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小学生自主管理意识与能力低下问题并进行分析,教师应该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创建良好的班级环境,构建相互监督体系,以及教育家长放手的教育这四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自主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何做到这些呢?
1 在丰富多彩活动中培养自主管理的意识
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的能力。可以结合重大节日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主题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培养学生自信感、自豪感、自我认识能力。还可以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春游等,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良好品质,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锻炼的机会,特别是高年级,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自己确定主题,自己组织活动。教师要成为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成为学生的引领者。
2 在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班级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它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交往,成长,开展各类活动的基本场所,是学生在学校中的“家”,让家中的孩子平等,愉悦,自由,健康,和谐地成长,离不开融洽的班级体,有位学者说的好:“进行教学,它首先必然包含纪律管理。”通过课堂纪律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他创设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课堂纪律管理时不能只想到自己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应该意识到教育本身和学生一样是构成课堂纪律的重要因素,自己的言谈举止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班级课堂纪律管理要做好课堂纪律管理融洽师生关系,师生心理相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教师能了解与满足学生的愿望和心理需求,学生了解教师的要求与纪律允许的自由活动范围,师生行动协调一致,良好的课堂纪律自然容易形成。
3 在相互鼓励相互监督体系中培养自主管理的习惯
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指小学生自己主动采取的用来控制和协调班级体、小组、个人以及各种环境,物质因素的行为。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小学生真正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清楚的认识到什么是集体,什么是团队精神,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成为社会化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每周成长足迹”方案,里面有学生自己的成长日记,自我评价,还有小组同学,老师,父母对自己一周的学习,生活,工作的评价与寄语等,活动中,我们评选出每日,每周,每月和每学期的“自我管理之星”,分别给予不同的表扬或奖励。培养班级学生学会自主管理,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实现班级管理“从自律走向自觉”。
4 通过家长的放手教育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引领孩子确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们的学习从依赖逐渐走向独立,从小进行“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等方面的意识和愿望的培养。
首先,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家长是孩子的启蒙之师,终生之友。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家长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自我变革,为孩子自主学习提供观念支撑,这是孩子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家长首先要注重自我学习,提高认识,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因为,你的行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言传身教的效果会更显著。孩子的可塑性很大,比较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极易形成坏习惯。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迁就、姑息、放纵,使孩子任性、自私、懒惰、依赖成性;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当,有的采取物质刺激,有的用言语要挟吓唬;有的只看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家长应当坚持不懈地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主性学习习惯上多下功夫,在孩子的有意注意、善于思考、做好预习和复习、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和认真检查等方面进行良好的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其次,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调节、控制行为的能力还很差,所以,单单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有独立性还不够,必须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生动、事实结合起来,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说让孩子参加劳动特别是服务性劳动应当放手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父母尽量不要替孩子代做。如果父母在生活方面过分照管,不仅不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而且还容易使其养成一些诸如懒惰、依从等不良品质。父母还应当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帮父母洗菜、购买物品、打扫卫生等,这是培养孩子生活处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父母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中收拾整洁条理,办事独立自主、干净利索,这样,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可供他们学习的范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
总之,我们要从多方面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学生成为自己管理自己的主人,养成良好的学习的管理能力,生活的管理能力,班级的管理能力等,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1 在丰富多彩活动中培养自主管理的意识
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同时锻炼学生的自主管理的能力。可以结合重大节日定期召开主题班队会、主题辩论会、演讲会、故事会,培养学生自信感、自豪感、自我认识能力。还可以通过组织体育活动、兴趣小组活动、春游等,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良好品质,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教师要敢于放手,给学生锻炼的机会,特别是高年级,让学生自己找材料,自己确定主题,自己组织活动。教师要成为活动的合作者,参与者,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成为学生的引领者。
2 在创造良好的班级环境中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班级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社会组织,它是学生在学校中学习,交往,成长,开展各类活动的基本场所,是学生在学校中的“家”,让家中的孩子平等,愉悦,自由,健康,和谐地成长,离不开融洽的班级体,有位学者说的好:“进行教学,它首先必然包含纪律管理。”通过课堂纪律管理,可以培养学生自觉遵守纪律的好习惯,他创设一个最佳的教学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在进行课堂纪律管理时不能只想到自己是课堂纪律的管理者和监督者应该意识到教育本身和学生一样是构成课堂纪律的重要因素,自己的言谈举止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班级课堂纪律管理要做好课堂纪律管理融洽师生关系,师生心理相融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教师能了解与满足学生的愿望和心理需求,学生了解教师的要求与纪律允许的自由活动范围,师生行动协调一致,良好的课堂纪律自然容易形成。
3 在相互鼓励相互监督体系中培养自主管理的习惯
小学生的自我管理是指小学生自己主动采取的用来控制和协调班级体、小组、个人以及各种环境,物质因素的行为。在班级管理中有效地实施学生的自我管理,有利于小学生真正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清楚的认识到什么是集体,什么是团队精神,什么是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关系,为成为社会化创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每周成长足迹”方案,里面有学生自己的成长日记,自我评价,还有小组同学,老师,父母对自己一周的学习,生活,工作的评价与寄语等,活动中,我们评选出每日,每周,每月和每学期的“自我管理之星”,分别给予不同的表扬或奖励。培养班级学生学会自主管理,促进学生自身发展,实现班级管理“从自律走向自觉”。
4 通过家长的放手教育提高学生自主管理能力
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要引领孩子确立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愿望,进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们的学习从依赖逐渐走向独立,从小进行“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创造”等方面的意识和愿望的培养。
首先,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家长是孩子的启蒙之师,终生之友。要培养孩子自主学习的能力,家长首先要实现观念上的自我变革,为孩子自主学习提供观念支撑,这是孩子进行自主学习的重要保证。家长首先要注重自我学习,提高认识,着眼现在,放眼未来。因为,你的行动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言传身教的效果会更显著。孩子的可塑性很大,比较容易养成良好的习惯,也极易形成坏习惯。有的家长对孩子过于迁就、姑息、放纵,使孩子任性、自私、懒惰、依赖成性;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而采取的教育方法不当,有的采取物质刺激,有的用言语要挟吓唬;有的只看重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因此,家长应当坚持不懈地在培养孩子良好的自主性学习习惯上多下功夫,在孩子的有意注意、善于思考、做好预习和复习、独立完成家庭作业和认真检查等方面进行良好的自主性学习习惯的培养。
其次,培养小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小学阶段的儿童自我调节、控制行为的能力还很差,所以,单单用讲道理的方式教育孩子有独立性还不够,必须把抽象的道理和具体的生动、事实结合起来,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说让孩子参加劳动特别是服务性劳动应当放手让孩子参加自我服务劳动,让其学会照料自己的生活,诸如穿衣、系鞋带、梳头、洗脸、吃饭、整理书包、收拾房间等,父母尽量不要替孩子代做。如果父母在生活方面过分照管,不仅不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主性的发展,而且还容易使其养成一些诸如懒惰、依从等不良品质。父母还应当让孩子经常参加一些家务劳动,如帮父母洗菜、购买物品、打扫卫生等,这是培养孩子生活处理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父母要为儿童提供良好的榜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中收拾整洁条理,办事独立自主、干净利索,这样,就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可供他们学习的范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会逐渐养成生活自理的习惯。
总之,我们要从多方面关注孩子的成长,让学生成为自己管理自己的主人,养成良好的学习的管理能力,生活的管理能力,班级的管理能力等,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