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白狗秋千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是莫言较为成熟的作品。小说主要塑造了“我”、暖、哑巴等人物,人物虽少,但是都形象鲜明,栩栩如生。其中,作为贯穿小说的主要人物暖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暖从青春少女到粗鲁农妇,虽然生活没有光彩,但她依然憧憬爱情,不愿被苦难打败,敢于追求自己的幸福。
【关键词】:白狗秋千架;暖;形象
故事发生在山东的高密东北乡,正值夏季,干燥闷热。“我”求学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此时的“我”已经29岁,有了未婚妻,在大学工作,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为满足父亲的要求,“我”暂时搁置手中的工作,从城市回到家乡,而在路上无意中遇到了暖。随着故事的发展,暖的形象就在回忆与现实中交织,一步步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不遗余力的刻画暖的形象,借她的遭遇,表达对暖这类女性的同情与惋惜。
一、暖从青春少女到粗鲁农妇
作者在小说开始,就安排“我”和暖在无意中相见。
“我”此时并不知道这个女人就是暖,因为这个女人和“我”印象中的暖大相径庭,一点也不像。这也为之后“我”认出暖而表现出的惊讶埋下伏笔。此时的暖就和乡下农妇一样,身材走样,容貌暗淡,和“我”以前认识的青春活泼、美丽漂亮的暖差距太大,以致“我”一时没能认出来,而认出之后也感到非常惊讶。“我”为了能够继续谈话,问了几个问题,可是暖却冷冰冰的,让“我”无言以对。
“这些年……过的还不错吧?”
我看到她耸起的双肩塌了下来,脸上紧张的肌肉也一下子松弛了。也许是因为生理补偿或是因为努力劳作而变得极大的右眼里,突然射出了冷冰冰的光线,刺的我浑身不自在。
“怎么会错呢?有饭吃,有衣穿,有男人,有孩子,除了缺一只眼,什么都不缺,这不就是‘不错’吗?”她很泼地说着。
我一时语塞了,想了半天,竟说:“我留在母校任教了,据说,就要提我为讲师了……我很想家,不但想家乡的人,还想家乡的小河,石桥,田野里的红高粱,清新的空气,婉转的鸟啼……趁着放暑假,我就回来啦。”
“有什么好想的,这破地方。想这破桥?高粱地里像他妈X的蒸笼一样,快把人蒸熟了。”
这样一段尴尬的对话已经表现出两个人所处环境的巨大差异,思想上深深的隔阂。我们会问,为什么老友相见会如此清冷呢?联系下文这个情形就不难理解了。当初,暖漂亮美丽,本来是可以找到一户好人家,可是一切都因为“我”而改变了。在“我”的极力邀请下,暖答应了和“我”一起荡秋千。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秋千绳子断了,“我”没有出事,暖却掉进刺槐丛中,一根槐针扎进了她的右眼。为此,暖自卑了,不再期待心爱的蔡队长来接她,也不敢和“我”在一起了。暖之所以表现出对“我”的问候的冷漠,一方面的确是因为“我”,她才落到这一步,所以她会有些埋怨。另一方面则是她的失落感,小时侯的玩伴过的这么好,而自己过得却越来越差,对比之下,暖更觉得自惭形秽,但是她又是一个倔强的女人,所以在言语上表现出不屑。此外,暖的态度恐怕还包含着对 “我”长久不回来的埋怨。其实,暖内心深处是盼着“我”回来的,可是“我”却十年来都没有回过,于是,暖借此表达不满。作者对处在这样环境中的女性的描写,真实生动,将一个既有埋怨又充满思念的女性刻画地栩栩如生。暖的性格特征也因此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二、历经磨难,暖对爱情仍有美好憧憬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暖把双手交叠在腹部,步履略有些踉跄地走出屋来。我很快明白了她迟迟不出屋的原因,干净的阴丹士林蓝布褂子,摺儿很挺的灰的确良裤子,显然都是刚换的。士林蓝布和用士林蓝布缝成的李铁梅式褂子不见了,乍一见心中便有一种怀旧的情绪怏怏而生……她发现了我注视她,便低了头,绕过哑巴走到我面前,摘下我肩上的挎包,说:“进屋去吧。”
在他们第一次碰面的时候,暖先向“我”发出邀请,对“我”说“来耍吧”。等到“我”去她家时,她听到声音,却迟迟没有出来,原来是用心打扮了一番。有人会说有客人来到,暖要打扮自己,这是很正常的。可是细想一下暖的处境,她已经失去光彩,就是一个邋遢的农村妇女形象,再加上她和哑巴丈夫以及三个聋哑儿子在村里的地位,可想而知,她不会再顾及自己的形象,不会为谁费心打扮。可是,等到“我”来,情形就不一样了。暖曾经说蔡队长不要她,她就嫁给“我”,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暖对“我”也是有好感的。“我”上学后让暖给“我”写信,可是暖故意不回信,她想,她已经破了相,配不上“我”了,只叫一人寒,不叫二人单。暖既觉得自己配不上“我”,又害怕耽误“我”,所以她选择了离开“我”,嫁给哑巴。可是暖是不情愿的,无奈的,她依然爱着“我”,所以在迎接”我”的时候,她特意打扮了一下,为的是让“我”不太失望。从哑巴的嫉妒中也能看到暖至今仍然恋着“我”,这让“我”对暖更加同情,也更加愧疚。
三、暖不愿被磨难打败,勇于追求幸福
小说的结尾着实令人震撼,把暖内心的情感抒发到极致。
“好你……你也应该明白……怕你厌恶,我装上了假眼。我正在期上……我要个会说话的孩子……你答应了就是救了我了,你不答应就是害死了我了。有一千条理由,有一万个借口,你都不要对我说。”
“我”没有想到暖会这样做,心中五味杂陈,拒绝不是,不拒绝也不是。暖的这一举动让我们也深深为之悲哀。她不幸瞎了一只眼睛,没有和“我”在一起,而是选择嫁给哑巴,放弃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当三个儿子来到世上的时候,她只希望孩子能够健康,自己也有一份希望。可是,命运再次跟她开了玩笑,三个孩子又聋又哑,这如同将她打入了谷底。这时,“我”回来了。面对昔日的恋人,暖心中的希望又重新燃起,她想“借种”,要个会说话的孩子,能够陪她说话,排解寂寞和忧愁。暖假说到乡镇去给孩子们裁几件衣服,实际上是去高粱地等“我”。最后,如暖所愿,白狗带领“我”找到了暖。她的这一举动不仅不会使我们觉得她失贞,反而觉得她可敬。曾经的暖是那么美好,可现如今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她已经为她的善良付出了代价,难道就不能有一丝回报吗?自己就不能要个会说话的孩子,留下希望吗?不管多么落魄,可暖依然敢于追求幸福,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就是这种对生活的坚持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到如今,暖也没有怨过谁,她把一切归于自己的命,不过她并没有屈从,而是勇敢的去改变。她不顾世俗,要和“我”有一个健康的孩子,只为能有个人和她作伴说话。这样一个勇敢的女人值得我们折服和敬佩。
《白狗秋千架》是一篇具有较高文学和艺术价值的小说,根据《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获得了日本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大奖,可见这篇小说的价值。虽然电影对原小说的改动比较大,但是也基本保留了暖的性格特点,可见她这一形象是有生命力的。小说的写法也比较成熟,随着故事情节的层层推动,暖的形象也越来越鲜明,从和“我”刚见面时的冷淡到最后“我”离开时对“我”请求的真诚与热切,暖的形象逐渐印在读者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无论同情也罢,悲哀也罢,总之暖是一个能够给我们丰富情感体验的人物,这或许已足够了。这篇小说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塑造了暖这个人物,暖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也终将使她在文学人物的长廊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莫言著. 白狗秋千架[M].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
[2] 程光炜. 小说的读法——莫言的《白狗秋千架》[J]. 文艺争鸣,2012.
[3] 李钦彤. 乡村的两副面孔——互文性下的《白狗秋千架》和《暖》[J]. 名作欣赏,2011.
作者簡介:王华南(1990—),男,回,河南周口,硕士,现就读于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美学;
辛文瑾,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女,美学专业 。
【关键词】:白狗秋千架;暖;形象
故事发生在山东的高密东北乡,正值夏季,干燥闷热。“我”求学离开家乡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此时的“我”已经29岁,有了未婚妻,在大学工作,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为满足父亲的要求,“我”暂时搁置手中的工作,从城市回到家乡,而在路上无意中遇到了暖。随着故事的发展,暖的形象就在回忆与现实中交织,一步步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不遗余力的刻画暖的形象,借她的遭遇,表达对暖这类女性的同情与惋惜。
一、暖从青春少女到粗鲁农妇
作者在小说开始,就安排“我”和暖在无意中相见。
“我”此时并不知道这个女人就是暖,因为这个女人和“我”印象中的暖大相径庭,一点也不像。这也为之后“我”认出暖而表现出的惊讶埋下伏笔。此时的暖就和乡下农妇一样,身材走样,容貌暗淡,和“我”以前认识的青春活泼、美丽漂亮的暖差距太大,以致“我”一时没能认出来,而认出之后也感到非常惊讶。“我”为了能够继续谈话,问了几个问题,可是暖却冷冰冰的,让“我”无言以对。
“这些年……过的还不错吧?”
我看到她耸起的双肩塌了下来,脸上紧张的肌肉也一下子松弛了。也许是因为生理补偿或是因为努力劳作而变得极大的右眼里,突然射出了冷冰冰的光线,刺的我浑身不自在。
“怎么会错呢?有饭吃,有衣穿,有男人,有孩子,除了缺一只眼,什么都不缺,这不就是‘不错’吗?”她很泼地说着。
我一时语塞了,想了半天,竟说:“我留在母校任教了,据说,就要提我为讲师了……我很想家,不但想家乡的人,还想家乡的小河,石桥,田野里的红高粱,清新的空气,婉转的鸟啼……趁着放暑假,我就回来啦。”
“有什么好想的,这破地方。想这破桥?高粱地里像他妈X的蒸笼一样,快把人蒸熟了。”
这样一段尴尬的对话已经表现出两个人所处环境的巨大差异,思想上深深的隔阂。我们会问,为什么老友相见会如此清冷呢?联系下文这个情形就不难理解了。当初,暖漂亮美丽,本来是可以找到一户好人家,可是一切都因为“我”而改变了。在“我”的极力邀请下,暖答应了和“我”一起荡秋千。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秋千绳子断了,“我”没有出事,暖却掉进刺槐丛中,一根槐针扎进了她的右眼。为此,暖自卑了,不再期待心爱的蔡队长来接她,也不敢和“我”在一起了。暖之所以表现出对“我”的问候的冷漠,一方面的确是因为“我”,她才落到这一步,所以她会有些埋怨。另一方面则是她的失落感,小时侯的玩伴过的这么好,而自己过得却越来越差,对比之下,暖更觉得自惭形秽,但是她又是一个倔强的女人,所以在言语上表现出不屑。此外,暖的态度恐怕还包含着对 “我”长久不回来的埋怨。其实,暖内心深处是盼着“我”回来的,可是“我”却十年来都没有回过,于是,暖借此表达不满。作者对处在这样环境中的女性的描写,真实生动,将一个既有埋怨又充满思念的女性刻画地栩栩如生。暖的性格特征也因此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里。
二、历经磨难,暖对爱情仍有美好憧憬
小说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暖把双手交叠在腹部,步履略有些踉跄地走出屋来。我很快明白了她迟迟不出屋的原因,干净的阴丹士林蓝布褂子,摺儿很挺的灰的确良裤子,显然都是刚换的。士林蓝布和用士林蓝布缝成的李铁梅式褂子不见了,乍一见心中便有一种怀旧的情绪怏怏而生……她发现了我注视她,便低了头,绕过哑巴走到我面前,摘下我肩上的挎包,说:“进屋去吧。”
在他们第一次碰面的时候,暖先向“我”发出邀请,对“我”说“来耍吧”。等到“我”去她家时,她听到声音,却迟迟没有出来,原来是用心打扮了一番。有人会说有客人来到,暖要打扮自己,这是很正常的。可是细想一下暖的处境,她已经失去光彩,就是一个邋遢的农村妇女形象,再加上她和哑巴丈夫以及三个聋哑儿子在村里的地位,可想而知,她不会再顾及自己的形象,不会为谁费心打扮。可是,等到“我”来,情形就不一样了。暖曾经说蔡队长不要她,她就嫁给“我”,两个人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暖对“我”也是有好感的。“我”上学后让暖给“我”写信,可是暖故意不回信,她想,她已经破了相,配不上“我”了,只叫一人寒,不叫二人单。暖既觉得自己配不上“我”,又害怕耽误“我”,所以她选择了离开“我”,嫁给哑巴。可是暖是不情愿的,无奈的,她依然爱着“我”,所以在迎接”我”的时候,她特意打扮了一下,为的是让“我”不太失望。从哑巴的嫉妒中也能看到暖至今仍然恋着“我”,这让“我”对暖更加同情,也更加愧疚。
三、暖不愿被磨难打败,勇于追求幸福
小说的结尾着实令人震撼,把暖内心的情感抒发到极致。
“好你……你也应该明白……怕你厌恶,我装上了假眼。我正在期上……我要个会说话的孩子……你答应了就是救了我了,你不答应就是害死了我了。有一千条理由,有一万个借口,你都不要对我说。”
“我”没有想到暖会这样做,心中五味杂陈,拒绝不是,不拒绝也不是。暖的这一举动让我们也深深为之悲哀。她不幸瞎了一只眼睛,没有和“我”在一起,而是选择嫁给哑巴,放弃了改变命运的机会。当三个儿子来到世上的时候,她只希望孩子能够健康,自己也有一份希望。可是,命运再次跟她开了玩笑,三个孩子又聋又哑,这如同将她打入了谷底。这时,“我”回来了。面对昔日的恋人,暖心中的希望又重新燃起,她想“借种”,要个会说话的孩子,能够陪她说话,排解寂寞和忧愁。暖假说到乡镇去给孩子们裁几件衣服,实际上是去高粱地等“我”。最后,如暖所愿,白狗带领“我”找到了暖。她的这一举动不仅不会使我们觉得她失贞,反而觉得她可敬。曾经的暖是那么美好,可现如今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她已经为她的善良付出了代价,难道就不能有一丝回报吗?自己就不能要个会说话的孩子,留下希望吗?不管多么落魄,可暖依然敢于追求幸福,努力改善自己的生活。就是这种对生活的坚持打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到如今,暖也没有怨过谁,她把一切归于自己的命,不过她并没有屈从,而是勇敢的去改变。她不顾世俗,要和“我”有一个健康的孩子,只为能有个人和她作伴说话。这样一个勇敢的女人值得我们折服和敬佩。
《白狗秋千架》是一篇具有较高文学和艺术价值的小说,根据《白狗秋千架》改编的电影《暖》获得了日本东京电影节金麒麟大奖,可见这篇小说的价值。虽然电影对原小说的改动比较大,但是也基本保留了暖的性格特点,可见她这一形象是有生命力的。小说的写法也比较成熟,随着故事情节的层层推动,暖的形象也越来越鲜明,从和“我”刚见面时的冷淡到最后“我”离开时对“我”请求的真诚与热切,暖的形象逐渐印在读者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无论同情也罢,悲哀也罢,总之暖是一个能够给我们丰富情感体验的人物,这或许已足够了。这篇小说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塑造了暖这个人物,暖这个人物的成功塑造也终将使她在文学人物的长廊上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 莫言著. 白狗秋千架[M]. 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 .
[2] 程光炜. 小说的读法——莫言的《白狗秋千架》[J]. 文艺争鸣,2012.
[3] 李钦彤. 乡村的两副面孔——互文性下的《白狗秋千架》和《暖》[J]. 名作欣赏,2011.
作者簡介:王华南(1990—),男,回,河南周口,硕士,现就读于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研究方向:美学;
辛文瑾,长安大学文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女,美学专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