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是中国经济充满挑战和蕴育机遇的一年。当金融海啸来袭、各种数据迅速下滑时,一场全国动员的GDP增速的保卫战迅速打响。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国经济最终逆风飞扬、成功“保八”,成为世界经济案例中的一次经典。可以说,在中国成功保八的过程中,扩内需、调结构是经济稳定增长的根本。本文以下简要分析“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这一指导方针的重要性和必然性。
保增长就是“保八”,8%这个数字就是具体指标。根据中国的经济状态,如果经济增长降到8%以下,就可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触发就业危机。而经济是否复苏,失业率是一个硬指标。在美国,经济学家评说奥巴马的刺激经济方案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失业率是否降低。研究表明,失业率有一个阈值,一旦被突破,社会动乱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基础。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我们前进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我们的经济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没有较快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就不可能迅速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就不可能尽快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可以说,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是当前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下滑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扩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扩内需保增长,既需要潜力又需要实力。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是一个正经历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国,有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潜力。30年来,尽管我国基础设施、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改善,但从人均水平看,仍处于较低水平,投资和消费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从投资需求方面来看,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交通、住房等领域仍需要大量投资。例如,2007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4.9%,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为49%,高收入国家为78%,与此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等也都需要大量投入。从消费需求方面来看,我国的13亿人口中多半是农民,城镇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低收入群体,这表明居民在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方面仍有较大潜力。例如,2007年我国每千人机动车拥有量为33辆,美国2005年为814辆,日本2004年为586辆;我国每百人因特网用户数为16个,美国为73个,日本为74个。特别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还更低。而缩小差距的过程,就是扩大消费内需的过程。另外,我国有居世界首位的外汇储备额,有规模巨大的居民储蓄和社会储蓄,有充裕的财政收入,这些又为扩内需保增长提供了可靠的实力保障。所以,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扩大内需,既是应急之策,更是长远战略,是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途径。
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经济下行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既要立足当前,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从战略和长远出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出现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合理的状况表明我国现存的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国际国内需要的产品生产不出来,社会不需要的产品大量积压,供需矛盾突出,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只有优化经济结构,使社会的生产、供给结构与社会的需求、消费结构相适应,扩大内需与外需的结合,最终达到总量上的平衡。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虽然我们当前还面临着保增长的繁重任务,但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能动摇,必须坚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正逐步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已初步构建了满足科学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但毋庸讳言,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软肋”显露,粗放型经济发展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当前,我国不仅面临外部需求下降的挑战,而且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国际投资和贸易保障主义不断上升等多重压力。传统的竞争优势正逐步减弱,靠拼人力、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同时我们清楚看到,在金融危机面前,一些注重产品技术更新换代、自主创新力度大的企业,不仅能够抵御危机的冲击,还能摆脱危机的困扰获得新的腾飞机会。而那些满足于靠低档次打市场、替别人贴牌生产的企业,则难逃厄运。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不能孤立和割裂开来。保增长是目标要求。扩内需既是途径和手段,也包含着目的。不同的内需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投资需求是纯粹的手段,消费需求则具有双重性质。但是,从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看问题,无论是何种内需,都是所谓“三驾马车”之一,因此,扩内需是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在外需增幅显著下降的情况下,出路只能主要依靠内需,以扩大的内需弥补外需的缩小。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看问题,扩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但是,转变发展方式远不是一年内能够完成的;而短期内能够保增长的内需,主要不是消费需求,而是投资需求。因此,在保增长的巨额投入中,必将有大部分作为投资。调结构是对保增长和扩内需的限制性规定。扩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需求,有一个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问题。考虑到我国的发展方式仍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现有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因此,扩内需必须与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结合起来,把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二是调整生产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重点解决三个产业不协调的问题;三是改善城乡结构,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四是调整地区结构,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优化生产力布局。
2009年,被认为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不过,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中国交出了一份好于预期的成绩单。当中国经济拿出2009年一季度的答卷时,人们发现:虽然GDP增速只有6.1%,但企稳的迹象显而易见:工业生产运行企稳;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增长加快;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创单季新高;全国汽车销量创历史新高;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和全国企业景气指数都出现了好转的苗头。二季度,全国GDP增长7.9%,企稳向好的态势已经明朗。三季度经济增长继续向上,GDP增速回升到8.9%。2010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2009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全年经济情况。而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的多位经济学家昨日普遍预计:2009年第四季度GDP增幅有望重新回到两位数,达到10.7%左右。与此同时,2009年全年GDP可能增长8.7%,“保八”已毫无悬念。2009年全年,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亮点。
中国成功应对经济危机说明了世界需要一个积极的中国,中国也承担起了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国际金融秩序的责任。中国成功应对经济危机更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积极姿态,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展现了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阔步前进的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唐风.中国大趋势: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突围[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
保增长就是“保八”,8%这个数字就是具体指标。根据中国的经济状态,如果经济增长降到8%以下,就可能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触发就业危机。而经济是否复苏,失业率是一个硬指标。在美国,经济学家评说奥巴马的刺激经济方案是否成功,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失业率是否降低。研究表明,失业率有一个阈值,一旦被突破,社会动乱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基础。只有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我们前进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问题才能得到有效解决,我们的经济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目标。没有较快的经济增长,就不可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就不可能迅速提高人均收入水平和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就不可能尽快缩小地区、城乡之间的差距,就不可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可以说,保持经济较快增长,是当前应对金融危机、防止经济下滑最直接最有效的措施。
扩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扩内需保增长,既需要潜力又需要实力。我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国,是一个正经历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大国,有着巨大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潜力。30年来,尽管我国基础设施、居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改善,但从人均水平看,仍处于较低水平,投资和消费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从投资需求方面来看,我国仍处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交通、住房等领域仍需要大量投资。例如,2007年我国城镇化水平为44.9%,世界平均水平2006年为49%,高收入国家为78%,与此相比,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与此同时,结构调整、产业升级、产品更新换代等也都需要大量投入。从消费需求方面来看,我国的13亿人口中多半是农民,城镇中也有一定数量的低收入群体,这表明居民在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方面仍有较大潜力。例如,2007年我国每千人机动车拥有量为33辆,美国2005年为814辆,日本2004年为586辆;我国每百人因特网用户数为16个,美国为73个,日本为74个。特别是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还更低。而缩小差距的过程,就是扩大消费内需的过程。另外,我国有居世界首位的外汇储备额,有规模巨大的居民储蓄和社会储蓄,有充裕的财政收入,这些又为扩内需保增长提供了可靠的实力保障。所以,对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来说,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力量仍然是国内需求,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扩大内需,既是应急之策,更是长远战略,是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根本途径。
经济发展的规律表明,经济下行为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机遇。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既要立足当前,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要从战略和长远出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我国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出现总供给和总需求不合理的状况表明我国现存的产业结构不太合理。国际国内需要的产品生产不出来,社会不需要的产品大量积压,供需矛盾突出,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只有优化经济结构,使社会的生产、供给结构与社会的需求、消费结构相适应,扩大内需与外需的结合,最终达到总量上的平衡。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虽然我们当前还面临着保增长的繁重任务,但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能动摇,必须坚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党的十六大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经济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正逐步由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并已初步构建了满足科学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体系。但毋庸讳言,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发展方式粗放的“软肋”显露,粗放型经济发展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当前,我国不仅面临外部需求下降的挑战,而且面临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不断提高,国际投资和贸易保障主义不断上升等多重压力。传统的竞争优势正逐步减弱,靠拼人力、拼资源、拼环境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不能适应形势需要。同时我们清楚看到,在金融危机面前,一些注重产品技术更新换代、自主创新力度大的企业,不仅能够抵御危机的冲击,还能摆脱危机的困扰获得新的腾飞机会。而那些满足于靠低档次打市场、替别人贴牌生产的企业,则难逃厄运。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方针,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不能孤立和割裂开来。保增长是目标要求。扩内需既是途径和手段,也包含着目的。不同的内需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投资需求是纯粹的手段,消费需求则具有双重性质。但是,从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看问题,无论是何种内需,都是所谓“三驾马车”之一,因此,扩内需是保增长的“根本途径”。在外需增幅显著下降的情况下,出路只能主要依靠内需,以扩大的内需弥补外需的缩小。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看问题,扩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但是,转变发展方式远不是一年内能够完成的;而短期内能够保增长的内需,主要不是消费需求,而是投资需求。因此,在保增长的巨额投入中,必将有大部分作为投资。调结构是对保增长和扩内需的限制性规定。扩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需求,有一个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问题。考虑到我国的发展方式仍然没有实现根本转变,现有产业结构仍然不够合理,因此,扩内需必须与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结合起来,把转变发展方式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一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和居民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二是调整生产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重点解决三个产业不协调的问题;三是改善城乡结构,推进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四是调整地区结构,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优化生产力布局。
2009年,被认为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不过,面对历史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中国交出了一份好于预期的成绩单。当中国经济拿出2009年一季度的答卷时,人们发现:虽然GDP增速只有6.1%,但企稳的迹象显而易见:工业生产运行企稳;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增长加快;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创单季新高;全国汽车销量创历史新高;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和全国企业景气指数都出现了好转的苗头。二季度,全国GDP增长7.9%,企稳向好的态势已经明朗。三季度经济增长继续向上,GDP增速回升到8.9%。2010年1月21日,国家统计局将公布2009年第四季度和2009年全年经济情况。而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的多位经济学家昨日普遍预计:2009年第四季度GDP增幅有望重新回到两位数,达到10.7%左右。与此同时,2009年全年GDP可能增长8.7%,“保八”已毫无悬念。2009年全年,中国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亮点。
中国成功应对经济危机说明了世界需要一个积极的中国,中国也承担起了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国际金融秩序的责任。中国成功应对经济危机更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积极姿态,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形象,展现了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伟大力量,展现了阔步前进的13亿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参考文献:
[1]唐风.中国大趋势: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突围[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