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生命是从吉安县的大山沟梅花山起步的,看惯了大山,我对它有许多憧憬,特别是每次出山要爬那陡峭的山路,爬得气喘腿胀脚疼,心里便犯嘀咕:生在这蛮荒古老的梅花山,穷困潦倒,真是前世造了孽。我曾问过山上一位有识长者,为什么我们的祖宗百代,没有一个能像愚公那样打通阻挡我们出路的山头呢?他说:“那除非月亮西边出,太阳东边落。”言下之意,是说永远没有这个希望。我听了,思绪万千,嗟叹不已。
1949年7月,家乡解放,我毅然参加革命,长期在外地工作,并在外地结了婚,家乡观念,渐渐淡了,直到1959年,生下第一个孩子,我才萌发回家看看的念头。这年农历12月29日,我和妻子带着才8个月的清儿回梅花山去。当乘车到了吉安市,便没有车通家乡,不管你走哪条道,都要爬山越岭步行五六十里。其时已下午2点,跋涉山路,还要抱个小孩,不是要走到三更半夜才能到家吗?我犯愁时,遇上天河煤矿一位姓王的工人,他说:“你要回梅花水源,坐车到天河下,只要走15华里。”我一听,转忧为喜,忙与妻说:“买天河的车票,走天河回去只要走15里,两个钟头就能到家吃晚饭。”她听了高兴地笑了起来,我也笑了。
下午3点半到达天河镇,一下车我们就往家乡那边的山路奔去。走了十余里才到矿厂,一问,去梅花还有30多里。原来老王讲的只有15华里,是指从矿山到梅花大队所辖的水源木王。从木王到我家梅花还有16里。妻一听,大惊失色。时已黄昏,隆冬岁末,天空黑云密布,眼看要下大雪。她紧抱孩子,几乎要哭了,坚决要在矿山借住。我忽然想到,尚书侧离煤矿只五六里,那里有我一个远房姑妈,万一到不了家,今晚就住到她家去。我这一说,妻心上一块石头又落了地。
当我们登上那群峰起伏的包袱坳,夜幕降临了。北风呼呼紧刮,鹅毛大雪铺天盖地飘了下来,横在我们面前有三条羊肠小道,究竟走哪条回去,我从没走过,无法辨认。孩子冻得大哭,妻在发怵抽泣,我也心慌意乱起来。如果找不出下山到尚书侧的路,今夜,我们夫妻俩带着女儿,便都要葬身在这荒山野岭的风雪中。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隐隐似有人声。一会儿,脚下山腰出现了手电光亮,这喜得我连声大喊:“喂,你们是谁啊?我是梅花球琳,回家过年,迷了路,请你们带我下山回去吧!”“啊!你是舅舅啊,我是文龙。你怎么走上铡板石去呢?那里一失脚,下面就是百丈深渊,危险啊,我来接你吧!”风雪夜,山上杀出个救命外甥郎,真是天助我也!他是和村上的刘永祥在天河公社工作,吃了年饭赶回家去过春节的。这一来,我们这次灾难才逢凶化吉。
有这一次归途遇险,吓得妻子许多年不敢言归。一直到1975年,她因病提前退休,想要找个安静疗养的地方,刚好梅花山上辟了一条伸向山外的板车道,这才转变了她畏归如虎的看法,还恋起了我老家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结果我送她回梅花山去,与我老妈生活了四五年,真的病也好了许多。那也是一个艰苦的历程,当时梅花山,受了林彪“四人帮”的毒害,山穷水尽,乡亲们缺衣少食不说,夜晚点灯还在用松柴桐油照明,熏得人的脸和鼻孔满是黑烟灰。住的还是泥墙屋。文化十分落后,全村没有一个中学毕业生,小学毕业的也只寥寥几人。与山外比较,起码落后十年,满山都是喟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梅花山开始复苏。“下海”打工,是这里常新不老的致富途径。特别近十余年来,党的扶贫政策深入梅花山老区,变化喜人。家乡的父老乡亲说:“天变地变人也变,万水千山尽开颜。”山里人从来也没有像如今这样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十五扶贫规划”期间,梅花老区列为“江西省扶贫开发重点村”,是吉安县审计局挂点扶贫单位。具体规划了实施项目,招来了资金、技术,培训了劳动力130人次,修建了一条长达10华里的水泥盘山公路,建设了16户移民新村,安装了自来水、电灯,95%以上人家有了电话,大都添购了电视机,青少年一代没有文盲。在梅花村委所辖10个村民小组,172户,700余人中,还培养了14名大学生。解放前,老虎侧曾康生过年写春联,跑遍了山上几个村找不到一个会写字的人,结果用碗在红纸上印黑圆圈,算是春联了。可今天老虎侧已成为名不虚传的才子谷了。我们下梅花村民小组22户人家,已做了19幢钢筋水泥砖瓦结构的楼房,装饰华丽,并有名牌轿车3辆、摩托车8辆、拖拉机4部,自行车已视为“明日黄花”。所有这些,不断改变着我们的家乡观念。我原本在县城选好了基地准备做一幢楼房,现在决定建到家乡梅花山上去。
4月上旬的一天,儿子说,去梅花老家看看我们建房的进度吧。傍晚六时,他开了我家的瑞虎牌轿车,载着我和女儿、儿媳,往家乡的公路驶去。坐在车上,我又想起1959年春节回梅花山困在冰天雪地的包袱坳,差点被冻死的情景,禁不住感慨万千……到了村头,华灯闪闪烁烁,如诗如画,家家的电视机传出的声音悠扬悦耳,令人神怡。乡亲们听到了我家的小车喇叭嘟嘟叫,频频出来,个个衣冠楚楚,和蔼亲切。年轻人见面,还都爱讲普通话。变了,我们梅花山,由穷变富,朝着小康社会迅跑。当年千呼万唤的期盼,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倩影;今天千真万确,已是梅花山的现实,谁不说我家乡好啊!当晚十时回城,临行信口吟出一首诗:
党送关怀进山乡,扶贫济困奔小康。
家家都酿幸福酒,高举金杯谢中央。
责编/何之
1949年7月,家乡解放,我毅然参加革命,长期在外地工作,并在外地结了婚,家乡观念,渐渐淡了,直到1959年,生下第一个孩子,我才萌发回家看看的念头。这年农历12月29日,我和妻子带着才8个月的清儿回梅花山去。当乘车到了吉安市,便没有车通家乡,不管你走哪条道,都要爬山越岭步行五六十里。其时已下午2点,跋涉山路,还要抱个小孩,不是要走到三更半夜才能到家吗?我犯愁时,遇上天河煤矿一位姓王的工人,他说:“你要回梅花水源,坐车到天河下,只要走15华里。”我一听,转忧为喜,忙与妻说:“买天河的车票,走天河回去只要走15里,两个钟头就能到家吃晚饭。”她听了高兴地笑了起来,我也笑了。
下午3点半到达天河镇,一下车我们就往家乡那边的山路奔去。走了十余里才到矿厂,一问,去梅花还有30多里。原来老王讲的只有15华里,是指从矿山到梅花大队所辖的水源木王。从木王到我家梅花还有16里。妻一听,大惊失色。时已黄昏,隆冬岁末,天空黑云密布,眼看要下大雪。她紧抱孩子,几乎要哭了,坚决要在矿山借住。我忽然想到,尚书侧离煤矿只五六里,那里有我一个远房姑妈,万一到不了家,今晚就住到她家去。我这一说,妻心上一块石头又落了地。
当我们登上那群峰起伏的包袱坳,夜幕降临了。北风呼呼紧刮,鹅毛大雪铺天盖地飘了下来,横在我们面前有三条羊肠小道,究竟走哪条回去,我从没走过,无法辨认。孩子冻得大哭,妻在发怵抽泣,我也心慌意乱起来。如果找不出下山到尚书侧的路,今夜,我们夫妻俩带着女儿,便都要葬身在这荒山野岭的风雪中。就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隐隐似有人声。一会儿,脚下山腰出现了手电光亮,这喜得我连声大喊:“喂,你们是谁啊?我是梅花球琳,回家过年,迷了路,请你们带我下山回去吧!”“啊!你是舅舅啊,我是文龙。你怎么走上铡板石去呢?那里一失脚,下面就是百丈深渊,危险啊,我来接你吧!”风雪夜,山上杀出个救命外甥郎,真是天助我也!他是和村上的刘永祥在天河公社工作,吃了年饭赶回家去过春节的。这一来,我们这次灾难才逢凶化吉。
有这一次归途遇险,吓得妻子许多年不敢言归。一直到1975年,她因病提前退休,想要找个安静疗养的地方,刚好梅花山上辟了一条伸向山外的板车道,这才转变了她畏归如虎的看法,还恋起了我老家山明水秀、鸟语花香的“世外桃源”。结果我送她回梅花山去,与我老妈生活了四五年,真的病也好了许多。那也是一个艰苦的历程,当时梅花山,受了林彪“四人帮”的毒害,山穷水尽,乡亲们缺衣少食不说,夜晚点灯还在用松柴桐油照明,熏得人的脸和鼻孔满是黑烟灰。住的还是泥墙屋。文化十分落后,全村没有一个中学毕业生,小学毕业的也只寥寥几人。与山外比较,起码落后十年,满山都是喟叹。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梅花山开始复苏。“下海”打工,是这里常新不老的致富途径。特别近十余年来,党的扶贫政策深入梅花山老区,变化喜人。家乡的父老乡亲说:“天变地变人也变,万水千山尽开颜。”山里人从来也没有像如今这样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十五扶贫规划”期间,梅花老区列为“江西省扶贫开发重点村”,是吉安县审计局挂点扶贫单位。具体规划了实施项目,招来了资金、技术,培训了劳动力130人次,修建了一条长达10华里的水泥盘山公路,建设了16户移民新村,安装了自来水、电灯,95%以上人家有了电话,大都添购了电视机,青少年一代没有文盲。在梅花村委所辖10个村民小组,172户,700余人中,还培养了14名大学生。解放前,老虎侧曾康生过年写春联,跑遍了山上几个村找不到一个会写字的人,结果用碗在红纸上印黑圆圈,算是春联了。可今天老虎侧已成为名不虚传的才子谷了。我们下梅花村民小组22户人家,已做了19幢钢筋水泥砖瓦结构的楼房,装饰华丽,并有名牌轿车3辆、摩托车8辆、拖拉机4部,自行车已视为“明日黄花”。所有这些,不断改变着我们的家乡观念。我原本在县城选好了基地准备做一幢楼房,现在决定建到家乡梅花山上去。
4月上旬的一天,儿子说,去梅花老家看看我们建房的进度吧。傍晚六时,他开了我家的瑞虎牌轿车,载着我和女儿、儿媳,往家乡的公路驶去。坐在车上,我又想起1959年春节回梅花山困在冰天雪地的包袱坳,差点被冻死的情景,禁不住感慨万千……到了村头,华灯闪闪烁烁,如诗如画,家家的电视机传出的声音悠扬悦耳,令人神怡。乡亲们听到了我家的小车喇叭嘟嘟叫,频频出来,个个衣冠楚楚,和蔼亲切。年轻人见面,还都爱讲普通话。变了,我们梅花山,由穷变富,朝着小康社会迅跑。当年千呼万唤的期盼,望穿秋水,不见伊人倩影;今天千真万确,已是梅花山的现实,谁不说我家乡好啊!当晚十时回城,临行信口吟出一首诗:
党送关怀进山乡,扶贫济困奔小康。
家家都酿幸福酒,高举金杯谢中央。
责编/何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