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汉语词汇史学界对词汇问题研究的逐渐深入,佛经文献的语料价值也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界的认可。但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语言也随之有了很多次演变,其中某些字词,不论是在字形或是在意义上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要探求字词原本的意思无疑是一份艰巨的任务,但训诂学刚好为这份任务开启了方便的大门。本文将通过对佛经文献《鼻奈耶》里“去”的分析,来更好的了解佛经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鼻奈耶》;训诂学;“去”
一、训诂学概念简介
训诂学是研究中国古书中词义的一门学科,是古代人文学术的基础。从广义上讲,训诂学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从狭义上讲,训诂学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語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门类。其主要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的从事训诂实践,正确的判断训诂是非,解决典籍中的疑难词语,正确解读典籍的意义。
二、对《鼻奈耶》的介绍
《鼻奈耶》总共十卷,是由唐代著名高僧,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翻译家之一义净翻译的经典佛经文献。广义的佛经总称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而鼻奈耶就是其中“律”的主要内容,毗奈耶(Vinaya),佛教术语,一作鼻那夜,毗那耶,又云毗尼,鞞尼迦。三藏之一,谓佛所说之戒律。译曰灭,或律,新译曰调伏。戒律灭诸过非,故云灭,如世间之律法,断决轻重之罪者,故云律,调和身语意之作业,制伏诸要行,故云调伏。
《鼻奈耶》主要讲述的是佛家弟子发生的各种故事或者佛家弟子的见闻,通过对事件的叙述,从中看出本质,找到佛教中的大智慧,从中增加修养,增加佛家弟子在内心中对于佛经的深入理解。《鼻奈耶》中的语言现象非常丰富,使用了很多当时的俗语或口语词汇,因此具有较高的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价值。下面就对在本书中出现的“去”字做详细的分析。
三、“去”的文本形体以及其本义和现代义
在了解《鼻奈耶》中“去”的用法和意义前,我们先来看看“去”的文本形体、本义和在现在汉语中一些常用义项的分析。
《说文·去部》:“去,人相违也。从大,凵声。”“去”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是由“大”和“口”组合而成,“大”
为人的正面之形,“口”表示镇邑、村庄、门口,也即是上古先民的氏族住地。在后来的小篆中,“去”又写作,这里的“口”和“U”相通,也可理解为表示坎陷的“坎”字,因此“去”字取象于人在跨越坑陷或是穿越村镇,表示离开、走开之意。可见“去”是一个会意字。
由此我们得知,“去”是动词,其本义是“离开”,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阳虎去齐走赵”,意思就是“阳虎这个人离开齐国,而后又跑到了赵国”。这个义项现在还保留在“去世、去留、来去匆匆、拂袖而去、一怒而去、去职”等词语当中。
把“去”的本义用在时间方面,“离开”这个义项又引申为“过去”的意思,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这里的“去年”就是过去了的一年。现在汉语中“去年、去秋、去冬今春”里的“去”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去”的使动义是“使.....离开”,也即是“除掉”“去掉”之意,如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除残去秽”。所谓“去秽”就是把肮脏的东西都去掉。《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表示的是“任用贤才不要动摇,除掉邪恶不要迟疑”,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里的“去”保留的就是这个意思。
让某人某物离开某处,就是使他们保持距离,因此从“离开”义又能引申为“相距”,如“相去万余里”,就是相距万余里的意思。《韩非子.五蠹》:“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为界”,就翻译为“就派兵攻打鲁国,把距离鲁国国都的城门十里之地作为地界”。现代汉语的“相去不远”正保留了这个义项。
要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中,“去”是动词,其后可带处所宾语,在形式上也与古代汉语一样,但所表示的方向正相反,例如“我去学校”,所表达的就是前往学校,而非离开学校。
四、“去”在《鼻奈耶》中的分析
“去”字在《鼻奈耶》十卷中总共出现了178次,第一卷有28个,第二卷11个,第三卷5个,第四卷11个,第五卷23个,第六卷19个,第七卷34个,第八卷6个,第九卷32个,第十卷9个,可见“去”出现得很频繁。但是它用法却是有规律可循的。谭代龙老师在他的《义净译经身体运动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中就做了很精辟的分析和归纳,下面就在其基础上对“去”在《鼻奈耶》中的具体情况做更细致的分析。
“去”在这本文献中的主要用法有两种:一种是“X+去”,一种是“去+X,其中“X”可以是动词、名词、代词、连词和副词等,但所表达的意思都和本义“离开”相关,或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引申义。
1、“X+去”
(1)动词+去
在这个结构中,其中的动词又可以分为位移动词、非位移动词、一般动词和使动词、心理动词、助动词等。
A、位移动词+去
我等默然起去。使不得悔过。即从坐起去。[T24/0891b]
如是诸比丘极苦责谏。责谏已便起去。往诣世尊。[T24/0860b]
若比时调达便起恶意。向佛及舍利弗目揵连不辞。即从坐起去。[T24/0859a]
时六群比丘于露地敷床廌席拘柘竟。日坐论便起去。[T24/0879c]
起去后不收坐具虫食。[T24/0879c]
丘比丘僧断事未竟默然起去。不嘱比坐比丘者堕。[T24/0891b]
舍利弗等见即寻出去。时瞿婆离比丘调达弟子。[T24/0868a]
钱财珍宝为拘萨罗王所夺。留妇已即避出去。[T24/0851b] 若不喜我者。自当出去。及烦忧者堕。[T24/0880a]
头面礼足便退去。去不久佛与沙门结戒。[T24/0882c]
在上面的例子中,“起去”“出去”“退去”,都表示的是位置的移动,其语义指向是运动的起点,语法结构和现在的趋向补语一样,“起、出、退”都是趋向动词,在这个结构中,还可以在中间加上其他成分,表示地点、方式、目的等意义,如:
闻年少比丘自称言我是上人法。诸比丘闻得食出城去。[T24/0858c]
时诸释种从坐起礼佛而去。尔时世尊。[T24/0865b]
即从坐起而去。诣舍卫国至世尊所。[T24/0882b]
从坐起头面礼足而去。到舍语其妇言。[T24/0892a]
即从坐起振迅头去。[T24/0877b]
诸妇女见佛默然。即起礼佛而去。[T24/0894a]
B、非位移动词+去
以此三戒得立顺真恒沙等过去当来今现在佛。[T24/0851b]
薄佉罗所有色过去当来今现在。[T24/0856a]
痛想行职过去当来今现在。乃至观诸法等。[T24/0856a]
罗阅止城中男女大小复坏庵舍持去。如是至三。[T24/0853a]
若比丘不与截取持去。波逸提。菓满直五钱。为成弃捐不受。[T24/0853a]
彼鸟若拨珠璎及诸璎珞持去。[T24/0853a]
时比丘尼更取一泥洹僧。贸持去浣。[T24/0875c]
跋难陀夺去。尔时世尊因此事。[T24/0875b]
是行自牵去[T24/0878c]
即皆收坐具避去。[T24/0880a]
便渡水各散去。[T24/0882a]
时舍利弗便发去。至舍卫国止树给孤独园。[T24/0882c]
说法已婆罗门即还去。[T24/0885b]
语此人从汝所宜。时此人便舍去。[T24/0889b]
今适相逢杀汝不疑。复得脱去[0889b29]
时师子王在诸师子前行。堕空井。五百师子尽弃去。[T24/0873a]
汝今促去。不复得住此。[T24/0888c]
以上例子中的“过去”,“过”虽然是一个动词,但和“去”组合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表示时间的名词,和句中的“现在”相对应。其他像“持、夺、牵、避、散、发、舍、脱、弃”这样的动词放在“去”的前面,“去”都表示动作的方向。
C、其他动词+去
a、使动词+去
尔时教我使去。今复放我出家。[T24/0873a]
即熟打沙门。放使去。至舍卫国。[T24/0890b]
b、助动词+去
有应得去。若道路行。
若欲去者留此衣。即前强夺。
弟子报是非当去。[T24/0877b]
从今以去归佛归法归比丘僧。[T24/0883c]
c、心理動词+去
王问审欲去乎。答言去。[T24/0873a]
若欲去者留此衣。即前强夺。弟子涕泣。[T24/0877b]
迦留陀夷与说法。说法已欲去。[T24/0892a]
“欲”是心理动词,表示“想要、打算”,“去”在后面做谓语,表示“离开”。
2、“去+X”
在《鼻奈耶》中,“去+X”的结构所表示的意义已更多的从本义引申到其他意义了,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
(1)去+名词
佛去世已于阿难许得道二人般涅槃。[T24/0863a]
解剑却盖脱珠冠。去玉柄拂及金镂屡。[T24/0866c]
若我出指去脓。或能疼痛。[T24/0870a]
去盖脱冠珠柄拂刻镂屣解剑。将步从至如来所。[T24/0894c]
今竖大长木去地十仞。[T24/0877b]
以上例子中,“去世”中的“去”表示的是本义“离开”;“去玉柄”“去脓”“去盖”均表示引申义“去掉、除去”;而“去地”表示的又是引申义“距离”。
(2)去+名词+补语
在鞞贳罗城(秦言广博)猕猴江边石台园观。去鞞贳罗不远。[T24/0851b]
拘萨罗国去城不远有园观[T24/0852b]
来至舍卫。去舍卫不远。[T24/0862a]
波罗奈斯不远。[T24/0872b]
去止多国不远。有龙名阿末提吐。[T24/0891b]
以上例子中“去”表示“距离”之意。
(3)去+动词
佛达嚫而去到祇桓。[T24/0877b]
妹汝去至世尊所。[T24/0867b]
“去”和动词“到、至”连用,表示前去的目的地。
(4)去+副词
尔时世尊见分尼去不远。[T24/0856a]
尔时众比丘见世尊去不久。[T24/0867b]
去不久身体生疮。[T24/0868a]
时世尊见三十二人去不久[T24/0870a]
尔时世尊。见诸释种去未久。[T24/0865b]
世尊告曰。去此久远无数劫时。[T24/0894c]
“去不久”、“去未久”、“去此久”里的“去”都表示本义“离开”;“去不远”的“去”表示“距离”的意思。
以上就是对“去”在佛经文献《鼻奈耶》中用法和语义的分析。《鼻奈耶》作为佛经文献中的经典之作,仅仅通过对一个字的考释,我们就能发现其语言精美细致之处。同时也通过对“去”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和现代义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去”在语言历史发展中并不是变得面目全非,但正是因为这种微小的区别,才让我们对古代文献得以更好、更容易的掌握。
参考文献:
[1]陆宗达.《训诂学简论》,北京出版社,2002年
[2]《大正藏经》2010版
[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1年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关键词:《鼻奈耶》;训诂学;“去”
一、训诂学概念简介
训诂学是研究中国古书中词义的一门学科,是古代人文学术的基础。从广义上讲,训诂学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从狭义上讲,训诂学是与文字学、音韵学互相并列的,以研究語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独立门类。其主要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的从事训诂实践,正确的判断训诂是非,解决典籍中的疑难词语,正确解读典籍的意义。
二、对《鼻奈耶》的介绍
《鼻奈耶》总共十卷,是由唐代著名高僧,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翻译家之一义净翻译的经典佛经文献。广义的佛经总称为“三藏”——经藏、律藏、论藏。而鼻奈耶就是其中“律”的主要内容,毗奈耶(Vinaya),佛教术语,一作鼻那夜,毗那耶,又云毗尼,鞞尼迦。三藏之一,谓佛所说之戒律。译曰灭,或律,新译曰调伏。戒律灭诸过非,故云灭,如世间之律法,断决轻重之罪者,故云律,调和身语意之作业,制伏诸要行,故云调伏。
《鼻奈耶》主要讲述的是佛家弟子发生的各种故事或者佛家弟子的见闻,通过对事件的叙述,从中看出本质,找到佛教中的大智慧,从中增加修养,增加佛家弟子在内心中对于佛经的深入理解。《鼻奈耶》中的语言现象非常丰富,使用了很多当时的俗语或口语词汇,因此具有较高的汉语词汇史研究的价值。下面就对在本书中出现的“去”字做详细的分析。
三、“去”的文本形体以及其本义和现代义
在了解《鼻奈耶》中“去”的用法和意义前,我们先来看看“去”的文本形体、本义和在现在汉语中一些常用义项的分析。
《说文·去部》:“去,人相违也。从大,凵声。”“去”在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都是由“大”和“口”组合而成,“大”
为人的正面之形,“口”表示镇邑、村庄、门口,也即是上古先民的氏族住地。在后来的小篆中,“去”又写作,这里的“口”和“U”相通,也可理解为表示坎陷的“坎”字,因此“去”字取象于人在跨越坑陷或是穿越村镇,表示离开、走开之意。可见“去”是一个会意字。
由此我们得知,“去”是动词,其本义是“离开”,例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阳虎去齐走赵”,意思就是“阳虎这个人离开齐国,而后又跑到了赵国”。这个义项现在还保留在“去世、去留、来去匆匆、拂袖而去、一怒而去、去职”等词语当中。
把“去”的本义用在时间方面,“离开”这个义项又引申为“过去”的意思,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这里的“去年”就是过去了的一年。现在汉语中“去年、去秋、去冬今春”里的“去”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去”的使动义是“使.....离开”,也即是“除掉”“去掉”之意,如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除残去秽”。所谓“去秽”就是把肮脏的东西都去掉。《尚书.大禹谟》:“任贤勿贰,去邪勿疑”,表示的是“任用贤才不要动摇,除掉邪恶不要迟疑”,在现代汉语中,我们常说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里的“去”保留的就是这个意思。
让某人某物离开某处,就是使他们保持距离,因此从“离开”义又能引申为“相距”,如“相去万余里”,就是相距万余里的意思。《韩非子.五蠹》:“遂举兵伐鲁,去门十里为界”,就翻译为“就派兵攻打鲁国,把距离鲁国国都的城门十里之地作为地界”。现代汉语的“相去不远”正保留了这个义项。
要注意的是,在现代汉语中,“去”是动词,其后可带处所宾语,在形式上也与古代汉语一样,但所表示的方向正相反,例如“我去学校”,所表达的就是前往学校,而非离开学校。
四、“去”在《鼻奈耶》中的分析
“去”字在《鼻奈耶》十卷中总共出现了178次,第一卷有28个,第二卷11个,第三卷5个,第四卷11个,第五卷23个,第六卷19个,第七卷34个,第八卷6个,第九卷32个,第十卷9个,可见“去”出现得很频繁。但是它用法却是有规律可循的。谭代龙老师在他的《义净译经身体运动概念场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中就做了很精辟的分析和归纳,下面就在其基础上对“去”在《鼻奈耶》中的具体情况做更细致的分析。
“去”在这本文献中的主要用法有两种:一种是“X+去”,一种是“去+X,其中“X”可以是动词、名词、代词、连词和副词等,但所表达的意思都和本义“离开”相关,或是由本义引申出来的引申义。
1、“X+去”
(1)动词+去
在这个结构中,其中的动词又可以分为位移动词、非位移动词、一般动词和使动词、心理动词、助动词等。
A、位移动词+去
我等默然起去。使不得悔过。即从坐起去。[T24/0891b]
如是诸比丘极苦责谏。责谏已便起去。往诣世尊。[T24/0860b]
若比时调达便起恶意。向佛及舍利弗目揵连不辞。即从坐起去。[T24/0859a]
时六群比丘于露地敷床廌席拘柘竟。日坐论便起去。[T24/0879c]
起去后不收坐具虫食。[T24/0879c]
丘比丘僧断事未竟默然起去。不嘱比坐比丘者堕。[T24/0891b]
舍利弗等见即寻出去。时瞿婆离比丘调达弟子。[T24/0868a]
钱财珍宝为拘萨罗王所夺。留妇已即避出去。[T24/0851b] 若不喜我者。自当出去。及烦忧者堕。[T24/0880a]
头面礼足便退去。去不久佛与沙门结戒。[T24/0882c]
在上面的例子中,“起去”“出去”“退去”,都表示的是位置的移动,其语义指向是运动的起点,语法结构和现在的趋向补语一样,“起、出、退”都是趋向动词,在这个结构中,还可以在中间加上其他成分,表示地点、方式、目的等意义,如:
闻年少比丘自称言我是上人法。诸比丘闻得食出城去。[T24/0858c]
时诸释种从坐起礼佛而去。尔时世尊。[T24/0865b]
即从坐起而去。诣舍卫国至世尊所。[T24/0882b]
从坐起头面礼足而去。到舍语其妇言。[T24/0892a]
即从坐起振迅头去。[T24/0877b]
诸妇女见佛默然。即起礼佛而去。[T24/0894a]
B、非位移动词+去
以此三戒得立顺真恒沙等过去当来今现在佛。[T24/0851b]
薄佉罗所有色过去当来今现在。[T24/0856a]
痛想行职过去当来今现在。乃至观诸法等。[T24/0856a]
罗阅止城中男女大小复坏庵舍持去。如是至三。[T24/0853a]
若比丘不与截取持去。波逸提。菓满直五钱。为成弃捐不受。[T24/0853a]
彼鸟若拨珠璎及诸璎珞持去。[T24/0853a]
时比丘尼更取一泥洹僧。贸持去浣。[T24/0875c]
跋难陀夺去。尔时世尊因此事。[T24/0875b]
是行自牵去[T24/0878c]
即皆收坐具避去。[T24/0880a]
便渡水各散去。[T24/0882a]
时舍利弗便发去。至舍卫国止树给孤独园。[T24/0882c]
说法已婆罗门即还去。[T24/0885b]
语此人从汝所宜。时此人便舍去。[T24/0889b]
今适相逢杀汝不疑。复得脱去[0889b29]
时师子王在诸师子前行。堕空井。五百师子尽弃去。[T24/0873a]
汝今促去。不复得住此。[T24/0888c]
以上例子中的“过去”,“过”虽然是一个动词,但和“去”组合之后,就变成了一个表示时间的名词,和句中的“现在”相对应。其他像“持、夺、牵、避、散、发、舍、脱、弃”这样的动词放在“去”的前面,“去”都表示动作的方向。
C、其他动词+去
a、使动词+去
尔时教我使去。今复放我出家。[T24/0873a]
即熟打沙门。放使去。至舍卫国。[T24/0890b]
b、助动词+去
有应得去。若道路行。
若欲去者留此衣。即前强夺。
弟子报是非当去。[T24/0877b]
从今以去归佛归法归比丘僧。[T24/0883c]
c、心理動词+去
王问审欲去乎。答言去。[T24/0873a]
若欲去者留此衣。即前强夺。弟子涕泣。[T24/0877b]
迦留陀夷与说法。说法已欲去。[T24/0892a]
“欲”是心理动词,表示“想要、打算”,“去”在后面做谓语,表示“离开”。
2、“去+X”
在《鼻奈耶》中,“去+X”的结构所表示的意义已更多的从本义引申到其他意义了,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
(1)去+名词
佛去世已于阿难许得道二人般涅槃。[T24/0863a]
解剑却盖脱珠冠。去玉柄拂及金镂屡。[T24/0866c]
若我出指去脓。或能疼痛。[T24/0870a]
去盖脱冠珠柄拂刻镂屣解剑。将步从至如来所。[T24/0894c]
今竖大长木去地十仞。[T24/0877b]
以上例子中,“去世”中的“去”表示的是本义“离开”;“去玉柄”“去脓”“去盖”均表示引申义“去掉、除去”;而“去地”表示的又是引申义“距离”。
(2)去+名词+补语
在鞞贳罗城(秦言广博)猕猴江边石台园观。去鞞贳罗不远。[T24/0851b]
拘萨罗国去城不远有园观[T24/0852b]
来至舍卫。去舍卫不远。[T24/0862a]
波罗奈斯不远。[T24/0872b]
去止多国不远。有龙名阿末提吐。[T24/0891b]
以上例子中“去”表示“距离”之意。
(3)去+动词
佛达嚫而去到祇桓。[T24/0877b]
妹汝去至世尊所。[T24/0867b]
“去”和动词“到、至”连用,表示前去的目的地。
(4)去+副词
尔时世尊见分尼去不远。[T24/0856a]
尔时众比丘见世尊去不久。[T24/0867b]
去不久身体生疮。[T24/0868a]
时世尊见三十二人去不久[T24/0870a]
尔时世尊。见诸释种去未久。[T24/0865b]
世尊告曰。去此久远无数劫时。[T24/0894c]
“去不久”、“去未久”、“去此久”里的“去”都表示本义“离开”;“去不远”的“去”表示“距离”的意思。
以上就是对“去”在佛经文献《鼻奈耶》中用法和语义的分析。《鼻奈耶》作为佛经文献中的经典之作,仅仅通过对一个字的考释,我们就能发现其语言精美细致之处。同时也通过对“去”的本义和引申义,古义和现代义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去”在语言历史发展中并不是变得面目全非,但正是因为这种微小的区别,才让我们对古代文献得以更好、更容易的掌握。
参考文献:
[1]陆宗达.《训诂学简论》,北京出版社,2002年
[2]《大正藏经》2010版
[3]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1年
[4]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