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汉字激趣
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领略汉字之美,可以说是国学基础。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近中国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识字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另外,还可以安排书法教学进入语文课堂。特别是针对现在电脑、手机流行,让学生写好字,书写端正、工整,教师面临着重大的责任。日常教学中可每周安排一两个课时进行写字教学,要求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规范。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我都要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
二、经典诗词吟诵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的著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高。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惜时;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更让学生树立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可见,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表演读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故事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表演的过程正是理解的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四、传统节日熏陶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五、营造文化氛围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与此同时,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古筝曲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六、背诵传统名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第一,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第二,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既然古有“读了幼学走天下,读了增广会说话。”我们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要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道德思想,即为人处世根本,我们应当从小就要开始培养。
总之,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小学语文教学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才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让我们在教学中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吧!
汉字是中华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的方块文字。领略汉字之美,可以说是国学基础。作为语文教师,特别是小学启蒙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引领学生走近中国汉字,让他们体会汉字的神奇与美丽。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微型的文化史。汉字,有形可识,有音可读,有义可寻。在识字教学中,可通过多媒体演绎汉字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象形文字,到小篆、隶书,再到现今的宋体。另外,还可以安排书法教学进入语文课堂。特别是针对现在电脑、手机流行,让学生写好字,书写端正、工整,教师面临着重大的责任。日常教学中可每周安排一两个课时进行写字教学,要求学生写字的笔顺、笔画、间架结构、偏旁部首等规范。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不论是上书法欣赏课还是临摹课、练习课我都要重复一句歌词“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让它这一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让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正确的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
二、经典诗词吟诵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中最具权威的著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高。古代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古代诗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精神,值得我们仔细地欣赏、品味。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课本当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感受古诗文所凝结的文化精髓。从汉乐府《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中,让学生懂得惜时;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学生懂得了怎样爱国;从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学生明白了为了崇高的理想,坚持不懈的追求态度;从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更让学生树立了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为国家奉献的远大抱负。可见,一首好诗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在声情并茂的经典诵读中,让学生轻松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表演读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此外,我们还应该加强课外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对传统文化的积累,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故事熏陶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的国学故事,如成语故事《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三顾茅庐》《闻鸡起舞》等,三字经中的《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铁杵成针》等。在课堂中开展以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听、说、读、写、记、演等形式的综合性语文训练活动,能有效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文化素养。每天利用课前几分钟的时间,由教师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故事,目的是让学生感到国学故事的无限精彩,对成语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从而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打下基础。最后,由学生合作表演故事,他们积极性很高,表演欲望强烈。表演的过程正是理解的过程,这样不但展示了学生的表演能力,而且锻炼了其合作能力。
四、传统节日熏陶
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他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但如今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这些洋节却在中国大行其道。如果能在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并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在中秋节时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并收集有关月的古诗文,专门开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进行一次诗文熏陶;在清明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时引导学生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时,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从而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学生从活动中感受到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
五、营造文化氛围
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当涉及到传统文化课文教学时,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同时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音乐或影像资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与此同时,也可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向学生介绍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如古筝曲创设传统文化的校园育人氛围。
六、背诵传统名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沉淀下来的精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第一,可以增加对历史的了解、对文化的了解,丰富自己的知识面。第二,也可以培养民族自豪感和增加民族凝聚力。第三,万物的发展都有相通之处,数千年的文化史,也是中国人数千年的思想和行为演变史,以史鉴今,可以提高我们的思想深度和广度。既然古有“读了幼学走天下,读了增广会说话。”我们要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要做一个表里如一的人。道德思想,即为人处世根本,我们应当从小就要开始培养。
总之,五千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传承已到了不容忽视的地步,语文教学具有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职责。小学语文教学只有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才能让学生在祖国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让我们在教学中肩负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做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