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伟大的相遇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千多年前,公元744年,洛阳。那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美丽春天,满城的牡丹一起欢呼: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在洛阳开始了一生的友谊。
   闻一多先生在《杜甫》一书中,满怀激动地如此描写李杜的这次洛阳之会:“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出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假如他们是见过面的)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我们看去,不比书中一样神奇,一样意义重大吗?”
   这一年的李白,虽已被朝廷赐金放还,但诗名早已远播,正可谓“天下无人不识君”。而小他十一岁的杜甫,则在十年前考进士不第,一直游历四方,正好这个时候游历到了东都洛阳。也许是上天的安排,两人一见如故。
   有诗,有酒,有花。还缺什么?!
   于是,一切烦恼都随洛阳的春风而去,所有的愁绪都醉在洛阳的美酒里。两人惺惺相惜,在一起饮酒论诗、同榻夜话。洛阳的牡丹多么幸运,曾经听过诗人的畅谈,它却守口如瓶,不肯为我们透露半句。
   后来杜甫为李白写下了很多诗:“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些我们熟知的诗句,千载之下,依旧是李白最好的广告词。
   “剧谈怜野逸,嗜酒见天真。”可见他们在洛阳无话不谈,任意纵横,在酒后摒弃所有的面具,摆脱所有束缚,以本来面目相见。
   这样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友谊,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显得那么洒脱那么难得。也只有唐朝,能产生这样伟大而美丽的情感吧?
   他们走遍了洛阳的街道,游遍了洛阳的古迹。“余亦东蒙客,怜君(李白)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盖着一床棉被睡觉,还一同牵着手走路,足见二人感情之深。
   唐人的目光放得很远,他们的步履走得更远。在洛阳游览了一段时间后,李白就和杜甫一起,越黄河、拜王屋,意欲寻仙修道,采取灵药。但是他们想参拜的华盖君还没成仙,就入土了,于是诗仙和诗圣一起回头。在洛阳初遇正值早春三月,访仙归来却已是秋高气爽,在归途中又遇到另一位诗人高适,三人在一起,过汴州,豪饮至酣,登台浩歌,慷慨怀古,正是这次欢聚,在杜甫一生的记忆里挥之不去。其后杜甫西赴长安,李白赠诗:“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两年后,李白写下了著名的《沙丘城下寄杜甫》一诗:“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把思念杜甫之情比喻为永不停息的汶河水。
   十年后,安史之乱,马蹄踏碎了天宝的繁华,李白与杜甫各自飘零。公元762年,李白去世。八年后,杜甫故于耒阳,死后四十多年,其孫杜嗣业扶柩归葬于河南洛阳偃师首阳山下。中国文学史上两颗巨星先后陨落。
   随着一个年代的逝去,激动渐渐平息,一切归于寂静。
   只有洛阳的牡丹,记录了千年之前的那一场伟大的相遇,在以后千年的春风里,时时任游人追索。
   (作者陈晓辉,选自《洛阳日报》2015年4月23日。有删节)
  人物速评
   李白、杜甫的关系中,李白是相对低调的那一个,而杜甫则对李白充满依恋、崇拜、敬重。当杜甫遇上李白,那是粉丝遇上偶像。他们在洛城相遇,从此视对方为知音,两人一起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虽然与李白交好的人很多,汪伦、丹丘生、岑夫子、孟浩然……李白看重的人也很多,曾公开表示“吾爱孟夫子”,但杜甫并不以此为意,在他眼中,李白依旧是那个自己最景仰、最看重的朋友。
   在盛唐时代的诗人中,杜甫原是“另类”,唐代因数十年的富庶丰饶的生活,四通八达的交通,各民族交融的文化,令诗歌中产生了一种浪漫的风格,而李白就是这种风格的巅峰和代表。与推崇仙风道骨的道家思想的李白不同,杜甫祖代世代为官,是积极入世的儒家思想的代表,故他的诗句中充满忧国忧民、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李白与杜甫,一个才情恣肆、浪漫飘逸,一个沉郁顿挫、忧国忧民。他们是中国文学史上两颗耀眼的星星。这两个光照千秋的名字,几乎就是半部中国文学史。
其他文献
人物事迹  时代楷模张桂梅   扎根边疆教育一线40余年,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全身心投入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儿童福利事业,创办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是华坪儿童之家130多个孤儿的“妈妈”。她把所有财产和爱给了学生,她和同事们一起帮助1800多名女孩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用教育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   2002年,作为一名普通的山区教师,张桂梅立下了这样的誓言:“我想建一
期刊
春分前后,天气尚寒。我独自在奶奶家附近散步,不知不觉,走出去好远。   不远处有一排白瓦房,我好奇地走近,原来是座工厂。门口的牌匾上清清楚楚地刻着两个大字——蚕厂。   走进,厂子并不大。门口的两个大箱子中密密麻麻地铺着小小的、蠕动着的黑色幼蚕。廠中央架着一口烧着水的大锅,蒸气袅袅。锅的两旁是正在结茧的蚕,白白胖胖。   蚕昂着头,竭尽全力吐出珍贵的丝,很快乐很专注的样子,然而它却没有意识到,正是
期刊
一般来说,“敬畏自然”的内涵可解读为: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反思对自然的过度开发、过度利用;直面自然对人类不当行为的惩罚;合理利用自然,维护自然的本来面貌,为自然之美着上人类的巧思妙想……   初中语文教材里不乏着笔自然的诗文名篇。比如,阐述人与自然关系的《敬畏自然》;表达与自然为友的《山中访友》;在自然中感受春天之美和生活、生命之美的《春》《雨的四季》;在自然赋予人最深切的情感体验
期刊
竺可桢的远见是为许多领域内学者称道的。   近几年雾霾天气多发,人们知道了PM10、PM2.5的存在,在竺可桢1936年的日记里虽没有这样精确的专用名词,却有关于空气中尘埃数增加造成污染的记录:“作近三年来南京之微尘数,知各月均有增加,1935年倍于1934年,而1934年又倍于1933年。但此项增加只限于空气最下一层。”这令李玉海尤为感慨。   让王作跃佩服的是竺可桢的国际视野。“竺可桢在上世纪
期刊
厚厚的玻璃窗都无法阻挡它四散的兽性。   人们匆匆与它相遇,在它面前摆几个姿势,拍照,又匆匆离开。而它,静默在橱窗内“履行职责”。   它是一匹汗血宝马。它枣红色的皮肤紧紧绷着,鼓胀的肌肉仿佛要将皮肤撕裂,腿上结实的筋脉构成锋利的刀刃,似要切碎入侵的敌人。它,四蹄如墨,马鬃如焰,尾巴高高翘起,弯成好看的弧度,如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这件艺术品若瞬间发力,必定横扫千军。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几行大
期刊
左读范文  大 寒  那一天,我凭窗而坐,屋里依然冷,只是比外面的寒少了风的凛冽,少了雪的浸染。那棵夏日里枝叶浓密的树,此时疏疏朗朗,把缠着风披着雪的枝,横伸到我四楼的窗口。   两只麻雀不知在那根枝上停留了多久,披着厚厚的袄,偶尔偏转头颅,我们的目光便穿透寒冷忽然相接。它们的眼中并没有恐惧惊慌,却似乎是闪烁着好奇。有时它们会灵巧地转动身体,本来凝固的身影便灵动起来。然后在某个不被预料的时刻,便忽
期刊
高尔基说:“(开篇)好像音乐里定调一样,全曲的音调都是它给予的,也是作者花功夫的所在。”写好了开篇,行文往往一气呵成;同时,精彩的开篇能让读者一见钟情;开篇好,更是考场作文得高分的重要一环。  教师讲坛   邱老师:作文开篇重要不言而喻,但同学们作文中出现频率很高的失误是——   1.转弯抹角,入题太慢。如《记忆深处的那次活动》的开篇:在学校生活中,哪个学校不搞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虽然内容不一样,
期刊
故乡的雨,时而沉静时而暴躁。①  沉静时,雨丝如细线般坠落,滋养万物,融入街上男男女女的发丝间,落于纤细的指尖。②翻转着,晶莹剔透,仿佛一颗颗珍珠。③如果这时太阳出来的话,雨滴就被渲染成美丽的五彩珠。漫步在青石小道上,雨滴滴在上面,发出好听的滴滴答答的声音。她喂饱了庄稼,让万物丰收,让人们露出了美丽的笑容。她就像一位博爱的母亲,滋润着万物。④  暴躁时,雨点如黄豆般捶打着地面,像是在发狂,像是在发
期刊
【阅读一】  在春天里观察两只鸟  不是一棵,也不是两棵,而是一排水杉,在我居住的城市的东南,向天空高高地直立着,高过了那些栗树、梧桐、刺槐和雪松。   两只鸟,我们权且称它们为山喜鹊吧,在早春里飞来。我以为我认识它们,我以为它们是去年的那一对。它们的巢还在,也就是说它们原来的家还在。经过了去冬的那场大雪,看上去好像依然完好无损。而且,就一个鸟巢而言,它的高度、支点、造型,都大抵可以称得上经典。
期刊
文题呈现  相遇是一首诗,诗中有欢声笑语,也有悲情愁绪;相遇是一首歌,歌中有高昂激越,也有轻柔含蓄。正是相遇,让人生色彩斑斓。请以“那一天,我与 相遇”为题写一篇记叙性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那天,表叔家的母羊要产仔。   陕西农村冬日的傍晚,寒风瑟瑟。我们到的时候,表叔正在给待产的母羊铺草。招呼过我们后,表叔便全神贯注地帮母羊产仔。而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