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美术教学评价总有些令人感到尴尬,在我们的印象中,美术教学就是“交给”学生一些绘画的知识、技能,却不能“教给”学生对美术的一份执著的爱。我们在评价一个孩子是否具有美术能力的时候,也只是单纯的“就画论画”,这种评价自上而下,或许俨然就是一种评价方式,就像我们画天空就必须用蓝色,画大树就必须用绿色一样,很少有人想到会给学生带来什么难以想象的后果。日久天长,这种评价的弊端就越发凸现出来,学生在这种评价体制下,只能按部就班,随着老师的思路走,看着老师的指挥棒,听着老师的言传身教,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淡,创造力越来越弱。
一、“箭从何来”
传统的绘画,我们讲究的是结果,很少涉及过程。要想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只要准备好纸和笔,看好老师的作品,然后专心致志的去画就可以了。这样的绘画方式在我们平常真是司空见惯了,我们有些见怪不怪的感觉,反正大家都是这么教的,我也这样教,何错之有?但是学生创造的火花就这样被一点点磨灭了,他们只是想着“拿来”,却从来不曾换一个角度去想“凭空捏造”。他们认为“拿来”的东西都是历经千锤百炼的,是千古不败的真理,而“凭空捏造”就要冒太多的风险,而且在捏造的过程中或许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麻烦,到头来还不一定能“榜上有名”。因此有部分学生就会产生退缩情绪,最终完不成自己的作品。
二、评价的难度
传统的评价只是给学生的作品贴上一个“优”或“良”的标签,学生只要用眼睛扫描一下就万事大吉了。可是这样的评价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认为即使再努力,也只是一个符号的不同罢了。也曾遇到不少学生的作品确实像模像样,就把他们集中起来,以画展的形式张贴出来供大家欣赏,欣赏完了之后,往往是丢掉了。这些努力也就付之东流了,即便是让学生把优秀作品带回家,时间长了,仍难逃脱被扔掉的厄运,因为家中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空间供学生利用。而且天长日久这些画也失去了昔日的风采,面对一个个“半老徐娘”,再留着它似乎有些多余,可怜的画儿,就如林黛玉手中的那些春花,被永久的葬在地下,这对爱好表现的孩子来说无疑削弱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表现欲,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相互评价。但是在这个科技日益发达、精神日益空虚的大环境下,给美术课找到一个恰当的“妆容”迫在眉睫。
三、华丽的转身,不能错过的美丽
找到症结的我,准备尝试一下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事们对我这样浪费体力、财力、物力感到不解,在他们眼里我这样做简直是异想天开,自讨苦吃,可是我是一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只要认准了的事,我就要尽最大努力去做。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美术《画味觉画嗅觉》这一课时,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让学生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美术,可是他们就是不领我的情,面对一幅幅让我哑然失笑的作品,我深深感觉到了“美术”不是想画就画的,我再重新整理思路,另辟蹊径吧!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充分感受食物的各种不同的味道,这个难不倒那些嘴刁的孩子,他们可以说是尝遍了食物中的酸甜苦辣,可是要将这些味道与色彩结合起来,这对初出茅庐的他们来说,简直难于上青天啊!难点在于要夸张大胆,走不寻常的道路。在教学中,我打破以说为主的教学模式,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吃喝玩乐,大约没有孩子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他们的积极性被我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配合得很好,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面前,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年级的孩子竟然可以发挥得这么淋漓尽致。我将这些珍贵的资源视为珍宝,把它们分门别类整理成册,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成果,更是我“显摆”自己的资本啊!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把这些不能错过的美丽做成电子档案,作为永久的档案给学生保留着,留住童年的美丽,留住童年的辉煌,他们知道了不仅文字可以表达感情,美术又何尝不是另一个出口?在学生跃跃欲试中,我也收获颇丰。
四、电子档案任大使,所向披靡
电子档案“初出茅庐”,战果显赫,学生创作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从中体会到了绘画原来可以这样美好!从上学期开始,我在自己所任课的班级尝试着新的评价方法,为了评价学生而记录学习情况,为了记录而收集学生的个人作品,更重要的是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在这次尝试中,在建立电子档案袋担当了形象大使的角色,把学生平时的每一次绘画都如实的记录下来,让学生想看就看,而且在绘画中还加入了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甚至那些能写会画的孩子还能即兴写一首小诗,这些诗情画意的语言,让他们的绘画更相得益彰。
或许我们今天学到的只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味觉、嗅觉,但是我们今后还会用各种手法去表现这个多姿多彩的社会,去表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群,去表现时间的稍纵即逝,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大脑去观察、去思考,来装点我们美丽的社会,来抨击社会的丑陋。作为一位美术老师,我把学生的作品留在电子档案里,其实我更愿意把这些作品留在学生的心里,让他们去慢慢感知这个世界的酸甜苦辣,去静静等待这个成长的过程,去获得鉴赏美的能力。
(特约编辑 熊叠丽)
一、“箭从何来”
传统的绘画,我们讲究的是结果,很少涉及过程。要想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只要准备好纸和笔,看好老师的作品,然后专心致志的去画就可以了。这样的绘画方式在我们平常真是司空见惯了,我们有些见怪不怪的感觉,反正大家都是这么教的,我也这样教,何错之有?但是学生创造的火花就这样被一点点磨灭了,他们只是想着“拿来”,却从来不曾换一个角度去想“凭空捏造”。他们认为“拿来”的东西都是历经千锤百炼的,是千古不败的真理,而“凭空捏造”就要冒太多的风险,而且在捏造的过程中或许会带来这样那样的麻烦,到头来还不一定能“榜上有名”。因此有部分学生就会产生退缩情绪,最终完不成自己的作品。
二、评价的难度
传统的评价只是给学生的作品贴上一个“优”或“良”的标签,学生只要用眼睛扫描一下就万事大吉了。可是这样的评价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认为即使再努力,也只是一个符号的不同罢了。也曾遇到不少学生的作品确实像模像样,就把他们集中起来,以画展的形式张贴出来供大家欣赏,欣赏完了之后,往往是丢掉了。这些努力也就付之东流了,即便是让学生把优秀作品带回家,时间长了,仍难逃脱被扔掉的厄运,因为家中根本没有那么多的空间供学生利用。而且天长日久这些画也失去了昔日的风采,面对一个个“半老徐娘”,再留着它似乎有些多余,可怜的画儿,就如林黛玉手中的那些春花,被永久的葬在地下,这对爱好表现的孩子来说无疑削弱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表现欲,也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与相互评价。但是在这个科技日益发达、精神日益空虚的大环境下,给美术课找到一个恰当的“妆容”迫在眉睫。
三、华丽的转身,不能错过的美丽
找到症结的我,准备尝试一下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事们对我这样浪费体力、财力、物力感到不解,在他们眼里我这样做简直是异想天开,自讨苦吃,可是我是一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人,只要认准了的事,我就要尽最大努力去做。比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二册美术《画味觉画嗅觉》这一课时,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让学生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美术,可是他们就是不领我的情,面对一幅幅让我哑然失笑的作品,我深深感觉到了“美术”不是想画就画的,我再重新整理思路,另辟蹊径吧!本课的重点是使学生充分感受食物的各种不同的味道,这个难不倒那些嘴刁的孩子,他们可以说是尝遍了食物中的酸甜苦辣,可是要将这些味道与色彩结合起来,这对初出茅庐的他们来说,简直难于上青天啊!难点在于要夸张大胆,走不寻常的道路。在教学中,我打破以说为主的教学模式,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吃喝玩乐,大约没有孩子能抵挡住这样的诱惑,他们的积极性被我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配合得很好,一幅幅精美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面前,真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一年级的孩子竟然可以发挥得这么淋漓尽致。我将这些珍贵的资源视为珍宝,把它们分门别类整理成册,这不仅仅是学生的成果,更是我“显摆”自己的资本啊!我的努力没有白费,我把这些不能错过的美丽做成电子档案,作为永久的档案给学生保留着,留住童年的美丽,留住童年的辉煌,他们知道了不仅文字可以表达感情,美术又何尝不是另一个出口?在学生跃跃欲试中,我也收获颇丰。
四、电子档案任大使,所向披靡
电子档案“初出茅庐”,战果显赫,学生创作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他们从中体会到了绘画原来可以这样美好!从上学期开始,我在自己所任课的班级尝试着新的评价方法,为了评价学生而记录学习情况,为了记录而收集学生的个人作品,更重要的是要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服务。在这次尝试中,在建立电子档案袋担当了形象大使的角色,把学生平时的每一次绘画都如实的记录下来,让学生想看就看,而且在绘画中还加入了老师的评价、家长的评价,甚至那些能写会画的孩子还能即兴写一首小诗,这些诗情画意的语言,让他们的绘画更相得益彰。
或许我们今天学到的只是如何表达自己的味觉、嗅觉,但是我们今后还会用各种手法去表现这个多姿多彩的社会,去表现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群,去表现时间的稍纵即逝,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双眼、大脑去观察、去思考,来装点我们美丽的社会,来抨击社会的丑陋。作为一位美术老师,我把学生的作品留在电子档案里,其实我更愿意把这些作品留在学生的心里,让他们去慢慢感知这个世界的酸甜苦辣,去静静等待这个成长的过程,去获得鉴赏美的能力。
(特约编辑 熊叠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