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H319
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是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注重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大胆地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朗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都很重视应试教育,导致很多的教师都忽视“朗读”这一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上给学生朗读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一些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却不能够流利通达地朗读它,进而影响了对课文的理解。
一、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l、指导思想不够正确。男同学朗读了女同学也朗读,甲生朗读了乙生朗读,这看似热热闹闹,但其实在朗读前没有要求,朗读中没有教师指导,朗读后教师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情、用心去读,而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
2、考试试题的局限。一般语文考试总是笔试,对学生的实际朗读水平难以评估,即使有所反映也只能对停顿、重音等问题进行机械地解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忽视了朗读教学,学生忙着做大量习题,搞题海战术,实际的朗读训练大多被冲淡。
3、默读代替出声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有45分钟,而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常常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而且又“雁过无痕”。比如说预习性的朗读,需要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能够读准生字新词,但是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一啪一”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就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4、朗读内容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
5、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只注重声音形式,不注重内心体验;只注重表层的技巧,不注重语言的内蕴。很多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自己就认为应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的时候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会更强烈。学生在读长句的时候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将句子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但是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的时候别扭、呆板、无感情,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的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而且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6、只求形式不求实效。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针对以上情况,我谈谈自己在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二、朗读教学体会共享
朗读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不但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教给学生一些技巧,还需要留给学生一些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教师要努力挖掘朗读教学过程中的“亮点”,让朗读教学充满着活力和生机。
1、加强朗读示范,激发学生朗读
朗读不但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能够激发美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能够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够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想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首先需要对朗读要产生兴趣。
在教学课堂上,我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来感染学生。学生从我的朗读过程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从而萌发朗读的兴趣。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的时候,我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缓慢、轻柔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之间停顿德时候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将学生带进优美的景色中。
2、注重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只有充分的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够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进而达到朗读的目的。
①需要重视语音轻重。在朗读表现鲜明凝重的情感态度的句子的时候,需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的文章时候,读那些耐人寻味的句子的时候,需要轻读。
②需要注重停顿。停顿是语句的问歇。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长短都要适当,停顿有语法停顿、强调停顿和心理停顿。语法停顿指的是遇到各种标点符号所作的停顿;强调停顿指的是为了突出某一语意,强调某一感情,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故意作一停顿;心理停顿,指由于课文各部分所表达的情绪不同,为了从这部分过渡到另一部分,中间需要作适当的停顿。
③需要注重朗读语气。比如朗读《故乡》一课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语气要有所不同:在读少年闰土的时候应该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语气,这样使人仿佛看见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在读中年闰土的时候需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让人感受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
④需要把握好语速、语调。朗读时的语速能表情达意。语速的快慢往往是由文章的题材、内容、情感和人物性格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一般来说,从体裁看,诗歌因语言凝炼,需慢读,给人以回味的余地;剧本因为主要是由对话构成,比较容易理解,就可以快读。从情感上来看,激情洋溢、轻松欢快的内容可快读,比如朱自清的《春》;深沉悲哀、庄重严肃的则应该慢读。
诚然,朗读技巧是有很多的,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假如教师都能准确地朗读并且能够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停顿、轻音、重音、语调,且掌握好语速、富有节奏感,同时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学生就能够在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的意境、缜密的思路,就能够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能触摸心灵,引起共鸣。教授学生朗读技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朗读是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活动,是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指出,语文阅读教学必须要注重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大胆地朗读,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整体感知,在朗读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朗读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都很重视应试教育,导致很多的教师都忽视“朗读”这一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课堂上给学生朗读的机会少之又少,导致一些学生在学完课文之后,却不能够流利通达地朗读它,进而影响了对课文的理解。
一、语文朗读教学现状分析
l、指导思想不够正确。男同学朗读了女同学也朗读,甲生朗读了乙生朗读,这看似热热闹闹,但其实在朗读前没有要求,朗读中没有教师指导,朗读后教师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情、用心去读,而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非常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成绩提高。
2、考试试题的局限。一般语文考试总是笔试,对学生的实际朗读水平难以评估,即使有所反映也只能对停顿、重音等问题进行机械地解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就忽视了朗读教学,学生忙着做大量习题,搞题海战术,实际的朗读训练大多被冲淡。
3、默读代替出声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上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有45分钟,而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常常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而且又“雁过无痕”。比如说预习性的朗读,需要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能够读准生字新词,但是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一啪一”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就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4、朗读内容面窄。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
5、朗读指导机械匮乏。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只注重声音形式,不注重内心体验;只注重表层的技巧,不注重语言的内蕴。很多的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自己就认为应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的时候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会更强烈。学生在读长句的时候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将句子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但是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的时候别扭、呆板、无感情,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的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而且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6、只求形式不求实效。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针对以上情况,我谈谈自己在语文朗读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二、朗读教学体会共享
朗读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我们不但要掌握一定的方法,教给学生一些技巧,还需要留给学生一些想象和创造的空间。教师要努力挖掘朗读教学过程中的“亮点”,让朗读教学充满着活力和生机。
1、加强朗读示范,激发学生朗读
朗读不但是一个人能力的体现,也是一种美的创造,通过朗读能够激发美感,让人领悟和体验美感。好的朗读,能够愉悦人的心情,陶冶人的情操,还能够让朗读者有一种成功的满足感。要想能够达到这种境界,首先需要对朗读要产生兴趣。
在教学课堂上,我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来感染学生。学生从我的朗读过程中获取信息,感受文章的意蕴,从而萌发朗读的兴趣。比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的时候,我以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感情基调,以缓慢、轻柔的基本语调进行朗读,在各层次之间停顿德时候力求做到音停意不停,语断情不断,便将学生带进优美的景色中。
2、注重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讲清朗读技巧,指导学生朗读。学生只有充分的掌握了朗读技巧,才能够准确地表情达意,增强语感,进而达到朗读的目的。
①需要重视语音轻重。在朗读表现鲜明凝重的情感态度的句子的时候,需要重读;在读含蓄深刻的文章时候,读那些耐人寻味的句子的时候,需要轻读。
②需要注重停顿。停顿是语句的问歇。停顿的位置和停顿的时间长短都要适当,停顿有语法停顿、强调停顿和心理停顿。语法停顿指的是遇到各种标点符号所作的停顿;强调停顿指的是为了突出某一语意,强调某一感情,在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故意作一停顿;心理停顿,指由于课文各部分所表达的情绪不同,为了从这部分过渡到另一部分,中间需要作适当的停顿。
③需要注重朗读语气。比如朗读《故乡》一课中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语气要有所不同:在读少年闰土的时候应该明快流畅、天真而豪放的语气,这样使人仿佛看见他滔滔不绝、话犹未尽的样子,感受到少年闰土的活泼、勇敢、机智和“见多识广”;在读中年闰土的时候需要用吞吞吐吐、断断续续、谦恭而又含糊的语气,让人感受一个封建社会底层破产农民的迟钝麻木,生活的重负给他造成的痛苦,封建等级观念对他精神上的摧残。
④需要把握好语速、语调。朗读时的语速能表情达意。语速的快慢往往是由文章的题材、内容、情感和人物性格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一般来说,从体裁看,诗歌因语言凝炼,需慢读,给人以回味的余地;剧本因为主要是由对话构成,比较容易理解,就可以快读。从情感上来看,激情洋溢、轻松欢快的内容可快读,比如朱自清的《春》;深沉悲哀、庄重严肃的则应该慢读。
诚然,朗读技巧是有很多的,这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创新。假如教师都能准确地朗读并且能够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能读好停顿、轻音、重音、语调,且掌握好语速、富有节奏感,同时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学生就能够在准确的有感情的朗读中获得优美的意境、缜密的思路,就能够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把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于声音之中,通过朗读能触摸心灵,引起共鸣。教授学生朗读技巧,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