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某航天研究所博士后培养与管理工作的状态与存在问题,明确了博士后工作对该研究所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潜在意义,提出了工作目标。通过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促进了该研究所的博士后工作。如何发挥博士后流动站对企业发展助推器作用,是我们长期关注的课题。
关键词:博士后流动站 航天研究所 创新型人才培养 氛围营造
一、引言
在高校和企业设置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为刚毕业不久的创新型优秀博士搭建的良好工作环境,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建立人才流通的灵活机制,并且对于设站单位的科技能力增强、创新氛围营造、产学研结合起到积极作用。如何更好的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使其成为单位发展的助推器,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二、博士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该研究所属于传统的航天类国有企业,成立已经近50年,1998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并开始培养博士后,前几年由于管理理念、工作方法滞后于科研管理与人才培养需求,导致博士后工作缺少动力与活力,部分表现如下:博士后培养手段单一,以在合作导师交流指导下进行日常科研与工作为主。由于长期工作形成的习惯和工作特点,该研究所对外学术交流较少。在站博士后往往不能融入到国际发展的大环境中,探索和把握国际前瞻性科研方向。缺少提高展示自己、全方面提高个人素质的平台。导致在站期间眼界不够开阔,学术水平、综合素质提高不明显。培养期间,部分在站博士后与所在部门没有良好融合,不能融入单位文化,与团队之间做不到合作无间,就难以在研究课题中带动部门或相关专业的技术创新,其本人的学术水平也很难迅速提高。由于博士后培养周期为二至三年,而该研究所承担的重要项课题周期多为五年以上,导致博士后学术研究成果的工程转化效率低、周期长,或者未能充分转化,造成了科研成果与各类资源的浪费,同时科研成果大打折扣。部分博士后培养期满出站后进入本研究所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项目时表现出来不具备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能力,无法发挥团队效能,很难在相关研究领域发挥技术带头人作用,不能带动创新氛围营造与整体科研能力提升。种种原因导致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该研究所招收博士后积极性减弱,导师、部门不主动提出招生需求,在站博士后数量减少,博士后培养工作缺少动力与活力,博士后的培养质量不高,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缺失,对该研究所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科研创新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博士后培养工作的目标
为加强该研究所的博士后培养工作,使博士后工作对研究所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三年前。该研究所加强顶层策划,在分析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
1.培养引领学术前沿的创新型高端人才,使博士后在站期间的独立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是最基本的目标。
2.以点带面,发挥博士后培养工作在本单位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创新型团队建设、学术氛围营造、科技实力增强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3.博士后主要进行前沿技术研究、创新成果孵化,以博士后培养带动研究所的整体学术水平提高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4.发挥博士后的桥梁纽带作用,与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共用科研配套设施,加速科技创新,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四、改进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针对以上设定的目标,制定和实施措施如下:
1.严格选拔,宁缺毋滥:为招收优秀人才,在选拔进站博士时,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考察。综合考虑博士论文研究方向、学术水平、出站后的去向等;同时,重视人员与本单位的文化契合度等。合作导师、部门与拟进站博士进行深入交流、严格把关后再决定是否招收。通过以上措施,近三年招收的博士后的专业、研究方向匹配性,与部门的融合程度有明显改善,他们能积极参与到单位各种活动中,并且以不同于普通员工的角度为研究所发展献计献。部门和博士后本人各方面满意度都有明显提高。
2.量身培养、营造氛围。根据人员特点,量身打造二至三年期的在站培养计划,明确科技成果具体指标。鼓励在站人员协助合作导师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或者作为专业课程导师辅导在职青年技术骨干进行相关领域内学习,要求博士后在研究所范围内公开授课。在培养高水平的博士后的同时,促进学习氛围、创新氛围的营造,带动我所的学术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具体指标促进培养:提出明确的论文论著、专利、课题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指标,相当于给博士后本人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公开授课传授经验:目前,在站博士后每季度在所内公开授课一次,内容涉及科技前沿与发展、科技论文撰写、产品设计调试要点、软件使用等方面。在研究所范围内,每年不少于十二人次的博士后公开授课活跃了氛围,开拓了眼界,也点燃了科研热情。对于博士后个人,也是一个锻炼提高的机会。传道授业、与青年技术人员共同进步:部分博士后作为第二导师辅导硕士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部分担任新员工的入职指导老师或指导青年员工进行某一课程的学习。由博士后牵头,通过部门质量例会、学习会等,进行具体技术问题的研究学习。
3.加强保障、充分支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博士后培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如导师配备、科研条件、课题经费等。支持在站人员进行项目申报、参加学术交流、科技奖项申报。在进行年度经费策划、招聘计划制定、工作计划编制时,把博士后招聘作为专项工作进行策划分解。选拔最优秀的导师,开展博士后培养工作,做到“教学相长”,促进导师科研水平再攀高峰。
4.规范管理、加强考核。完善、改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办法和博士后管理工作内部操作流程,使管理更加规范、高效。定期对博士后学术水平、工作能力、业绩贡献以及培养计划中各项目标进行考核评估,并提出改进。对博士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管理者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对工作规范性进行监督考核,管理工作要见到效果。如果在站博士后不能完成预先制定的计划,管理人员要承担相应责任;如果管理效果好,在某一方面有明显进步,则对管理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5.多元培養、合作共赢。探索多种博士后培养方式:如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项目合作、联合招收、定向培养等。在招收博士后同时,输送在职年轻博士去其他科研机构进行深造。发挥博士后的桥梁纽带作用与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建立关系,在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上不断激发出火花。借助合作单位的科研力量和配套科研设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这种渠道该研究所在近三年与两所高校、一个研究所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申报、研究课题,达到了合作共赢的目的。
五、结语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地,近年来本研究所博士后工作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博士后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在站博士后取得的科技成果、论文水平比以前有明显提高;博士后在活跃科研氛围,激发创新活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了研究生教育与青年技术骨干培养;通过引进项目合作单位的员工作为博士后进站深造,建立起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合作关系;博士后工作对于研究所综合实力提高起到了明显推进作用。后续,我们将开展更多探索,使博士后流动站这一平台更好地助力研究所综合竞争力提高。
关键词:博士后流动站 航天研究所 创新型人才培养 氛围营造
一、引言
在高校和企业设置博士后流动站和工作站,为刚毕业不久的创新型优秀博士搭建的良好工作环境,有利于为国家培养人才,建立人才流通的灵活机制,并且对于设站单位的科技能力增强、创新氛围营造、产学研结合起到积极作用。如何更好的发挥这一平台的作用,使其成为单位发展的助推器,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二、博士后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该研究所属于传统的航天类国有企业,成立已经近50年,1998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并开始培养博士后,前几年由于管理理念、工作方法滞后于科研管理与人才培养需求,导致博士后工作缺少动力与活力,部分表现如下:博士后培养手段单一,以在合作导师交流指导下进行日常科研与工作为主。由于长期工作形成的习惯和工作特点,该研究所对外学术交流较少。在站博士后往往不能融入到国际发展的大环境中,探索和把握国际前瞻性科研方向。缺少提高展示自己、全方面提高个人素质的平台。导致在站期间眼界不够开阔,学术水平、综合素质提高不明显。培养期间,部分在站博士后与所在部门没有良好融合,不能融入单位文化,与团队之间做不到合作无间,就难以在研究课题中带动部门或相关专业的技术创新,其本人的学术水平也很难迅速提高。由于博士后培养周期为二至三年,而该研究所承担的重要项课题周期多为五年以上,导致博士后学术研究成果的工程转化效率低、周期长,或者未能充分转化,造成了科研成果与各类资源的浪费,同时科研成果大打折扣。部分博士后培养期满出站后进入本研究所工作,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项目时表现出来不具备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能力,无法发挥团队效能,很难在相关研究领域发挥技术带头人作用,不能带动创新氛围营造与整体科研能力提升。种种原因导致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该研究所招收博士后积极性减弱,导师、部门不主动提出招生需求,在站博士后数量减少,博士后培养工作缺少动力与活力,博士后的培养质量不高,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缺失,对该研究所整个人才培养工作、科研创新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博士后培养工作的目标
为加强该研究所的博士后培养工作,使博士后工作对研究所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三年前。该研究所加强顶层策划,在分析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明确的工作目标:
1.培养引领学术前沿的创新型高端人才,使博士后在站期间的独立研发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明显的提高,这是最基本的目标。
2.以点带面,发挥博士后培养工作在本单位人才培养、研究生教育、创新型团队建设、学术氛围营造、科技实力增强等方面的引领作用。
3.博士后主要进行前沿技术研究、创新成果孵化,以博士后培养带动研究所的整体学术水平提高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
4.发挥博士后的桥梁纽带作用,与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先进管理理念,共用科研配套设施,加速科技创新,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
四、改进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针对以上设定的目标,制定和实施措施如下:
1.严格选拔,宁缺毋滥:为招收优秀人才,在选拔进站博士时,进行多方面全方位的考察。综合考虑博士论文研究方向、学术水平、出站后的去向等;同时,重视人员与本单位的文化契合度等。合作导师、部门与拟进站博士进行深入交流、严格把关后再决定是否招收。通过以上措施,近三年招收的博士后的专业、研究方向匹配性,与部门的融合程度有明显改善,他们能积极参与到单位各种活动中,并且以不同于普通员工的角度为研究所发展献计献。部门和博士后本人各方面满意度都有明显提高。
2.量身培养、营造氛围。根据人员特点,量身打造二至三年期的在站培养计划,明确科技成果具体指标。鼓励在站人员协助合作导师指导在读硕士研究生,或者作为专业课程导师辅导在职青年技术骨干进行相关领域内学习,要求博士后在研究所范围内公开授课。在培养高水平的博士后的同时,促进学习氛围、创新氛围的营造,带动我所的学术水平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具体指标促进培养:提出明确的论文论著、专利、课题项目、科技成果转化率等指标,相当于给博士后本人压力,同时也是动力。公开授课传授经验:目前,在站博士后每季度在所内公开授课一次,内容涉及科技前沿与发展、科技论文撰写、产品设计调试要点、软件使用等方面。在研究所范围内,每年不少于十二人次的博士后公开授课活跃了氛围,开拓了眼界,也点燃了科研热情。对于博士后个人,也是一个锻炼提高的机会。传道授业、与青年技术人员共同进步:部分博士后作为第二导师辅导硕士研究生进行课题研究,部分担任新员工的入职指导老师或指导青年员工进行某一课程的学习。由博士后牵头,通过部门质量例会、学习会等,进行具体技术问题的研究学习。
3.加强保障、充分支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为博士后培养工作提供有力保障:如导师配备、科研条件、课题经费等。支持在站人员进行项目申报、参加学术交流、科技奖项申报。在进行年度经费策划、招聘计划制定、工作计划编制时,把博士后招聘作为专项工作进行策划分解。选拔最优秀的导师,开展博士后培养工作,做到“教学相长”,促进导师科研水平再攀高峰。
4.规范管理、加强考核。完善、改进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管理办法和博士后管理工作内部操作流程,使管理更加规范、高效。定期对博士后学术水平、工作能力、业绩贡献以及培养计划中各项目标进行考核评估,并提出改进。对博士后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管理者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对工作规范性进行监督考核,管理工作要见到效果。如果在站博士后不能完成预先制定的计划,管理人员要承担相应责任;如果管理效果好,在某一方面有明显进步,则对管理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
5.多元培養、合作共赢。探索多种博士后培养方式:如与高校、科研机构开展项目合作、联合招收、定向培养等。在招收博士后同时,输送在职年轻博士去其他科研机构进行深造。发挥博士后的桥梁纽带作用与高校或其他科研机构建立关系,在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上不断激发出火花。借助合作单位的科研力量和配套科研设施,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这种渠道该研究所在近三年与两所高校、一个研究所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共同申报、研究课题,达到了合作共赢的目的。
五、结语
通过以上措施的落地,近年来本研究所博士后工作水平有了大幅提升:博士后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在站博士后取得的科技成果、论文水平比以前有明显提高;博士后在活跃科研氛围,激发创新活力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促进了研究生教育与青年技术骨干培养;通过引进项目合作单位的员工作为博士后进站深造,建立起了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合作关系;博士后工作对于研究所综合实力提高起到了明显推进作用。后续,我们将开展更多探索,使博士后流动站这一平台更好地助力研究所综合竞争力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