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传统戏曲在近些年来逐渐失去其观众,原因有二:其一,时代科技的飞跃发展,传统戏曲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不符;其二,最为根本的原因在传统戏曲在音乐教育中的缺失;因此,在音乐院校设立戏曲专业,提高戏曲在音乐领域的地位,才能弥补中国传统戏曲教育的缺失。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教育;缺失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40-01
目前,许多音乐院校的学生对于西洋音乐的历史发展,剧目都能说出个一二来,而对于自己国家的传统戏曲却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这种情形却又是几乎所有音乐院校内除戏曲研究生外的学生共同面对的尴尬。于是我在想,中国的传统戏曲是否应该归为音乐这个范畴,是否要纳入到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里,就像视唱练耳一样,中国的传统戏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哪里,为何会发展此种尴尬的局面。
近年来中国传统戏曲节目的观众是越来越少了,只有少部分老年观众在勉力支持;在电影方面,以前经常能够见到的戏曲电影,现在也难觅其踪了;在传统戏曲的专业剧团的演出方面,由以前中国各省都有自己的地方剧团,比如贵州的黔剧,湖南的花鼓戏剧团等,但是现在除了经济条件较好的省份,对传统剧团扶持力度较大的省份之外,大多数的地方戏曲团面临着裁、减、并、停的问题,关键问题还是在于观众太少了。当然,近些年来,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戏曲在奄奄一息中被抢救着,比如对昆曲的挖掘抢救,让这种本来是由观众而生的戏曲艺术在观众严重缺乏的状态下畸形地“活”下来,而观众呢?由于是从上而下的保护,从而出现了“附庸凡雅”的潮流,传统戏曲也有了一些观众,但这些观众大多数并不懂得,或者喜爱此种戏曲,正如前些年宣称西洋音乐为高雅音乐一样,虽然什么都不懂,但听音乐会成了身份的象征,听戏的都是有“身份”的人,这些观众看戏重的是戏外的东西。
对于中国传统戏曲观众缺失的原因,有各种说法。比较典型的如赵记鑫在类《在现实困境中寻找方向》文中就说:“由于时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电视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外来文学艺术的传入,慢说戏曲舞台艺术,就是电影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赵认为戏曲舞台艺术的节奏与现代人生活的节奏严重相冲,于是导致了观众的流失,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照这样说,要想获得观众就得改变二者中之一的节奏与另一节奏相符,而要改变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就要改中国戏曲之节奏,而这种以脱胎换骨的手术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的作法本身是对戏曲艺术致使的打击,改得面目全非,其实也就用不着多些一举,还不如干脆让其之了就是,因此我认为这不是戏曲寻求生路的方法。
中国近代以来的音乐教育是在新式学堂的建立与发展起来的,而这种西式的学堂教育自然以传授西方音乐文化为主,导致了中国的传统音乐教学退出了历史舞台,至今中国专业音乐院校仍以传授欧洲音乐为主。几乎大多数的音乐专业生都不了解中国的戏曲,更谈不上欣赏、研究了,偶尔的提到中国的传统戏曲,都持惊讶状:“那么老土的东西谁会去看它,一点都不洋气!”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的无知状态仍旧在迅速的蔓延,而改变这种无知状态的就是我要强调的:“不能再让中国戏曲在音乐教育之外流浪失落下去了!”
“艺以才兴,业以才立”而“才”从何而来?现在各方面的人才几乎都是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我翻阅了有关戏曲学校的资料,除中国戏曲学院之外,还有一些中等戏曲学校之外,在其他音乐大专院校,几乎没有设立戏曲专业。中国的戏曲是集文学、音乐、历史、舞蹈、美术、杂技、武术等于一身的综合的厚重的文化艺术,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对于这种几千来中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难道我们的后人能容忍“老土”这样无知的评论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全民的“扫盲运动”。中央11台的戏曲节目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年青观众,甚至大部分中年观众也对戏曲毫无兴趣,只有少部分的老年观众会关注一下,当这部分观众退出观众席后,戏曲便完全丧失了它赖以生存的观众了,完全可以搁在博物馆里做“古董”了。而为什么老年观众会关注中国戏曲呢?这就与文化的传承有极为重要的关系,我曾经问过我的外公为什么那么喜欢看“老戏”(农村中称中国戏曲为“老戏”或“人戏”),外公说他是在看“老戏”的过程中长大的。在中国戏曲几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之后。我们这一代又从哪去获取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养料呢?每个人从三、四岁起便进入幼儿园,之后是小学、中学、大学接受各方面的教育,但在这个庞大的教育传承中,偏偏就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在音乐教育中则表现为中国传统戏曲教育的缺失,从未接受过中国传统戏曲教育的人在接触戏曲时肯定会有陌生感,排斥感或者厌恶感,会觉得这种戏曲表演艺术有如一个不知所云的小丑。因此,戏曲教育须从“娃娃抓起”。北京市从2008年开始在小学音乐中增设京剧课就是在此方面有益的探索。
另外,在音乐系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戏曲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缺失不仅仅关于中国戏曲存之之命运,同时也反映了现在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殖民教育”是不完全的音乐教育,因为它缺失了本应该做为音乐教育主体的中国传统戏曲这种高度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戏曲的声腔、旋律包括创作理论的地位已完全地被西方音乐所取代。我们所学习的发声、旋律、乐理和声等知识几乎看不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子,这是一片本该好好开垦的处女地,近年来只有极少数的专业研究人员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研究成果只有相关人员才能看懂,根本没有普及开来。要改变此种状况,只有尽快恢复中国戏曲专业的地位,这需要官方的努力,也需要专业人士的的研究与呼吁,更需要大众的支持。从时间来看,这需要一代人,乃至两代人的努力才能还我中国传统戏曲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传统戏曲;音乐教育;缺失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4-0140-01
目前,许多音乐院校的学生对于西洋音乐的历史发展,剧目都能说出个一二来,而对于自己国家的传统戏曲却是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这种情形却又是几乎所有音乐院校内除戏曲研究生外的学生共同面对的尴尬。于是我在想,中国的传统戏曲是否应该归为音乐这个范畴,是否要纳入到音乐教育的基础课程里,就像视唱练耳一样,中国的传统戏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哪里,为何会发展此种尴尬的局面。
近年来中国传统戏曲节目的观众是越来越少了,只有少部分老年观众在勉力支持;在电影方面,以前经常能够见到的戏曲电影,现在也难觅其踪了;在传统戏曲的专业剧团的演出方面,由以前中国各省都有自己的地方剧团,比如贵州的黔剧,湖南的花鼓戏剧团等,但是现在除了经济条件较好的省份,对传统剧团扶持力度较大的省份之外,大多数的地方戏曲团面临着裁、减、并、停的问题,关键问题还是在于观众太少了。当然,近些年来,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的大环境下,中国的戏曲在奄奄一息中被抢救着,比如对昆曲的挖掘抢救,让这种本来是由观众而生的戏曲艺术在观众严重缺乏的状态下畸形地“活”下来,而观众呢?由于是从上而下的保护,从而出现了“附庸凡雅”的潮流,传统戏曲也有了一些观众,但这些观众大多数并不懂得,或者喜爱此种戏曲,正如前些年宣称西洋音乐为高雅音乐一样,虽然什么都不懂,但听音乐会成了身份的象征,听戏的都是有“身份”的人,这些观众看戏重的是戏外的东西。
对于中国传统戏曲观众缺失的原因,有各种说法。比较典型的如赵记鑫在类《在现实困境中寻找方向》文中就说:“由于时代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电视网络走进千家万户,外来文学艺术的传入,慢说戏曲舞台艺术,就是电影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赵认为戏曲舞台艺术的节奏与现代人生活的节奏严重相冲,于是导致了观众的流失,当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照这样说,要想获得观众就得改变二者中之一的节奏与另一节奏相符,而要改变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就要改中国戏曲之节奏,而这种以脱胎换骨的手术来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观的作法本身是对戏曲艺术致使的打击,改得面目全非,其实也就用不着多些一举,还不如干脆让其之了就是,因此我认为这不是戏曲寻求生路的方法。
中国近代以来的音乐教育是在新式学堂的建立与发展起来的,而这种西式的学堂教育自然以传授西方音乐文化为主,导致了中国的传统音乐教学退出了历史舞台,至今中国专业音乐院校仍以传授欧洲音乐为主。几乎大多数的音乐专业生都不了解中国的戏曲,更谈不上欣赏、研究了,偶尔的提到中国的传统戏曲,都持惊讶状:“那么老土的东西谁会去看它,一点都不洋气!”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音乐的无知状态仍旧在迅速的蔓延,而改变这种无知状态的就是我要强调的:“不能再让中国戏曲在音乐教育之外流浪失落下去了!”
“艺以才兴,业以才立”而“才”从何而来?现在各方面的人才几乎都是完全依赖于学校教育培养出来的,我翻阅了有关戏曲学校的资料,除中国戏曲学院之外,还有一些中等戏曲学校之外,在其他音乐大专院校,几乎没有设立戏曲专业。中国的戏曲是集文学、音乐、历史、舞蹈、美术、杂技、武术等于一身的综合的厚重的文化艺术,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对于这种几千来中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难道我们的后人能容忍“老土”这样无知的评论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全民的“扫盲运动”。中央11台的戏曲节目几乎丧失了所有的年青观众,甚至大部分中年观众也对戏曲毫无兴趣,只有少部分的老年观众会关注一下,当这部分观众退出观众席后,戏曲便完全丧失了它赖以生存的观众了,完全可以搁在博物馆里做“古董”了。而为什么老年观众会关注中国戏曲呢?这就与文化的传承有极为重要的关系,我曾经问过我的外公为什么那么喜欢看“老戏”(农村中称中国戏曲为“老戏”或“人戏”),外公说他是在看“老戏”的过程中长大的。在中国戏曲几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之后。我们这一代又从哪去获取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养料呢?每个人从三、四岁起便进入幼儿园,之后是小学、中学、大学接受各方面的教育,但在这个庞大的教育传承中,偏偏就有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在音乐教育中则表现为中国传统戏曲教育的缺失,从未接受过中国传统戏曲教育的人在接触戏曲时肯定会有陌生感,排斥感或者厌恶感,会觉得这种戏曲表演艺术有如一个不知所云的小丑。因此,戏曲教育须从“娃娃抓起”。北京市从2008年开始在小学音乐中增设京剧课就是在此方面有益的探索。
另外,在音乐系学习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戏曲在现代音乐教育中的缺失不仅仅关于中国戏曲存之之命运,同时也反映了现在的音乐教育是一种“殖民教育”是不完全的音乐教育,因为它缺失了本应该做为音乐教育主体的中国传统戏曲这种高度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戏曲的声腔、旋律包括创作理论的地位已完全地被西方音乐所取代。我们所学习的发声、旋律、乐理和声等知识几乎看不到中国传统音乐的影子,这是一片本该好好开垦的处女地,近年来只有极少数的专业研究人员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其研究成果只有相关人员才能看懂,根本没有普及开来。要改变此种状况,只有尽快恢复中国戏曲专业的地位,这需要官方的努力,也需要专业人士的的研究与呼吁,更需要大众的支持。从时间来看,这需要一代人,乃至两代人的努力才能还我中国传统戏曲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