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角吹寒,别有意味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ustdq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扬州慢》是南宋词宗姜夔感怀国事之词,他借助清冷的意象,营造悲凉的意境,抒发“黍离之悲”,言有尽而意无穷。读此词,仿佛看见姜夔独自徘徊在南宋残败的扬州城内,词人的眼之所见、心之所想、情之所感,无不动人,令人悲从中来。因此,《扬州慢》的教学重心应该放在情感探究环节,让学生去感受姜夔穿越千载的家国兴亡之悲。
  然而,学生鉴赏这首词的难度不小。首先,从学生学习古典诗词常常遇到的困难来看,学生理解诗人情感时,常常“置身诗外”“隔岸观火”,无法入情入境,而《扬州慢》的学习应该沉浸在悲凉的意境中,才有可能感受到姜夔悲伤的情感。而且,很多学生读诗时,眼中只有“象”,却不知“象”是诗人情感的寄托,读诗词往往只能读到“象”这一层;更有很多学生对诗人情感的理解过于表面化,甚至简单地把诗词情感归结为“悲”或“喜”,似乎诗词的情感非“悲”即“喜”。至于更细微、更独特、更深层的情感呢?学生却缺乏探究的兴趣或者能力。因此,学生常常把诗词读得“千诗一面”,很难形成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很少能感受到探究的乐趣,更不要说感悟诗词里的情感价值了。
  从这个教学角度看来,我们可以让《扬州慢》成为一个鉴赏范例,让学生学习如何探究情感。《扬州慢》运用移情入景的手法,情感比较含蓄。学生读词时,只见“荠麦”“乔木”“二十四桥”,看不到词人直接表露自己情感的词句,只能隐约感觉到姜夔是悲伤的。其实,姜夔的悲伤在《扬州慢》的小序中说得明白:“黍离之悲。”那么,“黍离之悲”是什么情感呢?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知道一个概念很容易,困难的是独立完成一个概念的建构过程,更重要的是经历整个情感体验过程。所以,我们不能急于把“黍离之悲”的概念“灌输”给学生,而要启发学生去探究其内涵,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精神品格。
  学生要想明确“黍离之悲”内涵,就必须探究姜夔悲伤的原因。或者说,姜夔悲伤的原因即是“黍离之悲”的内涵。姜夔经过扬州,怀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的期待走进扬州城,眼前却是“荠麦青青”“废池乔木”“冷月无声”,心中的虚景与眼前的实景形成强烈对比,景物昔盛今衰不言自明。往昔繁华鼎盛的扬州城,如今破败萧条,怎能不引起姜夔的感慨?所以,景物的今昔变化是触发姜夔产生悲情的直接原因。
  人,终究是时代背景中的人,城又何尝不是时代的一个缩影?扬州城的衰败与南宋末世有着不可分割的密切联系,这是更深层的原因所在。因此,我们需要在文本中找到一个突破点,让它能够与南宋时代背景建立起联系,成为学生探究情感的逻辑起点。《扬州慢》中唯一一处写听觉“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可以成为这个突破点。“清角”“空城”两个意象别有深意,与南宋时代背景息息相关。在教学中,我们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支撑信息,让学生自主探究姜夔的悲伤之情。以下是《扬州慢》情感探究环节的教学设计。
  姜夔的国家兴亡之悲——教学难点
  面对昔盛今衰的扬州城,姜夔为什么悲伤?看似是因为扬州昔盛今衰之景,实则与南宋末世有关。
  步骤1:
  资料(1):宋金绍兴和议(1142)
  ①宋向金称臣,金册宋康王赵构为皇帝。
  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宋割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予金。
  ③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25万两、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纳。
  资料(2): 金兵两次入侵扬州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两次猖狂南犯,两淮之地尽失,扬州遭受极大的破坏。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江淮東路的农田,荒芜的还有四十万亩以上。
  资料(3):《扬州慢》的写作时间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距金兵入侵扬州15年,距宋金绍兴和议 34年。
  步骤2:学生阅读材料,小组合作探究。
  思考问题(1):姜夔在扬州城为什么会听到戍边的号角声?
  明确:宋金和议后,扬州地处边界。
  思考问题(2):地处江南的扬州为什么会变成边界?
  明确:南宋朝廷昏庸,屈辱求和,割让国土。
  思考问题(3):姜夔写这首词时,宋金议和已经过去34年,扬州为什么还是空城?
  明确:金兵两次入侵扬州,破坏惨重。
  思考问题(4):一座空城能戍边吗?
  明确:南宋不思光复,危机四伏。
  (问题1是主问题,其他问题可做适当点拨时使用)
  步骤3:
  小结:姜夔的悲伤不仅仅是对扬州城,而是从一座城看到南宋的衰落,他的悲伤是国家兴亡之悲,是对国运衰微的深深忧患。
  步骤4:明确“黍离之悲”的内涵。
  对比阅读《扬州慢》和《黍离》,比较相似之处。(这个问题涉及分类、定义,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
  黍离
  《诗序》认为“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明确:昔盛今衰、国家兴亡之悲。
  步骤5:
  总结:“黍离之悲”是感慨昔盛今衰、国家兴亡之悲。南宋末世,试问哪个子民忍见外族入侵、国家沦亡?姜夔终身布衣,身处江湖不忘家国,用一曲《扬州慢》写下南宋末世悲音。每处末世,有使命感的文人莫不用一腔家国情怀,抒发这血泪之痛。
  步骤6:学生根据学习兴趣和能力,选择作业。
  (1)以下两首南宋词都抒发了“黍离之悲”。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首,写一篇鉴赏性文字。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台城路
  张炎
  十年前事翻疑梦,重逢可怜俱老。水国春空,山城岁晚,无语相看一笑。荷衣换了。任京洛尘沙,冷凝风帽。见说吟情,近来不到谢池草。
  欢游曾步翠窈。乱红迷紫曲,芳意今少。舞扇招香,歌桡唤玉,犹忆钱塘苏小。无端暗恼。又几度留连,燕昏莺晓。回首妆楼,甚时重去好。
  (2)谈谈古代文人的家国情怀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综上,设计古典诗词的情感探究环节,必须要找到文本的突破点,给学生一个探究的起点。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起点应该是基于文本的,以此培养学生的文本细读意识。当然,整个探究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涵养学生精神品格的好时机。总之,古典诗词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体验过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体验乐趣。
  古典诗词犹如传统文化宝库中的明珠,闪耀着穿越千古的情感和精神光辉,学生的心要在诗词中领悟得远一些,深一些,这样才能与古典诗词越走越近,与诗人的诗心同频律动,震荡出精神的共鸣。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教学的理念和方式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在教学过程中,更加体现高中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传统的教学方式仅仅侧重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没有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为此,高中语文教学需要重视起人文精神的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促进高中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高中 语文教学 人文
摘 要:人本文重点研究了针对农村中学儿童的家庭学校合作,认为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教师必须为留守孩子提供家庭友好式教育,并建立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家庭和学校要共同努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 家校合作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5.048  留守儿童容易产生继发性自闭症,会导致没有信心,也容易受到负面心理和情感的影响。因此,农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关键性的学科,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各个科目的基础,其内容还贯穿了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始终。虽然很多人都说语文的学习很容易,但在小学语文的学习阶段,存在一部分学生,因为接受的快慢程度不同和理解能力的不一样,造成了学习语文的困难。对于这些学生,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来保证这些学困生的学习质量。本文通過三个方面的叙述,讨论对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学困生的转化及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
摘 要: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仅局限于专业知识,更扩展到综合素养层面。为了能够使学生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新课改也在不断深入开展,这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当中,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以教学大纲为基础,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培养高中生的语文思维,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备良好素养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方式 语文思维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各个行业对学生的要
诗歌阅读历来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一个难点,笔者在常年的高三教书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对于阅读诗歌的第一个环节—读懂诗歌就很难做到。北大中文系谢冕教授曾说:“古代诗歌高度凝练,意象错落,情感丰富—像茶叶一样,不泡是无法品的。”其实就是告诉我们要慢慢去品味诗歌,方能临其佳境,明其意象,辨其技巧,悟其主旨,得其内蕴,把握情感。本文试着结合多年课堂教学实践,总结出简明扼要的读诗法。  一看:看题目,明辨题材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2.009  建安诗坛,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196),下迄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即汉末魏初时期的诗歌。这一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期间名家迭出,佳篇丰富,代表诗人有三曹、建安七子和蔡琰。建安时代动乱的社会一方面激发了人们建功立业的政治渴望,一方面朝不保夕的社会现实触动着文人对民生艰难和人生意义的思索
摘 要:鲁迅小说《药》作为现代小说名篇,多次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本文尝试从小说的细微处入手,通过文本细读,挖掘那些看似简单、平淡的词语背后更深刻的含义。  关键词:阅读教学 文本细读 文学赏析  鲁迅的文章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现实意义,从这篇小说来看,鲁迅将文学作品涉及的暗示艺术展现得淋漓尽致,其内容委婉含蓄,内涵丰富,让人回味。我们对《药》这篇小说进行分析,以暗示艺术为切入点,来回顾一下这篇文章的精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阅读是很重要的一个板块,如果学生可以具有自主阅读能力,就可以更好的学习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更加重视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手段,教师应该将学生培养为热爱阅读、热爱学习的青少年。叶圣陶老先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享受,而不是感到有负担。让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阅读学习中,对阅读感兴趣,才能够提升他们的自主阅读能力,“阅读”的同时也要“悦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童话,没有活跃的想象,孩子就无法生活。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的童话篇章,为了更好地完成童话教学,必须正视儿童的阅读心理,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优化童话阅读教学。  一、儿童阅读心理  1.直观阅读心理  儿童有直观阅读的心理,这也是幼儿读物大多是图文相结合的主要原因。在这种心理的指引下,小学童话教学要重视情境创设,让儿童能够在直观阅读下开展学习,一方面能使他们更为轻松地从图文结合的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纽带和桥梁。总结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认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要有爱心、责任心和诚心,加上两个“有意”,才能做好班主任工作。  一、用爱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爱的需要是人的需要结构体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它使人精神愉快,给人以温暖和动力。入学前,儿童充分享受来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