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A不如B”的语义及认知分析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IX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与其A不如B”句式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认为:在语义表达方面,A和B表达动态和静态两种语义;而整个句式重在表达一种态度、看法或评价等。在语用环境方面,该句式一般较少用在转折关系的语境当中。在语义认知方面:因为认知方式比较理性化,所以该类取舍句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
  [关键词] 语义表达 语用环境 语义认知
  
  0.引言
  
  大多数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与其A不如B”句式为先舍后取型的选择复句,该句式属于取舍句的一个类别。邢福义先生(2001)认为:“与其A不如B”句式在前后项的相互关系上具有择优性和推断性,因此该句式是一种择优推断句式。不管哪一种观点都有合理的地方,我们姑且不去评说。本文认为:“与其A不如B”句式为典型的取舍句,同时认为该句式具有择优性,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
  0.1我们认为:“与其A不如B”句式在形式上应具备以下条件。即:
  0.1.1 该句式的标记词。该句式最典型的标记词为;“与其(说)”和“不如(说)”,同时“不如”也可用“宁可、宁肯、毋宁、无宁”替换。另外“与其”有时可换为表假设的词语“如果、要是”等,“与其说”和“不如说”后常加“是”等等。
  0.1.2A和B的形式。A和B在形式上基本对称,但有时也不对称。如:
  [1]【与其】叫作奇怪,【不如】叫作有趣,前两年她又离婚了。(刘心武)
  [2]【与其】这样,倒真【不如】让三少爷清清白白地死了的好。(尤凤伟)
  句[1]中的A和B在结构形式上完全对称,同为动词性的短语;句[2]中的A和B在结构形式上不对称,A为代词结构,B为兼语式的结构。
  0.1.3A和B的内容。虽然A和B在形式上有时不对称,但从内容的角度上看它们还是对称的。如句[2]中的A和B,A所代替的内容与B的内容应该具有对称性。再如:
  [3]我要说的昨天晚上都说了,我是应该离开你的。【与其】开始一段有憾的婚姻,【不如】就此终结。(邢福义)
  这句话等于“【与其】开始一段有憾的婚姻,【不如】就此终结我们之间的关系。”
  0.2 本文的写作意图是:在广泛调查语料的基础上,具体考察“与其A不如B”句式的语义表达、语用环境以及该句式的深层认知原因。
  
  1.语义表达
  
  关于“与其A不如B”句式的语义表达问题,我们主要讨论以下两方面的表达:
  1.1 A和B所表达的语义。通过考察,我们发现:A和B主要表达两种语义,一是“动态义”,二是“静态义”。一般来讲,当A和B表达行为动作或变化时,是典型的动态义;当A和B表达结果、性质或状态时,是典型的静态义。
  1.1.1 A和B表达动态的语义。如:
  [4]【与其】同共产党作战被打死,【不如】同日寇拼死!(吕正操)
  [5]【与其】颠沛挣扎,倒【不如】一死了之!(陆茂清)
  这两个句子中的A和B所表达的都是一种“行为”,因此,该类句子中的A和B表达动态的语义。
  1.1.2 A和B表达静态的语义。如:
  [6]我深深感到,【与其】说是一场慰问演出,【不如】说是一次军人作风与意志的考核。(阎维文)
  [7]她【与其】说毫无表情【不如】说表情冷漠。(王朔)
  句[6]中的A和B所表达的都是一种“性质”或“结果”,句[7] 中的A和B所表达的都是一种“状态”,因此,该类句子中的A和B表达静态的语义。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还发现:在“与其”和“不如”引导的取舍句中,A和B多表达动态的语义;在“与其说”和“不如说”引导的取舍句中,A和B多表达静态的语义。这是因为:一般来说,“与其”和“不如”引导的取舍句多为叙述句,而叙述句一般表达行为动作或变化,是典型的动态句;“与其说”和“不如说”引导的取舍句多为判断句、评议句和描写句,而这些句子一般表达结果、性质或状态,是典型的静态句。
  1.2 “与其A不如B”句式表达的语义。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与其A不如B”句式在语义上重在表达行为主体的一种态度、看法或评价等。如:
  [8]他的种种表现,【与其】说是父爱倒【不如】说是人道主义。(池莉)
  [9]【与其】默默牺牲,倒【不如】一报还一报来得英雄。(梁晓声)
  [10]机关人认为:【与其】等着被精简,【不如】早下海、早锻炼、早收益。(张斌)
  以上三句中的“与其A不如B”部分均表达行为主体的一种态度、看法或评价等。由于该句式表达这样一种特殊的语义,所以在句子中常常使用一些表“态度、看法或评价”的词语。如句[10]中的“认为”,同类的还有“觉得、以为、意识到、认识到等”;另外“与其”和“不如”后面所带的“说”也属于这类词语。
  
  2.语用环境
  
  这里的“语用环境”主要指:“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句子(单句)或分句与其前后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
  2.1 “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句子(单句)与其前后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如:
  [11] 至少,沈如侠是如此认为啦!她芳龄十八,目前就读圣修女中,对这栋白屋着迷得很。不过,与其说她对这栋白屋着迷,倒不如说是对屋子主人着迷。她简直迷死他了!附近邻居一直以为新主人只有一个,因为每回见到的背影、身高都很相似;不过沈如侠却清楚得很。白屋的主人共有三个。
  句[11]是作家于晴在小说《龙的新娘》中的一段文字,该句中的“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句子为:“与其说她对这栋白屋着迷,倒不如说是对屋子主人着迷。”,此句(划线部分)与前接句之间有一种“转折”的逻辑语义关系,而它与后接句之间则有一种“因果”的逻辑语义关系。
  我们共考察了10个“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句子作为单句的情况,发现:这些句子基本都处在表“因果”逻辑关系的语境当中。具体的调查结果是:“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句子与其前接句有因果关系的情况有8句;与其后接句有因果关系的情况有6句;与其前、后接句同时有因果关系的情况有4句。总之,10个句子都处在因果关系当中,还没有发现例外。具体情况见下表:(表一)
  


  2.2“与其A不如B”句式作为分句与其前后分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如:
  [12]更重要的是,他的阅读篇篇入心,文学兴趣与人生信念融为一体,【与其】说是读作品,【不如】说是总是在对自己的生命作执着的意义追究和审美。(韩少功)
  该句中,“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分句与前面的分句之间有一种“因果”的逻辑语义关系。
  我们共调查了30个“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句子作为分句的复句,发现:“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分句与其前后分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表现如下:(表二)
  


  由表二可知:当“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句子作为分句时,该句子与前后分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主要为“因果”,占总数的70%;其次是“假设”,占总数的20%;最后才是“转折”,仅占总数的10%。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调查的语料有限,但对“与其A不如B”句式的语用环境还是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即:该句式一般用在因果关系的语境当中,而用在转折关系语境中的情况较少。那么,造成这些语用规律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看下面的分析:
  
  3.语义认知
  
  3.1 一般取舍句的语义认知模式
  现代汉语中取舍句的语义认知模式是指:取舍主体依据自己的主观认识对取舍两项(A、B)进行择取的行为过程。由于取舍主体主观认识的不同,取舍结果也不尽相同。如,张三可认为甲选择优于乙选择,李四却可认为乙选择优于甲选择。例如:   [13]甲:我宁可吃梨,也不愿吃苹果。乙:我宁可吃苹果,也不愿吃梨。
  句[13]如果从甲方来看,他可能认为梨比苹果好吃或营养高;如果从乙方来看,他可能认为苹果比梨好吃或营养高。这两种观点孰优孰劣不好定论。
  虽然取舍主体的取舍行为难分优劣,但取舍主体在取舍时认知方式的优劣也会影响取舍结果的优劣。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说明一下判别认知方式优劣的标准。我们认为:如果一种认知方式接近人们的普遍认知,那么这种方式就比较合理(优);相反,如果一种认知方式远离人们的普遍认知,那么这种方式就不太合理(劣)。
  一般来说,取舍主体在取舍时认知方式大致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理性化的认知方式;二是情绪化的认知方式。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往往接近人们的普遍认知,因此,根据这种方式做出的取舍较为合理(优);相反,情绪化的认知方式往往远离人们的普遍认知,因此,根据这种方式做出的取舍不太合理(劣)。如:
  [14]【与其】治标,【不如】治本。(邢福义)
  [15]我【宁可】死,【也不】愿意再读书。(调查)
  句[14]取舍主体通过比较、鉴别最后得出:治本优于治标。这种认知方式符合人们的普遍认知,故这种取舍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15] 取舍主体按照自己的情绪进行判断,最后做出的取舍自然不太合理。
  3.2 “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的语义认知模式
  该类取舍句通过对“A、B”两个选项进行对比、鉴别,最后做出取舍,它始于比较,终于取舍。如句[14]对“治标”和“治本”作出比较后,最终选择“治本”。该类句子的语义特点可归纳为:[+通过比较] [+显示差别] [+作出取舍]。
  由此可见,该类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是比较理性化的,这类取舍句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这种取舍句的认知方式可形象化为下列图式。(图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该类取舍句最能体现人类的理性思维,这也是该句式区别于其他取舍句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3.3 “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语用环境的认知阐释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得知:“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常用在“因果”语境当中,而很少使用在“转折”语境当中。从语义认知的角度来看,如果一种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比较理性化、同时该句不属于“优选”型的取舍句,那么该取舍句所表达的语义一般与他人的意愿较少对立,这在语言中的体现就是:该句较少用于“转折”语境当中;相反,如果一种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比较情绪化、同时该句不属于“优选”型的取舍句,那么该取舍句所表达的语义一般与他人的意愿对立,这在语言中的体现就是:该句较多用于“转折”语境当中。
  因此,“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在“转折”语境当中很少使用的原因就是:该类取舍句认知方式比较理性,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
  其实,在现代汉语中,有些表取舍的句式用于“转折”语境中的情况较多,这主要因为这些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比较情绪化。如:
  [16]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出处不详)
  在这个复句中,“宁可”引导的取舍句式与前面的分句之间为转折关系。在现代汉语中,“宁可”类取舍句用于“转折”语境中的情况较多。这主要由于:“宁可”类取舍句式是建立在“忍让”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在语用上对他人观点具有反驳性,因此,该类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比较情绪化,用于“转折”语境中的情况较多。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共调查了30个含“宁可”类取舍句的复句,发现:在“宁可”类取舍句所在的分句与其前后分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中,转折关系占15%,这比“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所占10%的比例要高(表二)。
  4.结论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得出以下认识:
  4.1 语义表达方面:在“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中,A和B表达动态和静态的语义;而该句式在整体上主要表达取舍主体的一种态度、看法或评价等。
  4.2 语用环境方面:该句式一般用在表因果关系的语境当中,而较少用在转折关系的语境当中。
  4.3 语义认知方面:该类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是比较理性化的,同时,这类取舍句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
  
  参考文献:
  [1]邵敬敏,周有斌,2003 “宁可”格式研究及其方法论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2]温锁林,2001 《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3]张谊生,2000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注释:
  ①本文语料大多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网络版),我们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句子做了穷尽性研究。另外,由于该语料出处不详,因此文中语料只注明作者。
  ②“行为主体”一般指:“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句子的施事、当事等等。
  ③这里的逻辑关系的判定完全根据作者的主观认识,因此难免有所出入,不过总能反映一个大致的倾向。
  ④我们从几位当代作家的作品中收集了10个符合本条件的句子,符合本条件的句子较少,因此这里只收了10句。
  ⑤这里的“分句”有的学者认为是“子句或小句”,道理一样,都指复句当中的分句。
  ⑥取舍主体指:取舍行为的施动者或当事者等等。
  (王天佑,太原科技大学)
其他文献
朱德熙先生认为只有“不”是现代汉语口语里常用的否定副词,“没”或“没有”应当看作动词,即便是用在谓词性成分前面。本文主要就“不”“没”或“没有”展开讨论。  在对大学预科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维吾尔族)的汉语作文语料库(10万字)进行校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使用否定副词“不”“没”或“没有”时出现偏误的现象较多。本文通过对否定副词“不”“没” 或“没有”在相同环境中的使用差异进行分析和
期刊
2005年11月27日晚央视3套的“联合对抗”节目中,当红花旦主持人王良在给挑战者刘文涛读题时,有这样一题:“李白诗句‘陈王昔时宴平乐’中的‘陈王’指的是谁?”大凡有一些古文学素养的人都知道,“陈王”指的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曹植曹子建,在此毋庸赘言。可“平乐”之“乐”字是否如王良所读之“yuè”音呢?我们不妨推敲一下。  “陈王昔时宴平乐”出自李白《将进酒》一诗,从与对句“斗酒十千恣欢谑”韵脚关系
期刊
同义词的使用是古汉语成熟的一个标志,古汉语同义词的大量使用使语言更丰富多彩,更富有表现力。  《淮南子》一书是西汉淮南王刘安主持门客集体编写的,内容涉及到政治、哲学、军事、天文、地理、文化、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词汇容量较大。此书单音节词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词。本文主要考察和描写《淮南子》中单音节同义词相互依存的主要形式。现简要举例介绍《淮南子》中单音节同义词依存的主要格式。  一、并列连用。即两个
期刊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是一部语言学经典著作。它的语言简练、晓畅、雍容和顺、迂徐含蓄,颇具口语化,用法灵活而有特点,是古代汉语口语的典范,能较好地反映先秦口语的面貌。它的词汇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宁教授(1996)指出:“在先秦汉语里,对大量单音词来说,词汇意义对词的语法功能和句子结构模式的制约是更为直接和强烈的。”并在《先秦汉语实词的词汇意义与语法分类》一文中通过同义词“言”和“语”的
期刊
一些媒体,尤其在新闻类栏目中,时常会出现“资讯”一词:  (1)“新鲜资讯一小时,健康生活每一天” cctv2:《第一时间》  (2)中央电视台2套栏目:“全球资讯榜”  (3)百度网站中设有“资讯”一栏,开设财经、科技、体育、娱乐等方面的资讯  这些栏目都是以报道新闻事件为主,资讯是“新闻”的代名词吗?他们的区别在哪里?使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资讯”,《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名)信息”,
期刊
导言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和标准语。普通话口语化的历史并不长,因此是一种具有非常强的可塑性的语言。经过时间的雕磨,普通话受各种影响发生了许多短时间内无法觉察的新变化,其一就是词语的非本义化。非本义化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完全非本义化,即词语不再延续最初的意义,彻底抛弃原义,只使用新义,如与典故、历史事件相关的成语,由于历史的非可再现性,在现代汉语中主要应用其非本义;另一种是部分非本义化,即
期刊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教学,最近几年正逐渐引起部分对外汉语教师和修辞专家的关注,但就当前形势来看,还远远跟不上整个对外汉语学科的发展。笔者认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修辞教学涉及诸多因素,在目前情况下,首先应充分发挥对外汉语教师在修辞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具体要求是:一、教师除了应提高修辞教学的意识外,还应该提高对汉语修辞文化的研究;二、教师应将修辞的学术研究成果有选择性地化为深入浅出的课堂讲解,并有效地贯穿
期刊
[摘要] 王蒙是现代文坛上的一位语言大师,他的“季节”系列小说的语言是他语言特色的典型代表。有人称他的语言为“狂欢体”语言;有人称之为“拟骚体”语言;也有人称之为“语言流”;而我称之为“王蒙式”的语言。本文主要从四字格的运用方面加以论述,试图对“王蒙式”的语言以简要的论证,从而更加了解王蒙。   [关键词] 王蒙式 季节系列 四字格    王蒙是现代文坛上一位语言大师,是“中国文学语言革命的旗帜”
期刊
[摘要] 本文拟从语言学的视角对贾平凹在中篇小说《美穴地》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进行分析,对业已形成的古色神韵、凝练质朴的语言风格,从文言的“雅”与方言的“俗”两个层面进行解析。  [关键词] 《美穴地》 “雅” “俗”    贾平凹发表于1990年的中篇小说《美穴地》,其素材的选择、情节的构建以及人物的塑造都是十分成功的,赢得了小说评论界的一致好评。小说的语言风格极具特色,为文言的“雅”和方言的“
期刊
[摘 要] 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蓬勃开展,对普通话水平测试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测试员需要从专业素质和职业素质两个方面提高自己,以提高测试的质量,维护测试的信度。  [关键词] 普通话 测试员 素质    自1994年10月30日,国家语委、国家教委、广播电影电视部联合颁发《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国语〔1994〕43号)一文以来,各省相继成立了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培训了一大批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