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不过夕阳红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0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立春时节,在静静的清华校园,新闻与传播学院三楼。有着招牌式灰白头发,戴着金丝边眼镜的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兼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访问学者的曹景行,热情地接受我们师(复旦大学新闻学在读博士赵智敏)徒的采访。曹景行,沉默时目光透着平静和优雅,做事时却风风火火,有着超出60多岁年纪的敏锐和效率。从上海到香港,再至北京;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到平面媒体评论员,再到担任凤凰卫视首位“银发评论员”,曹景行完成了一系列华丽而潇洒的转行,一份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的幸运。曹景行以其清秀儒雅的外形,简练独到的“曹氏评论”深获受众好评,其本人也被评为“中国电视时评第一人”。
  记者:美国节目主持人克朗凯特、丹·拉瑟,作为“银发记者”的职业生命都很绵长。作为开凤凰的“白头评论员”体制先河的贡献者,您如何看待年轻的俊男靓女扎堆的现行节目主持人聘用体制?
  曹景行:市场需求决定一切,观众才是最好的伯乐。有些媒体更喜欢年轻的节目主持人,这些主持人也有一定的竞争力。而有些栏目老头老太太主持人更适合。这种选择是由市场决定的,观众才是最好的伯乐。另外,在官本位的影响下,有些干到中年的主持人、记者等,如没当官,或多或少就有失落感,“干而优则官”嘛。市场决定一切。竞争在发生变化,多元化的观众才是最好的伯乐。
  记者:把《时事开讲》办成凤凰卫视的品牌节目——“首届中国电视十大名栏目”,您功不可没,但为何把《时事开讲》比作比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还简单的节目?
  曹景行:1999年8月开播的《时事开讲》是凤凰卫视资讯类节目的另一个分支。实际上是当年5月“驻南斯拉夫使馆被炸事件”的产物。连续一周以“中国人今天说不”为题,首次尝试以直播的方式把新闻播报同分析评论结合起来,观众反响强烈,以至有“欲罢不能”的感觉。这也使我们发现,观众看了凤凰的新闻报道后,还希望对重大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有更多的了解。它的操作很简单,目的是让节目主持人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到节目的内容上。凤凰体制的灵活给了主持人超出预料的空间;资源的不足又迫使主持人“另辟蹊径”,结果反而成为凤凰不可复制的优势。对我而言,知道每天半夜时分有一群忠实的观众相伴,比什么都可贵。现在,情况发生了变化,如《鲁豫有约》、《一虎一席谈》就由于拥有充足资金、先进技术、场地、光纤传输等,多元节目的制作成为可能。《时事开讲》节目成本低,很简单。不需要繁琐的机制,一个人制作机制比较灵活。
  记者:从《时事开讲》、《总编辑时间》到《风范大国民》、《口述历史》等,您在凤凰主持了一系列节目,从时政新闻到软新闻,您如何看待?
  曹景行:新闻无所谓“软”、“硬”。新闻反映的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方面。在1月18日的节目中,我去了重庆,有一位娱乐圈的演艺人员也在重庆,我就讲述这一消息。以软新闻反映社会现象,而且,我也在节目中谈过美国大片《越狱》。去年年底,作为主持人和杨澜一起给获奖媒体颁发了领先风尚奖。《广州日报》也获了奖,作为党报它也引领风尚。
  记者:为何花甲之年重返校园?
  曹景行:2005年7月,我来到清华,喜欢做老师。我与清华有缘,也算是“退休”的过渡形式。一个人忙忙碌碌大半生,已是花甲之年,能在退休之前到大学待几年,是人生美事。北京的秋天很舒服。傍晚,开始变黄的树叶在夕阳下一片金黄,连吹来的风都是爽人的“金风”。此刻,在清华园里骑车回家,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再者,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把以前在业界所做的案例在教学中加以研究。
  记者:我国内地的新闻体制与香港的新闻体制有极大不同,凤凰卫视作为服务“两岸三地”的媒体,由于区域环境不同,您的节目《景行长安街》搬到我国内地,节目宗旨有何变化?
  曹景行:环境虽变,宗旨依旧。到北京后,节目的宗旨没有变化。凭借电脑技术,《景行长安街》以虚拟的北京长安街为背景,面向两岸三地,服务华人社会。香港早期是最新资讯的起源地,但是情况发生了变化。今天,两岸三地,包括整个亚洲的新闻重心已移到北京。既然如此,我辈何必“固守”香港,天天咀嚼别人提供的东西,做“二手”新闻?做新闻就要到新闻发生的一线去,做新闻就是要看到新闻发生的变化,要为观众提供他们需要的东西,因此,我决意移居北京,到重大新闻最多的地方去采访,去做评论节目。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天天逼近,未来3年北京一定十分精彩。但是节目形式没变化,宗旨也没有变化。
  记者:30岁回城才头一次看上电视,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却选择去做一位电视人;从纸媒到电媒,您每次转行都华丽而潇洒,积累阅历是否是您成功的试金石?
  曹景行:过去的积累,在农村做知青,在复旦读书,家庭的熏陶,在社科院做研究员,这都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在下乡的时候看书,在大学的时候看书,在社科院的时候看书,以及在香港这几年的积累,支持了我的事业。书是人类文明、文化、智慧的最好浓缩。下乡的各种环境都经历过。香港是市场经济社会,需要有竞争力的人才。知识、经验积累和视野是在过去形成的,在过去经历中打拼的。《时事开讲》中的9位评论员,阮次山、何亮亮等都有长期的评论经验。可以说,通过积累和阅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
  记者:您在采访中曾说:“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记者,不管他是什么记者,他一定要掌握两个工具,第一是财经历史,第二是懂外文。一般说来,中国新闻史上张季鸾、章太炎、梁启超,要么学历史出身,要么是史学家。您觉得史学思维对新闻工作有具体帮助吗?
  曹景行:我做新闻很偶然。我觉得历史、经济、英语对自己很有用,自己也感兴趣。4年的历史系本科生活,把历史好好研究了一番。在研究世界经济的日子里,如醉如痴。由于频繁地查阅英文生词,我翻烂了两本英文词典。从我个人的教育经历和新闻工作经验来看,我觉得一个优秀的记者,不论他是什么记者,他一定要掌握两个工具:第一,要懂财经、历史;第二,要懂外文。现实是横切面,历史是纵切面。经济利益原因、历史原因、科学原因、文化原因都对新闻事件有影响。记者要探讨新闻事件背后的含义,分析这些含义折射的社会现象。
  记者: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评论节目和凤凰卫视的电视评论节目有何不同?
  曹景行: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评论节目与凤凰卫视的电视评论节目互相冲击,互相影响。凤凰卫视的评论节目与央视所走的路数不同,两者的体制不同。央视的《新闻调查》、《焦点访谈》等新闻专题走到一定程度,受到体制约束。而凤凰的体制更有利于电视评论节目的方向探索。2003年《新闻频道》就做了新的实践。评论是一个多元化形态,凤凰也适合多元化形态的存在。
  记者:假如可以移植凤凰卫视到我国内地,您如何看待?
  曹景行:不可能。风险太大。如果制作的节目影响到领导的前途就做不成。香港的话语方式较少给刘长乐带来风险,而且他也不限制主持人任其发挥。拿杨锦麟《有报天天读》为例,老杨掌勺烧出的菜,偶尔作料重一些,有人注意到了,牵牵袖子,丢个眼色,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真要有人投诉,老板自己出面,该解释的就解释,该表示的就表示,决不会弄得老杨在灶台边六神无主。他做自己的节目,刘长乐为他创造话语空间。如今,想学老杨读报纸的人不少,敢承担的主管或老板却仍然不多。
  (作者系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06级硕士生)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新闻是给人看的,若对读者没有吸引力,激发不了受众的阅读兴趣,那么,其传播价值和传播效果便无从产生。法国新闻理论家贝尔纳·瓦耶纳在《当代新闻学》中说:“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也可以说是一半搞新闻,一半搞诱惑。新闻的好坏还得看他吸引力的大小。”自人类的新闻事业诞生以来,人们便把吸引力当作评判新闻作品好坏的重要标尺,而新闻标题又是增强新闻吸引力的第一要件。  新华社播发的时事新闻一般只有提要式的标题,它是半成
期刊
信息时代催生了校园生活的大变革。大学校园除了现实物质化的实体以外,还在网络上延伸开去。网络凭借简单、方便、迅速的优势及对沟通和获取信息的质量的提升,而在学校生活中日益举足轻重。一个具有很强独立性的虚拟校园正在悄然形成,这种改变又反过来影响着校园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联系双方虽然彼此不认识,却可能基于相似的社会背景和个人特征,更容易通过网络媒体相互结识。他们通过BBS这种方式,在线上实现密切的联系、发
期刊
经商,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有很长一段时间被当做是不务正业的代名词。古语有“文不经商,士不理财”。俗语更有“无商不奸”。耻于言商、耻于经商一度成为人们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在文学作品中,商人的形象也多是被人们丑化、令人厌弃的。晁错的《论贵粟疏》有云:“……商贾,大则积贮信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必卖数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才,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
期刊
弱势学生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同强势学生群体相比较而言的。作为学生群体构成中教育资源占有、机会获得和能力、素质相对贫弱的部分,弱势群体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全面发展和成人成才方面弱于其他学生群体,学校有责任将这些学生与其他学生一样,培养成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使他们在校园这个  环境中得到应有的尊重。如果弱势学生群体的个人得不到学校的尊重和关爱,就可能诱发不良后果,就不可能有真正
期刊
编者按:3月19日,中国新闻网刊发题为《用茶水当作尿液样本送检,医院竟化验出“发炎”》的报道,称记者乔装成患者,将事先准备好的茶水当作尿样送到杭州10家医院检测,结果有6家医院检测出茶水呈“阳性”,即“患者”有炎症。一石激起千层浪,此事引发医疗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议。“茶水发炎”事件反映了医院的问题,还是送检茶水的行为违背了新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现将部分有代表性的文章选摘如下,供读者阅读参考并
期刊
《广州铁道报》创刊已57年了,是我国数千家企业报的大家族成员之一,2000年以后,随着企业改革继续深化,报纸在企业的分量和地位“稳如泰山”,并且有所发展这种地位的稳固,有多种原因,但与本报正确的定位是分不开的    “重点”报道是首位    企业报是企业办的,所以企业报的内容定位必须明确:企业的“重点”,即重点工作居本企业报报道内容的首位重点工作,也是企业领导经营管理的聚焦点企业报的记者编辑在撰写
期刊
两会是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历来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两会新闻报道如何出新,是各媒体关注的共同话题回顾今年两会报道,各媒体在报道内容报道模式报道方式报道手段等方面不乏创新与突破    一新闻个人化抓住注意力    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媒体不仅仅关注会议议程程序议题议案,而且注意通过个人化的故事和感受来报道两会的重要议题所谓新闻的个人化,就是通过人们的个人故事体验为切入点和线索来报道一个重大的
期刊
报道时政新闻一直是党报发展的优势,也是党报“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但在时政新闻的处理过程中如果方式“过硬”,“文件化”或者“讲话化”,这种优势也会成为党报前进的包袱和障碍得到受众关注和理解的新闻才是好新闻,如果受众不关注,就不能起到应有的舆论导向作用,增加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就需要转变思路,“顶天”的同时,也要“立地”,软中求硬    一从“硬指导”转向“软吸引”    提起党报,有人就会想到“死
期刊
黄远生和张季鸾,同为民国时期杰出的独立职业报人,但其命运却是天壤之别:前者于1915年12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被中华革命党(国民党)派人暗杀,年仅31岁;后者于1941年9月6日在重庆病逝,葬礼极为“豪华”与极尽哀荣:国共两党的最高领导人同时对张季鸾做出了极高的评价,参加葬礼的人来自社会各阶层同一个时代,不同的命运,何故?  相同的事业追求,不同的人生结局从他们的经历来看,二人几多相似:同为清末留
期刊
2006年11月22日,主持人李湘在其博客上发表了一篇名为《或者回应,或者自白》的文章,正式承认她与珠宝商李厚霖离婚这篇博客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掀起了被媒体持续关注了将近两年的“李湘婚嫁事件”的又一个高潮自从2004年年底2005年年初,李湘和李厚霖恋爱结婚以来,“二李”婚姻被各类媒体不断关注:从二人婚前恋爱史的挖掘,到婚礼的深入采访;从婚后家庭暴力出轨事件的捕风捉影,到婚变的跟踪报道,“李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