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6-7833(2012)04-000-01
摘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撑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9次下发中央一号文件指导“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可以看出,农业的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此大势下,要加推进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科技应用,确保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转型,农民致富。
农业产业化是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济价值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各方面军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却非常少,说到底是因为农业的“弱质性”,缺乏吸引力。受制于自然条件和动植物生长规律,农业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但造成农业弱质性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农业经营方式没有把农业与关联产业有机地结合并形成利益共同体。目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业内部经营分割开来,带有浓厚的小生产色彩,这样造就的弊端是:一方面农业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无论通过计划收购,还是市场交换,都远远低于它的实际价值,甚至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物化劳动的消耗都得不到补偿。另一方面农业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转移到农产品加工、流通部门。也就是说盈利部门不在农业,农产品通过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增加的价值有一部份是农业部门创造的,而这部份剩余价值完全落入其它部门。农业的边际效益非常低,创造的剩余价值更是完全被工、商部门所无情占有。因此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地区界限、所有制界限,发展纵向的、横向的经济联合体,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加工和流通增值的一部分利润返还于农业,按经济内在联系经营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供给壁垒
(一)国家经济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业发展艰难。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典型的很不合理的重工轻农的奉献型三农政策体系。国家长期实施超低的农业投入政策,通过“剪刀差”的价格方式,转移农产品价值。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NP300-1200美元期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用于农业的比例应在10%左右,但我国长期以来远远低于这个比例。联合国粮农组织要求发展中国家农业研究的投资量不能低于农业总产值的0.6%,但我国很长一段时期都在0.4%徘徊。
(二)农业产业自身弱质性强,经济效益增值缓慢。农业是一个天生弱质的产业,其弱质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和农产品普遍的低值性。这些特点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农业的投资动力的普遍不足。农产品一般是需求量大的初级产品,在我国农产品的宽加工与深加工明显不足,导致其附加值普遍低下。这种情况下,投资农业极有可能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另外,由于农产品的低供求弹性、非商品性等属性,加大了投资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
(三)农村信贷建设发展滞后,金融机构扶持软弱。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重城轻乡的“二元型”金融信贷政策,农民极难获得必要的银行贷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对农村资金的“虹吸”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面向农村的金融业务,设在县以下的机构网点,大多只有吸收存款权而没有贷款权,都在加快撤并和收缩进城,造成农业产业化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四)产业主体融资困难重重,金融支撑力量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和执行部门对执行中央三农政策的大打折扣、变换走样,使得农业资金支持严重困难。银行信用社对信贷资金的投放不仅注意安全,而且更多地考虑到效益,从而导致一般地区、一般企业和一般农户缺乏应有信贷支持。同时,在农业银行系统,农贷的“主业”地位也没有充分到位,“农转非”现象严重,进一步削减了农贷资金数量,加剧了农业资金供求紧张的矛盾。
三、金融支撑发展农业产业化对策探讨
(一)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国家要在资金上保护、辅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政策。在解决农业投融资问题方面,要确立和完善以国家为宏观主导的多元化扶农投融资体制,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以资本市场为纽带,以产业发展政策为引导。转农业奉献型政策为农业受哺型政策,切实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政府对农业政策性补贴力度。
(二)建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资本供给,以改组现有的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建立一种全息型的贷款机制。要尽快建立与完善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大力发展农业贷款保险业务,从而为商业银行扫除进军“三农”的信贷障碍,在完善配套制度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对农民的小额信用贷款。
(三)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国家通过宏观政策,牵引、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建立与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制度,以营造优良的农业民营投资环境。通过这种环境,让民间投资者的权利义务得到有力保护,让民营资本享受国民待遇,让他们有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的机会。
(四)招商引资壮大资金链条。应充分利用加入WTO后的有力形势,大力发展、开拓现有多边和双边的外资利用渠道。重点引进世界上实力雄厚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获取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出口市场。还可以借鉴BOT等當前国际先进的融资方法。
摘要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金融支撑
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9次下发中央一号文件指导“三农”工作,解决“三农问题”。可以看出,农业的发展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此大势下,要加推进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科技应用,确保实现农业发展,农村转型,农民致富。
农业产业化是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我国改造传统农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济价值分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各方面军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却非常少,说到底是因为农业的“弱质性”,缺乏吸引力。受制于自然条件和动植物生长规律,农业产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很大,但造成农业弱质性的根本原因是在于农业经营方式没有把农业与关联产业有机地结合并形成利益共同体。目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业内部经营分割开来,带有浓厚的小生产色彩,这样造就的弊端是:一方面农业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无论通过计划收购,还是市场交换,都远远低于它的实际价值,甚至生产过程中活劳动、物化劳动的消耗都得不到补偿。另一方面农业生产部门创造的价值转移到农产品加工、流通部门。也就是说盈利部门不在农业,农产品通过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增加的价值有一部份是农业部门创造的,而这部份剩余价值完全落入其它部门。农业的边际效益非常低,创造的剩余价值更是完全被工、商部门所无情占有。因此必须打破部门分割、地区界限、所有制界限,发展纵向的、横向的经济联合体,最有效的办法是将加工和流通增值的一部分利润返还于农业,按经济内在联系经营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资金供给壁垒
(一)国家经济投入严重不足,造成农业发展艰难。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典型的很不合理的重工轻农的奉献型三农政策体系。国家长期实施超低的农业投入政策,通过“剪刀差”的价格方式,转移农产品价值。根据国际经验,在人均GNP300-1200美元期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用于农业的比例应在10%左右,但我国长期以来远远低于这个比例。联合国粮农组织要求发展中国家农业研究的投资量不能低于农业总产值的0.6%,但我国很长一段时期都在0.4%徘徊。
(二)农业产业自身弱质性强,经济效益增值缓慢。农业是一个天生弱质的产业,其弱质主要表现在对自然环境的高度依赖性和农产品普遍的低值性。这些特点直接导致金融机构和企业对农业的投资动力的普遍不足。农产品一般是需求量大的初级产品,在我国农产品的宽加工与深加工明显不足,导致其附加值普遍低下。这种情况下,投资农业极有可能得不到社会平均利润。另外,由于农产品的低供求弹性、非商品性等属性,加大了投资农业收益的不确定性。
(三)农村信贷建设发展滞后,金融机构扶持软弱。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重城轻乡的“二元型”金融信贷政策,农民极难获得必要的银行贷款。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邮政储蓄对农村资金的“虹吸”造成了农村资金的大量外流,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面向农村的金融业务,设在县以下的机构网点,大多只有吸收存款权而没有贷款权,都在加快撤并和收缩进城,造成农业产业化资金缺口越来越大。
(四)产业主体融资困难重重,金融支撑力量不足。一些地方政府和执行部门对执行中央三农政策的大打折扣、变换走样,使得农业资金支持严重困难。银行信用社对信贷资金的投放不仅注意安全,而且更多地考虑到效益,从而导致一般地区、一般企业和一般农户缺乏应有信贷支持。同时,在农业银行系统,农贷的“主业”地位也没有充分到位,“农转非”现象严重,进一步削减了农贷资金数量,加剧了农业资金供求紧张的矛盾。
三、金融支撑发展农业产业化对策探讨
(一)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国家要在资金上保护、辅助、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政策。在解决农业投融资问题方面,要确立和完善以国家为宏观主导的多元化扶农投融资体制,设立专项产业投资基金,以资本市场为纽带,以产业发展政策为引导。转农业奉献型政策为农业受哺型政策,切实加大国家对农业的投入,大幅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科技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加大政府对农业政策性补贴力度。
(二)建立农村金融合作组织。调整国有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资本供给,以改组现有的农村信用社为基础,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建立一种全息型的贷款机制。要尽快建立与完善农业信用担保机构,大力发展农业贷款保险业务,从而为商业银行扫除进军“三农”的信贷障碍,在完善配套制度的基础上,稳步推进对农民的小额信用贷款。
(三)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注入。国家通过宏观政策,牵引、鼓励民间资金投向农业。建立与完善相关的政策、法律制度,以营造优良的农业民营投资环境。通过这种环境,让民间投资者的权利义务得到有力保护,让民营资本享受国民待遇,让他们有获得不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的机会。
(四)招商引资壮大资金链条。应充分利用加入WTO后的有力形势,大力发展、开拓现有多边和双边的外资利用渠道。重点引进世界上实力雄厚跨国公司直接投资,获取先进技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出口市场。还可以借鉴BOT等當前国际先进的融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