的说不需要,理由是我的生活很幸福;有的说需要。理由是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对自己的特长失去了信心等。对此。我都作了正面引导。
  此时的课堂,看似是师生之间的“对话”,实则是学生与自己的理解对话,是对自己的否定与挑战,更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心底有了快乐,光明就不远了”,我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句话,并联系明明、“我”与明明的父母说出了自己的理解。“相信大家心中的‘光明’是五彩的,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在书上吧!”从学生写的话中,可以看出,学生对光明的理解远远超乎我的预料。爱心如太阳,温暖别人;有了光明,生命才闪光……
  
  (作者单位:江苏省溧阳市新昌小学责任编辑:胡本光)
其他文献
在一节“圆锥的体积”课上,老师先拿出圆柱与圆锥形的量杯各一个说:大家来猜一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呢?第一个学生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2接着又有学生说是1/3、1/4、1/8等。然后老师又接着说:到底哪位同学猜对了呢?下面请大家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做个实验,老师为每组各准备了底和高都相等的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量杯各一个,要求每个同学都做一次实验,用圆锥量杯将水往圆柱量杯里倒,看一看要
期刊
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建模能力    模式是从众多个别题例中概括出来的关于该知识的共性。它本身有抽象性、概括性,对学习有重大影响。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通过直观手段展现题目中具体数量和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把题目中的日常生活用语转化成数学用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建构新的解题模式,提高建模水平和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发现厦门市同安第二实验小学编写这套校本教材是在书稿已经基本成型时。暑假期间一次下校时,碰到蒋大营老师和陈少敏校长正商讨将此校本教材正式出版,粗翻一下,极为兴奋,顿来兴致,于是,支持本教材的正式出版便成分内之事。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民间文化的沿袭主要靠的是人们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其生命力在于有用、有味、有趣,其表现形式在于直接影响特定人群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在于常为人们津津乐道并予以传承。  同
期刊
有人说得不到快乐,不是因为拥有得太少,而是因为计较得太多。快乐。其实很简单。  镜头一:  某日,在校园楼梯拐角,偶遇一戴眼镜的可爱小女孩。  女孩很有礼貌地问:“校长好!”  “你好!”  小女孩侧抬着头,甜甜地笑:“校长,你教几年级?”  “六年级!”  又问:“是二班吗?”  “嗯。”(摸摸她的小脑袋)  小女孩转过身子,很开心,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走了。  镜头二:  走廊尽头,碰到一同事女
期刊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多样化。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估算和提出、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期刊
“钝感力”直译为“迟钝的力量”,是年过七旬的渡边淳一的最新人生感悟。在他看来,“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更易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状态,看起来不够机灵也不够聪明,却总能在竞争中胜出。就是这种钝感让他不像一般
期刊
作为教育图书编辑,我负责编辑过教育学者的专著,编辑过教师的教育随笔,而编辑这样一本介于教育专著和教育随笔的书却是第一次。任勇先生的这本《走向卓越,为什么不?》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感性与理性并存,激情与冷静同在。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忘记自己的编辑身份,成了这本书的读者,思维和激情跟随任勇先生的笔而涌动。一本不算太厚的书,我编辑了很久。编辑到最后几页的时候,竟然有种不忍编完之感。  这本书是有些
期刊
我与书有着不解之缘。    买书:乐颠颠    能回忆起最早的书事,是作为军人的父亲去队部时,把我扔进了部队的小图书馆,他要我从小受到书的陶冶。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在我童年时。对我说了句令我终身难忘的话:“路过书店不进去,就是罪过!”话中饱含着他们那辈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后生所寄托的希望。  于是,小城的书店里,常有我的身影。买的第一本书是0.42元的高玉宝著的《我要读书》,这是一本厚厚的书,不是连
期刊
今天继续学习《这儿真好》。  让学生比较这两句话:  小熊明白了,他在岛上种呀种,种了许多小树苗。  小熊明白了,他在岛上种了许多小树苗。  孩子一下子发现,第一句多了“种呀种”这几个字。  “那么,你认为这几个字去掉好不好?”  “不好。”一齐这么说。  “不好在哪里?你从‘种呀种’这几个字中看到小熊在干什么呢?”  “我仿佛看到小熊在不停地种树。一点也不休息。”黄李纯说。  “我看到小熊在给小
期刊
教师的社会支持系统主要包括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一支持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①学校方面:包括教师与校领导、同事、学生的关系等。校领导的关心与支持,同事的友谊与合作,学生的尊重与爱戴等是构成良好学校支持网络的关键因素。②家庭方面:包括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婆媳关系等。夫妻双方的理解与恩爱,亲子之间的良好互动,婆媳之间的和睦关爱等是构成良好的家庭支持网络的关键因素。③社会方面:包括教师与朋友、学生家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