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在小学阶段进行深度阅读的重要作用慢慢突显出来。深度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习作等语文素养以及个人的思想修养。指导小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可以从制定阶段性读书计划、掌握阅读方法、读营养丰富的书籍、读作者的全套书籍、建立读书和知识的体系、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几大方面来着手。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深度阅读;指导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比较重视儿童的阅读,对儿童的课外阅读的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应在700字左右。我国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这说明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读书深浅和读书多少没有直接关系,读书不是拼数量、比多,而是比谁读得更深入。教师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让自己浸入书的世界,进行深度阅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一、制定阶段性读书计划
读书是细水长流的事情,小学生能每天坚持有计划地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往往对读书一曝十寒,这样的读书习惯是很不好的,学生很难把一本书读完,从而很难把知识体系建立起来。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制定阶段性读书计划,如每天定好一个读书时间,每天坚持不懈去阅读,一年下来,阅读能力肯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掌握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必须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如第一阶段先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向别人讲述书本大意。第二阶段精读,感悟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初步了解写作的技巧。阅读时画下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段落并写批注。第三阶段积累,可以记忆、背诵精彩片段和好词佳句,可做简单的“读书卡”,并在卡上写阅读收获。另外,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如:看目录,了解整本书的结构;可以跳跃章节来读,边读边做笔记;读后写感受,加深对书的理解;最后通过学校微信平台或阅读沙龙、展示栏等形式来分享交流读书心得。在交流平台上,把自己写的批注、读整本书后的收获与感受,大胆与同学分享。通过以上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步子走得更踏实。
三、读营养丰富的书籍
小学生年龄尚小,不太懂得找适合自己看的书,当学生自我选择书籍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有益于自身身心和学习的书,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开卷有益”的目的。真正值得学习和对人有启迪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是营养丰富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让学生明白:读书就像吃饭。一个人常年吃快餐,另一个人常年吃营养丰富的大餐,身体素质肯定是不一样的。经典书籍和快餐类书籍的区别是很大的,快餐类书籍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而经得起考验的经典书籍是值得反复品味的,如托尔斯泰、沈從文等著名的作家的书营养丰富,可以直抵人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这类书籍。
四、读作者的全套书籍
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读全套书籍的习惯,大多数是一本一本地读,一个一个作家地读。比如大家说《小王子》好,于是跟风去读。过了一段时间,又听说《城南旧事》好,于是又跟着去读。虽然这样可以快速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但也很容易使学生误以为自己把作家的一本著作读完了,就等于读到这个作家作品的精髓了。其实,这样对作家的认识仅是表面而已。如学生读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其实只读到他作品的一部分,很难全面了解这个作家的全部以及他的作品的魅力。如果学生把他的全集读完,就会知道他的写作历程、写作方法以及成长史。然后就会对他的作品有更独到的看法。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借助图书馆的藏书,尽量阅读一个作家的全套书,读完一个作家,再换另一个作家,这样才算是进行了深度阅读。
五、建立读书和知识的体系
鼓励学生借助图书馆的藏书,建立读书和知识的体系。若想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则需要积累大量相关的知识,并逐渐形成知识的体系。所谓“厚积薄发”,就是当知识积累到一定量时,学生能够自如地与人分享交流并产生一定的价值。因此,引导学生选择读本的时候要慎重,要建立自己读某一类书的系列,并通过读某一类书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六、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
阅读,需要批判性思维,但不是一味地否定作者的观点,而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带着客观思考,可以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假若自己写,是否能写出来……只有自己去思考了,才会慢慢形成思维逻辑,最终实现深度阅读,让自己的思想与文本共鸣。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把学生引进文字的乐土里。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在阅读课上开设有趣、有意义的读书活动,如表演剧本、“我和书有个约会”等活动。另外,每月开设一次读书分享会。这样既使学生本体所储存的信息得到增益性的循环,同时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深度阅读的情况,为下一阶段的课外阅读打下基础。每月可开展“我与好书”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等;可以结合语文书的每单元的学习内容,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如配合第五册语文第五组课文的学习,开展一次有关“观察发现之旅”的活动,学生根据主题到图书馆选择有关科技的内容进行阅读,通过摘抄、绘画、推荐好书、写感受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发现之旅,让学生时刻感受阅读的快乐。可以与学校的德育活动结合,适时推荐阅读思想教育性强的读物。比如学校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的大队活动,则可开展“中秋寄乡情”的阅读活动。教师有意识地把活动引到阅读指导上,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阅读课外书籍,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中秋寄乡情”的故事或诗歌,阅读完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来谈一谈体会,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让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真可谓一举多得。
在开展多彩活动时还要注意建立评价机制,提高学生深度阅读的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完善的评价机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的质量。如可以设置光荣榜,表扬阅读之星和宣传阅读之星的事迹;可以设置“读后感墙”,展示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每月评选一次“读书大王”等。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在小学阶段进行深度阅读,很好地验证了杜甫的这句话。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口语交际等语文素养以及个人修养。
【关键词】小学生;课外阅读;深度阅读;指导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比较重视儿童的阅读,对儿童的课外阅读的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45万字。平均每天的阅读量应在700字左右。我国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这说明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读书深浅和读书多少没有直接关系,读书不是拼数量、比多,而是比谁读得更深入。教师要鼓励学生尽可能地让自己浸入书的世界,进行深度阅读,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外阅读的质量。
一、制定阶段性读书计划
读书是细水长流的事情,小学生能每天坚持有计划地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学生往往对读书一曝十寒,这样的读书习惯是很不好的,学生很难把一本书读完,从而很难把知识体系建立起来。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制定阶段性读书计划,如每天定好一个读书时间,每天坚持不懈去阅读,一年下来,阅读能力肯定会有很大的提升。
二、掌握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必须教会学生阅读的方法。如第一阶段先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向别人讲述书本大意。第二阶段精读,感悟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初步了解写作的技巧。阅读时画下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段落并写批注。第三阶段积累,可以记忆、背诵精彩片段和好词佳句,可做简单的“读书卡”,并在卡上写阅读收获。另外,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如:看目录,了解整本书的结构;可以跳跃章节来读,边读边做笔记;读后写感受,加深对书的理解;最后通过学校微信平台或阅读沙龙、展示栏等形式来分享交流读书心得。在交流平台上,把自己写的批注、读整本书后的收获与感受,大胆与同学分享。通过以上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课外阅读的方法、技巧,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使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的步子走得更踏实。
三、读营养丰富的书籍
小学生年龄尚小,不太懂得找适合自己看的书,当学生自我选择书籍的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选有益于自身身心和学习的书,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开卷有益”的目的。真正值得学习和对人有启迪的往往是一些经典的作品,这些作品往往是营养丰富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阅读,让学生明白:读书就像吃饭。一个人常年吃快餐,另一个人常年吃营养丰富的大餐,身体素质肯定是不一样的。经典书籍和快餐类书籍的区别是很大的,快餐类书籍没有什么值得深究的;而经得起考验的经典书籍是值得反复品味的,如托尔斯泰、沈從文等著名的作家的书营养丰富,可以直抵人心。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这类书籍。
四、读作者的全套书籍
现在很多学生没有读全套书籍的习惯,大多数是一本一本地读,一个一个作家地读。比如大家说《小王子》好,于是跟风去读。过了一段时间,又听说《城南旧事》好,于是又跟着去读。虽然这样可以快速阅读不同作家的作品,但也很容易使学生误以为自己把作家的一本著作读完了,就等于读到这个作家作品的精髓了。其实,这样对作家的认识仅是表面而已。如学生读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其实只读到他作品的一部分,很难全面了解这个作家的全部以及他的作品的魅力。如果学生把他的全集读完,就会知道他的写作历程、写作方法以及成长史。然后就会对他的作品有更独到的看法。因此,应该鼓励学生,借助图书馆的藏书,尽量阅读一个作家的全套书,读完一个作家,再换另一个作家,这样才算是进行了深度阅读。
五、建立读书和知识的体系
鼓励学生借助图书馆的藏书,建立读书和知识的体系。若想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层次的学习,则需要积累大量相关的知识,并逐渐形成知识的体系。所谓“厚积薄发”,就是当知识积累到一定量时,学生能够自如地与人分享交流并产生一定的价值。因此,引导学生选择读本的时候要慎重,要建立自己读某一类书的系列,并通过读某一类书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六、带着批判性思维去阅读
阅读,需要批判性思维,但不是一味地否定作者的观点,而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带着客观思考,可以是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写,假若自己写,是否能写出来……只有自己去思考了,才会慢慢形成思维逻辑,最终实现深度阅读,让自己的思想与文本共鸣。
七、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把学生引进文字的乐土里。每周开设一节阅读课,在阅读课上开设有趣、有意义的读书活动,如表演剧本、“我和书有个约会”等活动。另外,每月开设一次读书分享会。这样既使学生本体所储存的信息得到增益性的循环,同时又可以及时把握学生深度阅读的情况,为下一阶段的课外阅读打下基础。每月可开展“我与好书”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朗诵比赛等;可以结合语文书的每单元的学习内容,开展相关的主题活动。如配合第五册语文第五组课文的学习,开展一次有关“观察发现之旅”的活动,学生根据主题到图书馆选择有关科技的内容进行阅读,通过摘抄、绘画、推荐好书、写感受等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发现之旅,让学生时刻感受阅读的快乐。可以与学校的德育活动结合,适时推荐阅读思想教育性强的读物。比如学校开展“我们的节日——中秋”的大队活动,则可开展“中秋寄乡情”的阅读活动。教师有意识地把活动引到阅读指导上,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阅读课外书籍,从而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中秋寄乡情”的故事或诗歌,阅读完后,让学生联系实际来谈一谈体会,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让学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真可谓一举多得。
在开展多彩活动时还要注意建立评价机制,提高学生深度阅读的质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完善的评价机制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深度阅读的质量。如可以设置光荣榜,表扬阅读之星和宣传阅读之星的事迹;可以设置“读后感墙”,展示优秀的读后感;可以利用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每月评选一次“读书大王”等。
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强调了阅读与写作的关系。在小学阶段进行深度阅读,很好地验证了杜甫的这句话。指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习作、口语交际等语文素养以及个人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