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要学会善于设计关键问题,这样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和沟通,挖掘他们的独特感受。
【关键词】 学会提问;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第四课《槐乡的孩子》是一篇极其优美的课文,也是本册中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如何让孩子在自学中感悟这篇文章的美?上课前我思考着这个问题。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和本级组的老师交流了一下,听了听她们上完此篇课文的感受。其中一老师说,她在上此篇课文时感觉不是很成功,孩子们无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感受不到课文所描绘的那种情境美。这正是我所担心的问题。我和她交流了一下,回顾了她的课堂:
师:孩子们,读了《槐乡的孩子》一文后,你觉得槐乡的孩子可爱吗?
生:可爱。
师: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觉得槐乡的孩子可爱呢?请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并用线把它们划出来。
师:找好了以后和同桌相互交流。
师:好了,咱们大家在一起交流吧!
学生汇报。本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汇报的都是课文第3段中的这句话:“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极少学生汇报别的句子,而且学生找到的基本都是外貌描写的句子。
交流到这,我们便发现了问题。俨然,本教师的一个“可爱”便把学生们给吓住了。到底什么是可爱?因为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外表、外在的表现上,所以很多同学都是划的这几句话。
鉴于这位老师的经验教训,我思考了一下,把她的那个问题改了一下,在我班又取得了另一番效果:
我:孩子们,读了课文,槐乡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学生读完课文后叽叽喳喳就说开了:
生1:我觉得槐乡的孩子很勤劳。
我:你从书中哪句话感受到他们很勤劳?
生1:我从第三段的“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上小山上了。”也就是说,天没亮,他们就去摘槐米了,他们真勤劳。而且当时的天气非常热,动物们都热得受不了,可他们还是去摘槐米,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我:课文哪些句子描写了天气很热?
生1: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这句话说明天气真的很热,要是我,肯定躲在家里吹空调、吃雪糕。(众生笑)可槐乡的孩子不怕热,还去摘槐米,我很佩服他们,他们太勤劳了!
我:说得真好!别的同学还有想说的吗?
生2:我觉得槐乡的孩子很自立,第二段写到“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生3:我觉得槐乡的孩子一定很幸福!第二段中写了槐米会发出淡淡的清香,他们天天都能闻着这样的香味,真幸福!(回答此问题的是一位女生,她很爱花。)
生4:我觉得槐乡的孩子很可爱!课文第四段写到“女孩有的弯腰捡着……像觅食的小鸭子。”我能想象他们当时的情景。
我:你能表演一下吗?
生4表演,很可爱。
生5:槐乡的孩子很勇敢,你看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树。
……
这是我班孩子们通过读课文后谈的自己的感受。这个问题的设计,很容易使孩子们思维活跃起来。与前一个同事的课堂相比较,不难发现:前者为什么出现困难?就是因为老师的一个“可爱”把同学们的思维限制住了,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可爱究竟可以怎么理解呢? 这个词语在稍大的孩子来理解可能会更宽泛一些,但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就比较狭隘。显然,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提问是整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而前者把一个感受强加给孩子们,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就受到了限制,因而课堂上出现学生卡壳现象,交流不积极,交流面狭隘。而后者则是没有框架无拘无束畅谈,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件小事,给我很大触动。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要学会善于设计关键问题,这样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和沟通,挖掘他们的独特感受。而要设计好这个“关键问题”,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深究文本,站在孩子的立场先去读课文,猜想孩子可能会有什么感受。然后再站在教师的立场去读课文,思考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易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自读自悟中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其次,还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认真学习,多看一些特级教师的案例,学习取经,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出发,去设计关键的“好问题”,那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变成精彩、活跃的课堂,才能变成自主、平等的课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认真、细致地寻找那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吧!
收稿日期:2008-4-20
【关键词】 学会提问;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的第四课《槐乡的孩子》是一篇极其优美的课文,也是本册中的第一篇略读课文。如何让孩子在自学中感悟这篇文章的美?上课前我思考着这个问题。为了上好这堂课,我和本级组的老师交流了一下,听了听她们上完此篇课文的感受。其中一老师说,她在上此篇课文时感觉不是很成功,孩子们无法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感受不到课文所描绘的那种情境美。这正是我所担心的问题。我和她交流了一下,回顾了她的课堂:
师:孩子们,读了《槐乡的孩子》一文后,你觉得槐乡的孩子可爱吗?
生:可爱。
师:你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的描写觉得槐乡的孩子可爱呢?请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并用线把它们划出来。
师:找好了以后和同桌相互交流。
师:好了,咱们大家在一起交流吧!
学生汇报。本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汇报的都是课文第3段中的这句话:“女孩有的弯腰捡着,两条辫子像蜻蜓的翅膀,上下飞舞着;有的往篮里塞着槐米,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极少学生汇报别的句子,而且学生找到的基本都是外貌描写的句子。
交流到这,我们便发现了问题。俨然,本教师的一个“可爱”便把学生们给吓住了。到底什么是可爱?因为多数学生还停留在外表、外在的表现上,所以很多同学都是划的这几句话。
鉴于这位老师的经验教训,我思考了一下,把她的那个问题改了一下,在我班又取得了另一番效果:
我:孩子们,读了课文,槐乡的孩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学生读完课文后叽叽喳喳就说开了:
生1:我觉得槐乡的孩子很勤劳。
我:你从书中哪句话感受到他们很勤劳?
生1:我从第三段的“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他们背着水葫芦,带着干粮,没等云雀开口歌唱黎明,就已经爬上小山上了。”也就是说,天没亮,他们就去摘槐米了,他们真勤劳。而且当时的天气非常热,动物们都热得受不了,可他们还是去摘槐米,我觉得他们真了不起!
我:课文哪些句子描写了天气很热?
生1: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热得吐出舌头,蝉热得不知如何是好,在树上不停地叫着“知了,知了”。这句话说明天气真的很热,要是我,肯定躲在家里吹空调、吃雪糕。(众生笑)可槐乡的孩子不怕热,还去摘槐米,我很佩服他们,他们太勤劳了!
我:说得真好!别的同学还有想说的吗?
生2:我觉得槐乡的孩子很自立,第二段写到“勤劳的槐乡孩子是不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换来的。”
生3:我觉得槐乡的孩子一定很幸福!第二段中写了槐米会发出淡淡的清香,他们天天都能闻着这样的香味,真幸福!(回答此问题的是一位女生,她很爱花。)
生4:我觉得槐乡的孩子很可爱!课文第四段写到“女孩有的弯腰捡着……像觅食的小鸭子。”我能想象他们当时的情景。
我:你能表演一下吗?
生4表演,很可爱。
生5:槐乡的孩子很勇敢,你看男孩敢爬那么高的树。
……
这是我班孩子们通过读课文后谈的自己的感受。这个问题的设计,很容易使孩子们思维活跃起来。与前一个同事的课堂相比较,不难发现:前者为什么出现困难?就是因为老师的一个“可爱”把同学们的思维限制住了,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可爱究竟可以怎么理解呢? 这个词语在稍大的孩子来理解可能会更宽泛一些,但对于刚上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就比较狭隘。显然,课堂上教师设计的提问是整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阅读中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而前者把一个感受强加给孩子们,这样孩子们的思维就受到了限制,因而课堂上出现学生卡壳现象,交流不积极,交流面狭隘。而后者则是没有框架无拘无束畅谈,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这件小事,给我很大触动。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课堂效果,要学会善于设计关键问题,这样才能和学生很好地互动和沟通,挖掘他们的独特感受。而要设计好这个“关键问题”,就要求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深究文本,站在孩子的立场先去读课文,猜想孩子可能会有什么感受。然后再站在教师的立场去读课文,思考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更易于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在自读自悟中达到本课教学目的。其次,还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认真学习,多看一些特级教师的案例,学习取经,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创新出发,去设计关键的“好问题”,那样我们的课堂才会变成精彩、活跃的课堂,才能变成自主、平等的课堂。让我们共同努力,去认真、细致地寻找那把开启学生心灵的金钥匙吧!
收稿日期:2008-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