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程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对话是推动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师应围绕教材编排的内容,精心组织学生与教师对话、与同伴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一、创设对话情境,激发对话欲望
创设一定的对话情境,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意境,积极调动已有的经验与教师、文本、同伴进行对话,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生發新的认知。在教学统编本二年级下册《千人糕》时,如果教师不创设任何情境,直接让学生自读交流,学生面对课文将会漫不经心、毫无重点地一扫而过,获取到“千人糕”就是许多人一起做成的糕这样浅表的信息就很满足了。教学时,笔者问道:“同学们,看到《千人糕》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大家的想法真丰富,那课文所描绘的会和谁的想法一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思考、交流、印证等趣味游戏中,积极打开话匣子,展开想象,猜测验证。这样的对话是无拘无束而又自然真切的,学生乐于去阅读,去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练习和发展。通过谜语、故事等方式导入新课也是常用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相机进行创设,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生发对话的欲望,从而积极展开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在口语实践中提高思维品质,发展语言能力。
二、重视即时生成,启迪深刻思维
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始终是动态发展的,随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刻,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他们的认知也会逐渐走向个性化,并趋向集体认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接过学生的话题,也就是要善于倾听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理解、体验、感受,并顺着他们的话题,或引申,或拓展,或纠偏,从而促进他们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实现相对完善的阅读感受。如在阅读《千人糕》时,很多学生对糕点的制作过程并不能完全介绍清楚,不是少了这个环节,就是少了那道工序。这时,有学生提议:“老师,我们可以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先把做米糕用的材料列出来,再分别把各个材料怎么来的列出来,这样说起来就不会丢了。”笔者惊喜地发现,这就是“鱼骨架式”思维导图的雏形,于是,笔者让这位学生再邀请几个伙伴到前面来一起合作:“你这个想法真好!课文讲了做米糕不容易,需要很多人一起合作,请你们小组的伙伴和你一起到前面来,共同完成这样的任务吧!”如此,讲台上的学生津津乐道地说着自己的想法,台下的学生饶有趣味地倾听、补充,大家一起友好对话,对于课文信息的理解和整合在绘图、对话中逐渐走向清晰。
三、激活言说空间,实现积极互动
课堂阅读对话需要平等的对话关系。处于认知优势的教师和部分表达水平较高的学生最容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无意中占去了大部分学生的发言机会。因此,我们的课堂,需要将目光投向全体,尽可能地拓宽对话的学生范围,激活大多数人对话的空间,在积极互动中共生共长,不让一个人落单。如在讨论类似“千人糕”这样经过许多人共同劳动才得以诞生的物品时,笔者从起名开始,吸引所有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然后通过追问、质疑、肯定等方式鼓励每个学生将该物品的生产过程说清楚,并在说的过程中强化它的来之不易,激起学生节约资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如一学生给自己的直尺取名为“千人尺”,但说到制作一把尺子需要把塑料融化、定型后就说不下去了,其他学生见状迫不及待地举起手要说,然而他们并不是顺着这个“千人尺”的话题,而是“另起炉灶”。笔者示意他们暂时先保留自己的想法,共同来帮助这位学生完成描述。大家各抒己见,从塑料的生产、高温熔化需要煤炭加热、煤炭需要开采、尺子做成还要印上刻度,需要油漆、包装、运输等,大家的思维被激活,说起来也就顺畅多了。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上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的积极对话,可以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营造教学相长的有效课堂。
(作者单位:甘肃张掖市民乐县洪水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
一、创设对话情境,激发对话欲望
创设一定的对话情境,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文本意境,积极调动已有的经验与教师、文本、同伴进行对话,从而产生思维的碰撞,生發新的认知。在教学统编本二年级下册《千人糕》时,如果教师不创设任何情境,直接让学生自读交流,学生面对课文将会漫不经心、毫无重点地一扫而过,获取到“千人糕”就是许多人一起做成的糕这样浅表的信息就很满足了。教学时,笔者问道:“同学们,看到《千人糕》这个题目,你想到了什么?”“大家的想法真丰富,那课文所描绘的会和谁的想法一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寻找答案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思考、交流、印证等趣味游戏中,积极打开话匣子,展开想象,猜测验证。这样的对话是无拘无束而又自然真切的,学生乐于去阅读,去思考,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得到了练习和发展。通过谜语、故事等方式导入新课也是常用的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相机进行创设,让学生在一定情境中生发对话的欲望,从而积极展开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在口语实践中提高思维品质,发展语言能力。
二、重视即时生成,启迪深刻思维
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始终是动态发展的,随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刻,以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纠正,他们的认知也会逐渐走向个性化,并趋向集体认同。教学时,教师要善于接过学生的话题,也就是要善于倾听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生成的理解、体验、感受,并顺着他们的话题,或引申,或拓展,或纠偏,从而促进他们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实现相对完善的阅读感受。如在阅读《千人糕》时,很多学生对糕点的制作过程并不能完全介绍清楚,不是少了这个环节,就是少了那道工序。这时,有学生提议:“老师,我们可以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先把做米糕用的材料列出来,再分别把各个材料怎么来的列出来,这样说起来就不会丢了。”笔者惊喜地发现,这就是“鱼骨架式”思维导图的雏形,于是,笔者让这位学生再邀请几个伙伴到前面来一起合作:“你这个想法真好!课文讲了做米糕不容易,需要很多人一起合作,请你们小组的伙伴和你一起到前面来,共同完成这样的任务吧!”如此,讲台上的学生津津乐道地说着自己的想法,台下的学生饶有趣味地倾听、补充,大家一起友好对话,对于课文信息的理解和整合在绘图、对话中逐渐走向清晰。
三、激活言说空间,实现积极互动
课堂阅读对话需要平等的对话关系。处于认知优势的教师和部分表达水平较高的学生最容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无意中占去了大部分学生的发言机会。因此,我们的课堂,需要将目光投向全体,尽可能地拓宽对话的学生范围,激活大多数人对话的空间,在积极互动中共生共长,不让一个人落单。如在讨论类似“千人糕”这样经过许多人共同劳动才得以诞生的物品时,笔者从起名开始,吸引所有学生加入到讨论中来,然后通过追问、质疑、肯定等方式鼓励每个学生将该物品的生产过程说清楚,并在说的过程中强化它的来之不易,激起学生节约资源、珍惜别人劳动成果的意识。如一学生给自己的直尺取名为“千人尺”,但说到制作一把尺子需要把塑料融化、定型后就说不下去了,其他学生见状迫不及待地举起手要说,然而他们并不是顺着这个“千人尺”的话题,而是“另起炉灶”。笔者示意他们暂时先保留自己的想法,共同来帮助这位学生完成描述。大家各抒己见,从塑料的生产、高温熔化需要煤炭加热、煤炭需要开采、尺子做成还要印上刻度,需要油漆、包装、运输等,大家的思维被激活,说起来也就顺畅多了。
“水本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课堂上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的积极对话,可以发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营造教学相长的有效课堂。
(作者单位:甘肃张掖市民乐县洪水小学)
责任编辑 刘 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