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这样一种先进理念的引领下,我校于今年轰轰烈烈的展开了教学改革,形成学案,并把学案优化作为抓手。优化后的学案相比以前的教学设计,如何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合作、有效的学习。
【关键词】教学重心前移;课堂导入多样化;课堂教学深度对话;主动探究;当堂反馈;分层发展
背景: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这样一种先进理念的引领下,我校于今年轰轰烈烈的展开了教学改革,形成学案,并把学案优化作为抓手。优化的学案具有这样的特点:(1)对教学实施全过程设计,即把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当作一个整体来设计,并且将这种设计物化为书面文稿,作为师生开展全过程教学的平台。(2)自学为先,自主构建。(3)适合师生共用。(4)在集体智慧中实现最优化。优化的学案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主备提前两周备课——集体提前一周研讨——主备修改——审核、审批——提前一天印发。
优化后的学案相比以前的教学设计,如何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合作、有效的学习呢?下面结合《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的学案说说本人的体会。
1 优化后的学案对课前、课上、课后三个教学发展阶段进行了教学目的和功能上的定位
哪些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前完成,哪些必须在课上进行,哪些可以作为课后拓展等等,从而提高教学全程的计划性和清晰度。确保了学生能根据老师设定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自学、复习、听课、小结,因而大大提高薄弱生的学习效率,全面照顾到各类学生。
如本学案中的“折叠技巧”的掌握是由自学的“手中折叠”再到课上的“脑海折叠”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分步实现的;又如“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掌握是由课前的“个人折叠”到课上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这样由浅到深实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非常清晰,掌握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
2 优化后的学案把自学作为教学的起点,通过自学,让学生准备一些知识,自行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又暴露出学生认知中的困惑
课前预习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看看书本,填填知识点,或提提问题,而是要站在课前准备、起点能力考查和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角度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作出细致的安排,并要与课堂、课后有机连接,真正发挥课前学习在整个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功能:实现教学中的有效连接,实现教学重心前移。同时,利用学生在提前自学中暴露的问题或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学中的针对性和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使得课堂教学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保障课堂教学的深度对话。也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以后学习的后续性。
在这样的自学下,本学案的课堂研讨目标之一(发现折叠小技巧)是在自学交流的过程中加以拓展实现的;而课堂研讨目标之二(能熟练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是重点也是难点,课堂上是在比较充裕的时间下,比较热烈的氛围中突破的。而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和难点的突破在以前的教学设计中是无论如何都实现不了的。因为以前的教学设计中“手中折叠”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个人折叠”都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课堂教学时间较难把握,学生当堂活动进程也有很大差异,所以致使我以前在上该课时仅小试牛刀一题,根本没有时间继续拓展。而现在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了以往两堂课的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学案下的学生思维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3 优化后的学案中的情景研讨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更直接、更有针对性
首先在课堂导入的形式上更多样化,可以,不需要或少一些素材的呈现、情景的创设、教学的转承等等组织过程,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继续创设情景,丰富学生的感受。其次,学生在提前自学中就能解决的内容,在情景研讨中将不再重复。
我在使用本学案在两个班上课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引入方式。第一个班上课时采用的是让教学直接进入对话状态,学生课堂上的探究明显充分;同时我又希望学生在学习时能有更大的学习热情,所以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就改为继续创设情景,使学生充分感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产生问题意识,课堂气氛达到预期效果,最重要的是绝大部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
4 优化后的学案更重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主动探究
我们都知道: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变成思维的镜子,变成创造智慧的工具。
如本学案在课前设计了两个动手操作、课上设计了有关“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合作交流和主动探究,学生在我有意识地创设的民主、宽松、和谐的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眼、口、手、脑、心、情全都动起来,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课上学生群体性的高质量的表现,也让我不禁感慨:“乐所思方有思泉涌”。还有课后布置的教学任务: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制作具有某种意义的立体图形送给你的老师或同学。三个环节使学生实现在课前“做”到课上“想”,在“想”中“得”,在“得”到课后“做”。促进思维开发,激发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以前的教学设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发展的空间观念是比较模糊的,绝对没有现在这样清晰地经历不同阶段的动手操作,不同阶段的思考,达到空间观念的有效发展。
5 优化后的学案增添了课堂反馈或课堂演练
习题由老师来精选,确保了学生课堂训练的数量和质量,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当堂消化。力求夯实双基,促进思维训练,注重能力培养。
只有每堂课都有适当和精当的教学反馈,教师才能恰当地进行教学调控,或者引导学生找到典型错误的原因或者还需进一步变式巩固,使教师更为有效地组织教学,使每一节课都达到预定的目标。培养学生课上全神贯注、紧张积极地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善于独立思考、快速高效的学习能力以及克服学习困难的顽强毅力,对于我们这样性质的学校真的是太重要了。同时,课堂练习时要更多的关注成绩落后的同学。每节课都扎实了、有效了,那这个小步一定会积成全体学生学有成效的大步。教学实践也让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学中有无反馈,其效果真的大不一样。有反馈,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就会事倍功半。
6 优化后的学案使老师课堂上讲得更少,更多是“导”
引导性的提问、引导性的归纳。给学生留有探索空间,使学生不因自学而“浅尝辄止”,促进课堂的再思考;给学生跳一跳的机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经常性的激活状态,不断进行深度思考,有助于学生认知的提高与发展。真正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如本学案中“折叠技巧”的发现,仅是老师问了一句:“你是怎么折的?再折折看看”然后都是由学生发现的。再如讨论“找对面的技巧”时,当一位同学发现技巧之一时,我给予肯定,小施幽默:“有道理。一定还有更妙的技巧。快快拿来共享!”当我给学生提供施展个性、发展独特认识的机会时,学生可以根据不同角度发现找对面的技巧。又如讨论“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时,也仅是这样一导:“你的展开图在课件上有吗?和你周围的同学一样吗?你能把不一样的贴到黑板上让我们欣赏一下吗?”学生通过“看”,自己发现:同一个立体图形能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通过“贴”,引发思考、交流,学生共同讨论出了所有的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并给予分类。可见,恰当、灵活、机智的“导”,不仅能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而且也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成果,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是自己思维的乐园,学习数学是自己想做的事。
7 优化后的学案包含了学生的归理拓展
归理对学生来说是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梳理、检测和质疑。拓展就是分层发展。分基础题:人人要做;提高题:供大部分同学选做,聪明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做。较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思想。
如本学案的拓展就分了三层设计:第一层不打*的“大显身手”是“学以致用”的体现,是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完成的,应用知识,用于实践。第二层打一个*的“寻找规律”和“比比眼力”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的,但个别同学有困难也是正常的,可以不做要求,也可以思考后寻求帮助,不至于使学困生有过大的作业压力。第三层打两个*的“聪明屋”是中考链接,满足于喜欢钻研、喜欢挑战的同学,使得探究活动向课后发展,进一步强化这部分学生积极的探究意识,使得他们的思维有进一步的提高,也能不断丰富对中考题的见识,在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中,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对数学知识应用的信心。
总之,优化后的学案比之于教材、教学辅导用书,应该说是一个最佳的教学材料,其中既有教学的内容或情景,又有教学进展的方式和方法,同时还为师生记载细化、个性化的教学智慧和积累教学体验留有空间。同时,学案完全替代了学生的课辅资料,减轻了压力,却提高了效率,而且使学生能经常复习学案以达温故知新的目的。
当然,并不是每堂课都象这堂课比较顺利,在学案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省锡中实验学校的每个教师都在积极的试图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学案的优化者、反思的实践者。在“完善学案”的同时“照亮学生”,实现学生“学会学”的最终目标。
收稿日期:2008-4-23
【关键词】教学重心前移;课堂导入多样化;课堂教学深度对话;主动探究;当堂反馈;分层发展
背景:基础教育的任务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在这样一种先进理念的引领下,我校于今年轰轰烈烈的展开了教学改革,形成学案,并把学案优化作为抓手。优化的学案具有这样的特点:(1)对教学实施全过程设计,即把课前、课上、课后三个环节当作一个整体来设计,并且将这种设计物化为书面文稿,作为师生开展全过程教学的平台。(2)自学为先,自主构建。(3)适合师生共用。(4)在集体智慧中实现最优化。优化的学案要经历这样的过程:主备提前两周备课——集体提前一周研讨——主备修改——审核、审批——提前一天印发。
优化后的学案相比以前的教学设计,如何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探究、合作、有效的学习呢?下面结合《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的学案说说本人的体会。
1 优化后的学案对课前、课上、课后三个教学发展阶段进行了教学目的和功能上的定位
哪些教学内容可以在课前完成,哪些必须在课上进行,哪些可以作为课后拓展等等,从而提高教学全程的计划性和清晰度。确保了学生能根据老师设定的目标有针对性的自学、复习、听课、小结,因而大大提高薄弱生的学习效率,全面照顾到各类学生。
如本学案中的“折叠技巧”的掌握是由自学的“手中折叠”再到课上的“脑海折叠”这样由具体到抽象分步实现的;又如“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掌握是由课前的“个人折叠”到课上的合作交流、共同探究这样由浅到深实现的。各个阶段的目标非常清晰,掌握的程度也是有区别的。
2 优化后的学案把自学作为教学的起点,通过自学,让学生准备一些知识,自行解决一些问题,同时又暴露出学生认知中的困惑
课前预习不是简单的要求学生看看书本,填填知识点,或提提问题,而是要站在课前准备、起点能力考查和让学生自主探索的角度作出科学合理的设计,作出细致的安排,并要与课堂、课后有机连接,真正发挥课前学习在整个教学中不可替代的功能:实现教学中的有效连接,实现教学重心前移。同时,利用学生在提前自学中暴露的问题或解决的问题,提高教学中的针对性和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使得课堂教学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保障课堂教学的深度对话。也以此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加强以后学习的后续性。
在这样的自学下,本学案的课堂研讨目标之一(发现折叠小技巧)是在自学交流的过程中加以拓展实现的;而课堂研讨目标之二(能熟练判断一个立体图形按不同的方式展开得到不同的平面图形)是重点也是难点,课堂上是在比较充裕的时间下,比较热烈的氛围中突破的。而这两个目标的实现和难点的突破在以前的教学设计中是无论如何都实现不了的。因为以前的教学设计中“手中折叠”和“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个人折叠”都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课堂教学时间较难把握,学生当堂活动进程也有很大差异,所以致使我以前在上该课时仅小试牛刀一题,根本没有时间继续拓展。而现在一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了以往两堂课的教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学案下的学生思维深度是前所未有的。
3 优化后的学案中的情景研讨与以往的课堂教学相比更直接、更有针对性
首先在课堂导入的形式上更多样化,可以,不需要或少一些素材的呈现、情景的创设、教学的转承等等组织过程,当然也可以根据需要继续创设情景,丰富学生的感受。其次,学生在提前自学中就能解决的内容,在情景研讨中将不再重复。
我在使用本学案在两个班上课时采用了两种不同的引入方式。第一个班上课时采用的是让教学直接进入对话状态,学生课堂上的探究明显充分;同时我又希望学生在学习时能有更大的学习热情,所以在第二个班上课时我就改为继续创设情景,使学生充分感受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再次产生问题意识,课堂气氛达到预期效果,最重要的是绝大部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
4 优化后的学案更重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和主动探究
我们都知道: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之变成思维的镜子,变成创造智慧的工具。
如本学案在课前设计了两个动手操作、课上设计了有关“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的合作交流和主动探究,学生在我有意识地创设的民主、宽松、和谐的合作交流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畅所欲言,眼、口、手、脑、心、情全都动起来,智慧的火花不断闪现,课上学生群体性的高质量的表现,也让我不禁感慨:“乐所思方有思泉涌”。还有课后布置的教学任务: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制作具有某种意义的立体图形送给你的老师或同学。三个环节使学生实现在课前“做”到课上“想”,在“想”中“得”,在“得”到课后“做”。促进思维开发,激发创新能力的同时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从而提高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以前的教学设计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发展的空间观念是比较模糊的,绝对没有现在这样清晰地经历不同阶段的动手操作,不同阶段的思考,达到空间观念的有效发展。
5 优化后的学案增添了课堂反馈或课堂演练
习题由老师来精选,确保了学生课堂训练的数量和质量,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当堂消化。力求夯实双基,促进思维训练,注重能力培养。
只有每堂课都有适当和精当的教学反馈,教师才能恰当地进行教学调控,或者引导学生找到典型错误的原因或者还需进一步变式巩固,使教师更为有效地组织教学,使每一节课都达到预定的目标。培养学生课上全神贯注、紧张积极地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善于独立思考、快速高效的学习能力以及克服学习困难的顽强毅力,对于我们这样性质的学校真的是太重要了。同时,课堂练习时要更多的关注成绩落后的同学。每节课都扎实了、有效了,那这个小步一定会积成全体学生学有成效的大步。教学实践也让我越来越感受到教学中有无反馈,其效果真的大不一样。有反馈,就会事半功倍;反之,就会事倍功半。
6 优化后的学案使老师课堂上讲得更少,更多是“导”
引导性的提问、引导性的归纳。给学生留有探索空间,使学生不因自学而“浅尝辄止”,促进课堂的再思考;给学生跳一跳的机会,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经常性的激活状态,不断进行深度思考,有助于学生认知的提高与发展。真正体现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如本学案中“折叠技巧”的发现,仅是老师问了一句:“你是怎么折的?再折折看看”然后都是由学生发现的。再如讨论“找对面的技巧”时,当一位同学发现技巧之一时,我给予肯定,小施幽默:“有道理。一定还有更妙的技巧。快快拿来共享!”当我给学生提供施展个性、发展独特认识的机会时,学生可以根据不同角度发现找对面的技巧。又如讨论“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时,也仅是这样一导:“你的展开图在课件上有吗?和你周围的同学一样吗?你能把不一样的贴到黑板上让我们欣赏一下吗?”学生通过“看”,自己发现:同一个立体图形能得到不同的平面展开图;通过“贴”,引发思考、交流,学生共同讨论出了所有的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并给予分类。可见,恰当、灵活、机智的“导”,不仅能张扬学生的思维个性,而且也尊重了学生的思维成果,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课堂是自己思维的乐园,学习数学是自己想做的事。
7 优化后的学案包含了学生的归理拓展
归理对学生来说是对知识点和能力点的梳理、检测和质疑。拓展就是分层发展。分基础题:人人要做;提高题:供大部分同学选做,聪明题:供学有余力的同学做。较好地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思想。
如本学案的拓展就分了三层设计:第一层不打*的“大显身手”是“学以致用”的体现,是每个学生都有能力完成的,应用知识,用于实践。第二层打一个*的“寻找规律”和“比比眼力”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完成的,但个别同学有困难也是正常的,可以不做要求,也可以思考后寻求帮助,不至于使学困生有过大的作业压力。第三层打两个*的“聪明屋”是中考链接,满足于喜欢钻研、喜欢挑战的同学,使得探究活动向课后发展,进一步强化这部分学生积极的探究意识,使得他们的思维有进一步的提高,也能不断丰富对中考题的见识,在尝到探索成功的喜悦中,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对数学知识应用的信心。
总之,优化后的学案比之于教材、教学辅导用书,应该说是一个最佳的教学材料,其中既有教学的内容或情景,又有教学进展的方式和方法,同时还为师生记载细化、个性化的教学智慧和积累教学体验留有空间。同时,学案完全替代了学生的课辅资料,减轻了压力,却提高了效率,而且使学生能经常复习学案以达温故知新的目的。
当然,并不是每堂课都象这堂课比较顺利,在学案的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省锡中实验学校的每个教师都在积极的试图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学案的优化者、反思的实践者。在“完善学案”的同时“照亮学生”,实现学生“学会学”的最终目标。
收稿日期:2008-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