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造散文“三味”:趣味 诗味 生活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的《春》,洋溢着趣味、诗味、生活味,生动表达了人们盼春、迎春、惜春、惜春之情,成为百读不厌的经典散文。当代作家厉彦林的《春天来敲门》选取同样的题材,同样注重酿造散文的“三味”,给读者新的艺术享受,体现出在传承中创新的创作特色。那么,中学生写作散文怎样走出空洞乏味、堆砌辞藻的误区呢?

佳作引路

春天来敲门


  厉彦林
  沉睡一冬,季节忘记带钥匙,敲起春天的门环。门刚被推开一条缝儿,春天就踮着脚尖,顽皮活泼地踏进门槛。金黄的连翘花早早开口:“春天来了,春天来了……”
  2018年春节前立春,“春脖子长”,北方大地缺雪少雨,冬天早已失去威风。最早敲春天门的是风,轻轻地,悄悄地,春天淡粉浅黛,袅袅婷婷走来,叩动人心弦。开门一看,春光已经行走在村庄田野上。春风从袖筒、裤腿里钻进来,柔柔地触摸。人们开始祭春、咬春、鞭春、踏春、忙春、颂春,脸膛红扑扑的孩童奔跑着、雀跃着,农人犁耙和良种下地,在家的主人唤鸡狗、赶鹅鸭,一幅质朴温馨的中国乡村风景画,闪耀岁月亮光。
  大地和大地上的植物开始苏醒,山冈原野到处闪动奔跑着春天顽皮的身影。杏树、桃树、梨树听到温暖的敲门声,忙着吐露新嫩与鲜美的花蕾。“春到人间万物鲜”,荠菜醒来,萌发簇簇新绿,被村姑村妇灵巧的手,一棵棵采摘进竹提篮。荠菜、马兰、山蕨、水芹、苦菜、香椿、马齿苋等各种野菜,为餐桌增添鲜嫩与清香。最开心的当数孩子,折一截柳枝,轻轻拧动,抽出雪白的茎,用剥下来的嫩皮做成筒状的柳笛,吹响阔别一冬的恣肆,声音悠扬。街头巷尾弥漫春草和小米粥缕缕的清香。
  动物伴随春天脚步活泼起来。温暖的阳光下,蜂蝶抖动翅膀溅飞淡淡的草香花香,大红公鸡站在麦秸垛上引颈高唱,黄鹂鸟站在树杈上欢鸣,黑白相间的燕子,衔着春泥,拖儿携女栖落老屋木梁上的燕窝,一会儿又在街巷和村边麦田上自由地飞翔,偶尔会眼前耳畔箭一般掠过。夜里燕窝里又传出低声细气的呢喃。春江水暖鸭先知。你看,那河畔的鸭群,只见第一只先抖起翅膀、贴着水面腾飞,接着是第二只、第三只……湖面上划出层层涟漪……
  松软的大地滚过悠远而沉闷的春雷声,土地温煦而松软。春风吹在脸颊上,痒痒的舒服极了。抬头看看天空,雾霾已经少见影踪,蓝天点缀着飘逸的白云。深深吸一口早春的空气,顿感周身充满青春活力。春雨后的沂蒙大地一片繁忙,悠扬的《沂蒙山小调》唱出渴望丰收的满腔热情和厚重底气。结伴劳作的人眯缝着眼,看晨雾冉冉飘向空中,侧耳聆听冰消雪融的声音,分明听懂了大地急促的心跳。
  咚、咚、咚……乡村回响着春天持续的敲门声,新时代的鼓点回荡在希望田野上。在春天的敲门声中,英俊挺拔的白杨树举起绿叶片“哗哗”鼓掌,簇簇花朵张开嘴巴齐声喝彩,温暖的阳光飘飘洒洒,松软的大地萌发着彩色的笑容与希望。
  (《人民日报》2018年2月24日)

技法借鉴

趣味


  写作散文既要“有意义”,还要“有意思”。这“意思”就是“趣味”。“趣味”是一种诱人的“调料”,耐品的韵味,也是一种行文的格调。文章应运用多种手段营造“趣味”:
  1.拟题有趣味。题目将季节轮回至春比拟为“春天来敲门”,化无形无声为形声俱有,别出心裁。
  2.行文有趣味。有了题中化虚为实之“门”,文章展开时巧妙回应,例如“没带钥匙”“推开门缝”啦,“踏进门槛”“听到开门声”“回响敲门声”啦,春天的顽皮活泼,迎春人的快乐热情,都表现得情趣横生。
  3.状物多趣味。春景是啥样?文章这样展示:春天是“淡粉浅黛,袅袅婷婷走来”,能“从袖筒、裤腿里钻进来,柔柔地触摸”你的风,是“孩子……吹响阔别一冬的恣肆,声音悠扬”的“柳笛”,是在“温暖的阳光下”,“抖动翅膀溅飞淡淡的草香花香”的蜂蝶……写得有声有色,“钻进”“触摸”“溅飞”等动态描写生动鲜活,实现了“趣”与“美”的高度融合。

诗味


  写作散文既要“有趣味”,还要“有诗味”。这“诗味”就是流淌的心声,含蓄的情思。文章酿造“诗味”的手法有:
  1.多觉描写。第5段,“蓝天点缀着飘逸的白云”“晨雾冉冉飘向空中”诉之视觉,悠扬的《沂蒙山小调》诉之听觉;“痒痒的舒服”感诉之肤觉;“深深吸一口早春的空气”诉之嗅觉……这些描写让读者调动多种感官赏玩诗味。
  2.情景交融。描写动物的一段,无论是“蜂蝶”“大红公鸡”还是“黄鹂燕子”“河畔鸭群”都描写得姿态各异,活泼可爱,而“老屋木梁”“眼前耳畔箭一般掠过”,还有插入语“你看……”都使景物附着了农人由衷的喜春之情,营造出温馨和美的诗境。
  3.意在言外。文章结尾处,“咚咚咚”的敲门声自然地转换为“新时代鼓点”声,于是,农人“分明听懂了大地急促的心跳”,白杨树的“哗哗鼓掌”, “簇簇花朵”“齐声喝彩”,阳光的“飘飘洒洒”,大地萌发的“彩色笑容与希望”……都超越了字面意义,礼赞新农村、抒发获得感、期盼新愿景等深层内涵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达。

生活味


  写作散文的“趣味”“诗味”须来自生活,连接地气,远离低俗与做作。本文的生活味表现在:
  1.散发地域气息。作者采风视角对准沂蒙大地,唱响的《沂蒙山小调》具有特别的音符与旋律;
  2.描绘乡村风情。“孩童奔跑着、雀跃着”,“农人犁耙”“良种下地”,“唤鸡狗”“赶鹅鸭”“春草和小米粥缕缕的清香”“筒状的柳笛”“村姑村妇灵巧的手”……构成了一幅幅质朴温馨的乡村风情画;
  3.用语贴近生活。“春脖子长”“祭春、咬春、鞭春、踏春、忙春、颂春”“金黄的连翘花早早开口”等口语俗语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即使引用古诗,如“春到人間万物鲜”“春江水暖鸭先知”,也都是生活化了的名句。
其他文献
一  沉睡中的乡村,被一声鸡鸣叫醒。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寺庙门前。庙门里的神像,熠熠生光。圆睁的怒目,守护乡村的精神。  悠远的钟磬声,融入空气,与洋槐叶沙沙作响的声音为伍,显示着历史的余音。  太阳耐不住性子,一蹿出大山,便一个劲儿往上长。它照耀着天空,也投影出乡民们深厚的内心。  薄雾逐渐消散的青山,是乡民们逐渐开朗的心情。烟囱上淡蓝色的炊烟,是人们对生活固执的希望。几把铁锨,舒服地枕
期刊
矛盾,本就是日本的特色,他爱美又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又顽固。  早在1944年,社会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便以一本《菊与刀》形容了日本社会的状况,菊与刀是日本两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将日本社会的美好与灰暗,矛盾以及和谐完美的呈现。时至今日,菊花所代表的忠诚,纯洁与美好,刀所意味着的矛盾,武士道,戾气,依然存在于当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日本社会呈现两个极端。  每年春天四月,东京的樱花就开了,像灿烂的祥
期刊
一声刺耳的急刹车声终于扭转了他的视线,大爷吓得站在马路中间,走也不是,停也不是。  大爷提前回老家了,我心里不是什么滋味。  三年前,大爷、爷爷和姑奶奶一起去武汉参加叔叔的婚礼。大爷的穿着实在是寒酸,我很担心新婶娘会看不起我们这些老家的人。  在婚礼后,新婶娘和叔叔竟然提议要带我们去武汉转转,原因是考虑到我老家的人来武汉一趟也不容易。就因为这一提议,我对那个操着湖北口音的婶娘多了几分好感。  大爷
期刊
江父亲喜欢钓鱼、捕鱼。  在我看来,这是极不易为之而又十分危险的事。虽然父亲每次都满载而归,但我总是担心:会不会抬不动鱼叉,收不回鱼线,理不清渔网,撑不动渔船?  那天,暮色昏沉,去收渔网的父亲却未归家,我去喊父亲回家吃饭。  田埂泥泞,稻田上的空气湿漉漉的,只听见风吹稻叶的“沙沙”声,而黯淡的光线只让我捕捉到它们模糊的影子。我站在河岸斜坡的高处看河面,夜晚黑漆漆的河水与河岸融为一体,水与岸都分不
期刊
今年年初的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的手机可能都被“佛系青年”一词刷了屏,一时间,我们形容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都会讲“×××很佛系”。而“佛系”究竟是何意呢?  “佛系”一词最早出现在2014年日本某杂志中,形容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与生活态度。而它的真正爆红,则是2017年12月登上中国的微博热搜,之后迅速融进广大网友的语言体系,一时风头无两。  从“佛系青年”的爆红不难看出,“佛系”
期刊
我喜欢灵气,大概是因为它世间少有。  灵气有多种解释,比如人对外部世界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聪慧或秀灵的气质、仙灵之气……当然还有更多,无论哪种都让人艳羡。  灵气和仙气不同,仙气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是一袭白衣,外罩轻纱,联袂翩飞,灵气是那“却把青梅嗅”的邻家女孩,娇俏可人,梳了两髻,蹦蹦跳跳地携了竹篮要去泉眼采水。她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世间。  这样说未免有点玄,但事实确实如此。  玉,本身就是一
期刊
冬天已至,腊梅初绽,然而霾锁雾横,腊梅幽香虽可破禅,却除不去这天网地罩的灰霾。每当此际,我等雪的心情犹如“等待戈多”——雪“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我等一场将灰黄萧瑟变作纯然一色的洁白,雪收敛喧嚣,让城市归于宛如太初的静。无论是细雪簌簌,还是鹅毛飘飖,在雪来临的那一刻,我等焦了的心情才重回柔软安宁。  800多年前的杭州,也有一个女子怀着热切的渴望,等一场雪来。她有更美丽的情思,她知道雪来梅也该
期刊
一声凄险的哀号穿透寂寞的冬夜,但没有谁听得出傻子斌的无助与悲哀。  这是一个夜深人静的冬夜,呼啸的北风在窗外张牙舞爪,耀武扬威。五娘干瘦的躯体静静蜷缩在冷硬似铁的床板上,她面如蜡纸,目光呆滞,气若游丝,行将就木。在这油尽灯枯的时刻,她只是用尽全力拉住傻儿子斌粗糙的大手,带着隗疚,带着不安。她突然流下两滴温热而混浊的汩,泪滴里模糊映出许多年前她一袭红衣出嫁的场景。喜庆的唢呐,鲜红欲燃的嫁衣,娇羞的面
期刊
一  教育是什么?  作为一名工作十几年的中年教师,偶尔也会有一些想法:教育是日复一日备课上课出题判卷;教育是提心吊胆怕学生出事日夜盯紧学生;教育是因自己班考试平均分高出他班0.5而心中窃喜;教育是送走一届学生叹曰又是新的一轮再带几轮就退休;教育是拿着每月稳定工资还房贷供孩子锱铢必较入不敷出……  如果没有这次学校组织高三老师去甘肃进行教育考察的西北教育行,也许,这些想法会盘踞在我这个中年教师心中
期刊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他侃侃而谈,呼出内心殷切的希望。他站在时代的塔尖上,悲悯地看着众生。浅读孟子,我感受到了他对“天性善”的赞誉以及坚定的追求。  卢梭追求“个人如何在不可避免趋于堕落的社会中保持天性中善良”,从而写了《爱弥儿》一书。而孟子强调人性中先验的善的观点,是与卢梭有些类似的。他说:“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