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围绕新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和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本文力图从学生学习语文的听说读写训练出发,在这过程中结合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进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情趣,达到提升学生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说读写;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诗人在沙漠中遇到了一小片绿洲,但饥渴难耐的他无法找到水源。望着这渺无人烟的沙漠,诗人想:要是在青山中该多好啊,有飞泻的瀑布,潺潺的流水;明媚的春光下,枝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叶上的露珠”,诗人想到这里,精神为之一震。于是,半夜里他就千方百计在树叶上收集露水。当他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大家对他能徒步穿越死亡地带感到不可思议,诗人笑着告诉大家,是“想象”救了他。
生活需要想象,语文学习也同样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显然,想象是知识的延续,难怪有人把想象力比作“点金术”。十几岁的初中学生,大多有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在语文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不但可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然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借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如何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实践和体会。
首先是“听”。一些教师对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往往只停留在让学生利用课文磁带或音频纠正读音、停顿、语气方面,其实我们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边“听”边锻炼想象力,以“听”带“想”,以“想”促“听”。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时,由于课文语言清新明快,语言明白晓畅,几乎没有生僻字、费解词、难懂句;我在课前有意不布置课文预习任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边听朗读带边联系实际,展开想象,脑海中浮想出各种画面:当“嫩嫩的春草、各色的春花、清香的春风、轻细的春雨”这一幅幅图画在头脑中浮现后,再翻开课本细细品味,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就既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其次是“说”。“说”这一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和想象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从而避免平常教学时只通过讲故事、复述课文等单纯培养“说”的这一能力训练。我们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边说边想,一举两得。例如学习了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后,我便适时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大胆想象当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碰见了席加洛夫将军的哥哥时的情景,并请几组同学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活灵活现的对话,入木三分的举止都是他们想象的结晶:有的同学活脱的表现了奥楚蔑洛夫拍完马屁后得意洋洋的丑态,有的同学表现了他见到将军哥哥时的唯唯诺诺的情形,有的同学展示了他被训斥时噤若寒蝉的可怜虫形象。这些表演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小说主旨的体悟,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教材中的彩图、插页也应成为点燃学生想象的“触发点”。学习《松鼠》这一课文时,我让学生看着文章的插图或彩图,结合文章内容,想象松鼠的吃食、过水等方面的内容,而后凭借想象说出松鼠各方面的特点。这样就有机的把说的训练和想象力的培养结合了起来。
再次是“读”。学习古诗词,尤其是一些明白如话、能激起读者遐想的律诗、绝句,教师应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想象把握诗歌形象,品悟诗歌意境。如学习“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这首出自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我完全不去担心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而去逐字逐句分析,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一再朗读,反复吟咏,读一句想一句,把诗人所描绘的干净的房舍、成畦的花木、护田的绿水、排挞的青山构成的图画在脑海中自然浮现出来,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牢牢记住了诗歌内容,同时丰富了课堂教学情趣,还使他们领悟了作者那种怡然自得的心境。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最后是“写”。续写文章是锻炼想象力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含蓄隽永。教师教学时若能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大胆且符合文意的想象续写下去,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脉络,挖掘主题,还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欲望。鲁迅的《故乡》的结尾提到“我”的“希望”和三个“不愿意”,可以让学生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想象“我”、“闰土”、“杨二嫂”二十年后再相聚的生活情景,也可以设想二十年后水生回到故乡时的见闻和感受。这些想象的续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除了在已有的材料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外,还应该通过写作,运用已经感知过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改进,通过想象创造新形象。如:布置习作《30年后的小汽车》,学生们便能极尽想象之能事:有的想象出了太阳能汽车,有的“创造”出了带翅膀的小汽车,有的想出了折叠式汽车,不一而足,我们教师收获的是出乎意料的欣喜和赞叹。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应该是:以能力训练为主,重视文化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学习是需要想象的。在听、说、读、写的学习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而且达到了语文教学一箭双雕、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值得广大语文教师进行大胆的教学实践。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的尝试和体会,如能有所裨益,实为拙作主人之欣幸。
关键词:语文教学;听说读写;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个诗人在沙漠中遇到了一小片绿洲,但饥渴难耐的他无法找到水源。望着这渺无人烟的沙漠,诗人想:要是在青山中该多好啊,有飞泻的瀑布,潺潺的流水;明媚的春光下,枝叶上的露珠闪闪发光。“叶上的露珠”,诗人想到这里,精神为之一震。于是,半夜里他就千方百计在树叶上收集露水。当他出现在人们面前时,大家对他能徒步穿越死亡地带感到不可思议,诗人笑着告诉大家,是“想象”救了他。
生活需要想象,语文学习也同样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化的源泉。显然,想象是知识的延续,难怪有人把想象力比作“点金术”。十几岁的初中学生,大多有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力,如果在语文学习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不但可以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各种学习能力。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当然就应该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借以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那如何在听、说、读、写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呢?下面谈谈我的实践和体会。
首先是“听”。一些教师对学生“听”的能力的培养往往只停留在让学生利用课文磁带或音频纠正读音、停顿、语气方面,其实我们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边“听”边锻炼想象力,以“听”带“想”,以“想”促“听”。例如,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时,由于课文语言清新明快,语言明白晓畅,几乎没有生僻字、费解词、难懂句;我在课前有意不布置课文预习任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在课堂上边听朗读带边联系实际,展开想象,脑海中浮想出各种画面:当“嫩嫩的春草、各色的春花、清香的春风、轻细的春雨”这一幅幅图画在头脑中浮现后,再翻开课本细细品味,接下来的课文学习就水到渠成了。这样就既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其次是“说”。“说”这一能力的培养也可以和想象力的培养结合起来,从而避免平常教学时只通过讲故事、复述课文等单纯培养“说”的这一能力训练。我们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边说边想,一举两得。例如学习了契诃夫的《变色龙》一文后,我便适时开启学生想象之门,大胆想象当奥楚蔑洛夫离开广场后碰见了席加洛夫将军的哥哥时的情景,并请几组同学进行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活灵活现的对话,入木三分的举止都是他们想象的结晶:有的同学活脱的表现了奥楚蔑洛夫拍完马屁后得意洋洋的丑态,有的同学表现了他见到将军哥哥时的唯唯诺诺的情形,有的同学展示了他被训斥时噤若寒蝉的可怜虫形象。这些表演不仅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小说主旨的体悟,可谓一举多得。
另外教材中的彩图、插页也应成为点燃学生想象的“触发点”。学习《松鼠》这一课文时,我让学生看着文章的插图或彩图,结合文章内容,想象松鼠的吃食、过水等方面的内容,而后凭借想象说出松鼠各方面的特点。这样就有机的把说的训练和想象力的培养结合了起来。
再次是“读”。学习古诗词,尤其是一些明白如话、能激起读者遐想的律诗、绝句,教师应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想象把握诗歌形象,品悟诗歌意境。如学习“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挞送青来”这首出自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我完全不去担心学生对诗意的理解而去逐字逐句分析,而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一再朗读,反复吟咏,读一句想一句,把诗人所描绘的干净的房舍、成畦的花木、护田的绿水、排挞的青山构成的图画在脑海中自然浮现出来,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牢牢记住了诗歌内容,同时丰富了课堂教学情趣,还使他们领悟了作者那种怡然自得的心境。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想象力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最后是“写”。续写文章是锻炼想象力的有效方法,在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的结尾耐人寻味,含蓄隽永。教师教学时若能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大胆且符合文意的想象续写下去,不仅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脉络,挖掘主题,还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课文学习的欲望。鲁迅的《故乡》的结尾提到“我”的“希望”和三个“不愿意”,可以让学生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想象“我”、“闰土”、“杨二嫂”二十年后再相聚的生活情景,也可以设想二十年后水生回到故乡时的见闻和感受。这些想象的续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除了在已有的材料的基础上展开想象外,还应该通过写作,运用已经感知过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改进,通过想象创造新形象。如:布置习作《30年后的小汽车》,学生们便能极尽想象之能事:有的想象出了太阳能汽车,有的“创造”出了带翅膀的小汽车,有的想出了折叠式汽车,不一而足,我们教师收获的是出乎意料的欣喜和赞叹。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根本任务应该是:以能力训练为主,重视文化熏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学习是需要想象的。在听、说、读、写的学习训练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这不仅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而且达到了语文教学一箭双雕、一举多得的教学效果,值得广大语文教师进行大胆的教学实践。以上是我在语文教学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想象力方面的尝试和体会,如能有所裨益,实为拙作主人之欣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