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的发出内心的呼声。我们应该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应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由布道者向激励者转变,如此,我相信,在初三年级的课堂上会看到一双双踊跃举起的手。
【关键词】 语文;教学形式;自信心;创造力;课堂气氛;自主性
凡教过初中三年的教师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初一新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敢说敢想,积极性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级的增高,特别是到了初三,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课堂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更多的学生成了“陪听者”。那么,怎样才能改变初三学生不爱发言的现象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1 创设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求知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平等,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学生才能感到亲切、舒畅,才能敢想、敢问、敢说,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烈的欲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及表达,公平、公正的评价学生,用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消除内心的障碍,情绪高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2 提问层次化的教学形式
为保证课堂上教学任务的完成效率,有些教师往往喜欢叫一些回答问题“命中率”较高的学生回答,教学对象仅限于个别几个学生,时间一长,处于班级中下层的学生的积极性被挫伤。因此,课堂上有多了一部分沉默者。
课堂上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并及时给与鼓励、赞许,或是列出几个有梯度的问题,由易到难,(设计的前几题可以是注音、解词等,只要查一下工具书就可以找到答案),有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尝试有创造性、逻辑性较强的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动”起来,不至于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每一位学生有事可做,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而不是摘远挂在天上的月亮。动动手,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3 抓住契机,培养自信心
教师还应该抓住教学契机,组织教学活动,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培养学生自信力,让这部分学生“活”起来。例如:在课前五分钟的语文活动时间里,我安排学生讲《水浒》、《三国》等故事,班级里以前那些“沉默者”(看课外书的学生),自告奋勇,而且讲述的绘声绘色,同学们投以赞许、羡慕的目光。这样的活动,受益很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在其他学生的掌声里,无形中给了参与的学生莫大的自信力,也调动了他们在平时课堂上敢说的勇气,一举多得。
4 鼓励想象,培养创造力
初三年级的学生已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提问、讲授,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争论,必然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要使学生善于争论,首先要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在于教学中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如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小说的结构是“盼”-“夸”-“遇”-“躲”于勒。小说在安排情节时,结尾是:菲利普夫妇急忙躲避于勒。我让学生思考一下:“菲利普夫妇的这种做法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静思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没有人性、自私”,有的说“可以看出于勒十分贫穷”┅┅我提示学生想一下小说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学生恍然大悟:“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只看重金钱关系的人际关系”。我抓住火候,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象于勒,他们会怎样?学生跃跃欲试,非常兴趣的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的合理想象一起交流,然后动笔形成小作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和行动;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的发出内心的呼声。我们应该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应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由布道者向激励者转变,如此,我相信,在初三年级的课堂上会看到一双双踊跃举起的手。
收稿日期:2008-4-10
【关键词】 语文;教学形式;自信心;创造力;课堂气氛;自主性
凡教过初中三年的教师都会有这样一种体会初一新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敢说敢想,积极性较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年级的增高,特别是到了初三,课堂上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其课堂气氛追求的是“静”,课堂成了少数学生的舞台,更多的学生成了“陪听者”。那么,怎样才能改变初三学生不爱发言的现象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经验,谈谈几点看法:
1 创设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
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学生积极主动求知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教学中只有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师生平等,主动配合,达到和谐、融洽,学生才能感到亲切、舒畅,才能敢想、敢问、敢说,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烈的欲望。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思维及表达,公平、公正的评价学生,用真诚的语言,亲切的语调,温和的表情,宽容的态度来对待每一位学生,使学生消除内心的障碍,情绪高涨地参与课堂学习活动。
2 提问层次化的教学形式
为保证课堂上教学任务的完成效率,有些教师往往喜欢叫一些回答问题“命中率”较高的学生回答,教学对象仅限于个别几个学生,时间一长,处于班级中下层的学生的积极性被挫伤。因此,课堂上有多了一部分沉默者。
课堂上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请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并及时给与鼓励、赞许,或是列出几个有梯度的问题,由易到难,(设计的前几题可以是注音、解词等,只要查一下工具书就可以找到答案),有能力的学生,鼓励他们尝试有创造性、逻辑性较强的问题。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在课堂上“动”起来,不至于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让每一位学生有事可做,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说过:让学生跳一跳可以摘到桃子,而不是摘远挂在天上的月亮。动动手,让每个学生都尝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的自信心。
3 抓住契机,培养自信心
教师还应该抓住教学契机,组织教学活动,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展示的舞台,培养学生自信力,让这部分学生“活”起来。例如:在课前五分钟的语文活动时间里,我安排学生讲《水浒》、《三国》等故事,班级里以前那些“沉默者”(看课外书的学生),自告奋勇,而且讲述的绘声绘色,同学们投以赞许、羡慕的目光。这样的活动,受益很大: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在其他学生的掌声里,无形中给了参与的学生莫大的自信力,也调动了他们在平时课堂上敢说的勇气,一举多得。
4 鼓励想象,培养创造力
初三年级的学生已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提问、讲授,学生在课堂上参与争论,必然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锻炼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要使学生善于争论,首先要教给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在于教学中应注意创设问题情境,使他们产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打开学生的思路。如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小说的结构是“盼”-“夸”-“遇”-“躲”于勒。小说在安排情节时,结尾是:菲利普夫妇急忙躲避于勒。我让学生思考一下:“菲利普夫妇的这种做法可以看出什么问题来?”静思几分钟后,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没有人性、自私”,有的说“可以看出于勒十分贫穷”┅┅我提示学生想一下小说的主题: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学生恍然大悟:“可以看出菲利普夫妇只看重金钱关系的人际关系”。我抓住火候,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一位百万富翁象于勒,他们会怎样?学生跃跃欲试,非常兴趣的进行了创造性的尝试。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的合理想象一起交流,然后动笔形成小作文。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和行动;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与价值观的发展;课堂气氛追求的是学生“动”起来,自由的发出内心的呼声。我们应该注重师生间的交流和对话,教师应由管理者向指导者转变,由布道者向激励者转变,如此,我相信,在初三年级的课堂上会看到一双双踊跃举起的手。
收稿日期:2008-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