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物理学科的思维逻辑性很强,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求比较高。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学生感觉到物理学习越来越难,这里就是涉及学习能力的培养问题。因此,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要针对教学要求与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努力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提高物理教学效率,为促进学生的专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启蒙教育基础。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学习能力 发散思维 对比思维 迁移思维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就是学习思维的强化训练。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着眼于训练和逐步形成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强调的能力教学目标。我就这一问题,结合多年来的实践与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从不同角度引导和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思维的片面性和单向性是学生学习中的主要障碍。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例题教学来训练学生的散发性思维,从而培养物理学习中的全面思维能力。“一题多解”就是引导学生对于同一个或同一类的物理题目,从不同角度加以思维,最终获得并不唯一的解决方法。例如在教学关于密度内容中有这样的例题:某学生为了完成一个物理实验,购买了8千克质量的酒精,这位学生只带了一只9L的玻璃瓶,问是否可以装得下这些酒精。对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首先计算出8千克的酒精有多大体积,然后进行对比求得答案。在此情况下,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转换思维角度,从“9L的玻璃瓶能够装多少千克酒精”入手重新审视,结果得出同样的答案。“一题多变”就是从不同方位对物理问题进行思维的转换变化,从而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个题型。如在教学“火车车身长400米,在经过一座大桥时的速度为20米/秒,大桥总长度是1800米,问火车顺利大桥需要经过多长时间”问题后,把此题转换为:火车以同样的速度用了95秒时间经过一个隧洞,那么隧洞的长度是多少?此外还可以转换为:知道了大桥总长、过桥时间,以及火车速度,求出火车的车身长度。以上所述,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作用明显。
二、从关键环节着手开展和强化学生的对比思维
实例一:在教学大气压强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演示两个教学实验进行对比。一是开展“水杯—厚纸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在手放开后纸片能否脱落。当学生没有看到常规思维的脱落现象而惊以为奇时,教师继续引导:纸片没有掉下来,究竟受到了什么方向的力的作用?这必然启动学生的思维。二是引导学生开展继续实验:在杯子里放上半杯水,或是在纸片上划开一个小口子,证明一下实验的结果又如何。从对比中教会学生“大气对所有方向都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压强”,这就是“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现象和原理。
实例二:在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教学中,有些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两个铁球不会同时落地,大球早于小球先行落地。”教师开始实验:站在一定高度的同一高度,一只小铁球与一张纸同时放手,实验过程中,小铁球落下的速度自然快于纸张,这就使学生坚定了“想当然的自以为是”想法。稍后做两种演示:一是选取两张相同的纸,把其中的一个揉捏成团,还是在同一高度同时放手,结果纸团下落快于纸片。二是选大小两张纸,将小的揉成团,依然在同一高度同时放手,小的反而更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学生陷入“重重疑团”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理解“重力加速度g与质量无关”的物理概念原理。最后,师生在共同演示“钱毛管”实验操作,以巩固新学知识。
实例三:在“二力平衡”教学中,学生因为生活经验,自有“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二力平衡”错误概念。对此,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对比实验:一是发生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同并且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二是力的大小相同而且方向相反,虽然作用的是同一个物体,但是作用在不同直线上。通过这样的两个实验,用对比揭示内在规律,帮助学生消除错误认识,从而形成“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只有达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方才实现力的平衡”的正确认识。这种方法称之为“逆推”。
三、从类比教学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迁移思维
教师可以从日常教学的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训练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一是把类比方法运用到知识教学之中。有些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从中恰当选择一些具有对应特征的内容开展类比性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感悟和接受。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教学中,有些学生对于导体开展切割磁感线运动等方面感到困惑难解,这是由于对假想中的磁感线缺乏空间想象能力造成的。在针对性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类比教学手法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是把磁感线比作一根根垂挂的面条,导体就是小刀,导体在磁场中的物理运动就好比刀子在面条中间的操作运动,在运动如果刀子能够割断面条就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反之亦然,刀子如果切不断就不做磁感线。通过形象性类比,学生就能从中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强化记忆和理解。
二是把类比方法运用到思维引导之中。如在比热容概念教学中,一些学生对概念里的同时满足“每千克”和“温度上升1℃”的条件理解不透,教师可以这样予以帮助:通过实验来证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升高温度、物质类型有关。为了帮助学生比较不同物质的同类属性,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把“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的路程、时间有关”与此相类比,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比热容概念。
三是把类比方法运用到在解题教学之中。例如,物品在小船逆水匀速行驶中落入水中,船夫发觉后随即回头追赶,1分钟以后赶上了物品,问从物品掉河一直到追上共用多长的时间。这种运动类物理题目的确不容易解决,尤其对于想象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做这样的运动类比:一个人的身份证在前行的汽车中掉了,10秒钟后才发觉回找。通过具体可感的内容进行同类性质做类比,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这类疑难问题。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学习能力 发散思维 对比思维 迁移思维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归根到底就是学习思维的强化训练。因此,初中物理教学要着眼于训练和逐步形成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也是新课程理念强调的能力教学目标。我就这一问题,结合多年来的实践与体会,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一、从不同角度引导和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
思维的片面性和单向性是学生学习中的主要障碍。在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通过“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的例题教学来训练学生的散发性思维,从而培养物理学习中的全面思维能力。“一题多解”就是引导学生对于同一个或同一类的物理题目,从不同角度加以思维,最终获得并不唯一的解决方法。例如在教学关于密度内容中有这样的例题:某学生为了完成一个物理实验,购买了8千克质量的酒精,这位学生只带了一只9L的玻璃瓶,问是否可以装得下这些酒精。对这个问题,绝大多数学生首先计算出8千克的酒精有多大体积,然后进行对比求得答案。在此情况下,教师引导和启发学生转换思维角度,从“9L的玻璃瓶能够装多少千克酒精”入手重新审视,结果得出同样的答案。“一题多变”就是从不同方位对物理问题进行思维的转换变化,从而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多个题型。如在教学“火车车身长400米,在经过一座大桥时的速度为20米/秒,大桥总长度是1800米,问火车顺利大桥需要经过多长时间”问题后,把此题转换为:火车以同样的速度用了95秒时间经过一个隧洞,那么隧洞的长度是多少?此外还可以转换为:知道了大桥总长、过桥时间,以及火车速度,求出火车的车身长度。以上所述,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作用明显。
二、从关键环节着手开展和强化学生的对比思维
实例一:在教学大气压强的概念时,教师可以演示两个教学实验进行对比。一是开展“水杯—厚纸片”演示实验,启发学生:在手放开后纸片能否脱落。当学生没有看到常规思维的脱落现象而惊以为奇时,教师继续引导:纸片没有掉下来,究竟受到了什么方向的力的作用?这必然启动学生的思维。二是引导学生开展继续实验:在杯子里放上半杯水,或是在纸片上划开一个小口子,证明一下实验的结果又如何。从对比中教会学生“大气对所有方向都能产生一定程度的压强”,这就是“马德堡半球”实验的现象和原理。
实例二:在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教学中,有些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两个铁球不会同时落地,大球早于小球先行落地。”教师开始实验:站在一定高度的同一高度,一只小铁球与一张纸同时放手,实验过程中,小铁球落下的速度自然快于纸张,这就使学生坚定了“想当然的自以为是”想法。稍后做两种演示:一是选取两张相同的纸,把其中的一个揉捏成团,还是在同一高度同时放手,结果纸团下落快于纸片。二是选大小两张纸,将小的揉成团,依然在同一高度同时放手,小的反而更快。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学生陷入“重重疑团”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理解“重力加速度g与质量无关”的物理概念原理。最后,师生在共同演示“钱毛管”实验操作,以巩固新学知识。
实例三:在“二力平衡”教学中,学生因为生活经验,自有“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二力平衡”错误概念。对此,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组对比实验:一是发生作用的两个力大小相同并且方向相反,但是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二是力的大小相同而且方向相反,虽然作用的是同一个物体,但是作用在不同直线上。通过这样的两个实验,用对比揭示内在规律,帮助学生消除错误认识,从而形成“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只有达到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方才实现力的平衡”的正确认识。这种方法称之为“逆推”。
三、从类比教学中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迁移思维
教师可以从日常教学的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训练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一是把类比方法运用到知识教学之中。有些物理知识和物理现象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从中恰当选择一些具有对应特征的内容开展类比性教学,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进行理解、感悟和接受。例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教学中,有些学生对于导体开展切割磁感线运动等方面感到困惑难解,这是由于对假想中的磁感线缺乏空间想象能力造成的。在针对性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类比教学手法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是把磁感线比作一根根垂挂的面条,导体就是小刀,导体在磁场中的物理运动就好比刀子在面条中间的操作运动,在运动如果刀子能够割断面条就做切割磁感线运动,反之亦然,刀子如果切不断就不做磁感线。通过形象性类比,学生就能从中对抽象的物理概念强化记忆和理解。
二是把类比方法运用到思维引导之中。如在比热容概念教学中,一些学生对概念里的同时满足“每千克”和“温度上升1℃”的条件理解不透,教师可以这样予以帮助:通过实验来证明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升高温度、物质类型有关。为了帮助学生比较不同物质的同类属性,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把“物体运动快慢和运动的路程、时间有关”与此相类比,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比热容概念。
三是把类比方法运用到在解题教学之中。例如,物品在小船逆水匀速行驶中落入水中,船夫发觉后随即回头追赶,1分钟以后赶上了物品,问从物品掉河一直到追上共用多长的时间。这种运动类物理题目的确不容易解决,尤其对于想象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做这样的运动类比:一个人的身份证在前行的汽车中掉了,10秒钟后才发觉回找。通过具体可感的内容进行同类性质做类比,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解决这类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