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研究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虽然目前关于职业教育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研究较少,但已有研究联系实际对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探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规律,应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明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等。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17-03
师资队伍是教学和管理的主体力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1]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综合职业素质的关键。职业教育课程对职业教育人才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地改造老课程,开发新课程,才能使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资格水平与社会体制、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职业体系的需求匹配”。[2]因此,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作为2011—2015年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首要“目标任务”。在2011年12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领导对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可见,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另外,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进行研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落实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的重要举措。此外,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措施等进行研究,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有利于丰富课程理论和教师教育理论。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培养研究的现状述评
课程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各项课程活动所具备的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3]我国教师课程能力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研究者主要从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发展阶段、现存问题、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等方面对教师课程能力进行了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一般意义的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较多,而对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教师课程能力具体如何生成和发展进行研究的很少;相关研究视角和方法单一,内容和结果大同小异,重复研究现象比较严重。[4]
课程开发能力是课程能力的一种。所谓课程开发能力,是指基于教师的创新意识、职业责任感和求变求新的心理特质,以教师自身所拥有的教学经验、工作经验和对社会的感知,重新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评价与教学方法进行设计的一种能力。[5]以“课程开发能力”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所有文献进行精确检索,共有论文15篇,其中期刊论文10篇、硕士学位论文5篇。
5篇硕士学位论文中只有2篇研究职业教育。应雅泳《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研究》一文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思想基础以及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该学者认为,“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又是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最大障碍,而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平台”;培养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保障体系应包括“建立教师再教育与学习制度,建立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平等且长效的合作机制,营造民主、学习、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提供资源服务(信息、时间、人力、物质)”。[6]宋志娇《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构建研究》一文对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结构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培养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策略。该学者认为,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应包括教师一般能力,课程开发意识,课程开发理论知识,收集信息的能力,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能力,合作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策略有提升课程意识、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建设教师教学团队和提供资源支持等。[7]
10篇期刊论文中,仅3篇是关于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花明《基于课改背景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一文认为,课程开发能力是教师以课程实施为主的一般能力和以课程设计为主的特殊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渐进性和推动性等特征;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环境、机制、规划与教师个人努力几方面分步实施。[8]袁丽英《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知行思交融原理与应用》一文的观点是,采用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只能形成教师课程开发的先备知识与理论,而不能形成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形成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必须遵循知行思交融原理,这一原理包含了“知行合一”“行思并进”和“学思并重”三层含义。[9]
一些重要著作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进行了论述,但未见对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高见。石伟平和徐国庆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由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决策、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选择、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环境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方法选择、课堂层面职业教育课程改造等十个依次递进的环节组成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十步法”。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一书中,他们以“十步法”为基本依据,详细探讨了每一步的技术与方法,并提供了范例。[10]此外,关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著作还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赵志群,2009)、《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严中华,2009)、《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技术》(王利明,2011)和《高职课程开发理论、方法与案例》(刘萍,2010)等。其他一些著作也有谈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内容的,如在英文影印版经典教材Curriculum:Foundations,Principles,and Issues(5th Edition)中,作者介绍了“技术—科学取向”和“非技术—非科学取向”两种基本的课程开发模式和取向,阐述了课程开发的几个阶段,并分析了课程开发中的各种参与者;[11]《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一书作者对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开发中的课程分析和课程设计阶段的具体开发要求、步骤和做法进行了阐述;[12]《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一书作者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和两种基本方法作了阐释。[13]遗憾的是,这些重要著作无一例外地都未论及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培养研究展望:一个后续研究的框架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这种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具有怎样特点,其培养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措施等如何,我们应该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认识,以便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此,笔者提出了一个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的后续研究框架。
(一)研究目标
后续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包含培养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措施等要素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内容
后续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国外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情况研究。(2)国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情况调查研究。(3)公办和民办、国内和国外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情况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一是弄清公办和民办、国内和国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异同、原因和可资借鉴之处。(4)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构建。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跨越“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的“定界”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措施等进行研究,构建包括前述要素的比较完整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
(三)研究思路
根据研究内容,后续研究思路大体如下:梳理文献——编制问卷和访谈提纲——问卷调查和访谈——比较研究——深入研究——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征询意见,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术蕊.规划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部署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2][1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赵文平.教师课程能力——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7(2).
[4]王会亭.近十年来我国教师课程能力研究评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5][8]花明.基于课改背景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J].职教论坛,2011(20).
[6]应雅泳.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7]宋志娇.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9]袁丽英.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知行思交融原理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10]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1]【美】奥恩斯坦,汉金斯.课程论: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志刚)
关键词: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03-0017-03
师资队伍是教学和管理的主体力量,是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要素,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石。[1]在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综合职业素质的关键。职业教育课程对职业教育人才结构的调整有着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地改造老课程,开发新课程,才能使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资格水平与社会体制、经济体制及其相应的职业体系的需求匹配”。[2]因此,使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具备较强的课程开发能力,对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特别是实践教学和课程设计开发能力”作为2011—2015年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首要“目标任务”。在2011年12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领导对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进行了动员和部署。可见,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另外,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进行研究,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是促进“双师型”教师培养、落实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 2020年)》的重要举措。此外,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措施等进行研究,可以形成比较完整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有利于丰富课程理论和教师教育理论。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培养研究的现状述评
课程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各项课程活动所具备的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3]我国教师课程能力的理论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从已有研究文献来看,研究者主要从内涵、特征、构成要素、发展阶段、现存问题、影响因素和提升策略等方面对教师课程能力进行了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关于一般意义的教师课程能力的研究较多,而对不同类型和发展阶段的教师课程能力具体如何生成和发展进行研究的很少;相关研究视角和方法单一,内容和结果大同小异,重复研究现象比较严重。[4]
课程开发能力是课程能力的一种。所谓课程开发能力,是指基于教师的创新意识、职业责任感和求变求新的心理特质,以教师自身所拥有的教学经验、工作经验和对社会的感知,重新对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内容、课程评价与教学方法进行设计的一种能力。[5]以“课程开发能力”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对所有文献进行精确检索,共有论文15篇,其中期刊论文10篇、硕士学位论文5篇。
5篇硕士学位论文中只有2篇研究职业教育。应雅泳《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研究》一文对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思想基础以及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保障体系进行了研究。该学者认为,“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又是校本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最大障碍,而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良好平台”;培养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保障体系应包括“建立教师再教育与学习制度,建立合理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建立平等且长效的合作机制,营造民主、学习、合作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及提供资源服务(信息、时间、人力、物质)”。[6]宋志娇《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构建研究》一文对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结构展开了分析,并提出了培养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策略。该学者认为,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应包括教师一般能力,课程开发意识,课程开发理论知识,收集信息的能力,较强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选择、规划、编制、整合、实施和评价校本课程的能力,合作能力,教育科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策略有提升课程意识、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建设教师教学团队和提供资源支持等。[7]
10篇期刊论文中,仅3篇是关于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花明《基于课改背景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一文认为,课程开发能力是教师以课程实施为主的一般能力和以课程设计为主的特殊能力的综合体现,它具有创新性、实践性、渐进性和推动性等特征;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需要学校环境、机制、规划与教师个人努力几方面分步实施。[8]袁丽英《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知行思交融原理与应用》一文的观点是,采用传统的教师培训模式只能形成教师课程开发的先备知识与理论,而不能形成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形成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必须遵循知行思交融原理,这一原理包含了“知行合一”“行思并进”和“学思并重”三层含义。[9]
一些重要著作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进行了论述,但未见对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高见。石伟平和徐国庆在实践中摸索出了由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决策、职业教育课程目标开发、职业教育课程门类开发、职业教育课程结构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开发、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组织、职业教育教学模式选择、职业教育课程实施环境开发、职业教育课程评价方法选择、课堂层面职业教育课程改造等十个依次递进的环节组成的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十步法”。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一书中,他们以“十步法”为基本依据,详细探讨了每一步的技术与方法,并提供了范例。[10]此外,关于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著作还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赵志群,2009)、《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职教课程开发与实施》(严中华,2009)、《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技术》(王利明,2011)和《高职课程开发理论、方法与案例》(刘萍,2010)等。其他一些著作也有谈到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内容的,如在英文影印版经典教材Curriculum:Foundations,Principles,and Issues(5th Edition)中,作者介绍了“技术—科学取向”和“非技术—非科学取向”两种基本的课程开发模式和取向,阐述了课程开发的几个阶段,并分析了课程开发中的各种参与者;[11]《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一书作者对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开发中的课程分析和课程设计阶段的具体开发要求、步骤和做法进行了阐述;[12]《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一书作者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和两种基本方法作了阐释。[13]遗憾的是,这些重要著作无一例外地都未论及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培养研究展望:一个后续研究的框架
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这种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具有怎样特点,其培养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措施等如何,我们应该对此有深入的研究和系统的认识,以便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为此,笔者提出了一个包括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的后续研究框架。
(一)研究目标
后续研究的主要目标是构建包含培养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措施等要素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提供理论指导。
(二)研究内容
后续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国外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情况研究。(2)国内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情况调查研究。(3)公办和民办、国内和国外职业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情况比较研究。通过比较,一是弄清公办和民办、国内和国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异同、原因和可资借鉴之处。(4)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构建。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跨越“教育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的“定界”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目标、主体、内容、方法、影响因素和评价措施等进行研究,构建包括前述要素的比较完整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
(三)研究思路
根据研究内容,后续研究思路大体如下:梳理文献——编制问卷和访谈提纲——问卷调查和访谈——比较研究——深入研究——构建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理论体系——征询意见,修改完善。
参考文献:
[1]李术蕊.规划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部署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在南宁召开[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2][16]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赵文平.教师课程能力——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J].江西教育科研,2007(2).
[4]王会亭.近十年来我国教师课程能力研究评析[J].教育学术月刊,2011(10).
[5][8]花明.基于课改背景下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提升[J].职教论坛,2011(20).
[6]应雅泳.中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9.
[7]宋志娇.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构建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9]袁丽英.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知行思交融原理与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8).
[10]石伟平,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1]【美】奥恩斯坦,汉金斯.课程论:基础、原理和问题(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12]黄克孝.职业和技术教育课程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张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