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时期的金融经济之浅见

来源 :科学与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m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膨和紧缩已经是金融经济发展常见现象。论文基于通货膨胀时期探讨我国金融经济走势,并提出相应的指导策略,对我国健康金融经济发展以合理建议。
  关键词:通货膨胀;金融经济;影响;措施
  通货膨胀指的是基于现有货币流通的基础上,因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导致生产力难以满足旺盛的购买需求,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物价持续上涨的现象,其实质上是社会总供给小于社会总需求。例如我国2019年9月开始的猪肉大幅涨价为短期内猪肉供给无法满足民众购买需求。
  一、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论文认为,产生通过膨胀的原因如下:
  (一)社会供需平衡存在矛盾
  理论上而言,社会人口规模的增加导致社会总需求的提升,进而要求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如果社会生产力仍旧维持在原有水平,社会资源规模不变的前提下,社会需求逐渐提升,逐渐会造成社会供需不平衡的状态。通常情况下,社会生产水平供小于求时,产品价格往往会提升,产品购买者往往需要花费较以往更大的成本去购买。从这一角度来看,社会供需不平衡也是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之一。
  (二)国家货币发行规模
  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国家货币发行规模往往与经济发展形势相关,货币政策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理论上而言,市场货币发展规模越大,其引起通膨的概率越高。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我国经济快速回落,市场经济存在硬着陆的风险,为提振经济发展,实施了4万亿计划来扩大内需,从实际效果来看,2009年第一季度后,我国经济开始回暖,经济上避免了硬着陆风险,但市场上的货币供给超出需求量,导致货币在一定程度上的贬值,近年来有房地产快速增长引发一系列的物价上涨已经造成了通货膨胀。
  (三)经济环境影响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深入,我国经济与国际经济的紧密性逐渐加大,我国市场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也不断加深,世界经济的发展变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通货膨胀也与世界环境发展有着极为紧密的关系。
  二、通货膨胀对我国金融经济的影响
  (一)流动性管理政策趋宽松、资金成本上升
  根据美国新兴市场基金投资公司的研究數据显示:通货膨胀的预期若是被不断强化和持续放大,将造成资金持续从中国市场流出。对此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主动干预的手段以保证资金流动性不失衡,由此货币市场的利率持续在较高的部位运行,造成债券市场价格的不断下跌,最终使得收益率曲线呈现出一种更加陡峭的态势。在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脚步不断加快、互联网金融市场竞争力不断加强等方面的影响下,通货膨胀将会使我国银行业的资金成本增加的可能性加大,进而导致利差被缩减,根据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的调查数据显示,其利差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缩减,以大型商业银行的下降幅度最为显著,由此传统规模效应所带来的优势已逐渐缩小,商业银行在盈利方式上遭遇了新的挑战。
  (二)银行业资产质量发生变化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与经验显示:一般而言我国银行业的资产质量情况与汇率波动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但在当前通货膨胀预期的条件下,对于我国部分行业领域的企业存在一定的促进作用,使之前景预期看好,从而通过一系列间接作用使得银行在这些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上得到一定的改善。例如以钢铁、石油化工等资金密集的大规模企业为例,其在通货膨胀预期的条件下,偿还银行贷款本金与利息的能力有所提升,除此以外还有一些从事贸易出口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公司在这种预期下经营管理状况获得了改善,这些行业发展形势的好转都使得商业银行从通货膨胀预期中获取了一定的利益,实现了银行业资产质量的改善。当前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人民币业务占据了主要的组成部分,在通货膨胀预期下,该部分资产负债需要重新予以评估,总体来说我国商业银行换算成外币以后的资产规模总量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在国际上的估值排名将会有一定幅度的下降,但从国内角度而言,其实质上的资产规模并无较大的影响,然而伴随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交易的资金成本压力增加,由此可能带来的汇率风险会进一步加剧。
  (三)资本充足率有所提升
  在通货膨胀预期的背景下,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外汇股本等折算的过程会有所增加,对于股东权益而言较为有利,其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对于国内部分大型商业银行,由于在早期接受了国外的战略投资与外汇注资,在这种贬值预期下给其在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上带来了有效提升,同时也不违反我国监管部门的要求。然而目前上述通货膨胀所带来的影响只是在理论上可能会发生,受到我国银行业资本中外汇资本金实际占比较为有限的制约,该影响的程度并不会特别明显,我国上市商业银行在境外市场进行融资时,通货膨胀将会给其带来收益上的一定提升,但从现实实际业务操作角度分析,目前从我国银行业职能主管部门对于商业银行在海外融资方面的政策来看存在较多的限制性条款,为了避免跨国资金的流动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一般而言监管部门不允许商业银行将国外融资立即调回国内,通常会限定若干季度甚至一年的等待时间。
  由于H股与A股证券市场上融资所获取的资金在货币种类上存在区别,同时在确定融资方案之后,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区间才可能真正将所募集的资金予以使用,在此期间内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上市商业银行融资获取的外汇资金有可能从汇率变化中获利。
  总之,通货膨胀对金融经济主要呈现负面上的影响,一旦全球范围内引发通货膨胀,相关的应对措施和政策也会扑面而来应对通货膨胀。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通货膨胀也不是个例外,在通货膨胀时期,对金融经济也会有积极方面的影响,比如房地产“荣升”为投资品、增加资本市场的流动资金、货币政策的收紧以及给证券行业带来发展的契机等。通货膨胀对中国金融经济的影响同样如此,在积极的方面抓住机遇,消极的方面力求寻找转机才能保障我国金融经济健康持续的发展。   三、通货膨胀时期我国金融经济采取的措施
  (一)调整制度,进行改革
  为应对通货膨胀对金融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中国金融经济持续稳健的发展,促进市场经济有序的运行,需因时制宜对金融企业进行多方面干预和调节,尤其是对管理制度方面进行有效的调整和改革以适应当时的经济环境保障其有序发展。对金融企业的管理制度的调整和改革,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和开展。第一,有效的构建对金融企业内部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内部的运作的效率,于此同时,对金融企业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监督,能够及时了解其运营的实际情况并规避风险从而提高我国金融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并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仍然有序持续的发展运作。第二,通过网络有效的管理金融经济信息,在面临通货膨胀冲击时,通过金融信息网络化有效的管理能够提高企业在进行制度调整改革时的效率。于此同时,通过网络化的管理,能够及时的了解企业的信息并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管,一旦出现问题工作人员能够及时有效的发现并规避或解决,对通货膨胀时期的经济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处理。第三,公开经济信息,共同监督管理金融经济。在诸多企业管理制度中,信息公开化管理是较常见和普遍的管理方式之一。在通货膨胀时期,金融业的发展对我国整体经济都极为重要,因此,将其发展的信息公开,从而对其规范发展进行更有效的监督和管理,促进其健康有序的运行,保障经济的健康运作。第四,通过将我国金融经济与国际接轨合作,从而将通货膨胀对我国金融经济的影响减缩到最小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加强我国金融与国际经济的交流与合作,在缓解我国金融经济在通货膨胀中受到的冲击的同时,抓住机遇学习引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发展管理经验,不断发展完善我国的金融企业管理监督制度和模式,有效的促进我国金融经济高效、持续、快速的发展。
  (二)充分发挥立法在稳定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秩序的作用
  我国作为法治大国,在通货膨胀期间,更需要加强法律对我国金融经济的保护作用,充分利用法律来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保障经济市场稳定健康有序的运行,为金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好稳固的基础。充分发挥立法在穩定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秩序的作用可以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进行。第一,要明确法律在金融经济发展中的指导作用,需要立法机关把其基本目标定位于维护金融秩序上,对其发展进行思想上的指导并根据实际情况相应的调整法律在金融经济发展上的指定的政策。充分发挥立法对促进金融经济发展的作用,保证其无论是否收到通货膨胀的冲击都能够有效稳健的发展。第二,充分发挥立法机关的引导作用,为金融经济建立经营目标。在我国,在充分发挥执法为民功能的同时,充分发挥其职能优势,为金融企业确立时效准确的经营目标,比如,在受到通货膨胀的冲击期间,充分发挥立法机关的职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企业经营模式,因时制宜将分业经营模式进行有效科学合理的向混业经营模式转变,从而使得金融经济适应通货膨胀时期的经济环境,仍能正常有序的进行发展。第三,从立法的角度积极推动金融业务创新,推动企业经营模式创新,通过金融市场自我革新能力降低通膨对金融市场的负面影响。第四,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机制,从目前我国法律法规机制来看,仍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为金融经济发展提供持续有力的支持。
  四、结语
  总之,通货膨胀在我国金融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明显的影响,其中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将通货膨胀调整到可控范围内,推动我国经济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丽华. 资本外流与人民币贬值[J]. 市场周刊, 2016(7):75-76.
  [2]刘宇. 浅谈通货膨胀时期的金融经济 [J]. 企业导报.2012.15 (03):45-46.
  [3]张艳丽.浅析通货膨胀时期的金融经济[J].中国外资.2013.07(03):33-34.
其他文献
摘 要:旅以载文,文以富旅,文旅融合促进乡村旅游的全面发展。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不够深入;宣传推介和营销力度不够;景区文化挖掘深度不够;不同产业融合不够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坚持政府主导,进一步深化发展,推动文旅融合;进一步加大宣传推介和营销力度;注重文化深度挖掘,扩充文化旅游产业链;推动不同的产业融合模式深入发展。  关键词:文旅融合;乡村旅游;对策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航空客流量的数量不断增加,航线也逐渐变多,这也增大了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差错的发生几率。本文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差错的原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措施,以期为此后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工作提供更多的借鉴依据。  關键词:民航;空中交通管制;差错成因;风险管理  前言  新的发展时代下,我国民航获得了快速发展,空中交通管制期间较易出现各种风险因素,且其
期刊
摘 要:通过分析农村公路建设的社会实践,探究公路造价控制的具体措施,合理选择路面结构,以此提升公路路面等级。在维护公路使用安全性期间,降低工程造价成本,以此促进我国社会的稳定发展。  关键词:农村公路造价控制;路面结构;合理选择  农村公路工程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比较突出,且路面建设标准不高,从而影响了路面路基的建设质量,存在较多的急转弯和坡度路段,道路安全设施与排水设施无法满足实际需求。所以我国注重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技术与移动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个人金融服务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对移动支付结算服务的需求更加突出,这就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变得更加现代、便利。同时,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定制服务,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信息和服务付费。  本文着重介绍了移动支付系统的行业发展现状和移动支付发展史。  关键词:移动支付  前言  20世纪9
期刊
摘 要:由于时代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视觉传达设计的价值被普遍认可,而正因如此,市场对于视觉传达设计这一专业的要求日益增高,其中创新也成为了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够进一步促进视觉传达设计这一领域的发展。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高校视觉传达设计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培养,希望为研究视觉传达设计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专家和学者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视觉传达设计;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期刊
摘 要:公路事业属于服务型产业,有着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推动公路运输事业的前进和发展,从而实现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由于公路经济发展能够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所以公路经济的发展必须考虑社会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发展需要,以此获得公路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公路经济发展存在部分缺陷,为提升公路服务质量和公路经济收益,必须改进或创新公路的运行方式,采取一系列的有效
期刊
摘 要: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为工业生产的提效增收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近年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控制技术突飞猛进,推进了工业电气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开辟了工业生产智能化、自动化、现代化的崭新格局。但是,在实际生产作业当中,受到作业环境、技术水平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也暴露出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将着眼于工业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而采取的有效
期刊
摘 要:国家地产经济政策失灵,主要原因在于个体方面不断的追求利益与所在的资源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以及矛盾。具体的表现在相关的政策不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以及新的技术不能够有效的应用,相关的政策制度也不够明确,以至于资源配置往往出现出一定的不合理现象。因此本文对第1场经典运行激励机制进行一定的简要分析,并提出低碳经济政策失灵的主要原因,然后采取更为先进合理的方式,以此能够更好的促进低碳经济政策的有效
期刊
摘 要: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使得人们对于服装文化的传播模式与途径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服装文化传播模式由于在形式展现方面过于单一、缺乏更强悍的感观冲击力已经无法达到人们的心理需求,区别于其他文化类别,服装文化融合多种因素,比如特有的民族特性、对应的地域特征以及不同时代所独有的社会发展特质。随着信息时代传播媒介手段的不断更新,可以预见,服装文化传播模式将会具有越来越多的艺术性与科学技术特征,未来发
期刊
摘 要:在国内的营销体系中,市场营销是针对产品或者各类生产力进行基本的出售以及营销,那在营销过程中,存在太多的问题以及不利条件。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产品的多样化和所适应的不同时节致使,营销的渠道出现了很多大的冲突,本文旨在探讨市场营销渠道所面临的冲突,以及管理方式。  关键词:市场营销;营销渠道;冲突管理  引言:  在市场营销这一板块当中,有不少企业和制造商以及对待潜在受众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