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示法就是通过画图表达自己的思维,指学生用绘图的方式记录自己观察、理解的过程和结果,是区别于语言、文字、图表、实物等记录表达法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图示法经常被使用,一个简单的线段图、几何图就能方便的帮助学生解题。近年来,图示法也出现在了科学课堂上,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示意图展现自己的思维,可以帮助教师深入、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思维,并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科学概念的有效构建,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一、运用图示法的理论依据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如,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而中高年级小学生则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
二、运用图示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在科学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一个问题下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往往不假思索就举起了小手,然后对这个问题,老师可能要请到几个学生回答,一次次补充,一次次完善,才对问题形成完整的答案。在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看似热热闹闹,但是每一个参与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是支离破碎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每一个听讲的学生,他们接受的信息也是零散的,缺乏完整性,而最后帮他们整理、汇总的都是老师。如果,换成是图示法,学生就可以有一个安静的思考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将自己观察到的、思考到的做一个整理,将问题考虑得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入。甚至于,在思考的过程中还会有自我否定、自我纠正的环节,一幅示意图的诞生是学生深思熟虑的成果。图示法可以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片段式的思维进行自我整理,形成合乎逻辑的、完整的思维。
2、帮助学生抽象思维。前面提到,小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指导并训练他们运用图示法表现思维,提炼思维,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抽象思维,顺利的完成这个过渡期。再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线条、箭头将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画出来。最后观察已经抽象的图示,进行归类,总结出物体运动的方式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复合运动。这样的教学过程就遵循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有了将形象的一个个物体的运动方式绘制成抽象示意图的经验,学生如果再看到运动的物体,抛球、运动的自行车、奔跑中的人,他的头脑中就不仅仅有这些形象,也有了抽象的思维,会用线条、箭头来分析他们的运动方式了。
三、运用图示法帮助教师透视学生的思维
在侧重于语言交流的课堂上,学生们用语言表达的只是其思维的一部分,像冰山一角,那么教师如何去透视他们的思维,特别是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误呢?图示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使用得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发现学生的隐形思维。
1、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每一节科学课,我们面对的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对研究的对象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而这些了解可能是正确的、科学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模糊的。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就是前概念。值得重视的是,“前概念”具有顽固性和隐蔽性的特征,这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前概念”在人脑中经过长期积累和强化,表现出难以变通、难以纠正的顽固性;隐蔽性是指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平时并不表现出来,然而当老师传授科学概念时,这些学生会马上联想他头脑中相关的“前概念”,如不加以及时引导,将干预着科学概念的建立。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它是建立科学概念的基础和平台。帮助教师发现思维中的错误
2、帮助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想法。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对于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经常是意犹未尽;学生的思维总是天马行空的,有时做老师的也不能立刻弄明白他们的想法。这些时候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用图画出来,就方便课后去进一步整理。我曾经上过一节科学课,带领学生研究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我设计的教学是开放式的,希望学生根据月球的特点去大胆假设,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并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可以验证假设。由于这个科学问题比较复杂,学生有的回答不是特别让人明白,而且,课上只交流了模拟实验的设计,没有时间去实践,只能留到下一节课。但是有了每一组的设计图,通过读图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帮助他们修改模拟实验,下一节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通过实践,我发现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使用图示法,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抽象认知的建构搭建脚手架,突破认知逻辑难点,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形成。
一、运用图示法的理论依据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概括的反映,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思维实现着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化。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有了抽象的成分,但仍然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比如,他们所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他们难以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而中高年级小学生则能区分概念的本质和非本质属性,能掌握一些抽象概念,能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进行思考。小学生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存在着一个转折期。
二、运用图示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1、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在科学课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老师一个问题下来,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他们往往不假思索就举起了小手,然后对这个问题,老师可能要请到几个学生回答,一次次补充,一次次完善,才对问题形成完整的答案。在这个师生互动的过程中,看似热热闹闹,但是每一个参与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是支离破碎的,想到哪儿说到哪儿,每一个听讲的学生,他们接受的信息也是零散的,缺乏完整性,而最后帮他们整理、汇总的都是老师。如果,换成是图示法,学生就可以有一个安静的思考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将自己观察到的、思考到的做一个整理,将问题考虑得更全面、更细致、更深入。甚至于,在思考的过程中还会有自我否定、自我纠正的环节,一幅示意图的诞生是学生深思熟虑的成果。图示法可以帮助学生,将头脑中片段式的思维进行自我整理,形成合乎逻辑的、完整的思维。
2、帮助学生抽象思维。前面提到,小学生的思维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并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所以指导并训练他们运用图示法表现思维,提炼思维,可以帮助他们逐步形成抽象思维,顺利的完成这个过渡期。再指导学生用简单的线条、箭头将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画出来。最后观察已经抽象的图示,进行归类,总结出物体运动的方式有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复合运动。这样的教学过程就遵循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有了将形象的一个个物体的运动方式绘制成抽象示意图的经验,学生如果再看到运动的物体,抛球、运动的自行车、奔跑中的人,他的头脑中就不仅仅有这些形象,也有了抽象的思维,会用线条、箭头来分析他们的运动方式了。
三、运用图示法帮助教师透视学生的思维
在侧重于语言交流的课堂上,学生们用语言表达的只是其思维的一部分,像冰山一角,那么教师如何去透视他们的思维,特别是发现并纠正其中的错误呢?图示法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使用得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发现学生的隐形思维。
1、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前概念。每一节科学课,我们面对的学生都不是一张白纸,他们都对研究的对象多多少少有一些了解,而这些了解可能是正确的、科学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模糊的。学生在接触科学知识前,对现实生活现象所形成的经验型概念就是前概念。值得重视的是,“前概念”具有顽固性和隐蔽性的特征,这将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前概念”在人脑中经过长期积累和强化,表现出难以变通、难以纠正的顽固性;隐蔽性是指学生大脑中的“前概念”是潜移默化形成的,平时并不表现出来,然而当老师传授科学概念时,这些学生会马上联想他头脑中相关的“前概念”,如不加以及时引导,将干预着科学概念的建立。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十分重视了解学生的前概念,它是建立科学概念的基础和平台。帮助教师发现思维中的错误
2、帮助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想法。课堂上的时间总是有限的,对于一些复杂的科学问题,经常是意犹未尽;学生的思维总是天马行空的,有时做老师的也不能立刻弄明白他们的想法。这些时候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用图画出来,就方便课后去进一步整理。我曾经上过一节科学课,带领学生研究月球上环形山的形成原因。我设计的教学是开放式的,希望学生根据月球的特点去大胆假设,能说出自己的理由,并设计一个模拟实验可以验证假设。由于这个科学问题比较复杂,学生有的回答不是特别让人明白,而且,课上只交流了模拟实验的设计,没有时间去实践,只能留到下一节课。但是有了每一组的设计图,通过读图去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也可以进一步帮助他们修改模拟实验,下一节课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通过实践,我发现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使用图示法,可以丰富课堂教学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抽象认知的建构搭建脚手架,突破认知逻辑难点,最终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