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言语知觉,是人对言语感知和理解的能力,既受语音物理特性的制约,又受言语环境的影响。在语言类的学科中,言语知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极其凸显。本文主要就小学语文教学中言语知觉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言语知觉 语言理解 素质教育
言语知觉,是人对言语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语言类的学科中,言语知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极其凸显。小学语文教学中,言语知觉对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非常必要,作用巨大。
一、言语知觉的语言理解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言语知觉中,语言理解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字与词的理解、句子加工、段落加工、故事加工,而这个过程,正是阅读理解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词语、句子、段落、故事的理解,实现对全篇的理解,进而对作者写意图、写作方法等有深刻的理解。文学文本的理解是语文的学习过程,语文的学习过程是语言的理解过程。
二、现在教学中言语知觉与语言理解运用的情况
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阅读是不需要多少意志努力的,然而它还是需要知觉和其他认知过程的参与,以及良好的语言和语法知识。事实上,高超的阅读技巧在现代社会中作用很大,而不具备有效阅读技巧的人在现实中则会处于劣势。从小学一级开始的阅读理解,其实注重的是对内容的理解。比如一二年级的写话练习,以及高年级的阅读理解。只从字词上理解阅读过程,或是只从内容上研究阅读过程,研究是不全面的:“阅读当然不是这样的:它的目标是去理解(甚至是去欣赏)一段文字。”
而小学生除通过生活积累经验外,大部分经验(知识)来源于对书本的解读,而思想的提高,更需要精神的食粮,更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思想性、文学性文章进行阅读。而现在的阅读方法,根本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要求。
三、是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1.只有了解人的言语知觉、语言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在人的言语知觉、语言理解过程中,认知心理学分析了知觉与理解的加工过程。如在理解文字过程中,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过程。自下而上的认知加工在言语的知觉和理解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对言语流中各音素的知觉和理解。如在阅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古诗中,自下而上的理解是“每个词素通过视觉等感觉器官,在大脑中理解了每个词语的意思”,“每”是每次,“逢”是遇到……而自上而下的认知加工所包括的是整体意义上的对语境的考虑,从而在言语的知觉和理解过程中获得全局性的方向把握。这个过程是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总体认识,“佳节思亲,表达了思乡之情”。那么这两种认知加工在言语的知觉和理解接过程之中又是什么关系呢?目前在认知心理学的其他领域,认知心理家们一般都认为,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是从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的。我们可以引用一个面部特征识别的例子加以说明。在这个实验中,面部特征可以从完整的人脸中识别出来,而缺少其中的组成部分(如眼睛,鼻子、嘴巴等)时,识别度降低;当组成部分的细节更完整和真实时,特征的识别度又会提高。
2.研究人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了解人认知的过程。对于人的学习过程的认识与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加涅鲁提出一个信息加工模式,这里必须指出,学习与记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学习而无记忆,学习就失去意义。对正常人来说,记忆就是学习过程的产物,学习活动必然有记忆。所以,学习过程的论述总是包括记忆。
加涅认为一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程。举个例子来说,在学生学习“橘子”这个词时,如果不出现图像,就不知道橘子是什么东西?而在生活中,人们常把“橘子”写成“桔子”。如果在讲这个词时,让学生看到橘子这种水果,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学生就会记住这个字或词。但这只是产生短时间的记忆,这通常被称为选择性知觉。完成了这个转变,便进入短时记忆。当这个记忆在生活中可以持续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如果再让学生走入生活,在水果市场或是蔬菜市场进行实践活动,找找生活中的错别字,“橘子”这个信息就会离开短时记忆而进入长时记忆,信息便发生关键性的转变。贾志敏老师利用讲橘子、吃橘子,最后完成一篇关于橘子的作文,这就更是永久的记忆。
3.科学合理地增强教育效果。在理解了上述问题后,我们就可以在理解与学习的过程中加以我们的一些小的作用或处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讲解“武”这个字时,学生常常要多加一“撇”,而了解学习过程之后,这个学习信息进行了短时登记器后,维持的时间是特别短的,只有那些引起注意的才能被保存到短时记忆器中。所以,为了刺激学生,我告诉学生,曾经有人说:“练习‘武’之人要有刀(指的是多加了一撇);而另一个人说:打断腿了怎么能练武。”接着问谁说得对,从而学生就不会写错“武”了。
参考文献:
[1]张敏.新课程语文教学方法浅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1).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言语知觉 语言理解 素质教育
言语知觉,是人对言语感知和理解的能力。在语言类的学科中,言语知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极其凸显。小学语文教学中,言语知觉对于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感知和理解能力非常必要,作用巨大。
一、言语知觉的语言理解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言语知觉中,语言理解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字与词的理解、句子加工、段落加工、故事加工,而这个过程,正是阅读理解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对词语、句子、段落、故事的理解,实现对全篇的理解,进而对作者写意图、写作方法等有深刻的理解。文学文本的理解是语文的学习过程,语文的学习过程是语言的理解过程。
二、现在教学中言语知觉与语言理解运用的情况
对大多数成年人来说阅读是不需要多少意志努力的,然而它还是需要知觉和其他认知过程的参与,以及良好的语言和语法知识。事实上,高超的阅读技巧在现代社会中作用很大,而不具备有效阅读技巧的人在现实中则会处于劣势。从小学一级开始的阅读理解,其实注重的是对内容的理解。比如一二年级的写话练习,以及高年级的阅读理解。只从字词上理解阅读过程,或是只从内容上研究阅读过程,研究是不全面的:“阅读当然不是这样的:它的目标是去理解(甚至是去欣赏)一段文字。”
而小学生除通过生活积累经验外,大部分经验(知识)来源于对书本的解读,而思想的提高,更需要精神的食粮,更需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思想性、文学性文章进行阅读。而现在的阅读方法,根本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要求。
三、是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
1.只有了解人的言语知觉、语言理解,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在人的言语知觉、语言理解过程中,认知心理学分析了知觉与理解的加工过程。如在理解文字过程中,包括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过程。自下而上的认知加工在言语的知觉和理解过程中主要体现在对言语流中各音素的知觉和理解。如在阅读“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古诗中,自下而上的理解是“每个词素通过视觉等感觉器官,在大脑中理解了每个词语的意思”,“每”是每次,“逢”是遇到……而自上而下的认知加工所包括的是整体意义上的对语境的考虑,从而在言语的知觉和理解过程中获得全局性的方向把握。这个过程是对“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总体认识,“佳节思亲,表达了思乡之情”。那么这两种认知加工在言语的知觉和理解接过程之中又是什么关系呢?目前在认知心理学的其他领域,认知心理家们一般都认为,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是从两个方向上同时进行的。我们可以引用一个面部特征识别的例子加以说明。在这个实验中,面部特征可以从完整的人脸中识别出来,而缺少其中的组成部分(如眼睛,鼻子、嘴巴等)时,识别度降低;当组成部分的细节更完整和真实时,特征的识别度又会提高。
2.研究人学习的过程,其实是了解人认知的过程。对于人的学习过程的认识与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加涅鲁提出一个信息加工模式,这里必须指出,学习与记忆是密不可分的,如果学习而无记忆,学习就失去意义。对正常人来说,记忆就是学习过程的产物,学习活动必然有记忆。所以,学习过程的论述总是包括记忆。
加涅认为一个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流程。举个例子来说,在学生学习“橘子”这个词时,如果不出现图像,就不知道橘子是什么东西?而在生活中,人们常把“橘子”写成“桔子”。如果在讲这个词时,让学生看到橘子这种水果,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学生就会记住这个字或词。但这只是产生短时间的记忆,这通常被称为选择性知觉。完成了这个转变,便进入短时记忆。当这个记忆在生活中可以持续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如果再让学生走入生活,在水果市场或是蔬菜市场进行实践活动,找找生活中的错别字,“橘子”这个信息就会离开短时记忆而进入长时记忆,信息便发生关键性的转变。贾志敏老师利用讲橘子、吃橘子,最后完成一篇关于橘子的作文,这就更是永久的记忆。
3.科学合理地增强教育效果。在理解了上述问题后,我们就可以在理解与学习的过程中加以我们的一些小的作用或处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在讲解“武”这个字时,学生常常要多加一“撇”,而了解学习过程之后,这个学习信息进行了短时登记器后,维持的时间是特别短的,只有那些引起注意的才能被保存到短时记忆器中。所以,为了刺激学生,我告诉学生,曾经有人说:“练习‘武’之人要有刀(指的是多加了一撇);而另一个人说:打断腿了怎么能练武。”接着问谁说得对,从而学生就不会写错“武”了。
参考文献:
[1]张敏.新课程语文教学方法浅谈[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