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沿海一些发达省份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的溢出效应能带动某一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政府作为区域间产业发展竞争的重要参与者,必然参与重点项目布局、外资引进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博弈,并在特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显然,这些博弈都属于典型的竞争博弈。
城市群政府竞争博弈模型
基本前提
1、博弈三要素
1)参与人即参加博弈的主体和策略制定者,在博弈中假设他们是理性的。本文要分析的博弈主体是城市群里的两个地方政府1和2;2)策略集合是参与人在博弈中的所有可能选择行为的集合。3)支付函数是指参与人采取策略后得到的收益,一般用效用函数来表示。
2、博弈的定位:博弈有很多种分类,但政府间的博弈大部分属于对抗性和合作性的动态博弈。
本文忽略了地方政府在竞争中所采用的具体行为,而仅仅就地方政府是否采用了某一政策行为进行分析。这样,地方政府1和2在竞争中都有两种策略选择:竞争或合作。
模型分析
1、对抗性竞争博弈
对抗竞争假定竞争中具有相同的流动要素偏好,而且只有唯一最佳的满足其偏好的方法。由于地方政府在博弈决策时会因为信息的差异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在现实中完全信息条件几乎不存在,所以本文只考虑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政府博弈。
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政府1不知道政府2的决策,政府2也不知道政府1会采取合作还是竞争的策略。因此在双方信息都不完全的状况下进行博弈。
在支付矩阵中,括号内的第一个数字为政府1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为政府2的收益。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若两个政府合作,各自可得到1的收益;若一个合作另一个竞争,合作一方得到-0.5的收益,竞争一方得到1.5的收益;若两个政府相互竞争,各得-1的收益。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政府1不知道政府2将采取什么决策。若政府2采取合作,政府1采取竞争可以得到1.5的收益,比采取合作时多得0.5的收益。若政府2采取竞争,政府1采取合作会比采取竞争少亏掉0.5 收益,但由于政府间竞争存在着劣性,政府1仍然会采取竞争的决策,从而使得政府2也得不到1.5收益,竞争成为政府1的最优策略。政府2的决策考虑也同样。最终,博弈中得到一个纳什均衡:(竞争,竞争),并获得(-1,-1)的收益。而这个策略选择是所有选择中得到的收益最少的,即对双方的公共利益都是最差的。
2、合作性竞争博弈
在这个博弈中,有两个纳什均衡:(合作,合作)和(竞争,竞争)。双方都合作的话,都可以得到2.5收益,这比总量两单位的收益还多了0.5,这是由于合作使得总收益增加了。而如果两个政府都采取竞争则都只能得到0收益。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政府1和政府2会选择哪个决策则具有随机性,本文不再深入分析。
合作的竞争并不意味着竞争被消灭了,而是意味着政府间的竞争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单纯的对抗性走向一定程度的相互合作。并且通过合作, 使得双方的收益都增加了。即使两个政府都采取了竞争的策略,但由于它们是处于合作的竞争,并不会使原有的收益亏掉,仍然是比对抗时的竞争状况好多了。而如果两个政府都采取合作选择时,就更是提高了社会的收益,使双方都得到了最大的好处。
结论与建议
(一)地方政府应尽快从对抗的竞争转而以合作竞争来促进各方的利益,使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得最优配置与使用。由上面的模型分析,我们知道无论在信息完全或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对地方政府政来讲采取对抗竞争对社会总体福利水平都不是最优的结果。
(二)各地方政府应努力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在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竞争中,(合作,合作)是博弈中最好的一组决策组。解决各地方政府间恶性竞争与冲突的办法,不是否认地方政府的个体利益,而是需要一种可以使得各地方政府在满足个体利益的前提下达到总体利益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如果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在各项措施、规则的制定中达成共识,就会有“合作博弈”形成的基础。
(三)树立地方政府合作竞争和连续博弈的观念。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间地理位置相邻,具有相近的文化渊源,有天然的合作基础。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就是整合各地方拥有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因此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应有意识地创造合作的条件和氛围,力求实现“集体理性”,避免陷入“囚徒困境”。各方应从长远(无限次博弈)的角度看待地方政府竞争,避免自利决策和各自行事,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才能实现长期合作的动态均衡,实现资本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
城市群政府竞争博弈模型
基本前提
1、博弈三要素
1)参与人即参加博弈的主体和策略制定者,在博弈中假设他们是理性的。本文要分析的博弈主体是城市群里的两个地方政府1和2;2)策略集合是参与人在博弈中的所有可能选择行为的集合。3)支付函数是指参与人采取策略后得到的收益,一般用效用函数来表示。
2、博弈的定位:博弈有很多种分类,但政府间的博弈大部分属于对抗性和合作性的动态博弈。
本文忽略了地方政府在竞争中所采用的具体行为,而仅仅就地方政府是否采用了某一政策行为进行分析。这样,地方政府1和2在竞争中都有两种策略选择:竞争或合作。
模型分析
1、对抗性竞争博弈
对抗竞争假定竞争中具有相同的流动要素偏好,而且只有唯一最佳的满足其偏好的方法。由于地方政府在博弈决策时会因为信息的差异而做出不同的决策,在现实中完全信息条件几乎不存在,所以本文只考虑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政府博弈。
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政府1不知道政府2的决策,政府2也不知道政府1会采取合作还是竞争的策略。因此在双方信息都不完全的状况下进行博弈。
在支付矩阵中,括号内的第一个数字为政府1的收益,第二个数字为政府2的收益。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若两个政府合作,各自可得到1的收益;若一个合作另一个竞争,合作一方得到-0.5的收益,竞争一方得到1.5的收益;若两个政府相互竞争,各得-1的收益。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政府1不知道政府2将采取什么决策。若政府2采取合作,政府1采取竞争可以得到1.5的收益,比采取合作时多得0.5的收益。若政府2采取竞争,政府1采取合作会比采取竞争少亏掉0.5 收益,但由于政府间竞争存在着劣性,政府1仍然会采取竞争的决策,从而使得政府2也得不到1.5收益,竞争成为政府1的最优策略。政府2的决策考虑也同样。最终,博弈中得到一个纳什均衡:(竞争,竞争),并获得(-1,-1)的收益。而这个策略选择是所有选择中得到的收益最少的,即对双方的公共利益都是最差的。
2、合作性竞争博弈
在这个博弈中,有两个纳什均衡:(合作,合作)和(竞争,竞争)。双方都合作的话,都可以得到2.5收益,这比总量两单位的收益还多了0.5,这是由于合作使得总收益增加了。而如果两个政府都采取竞争则都只能得到0收益。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政府1和政府2会选择哪个决策则具有随机性,本文不再深入分析。
合作的竞争并不意味着竞争被消灭了,而是意味着政府间的竞争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单纯的对抗性走向一定程度的相互合作。并且通过合作, 使得双方的收益都增加了。即使两个政府都采取了竞争的策略,但由于它们是处于合作的竞争,并不会使原有的收益亏掉,仍然是比对抗时的竞争状况好多了。而如果两个政府都采取合作选择时,就更是提高了社会的收益,使双方都得到了最大的好处。
结论与建议
(一)地方政府应尽快从对抗的竞争转而以合作竞争来促进各方的利益,使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得最优配置与使用。由上面的模型分析,我们知道无论在信息完全或信息不完全的情况下,对地方政府政来讲采取对抗竞争对社会总体福利水平都不是最优的结果。
(二)各地方政府应努力建立制度化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在招商引资的地方政府竞争中,(合作,合作)是博弈中最好的一组决策组。解决各地方政府间恶性竞争与冲突的办法,不是否认地方政府的个体利益,而是需要一种可以使得各地方政府在满足个体利益的前提下达到总体利益的区域合作协调机制。如果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在各项措施、规则的制定中达成共识,就会有“合作博弈”形成的基础。
(三)树立地方政府合作竞争和连续博弈的观念。区域内各地方政府间地理位置相邻,具有相近的文化渊源,有天然的合作基础。区域经济合作的目标就是整合各地方拥有的比较优势。实现优势互补。因此区域内各地方政府应有意识地创造合作的条件和氛围,力求实现“集体理性”,避免陷入“囚徒困境”。各方应从长远(无限次博弈)的角度看待地方政府竞争,避免自利决策和各自行事,形成统一的协调机制,才能实现长期合作的动态均衡,实现资本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