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招绘好民俗风情画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hyzhy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网水乡、海滩湿地、丘陵山洼、黄土高原……都有着一幅幅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画。展示这些个性化“名片”,需要身入心入,悟有新得,也需要高超的构思和表达技巧。《采菱》一文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美文引路】
  采 菱
  李丹崖
  菱角,是落在水里的星星。
  一颗星,水里含香,我们去捞它,这一举动,关乎口腹,实为采菱。
  采菱,是多美的举止。女人们唱着渔歌,从水中捞起一串菱角,菱叶菱花贴水生,菱湖十里棹歌声。这样的画面,只有用中国画才能表达。
  采菱的女子嘴角一定是挂着笑意的,笑里满含丰收的喜悦。一低头,清澈的水面上,就有自己菱花一样的笑容。
  我曾在故乡的荷塘里采过菱,岸边水草依依,接天莲叶无穷碧,荷花生处,水洼里多有菱角。伸手捞出来一颗,带出来一串散着湖腥气息的菱角。
  这些一生下来就自带“尖刀”的家伙,尖尖的形状可能会扎到你的手,但为了美味,采菱人不在乎这些。小木筏子,或者索性就是两根横木,上面放着一只大木盆,捞一把菱角摘下来,“当啷”几声扔到盆内,似高妙的鼓曲,不多时,满满的一盆菱角就采好了。一帮孩子架着木盆,唱着《采菱歌》:“菱角菱角你别笑,采下你来敬姥姥,姥姥吃了咧嘴笑,娃娃吃了乐弯腰……”
  满天星辉,回到家中,用刷子把菱角上的青苔洗净,露出菱角清俊的面容。这时候,可以直接放到锅内煮熟,掰开一颗,清香无比。
  外婆最喜欢给孩子们做菱角,她说菱角的样子和蝙蝠差不多。旧时候,富贵人家的屋子上总雕刻着蝙蝠,吃菱角的孩子,在心里雕刻蝙蝠,会变得越来越有福气。说也奇怪,我们这些孩子也许是小时候吃外婆做的菱角多了,现在,过得都还算富足。
  一枚菱角,又好似是一条船,横亘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水岸上,在诗人的口唇之间散发着光华;也好像一个饱含能量的水生馒头,在许多乡村人家的餐桌上备受青睐。
  个人觉得,菱角还是新鲜的好,晒干了,菱角的靈气就没有了,也少了许多鲜美。
  前不久,在扬州瘦西湖,见有穿着印花蓝布的女子,挽着篮子,在兜售新采下来的菱角。那些菱角,犄角相抵,似乎带着一种坏坏的笑,在朝每一个感兴趣的人龇牙咧嘴。白居易曾唤菱角为“青角”,这些“青面獠牙”的小东西着实惹人喜爱,所以,诗人才会说:“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
  湖面静谧,菱是藏在湖中的君子,它们的才华不外露,把果实都沉沉坠入水中,这样的低调,非君子无以比拟。菱角心思缜密地经营着自己内心的“美味”,形状看似叛逆,实则心中有大爱。不信,你掰开一只菱角就明白,它们雪白的内心足以印证一切。
  日啖新菱两三颗,不辞长作采菱人。
  (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7月22日)
  【技法借鉴】
  文章描绘了情景交融的水乡采菱图。作者借“菱”抒情、明理,给读者多重美的享受。
  一、“人”“物”合一,凸显画面美。“人”与“物”美美与共,是散文追求的艺术境界。文章描绘了三幅“人”“物”合一的水乡采(卖)菱图,各有美点。第一幅:“菱叶菱花贴水生”“女人们唱着渔歌”捞菱角,嘴角“挂着笑意”,“清澈的水面上”留下倩影……聆听“菱湖十里棹歌声”,读者呼吸着清新的水乡气息,收获着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美感;第二幅:“我”采菱的荷塘,“岸边水草依依,接天莲叶无穷碧”,可那菱角却“一生下来就自带‘尖刀’”,于是一幅如今鲜见的采菱风俗画出现在读者面前——“两根横木,上面放着一只大木盆”,将菱角扔进盆内的“当啷”声“似高妙的鼓曲”,头顶“满天星辉”,归来时唱着“菱角菱角你别笑,采下你来敬姥姥,姥姥吃了咧嘴笑,娃娃吃了乐弯腰……”这一场面的人物由女人换为孩童,渔歌也变为童谣,为文章平添了童真童趣;第三幅:由采菱转为卖菱,扬州瘦西湖畔“穿着印花蓝布的女子,挽着篮子”兜售“青面獠牙”却又“惹人喜爱”的“青角”,卖菱女的穿着与动作描写、白居易诗“菱池如镜净无波,白点花稀青角多”的引入,又使画面透出温润淡雅的江南水乡文化气息。
  二、融入“故事”,展示风俗美。文章自然插入外婆所讲关于蝙蝠与菱角的故事,前者着眼谐音的外形祈福,后者则更侧重“心灵雕刻”——精神世界的向善向美,这就使得风俗美注入新的内涵,显得更加丰富多彩。
  三、由外而内,蕴含情思美。文章用“清俊”“清香”“鲜美”等褒义词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形容菱角,还运用“易色”辞格将“龇牙咧嘴”等词贬词褒用,给读者以可亲可爱感;而作者由外而内的表达又使文章立意具有新的温度和深度。一是就境设喻,新奇独特。“境”是水乡景物,例如开篇说“菱角,是落在水里的星星”,天水合一,贴切而富有情思,又与后文“满天星辉”相照应;作者还将菱角喻为“一条船”,“横亘在唐诗、宋词、元曲的水岸上”,如此就近取譬,令读者由“落在水里的星星”联想到中国诗词歌赋的灿烂星空,地域特色鲜明,诗情画意浓郁;二是议论立意,借物抒情。作者说菱角是“藏在湖中的君子”,低调、“内心雪白”、外露才华、以“大爱”之心经营着“美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不喜张扬、远离浮华、乐于奉献的高尚人格的深情赞美;三是巧改名句,由物及己。苏轼名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只是赞岭南所产荔枝之鲜美,而这里作者将所食之物的数量由“三百”减为“两三”,足见“新菱”品行之美,而“不辞长作采菱人”一句,应是作者自省自悟后发自内心的深情表白,有情有理,其意蕴当然比苏轼更有温度和深度。
  【我仿我秀】
  小 巷
  蒋灵山
  在这高楼鳞次栉比的城市中,有一条小巷却古风依旧,承载着我们满满的回忆。
  小巷不宽,但记载着家家的哀乐账;小巷不长,却淌过把把辛酸泪。站在巷里,任丝丝细风绕过指尖,仿佛有人没打招呼就按下了电影胶卷的“快速倒带”,任思绪万千……
  小巷是有情趣的。
  曾记否,蝉声聒噪,我们一同在小巷嬉戏,更喜欢在小巷里玩攀墙?有的孩子双脚踩着墙,后背顶着另一面墙,双手助推着,累了就停下来,甩甩手,看看远处的田园风光。有的则是“螃蟹”爬似的,手脚并用,不一会儿就爬上人家屋顶了,向下面的人摆手势,欢庆胜利,阳光照在我们稚嫩的脸蛋上。如诗回忆,我都记得。
  曾记否,鹅毛大雪,我们一起在小巷里奔跑,更喜欢在小巷里堆雪人?我们堆了一个大雪人,风雪中,我们站成一排,傻傻地陪着她,直到眼睁睁地看着太阳将她慢慢融化。如梦往事,我都铭记。
  小巷是有声音的。
  春天,每到黄昏,我就会拖着家里那把上了年纪的木椅到巷子里,把它摇得“吱呀吱呀”响。这时外公躺在木椅上,也有规律地把木椅晃得“咯吱咯吱”的,外公脸上总挂着深秋土地般的笑容,自然而纯净。实在无趣时,我便会看着青苔上落着清闲的蝴蝶入了神,然后蹑手蹑脚地到屋后的井旁,把铁把拉得“咔嚓咔嚓”,随即捧着一大盆水,挨着墙壁,蹭到蝴蝶旁,趁它不警觉,“哗啦啦”倾盆大雨落下了,外公这时便会用蒲扇敲敲我的头,灭灭我的威风!
  秋天,日上三竿,“太阳晒屁股了,起床喽!”伴着外公洪亮的嗓音,我从梦乡醒来。“卖豆腐啊,卖香干啰!”从小巷的转角处,卖豆腐的大爷骑着一辆旧三轮车慢悠悠地驶来,我们一路跟着,追着,闹着,在懒懒的阳光中,好不惬意!
  春夏秋冬,时光流逝,物是人非,外公早不在了,小巷似乎孤零零的了。恍惚间,蝉声、木椅摇晃的“咯吱”声和卖豆腐大爷的叫卖声又在演奏《欢乐颂》。我顿时明白,物质的小巷看似孤独,但它通达的精神美境却永留心底,贮满民俗风情。
  点评
  此文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回忆了小巷里上演的一幕幕“人”“物”合一的场景:夏天,攀墙小孩的动作和神态;冬天,“我们”堆雪人的投入;夏天,木椅的“咯吱”声、“我”用水浇蝴蝶的“哗哗”声;秋天,外公的叫“我”起床声、卖豆腐大爷的叫卖声。作者由外在的描绘画面向内在的小巷的“有情趣”“有声音”的情思推进,将小巷里的民俗风情的意境、情思展现了出来。
其他文献
《人民日报》报道了一些奇葩的家庭作业:读《时事画报》电子书,总结三件大事。家长一查发现,这是份清末的报纸,用的是繁体字,还用了广东的方言;云南某高中数学老师解得了方程教得了几何,却解不出一年级儿子的作业。报道发出了“考孩子还是考父母”的诘问。  学校得弄明白:哪些是需要家长参与的,哪些是没有意义的。比如,让一个一年级的学生满大街去寻找标识广告牌里的错别字,这有什么意义呢?孩子字都认不全,找什么错别
期刊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当看到“背包客”“徒步”“越野”等词,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年轻力壮的成年人。近日,某著名主持人在微博上分享了自己与女儿参加沙漠徒步活动的过程,活动要求在4天的时间里,走完甘肃张掖高台县的76公里沙漠,平均每天要走近20公里,这对大部分成年人来说也是一个很有难度的挑战。这个4岁的小女孩因为爬沙漠,脚上起了水泡,腿上长了密密麻麻的红疹,到了中午,本该午睡的时间
期刊
有人说: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心灵的交流。我并没有想那么多,只是单纯觉得“有趣”。  前辈们总说阅读可以增长知识。我却一直不以为然,觉得“知识”这种东西太过空洞,很难让我有“增长”的感觉。所以我由着性子在书街中走马观花,只看我感兴趣的,偶尔瞟一眼“不感兴趣的”。久而久之,在与同辈的交流中,我多了许多“话题”,别人有时会说:“你懂得真多啊,有文化。”我却很疑惑,我只不过将看过的东西从书中“搬”下来而已,哪
期刊
【技法指导】  “万事开头难”,议论文写作亦如此。文章的开头好比一出戏剧的序幕,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阅卷老师的判分。然而,有了好的开头,却草草结尾,亦是败笔。那么什么样的开头、结尾才算得上好呢?答案无疑:凤头豹尾。所谓凤头,即惊艳亮相,精彩夺目,引人入胜。当然这些必须建立在观点明确的基础上。豹尾,即收尾有力,观点明确,或发人深思,或令人顿悟。  那么,怎么开一个“凤头”,又来一个“豹尾”呢?  一、好
期刊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桂花无己、无功、无名,所以拥有了三秋。“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人打开门窗,敞开胸怀,行走在至真、至善、至美的道路上。这就是中华儿女传承和践行的“眼界格局说”——眼界无穷世界宽!  花木因眼界不同而境界各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充满自我的孤芳自赏,桀骜中透着孤独,所以它只能绚烂一隅。“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是满眼功名的你争我抢,看
期刊
每当欣赏那些隽秀的书画作品时,我总会流连于王冕的墨梅、张大千的泼墨山水、郑板桥的劲竹。那些点滴岁月凝成的墨痕,染在宣纸上,晕出了一簇簇淡雅的芳华。从这些名家的掠影中,我似乎看到一个满头银丝、脸上布满了皱纹却绽出菊一般微笑的身影,那便是我的外婆。  从记事起,我就感受到了外婆对传统书画的热爱。每当晌午,外婆忙完了家务,就会在写字台上铺好书画帖和宣纸,用早上刚研好的墨和颜料开始作画。小小的我,常伏在案
期刊
【技法指导】  宋朝的刘克庄在《山名别集序》曾感慨:“学以积勤而成,文以精思而工。”这里的“精思”除了精心思考如何表情达意、如何遣词造句外,主要是强调怎样定势立意、怎样安排顺序层次、怎样前后衔接照应,这些正是我们写文章时讲求的“谋篇布局”,写议论文时尤其要注意。  福建省高考作文阅卷组组长余岱宗教授也认为:“议论文不是论点文,也不是论据文,而是论证文,议论文就要看论者如何论证。议论文要深入,就要有
期刊
有人把2017年稱为高考改革的元年,而高考的改革必然会撬动基础教育教学的改革。从现在的情况看,高考的改革已经在路上,但是中小学(尤其是高中)的教育教学环节中,还存在着一些与改革不同步的内容,一些误区仍然存在!如果不能及时廓清这些误区,还抱着以前的旧思路、旧方法进行备考,那么,在今后的高考中只会越考越差!  误区一: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就是说教  2017年的高考有一个特别的变化,就是把“立德树人”
期刊
【编者按】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品之一。中国制酒历史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酒渗透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在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都占据重要的位置。饮酒,即便是形态层面的饮酒,所表达的也多是精神层面的内容——客从远方来,无酒不足以表达深情厚谊;良辰佳节,无酒不足以显示欢快惬意;丧葬忌日,无酒不足以诉其哀伤肠断;蹉跎困顿,无酒不足以消除寂寥忧伤;春风
期刊
【文题在线】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年,它是团圆的喜悦,是美食的享受,是烟花的壮景,是冬日的温暖,更是新年的开始。年复一年,往事如烟。经过岁月的淘洗,年味都将成为你脑海中那美妙的乐曲,让你无法不被它吸引。  请以“年味”为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思路导航】  在写作本文时,一定要从“年味”一题中仔细玩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