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书结缘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66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与书有着不解之缘。
  
  买书:乐颠颠
  
  能回忆起最早的书事,是作为军人的父亲去队部时,把我扔进了部队的小图书馆,他要我从小受到书的陶冶。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在我童年时。对我说了句令我终身难忘的话:“路过书店不进去,就是罪过!”话中饱含着他们那辈人对知识的渴求和对后生所寄托的希望。
  于是,小城的书店里,常有我的身影。买的第一本书是0.42元的高玉宝著的《我要读书》,这是一本厚厚的书,不是连环画,是我少吃14根冰棍省下的钱买的;于是,每逢出差、讲学到一个城市,其他地方去不去关系不大。但至少要去一两家较大的书店;于是,我那不大的书屋里,已有一万余册藏书;于是,朋友到我家,总爱在书屋里与我交谈;于是,不少认识和不认识的家长,总喜欢带着他们的孩子到我那书屋坐坐。连我的女儿也喜欢在书屋的另一张办公桌学习,说:“在这里学习效率特别高。”
  常有这种情形:某个中午与妻话别去沪出差,到了机场先在“空港书屋”淘本书以备飞机上读。如果淘不到想要的书,也不要紧,我包里还有书可读。下飞机后又直奔书店,妻子午睡醒来,她这边一个短信:“到否?”我那边回复:“在书城淘书多时,不知你醒否,不敢打扰。”“天哪!”
  到北京淘书,更是乐不可支。
  京城的书,颇有大气,品位确实高,观点确实新,信息量确实大,文笔确实好。
  乐颠颠地淘书,还要美滋滋地读啊。
  
  读书:美滋滋
  
  我读了三年的全寄宿制幼儿园,在农村小学读了五年(小学跳了一级),在城里中学读了五年。我们兄妹四人,我是长子,父亲对我有一个“严格”的要求,所有的作业必须在学校完成,回家必须干家务。所幸,那时的学习没太大的压力。于是。我练就了这样的本领:能抓紧时间快速地在学校里读很多书并完成作业,回家后能有条不紊地干完家务。我当时的感觉就是读书是非常快乐的,干家务也是非常快乐的。读了十年书,除了寒暑假,我几乎没有在家做过作业。现在的中小学生。哪有我那时的快乐。
  当了老师后,又该怎样读书呢?
  我摸索了一套读书法。一是按系列学习。如,我教数学,数学竞赛是一个系列,数学建模又是一个系列。二是精于一地学习。如,我当副校长,觉得张楚廷所著的《校长学概论》很适合我读,精读它,读透它,然后再“博览群书”:《校长学》、《校长素质论》、《成功校长的实践与研究》、《现代学校管理学》、《给校长的建议——101》等。这样就等于打开了一个缺口,建立了一个根据地,然后再乘胜追击,逐步扩大“作战”领域。三是分层次学习。如“创新教育”专题,我是这样从高层往低层学习的:《创新教育》+《脱颖而出——创新教育论》--+《创新教育与学科教学整体改革实验指导》—,《教师创新行为案例与评议》—,《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等。
  作为教师的读书更多是为了教书。
  
  教书:喜洋洋
  
  我是很喜欢教书的。当校长时,经常找机会去上课。
  我教书,一是有爱心,二是讲方法,三是有几招。
  晓江同学在我们班只呆了一天。第二天就到省体工队去了。作为班主任的我,组织班上的学生为他召开了简短的欢送会,同学们说了许多激励的话,我也对其品德、学习、运动水平等方面提了些要求,然后是晚上家访,再然后是长达三年的信件往来。为一个只呆了一天的学生做了这么多的事,这就是我的育人观,这就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
  
  写书:路漫漫
  
  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出书,竟然在自己30岁的时候,写了本《初中生学习方法与能力培养》的书,以后一发不可收拾。其实,我的写书,有别于作家,我写的书是研究与实践的结果。
  深圳某重点中学在《中国教育报》刊登招聘优秀教师消息,应聘的第二个条件是“能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我在思考这个条件的含义时,悟出这样一个道理:教师不能仅停留在娴熟的教学基本功上,要实现最终的事业成熟,教师还必须是一个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自觉地将实践纳入科研的轨道,走“教、学、研”之路,必将会成为“研究型”的教师,为探索未来教育、教学规律作出新的贡献。
  2007年8月,我的第76本书《学生高考必备》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2008年3月,我的第78本书《中学生安全教育读本(主编)》由鹭江出版社出版。
  2009年3月,我的第82本书《走向卓越:为什么不?》将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9年4月,我的第84本书《师者回眸》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也许是写书写上瘾了,我希望在有生之年写100本书。
  买书,读书,教书,写书,一介书生的书底人生。
  (作者系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 责任编辑:林彦)
其他文献
因工作需要,听了不少教师的说课。在说课活动中发现了一些制约说课朝更高层次发展的共性问题。即误区。  误区一:大玩“空手道”。说课不仅要回答“怎样教”,而且要以现代教育理论为依据。阐述“为什么要这样教”。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理论运用得越多,说课含金量就越大,自己的水平就越高。于是。盲目地搬用名家论述、滥用理论术语,至于具体的教材该如何处理,具体的程序该如何设计,具体的文本内容该如何取舍等,则谈及甚少,
期刊
于漪曾说:“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小学美术课是一门艺术教育课程,美术教师在导课设计中,除了遵循普通教育和一般艺术教育的规律外,还应遵循美术教育的自身规律。    一、紧扣教学目标导入    导课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及教师自身的特点去选择导课方式。  如《重复图案》的导人:教师出示一只白色的硬纸盒,让学生改变这只盒子面貌
期刊
有位教育家说过,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在其中越是感受不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也就越大。如今的品德课程,一改“事例”加“遁理”的旧貌,把教材仅仅作为一个范例、一个话题,引导师生回归沸腾的现实生活,用精彩的活动来代替有形的说教,用现实的生活去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感悟,并使其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达到一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似的影响。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应构建开放和谐的教学空间,让学生成为
期刊
在一节“圆锥的体积”课上,老师先拿出圆柱与圆锥形的量杯各一个说:大家来猜一猜,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呢?第一个学生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2接着又有学生说是1/3、1/4、1/8等。然后老师又接着说:到底哪位同学猜对了呢?下面请大家以六人小组为单位,动手做个实验,老师为每组各准备了底和高都相等的圆柱形和圆锥形的量杯各一个,要求每个同学都做一次实验,用圆锥量杯将水往圆柱量杯里倒,看一看要
期刊
在解决问题中,发展学生建模能力    模式是从众多个别题例中概括出来的关于该知识的共性。它本身有抽象性、概括性,对学习有重大影响。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问题情境,通过直观手段展现题目中具体数量和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把题目中的日常生活用语转化成数学用语,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建构新的解题模式,提高建模水平和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期刊
发现厦门市同安第二实验小学编写这套校本教材是在书稿已经基本成型时。暑假期间一次下校时,碰到蒋大营老师和陈少敏校长正商讨将此校本教材正式出版,粗翻一下,极为兴奋,顿来兴致,于是,支持本教材的正式出版便成分内之事。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民间文化的沿袭主要靠的是人们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其生命力在于有用、有味、有趣,其表现形式在于直接影响特定人群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在于常为人们津津乐道并予以传承。  同
期刊
有人说得不到快乐,不是因为拥有得太少,而是因为计较得太多。快乐。其实很简单。  镜头一:  某日,在校园楼梯拐角,偶遇一戴眼镜的可爱小女孩。  女孩很有礼貌地问:“校长好!”  “你好!”  小女孩侧抬着头,甜甜地笑:“校长,你教几年级?”  “六年级!”  又问:“是二班吗?”  “嗯。”(摸摸她的小脑袋)  小女孩转过身子,很开心,像一只快乐的小鸟飞走了。  镜头二:  走廊尽头,碰到一同事女
期刊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2、63页。  [教学目标]  1 探索并掌握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计算方法多样化。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估算和提出、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 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感受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期刊
“钝感力”直译为“迟钝的力量”,是年过七旬的渡边淳一的最新人生感悟。在他看来,“钝感力”作为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及人生智慧,相比激进、张扬、刚硬而言,更易在目前竞争激烈、节奏飞快、错综复杂的现代社会中生存,也更易取得成功。并同时求得自身内心的平衡及与他人和社会的和谐相处。电视剧《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在成长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状态,看起来不够机灵也不够聪明,却总能在竞争中胜出。就是这种钝感让他不像一般
期刊
作为教育图书编辑,我负责编辑过教育学者的专著,编辑过教师的教育随笔,而编辑这样一本介于教育专著和教育随笔的书却是第一次。任勇先生的这本《走向卓越,为什么不?》是一本什么样的书?感性与理性并存,激情与冷静同在。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忘记自己的编辑身份,成了这本书的读者,思维和激情跟随任勇先生的笔而涌动。一本不算太厚的书,我编辑了很久。编辑到最后几页的时候,竟然有种不忍编完之感。  这本书是有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