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与其A不如B”句式作了较为全面的考察,认为:在语义表达方面,A和B表达动态和静态两种语义;而整个句式重在表达一种态度、看法或评价等。在语用环境方面,该句式一般较少用在转折关系的语境当中。在语义认知方面:因为认知方式比较理性化,所以该类取舍句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
[关键词] 语义表达 语用环境 语义认知
0.引言
大多数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与其A不如B”句式为先舍后取型的选择复句,该句式属于取舍句的一个类别。邢福义先生(2001)认为:“与其A不如B”句式在前后项的相互关系上具有择优性和推断性,因此该句式是一种择优推断句式。不管哪一种观点都有合理的地方,我们姑且不去评说。本文认为:“与其A不如B”句式为典型的取舍句,同时认为该句式具有择优性,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
0.1我们认为:“与其A不如B”句式在形式上应具备以下条件。即:
0.1.1 该句式的标记词。该句式最典型的标记词为;“与其(说)”和“不如(说)”,同时“不如”也可用“宁可、宁肯、毋宁、无宁”替换。另外“与其”有时可换为表假设的词语“如果、要是”等,“与其说”和“不如说”后常加“是”等等。
0.1.2A和B的形式。A和B在形式上基本对称,但有时也不对称。如:①
[1]【与其】叫作奇怪,【不如】叫作有趣,前两年她又离婚了。(刘心武)
[2]【与其】这样,倒真【不如】让三少爷清清白白地死了的好。(尤凤伟)
句[1]中的A和B在结构形式上完全对称,同为动词性的短语;句[2]中的A和B在结构形式上不对称,A为代词结构,B为兼语式的结构。
0.1.3A和B的内容。虽然A和B在形式上有时不对称,但从内容的角度上看它们还是对称的。如句[2]中的A和B,A所代替的内容与B的内容应该具有对称性。再如:
[3]我要说的昨天晚上都说了,我是应该离开你的。【与其】开始一段有憾的婚姻,【不如】就此终结。(邢福义)
这句话等于“【与其】开始一段有憾的婚姻,【不如】就此终结我们之间的关系。”
0.2 本文的写作意图是:在广泛调查语料的基础上,具体考察“与其A不如B”句式的语义表达、语用环境以及该句式的深层认知原因。
1.语义表达
关于“与其A不如B”句式的语义表达问题,我们主要讨论以下两方面的表达:
1.1 A和B所表达的语义。通过考察,我们发现:A和B主要表达两种语义,一是“动态义”,二是“静态义”。一般来讲,当A和B表达行为动作或变化时,是典型的动态义;当A和B表达结果、性质或状态时,是典型的静态义。
1.1.1 A和B表达动态的语义。如:
[4]【与其】同共产党作战被打死,【不如】同日寇拼死!(吕正操)
[5]【与其】颠沛挣扎,倒【不如】一死了之!(陆茂清)
这两个句子中的A和B所表达的都是一种“行为”,因此,该类句子中的A和B表达动态的语义。
1.1.2 A和B表达静态的语义。如:
[6]我深深感到,【与其】说是一场慰问演出,【不如】说是一次军人作风与意志的考核。(阎维文)
[7]她【与其】说毫无表情【不如】说表情冷漠。(王朔)
句[6]中的A和B所表达的都是一种“性质”或“结果”,句[7] 中的A和B所表达的都是一种“状态”,因此,该类句子中的A和B表达静态的语义。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还发现:在“与其”和“不如”引导的取舍句中,A和B多表达动态的语义;在“与其说”和“不如说”引导的取舍句中,A和B多表达静态的语义。这是因为:一般来说,“与其”和“不如”引导的取舍句多为叙述句,而叙述句一般表达行为动作或变化,是典型的动态句;“与其说”和“不如说”引导的取舍句多为判断句、评议句和描写句,而这些句子一般表达结果、性质或状态,是典型的静态句。
1.2 “与其A不如B”句式表达的语义。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与其A不如B”句式在语义上重在表达行为主体的一种态度、看法或评价等。②如:
[8]他的种种表现,【与其】说是父爱倒【不如】说是人道主义。(池莉)
[9]【与其】默默牺牲,倒【不如】一报还一报来得英雄。(梁晓声)
[10]机关人认为:【与其】等着被精简,【不如】早下海、早锻炼、早收益。(张斌)
以上三句中的“与其A不如B”部分均表达行为主体的一种态度、看法或评价等。由于该句式表达这样一种特殊的语义,所以在句子中常常使用一些表“态度、看法或评价”的词语。如句[10]中的“认为”,同类的还有“觉得、以为、意识到、认识到等”;另外“与其”和“不如”后面所带的“说”也属于这类词语。
2.语用环境
这里的“语用环境”主要指:“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句子(单句)或分句与其前后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
2.1 “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句子(单句)与其前后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如:
[11] 至少,沈如侠是如此认为啦!她芳龄十八,目前就读圣修女中,对这栋白屋着迷得很。不过,与其说她对这栋白屋着迷,倒不如说是对屋子主人着迷。她简直迷死他了!附近邻居一直以为新主人只有一个,因为每回见到的背影、身高都很相似;不过沈如侠却清楚得很。白屋的主人共有三个。
句[11]是作家于晴在小说《龙的新娘》中的一段文字,该句中的“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句子为:“与其说她对这栋白屋着迷,倒不如说是对屋子主人着迷。”,此句(划线部分)与前接句之间有一种“转折”的逻辑语义关系,而它与后接句之间则有一种“因果”的逻辑语义关系。③
我们共考察了10个“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句子作为单句的情况,④发现:这些句子基本都处在表“因果”逻辑关系的语境当中。具体的调查结果是:“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句子与其前接句有因果关系的情况有8句;与其后接句有因果关系的情况有6句;与其前、后接句同时有因果关系的情况有4句。总之,10个句子都处在因果关系当中,还没有发现例外。具体情况见下表:(表一)
2.2“与其A不如B”句式作为分句与其前后分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⑤如:
[12]更重要的是,他的阅读篇篇入心,文学兴趣与人生信念融为一体,【与其】说是读作品,【不如】说是总是在对自己的生命作执着的意义追究和审美。(韩少功)
该句中,“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分句与前面的分句之间有一种“因果”的逻辑语义关系。
我们共调查了30个“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句子作为分句的复句,发现:“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分句与其前后分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表现如下:(表二)
由表二可知:当“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句子作为分句时,该句子与前后分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主要为“因果”,占总数的70%;其次是“假设”,占总数的20%;最后才是“转折”,仅占总数的10%。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调查的语料有限,但对“与其A不如B”句式的语用环境还是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即:该句式一般用在因果关系的语境当中,而用在转折关系语境中的情况较少。那么,造成这些语用规律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看下面的分析:
3.语义认知
3.1 一般取舍句的语义认知模式
现代汉语中取舍句的语义认知模式是指:取舍主体依据自己的主观认识对取舍两项(A、B)进行择取的行为过程。⑥由于取舍主体主观认识的不同,取舍结果也不尽相同。如,张三可认为甲选择优于乙选择,李四却可认为乙选择优于甲选择。例如: [13]甲:我宁可吃梨,也不愿吃苹果。乙:我宁可吃苹果,也不愿吃梨。
句[13]如果从甲方来看,他可能认为梨比苹果好吃或营养高;如果从乙方来看,他可能认为苹果比梨好吃或营养高。这两种观点孰优孰劣不好定论。
虽然取舍主体的取舍行为难分优劣,但取舍主体在取舍时认知方式的优劣也会影响取舍结果的优劣。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说明一下判别认知方式优劣的标准。我们认为:如果一种认知方式接近人们的普遍认知,那么这种方式就比较合理(优);相反,如果一种认知方式远离人们的普遍认知,那么这种方式就不太合理(劣)。
一般来说,取舍主体在取舍时认知方式大致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理性化的认知方式;二是情绪化的认知方式。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往往接近人们的普遍认知,因此,根据这种方式做出的取舍较为合理(优);相反,情绪化的认知方式往往远离人们的普遍认知,因此,根据这种方式做出的取舍不太合理(劣)。如:
[14]【与其】治标,【不如】治本。(邢福义)
[15]我【宁可】死,【也不】愿意再读书。(调查)
句[14]取舍主体通过比较、鉴别最后得出:治本优于治标。这种认知方式符合人们的普遍认知,故这种取舍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15] 取舍主体按照自己的情绪进行判断,最后做出的取舍自然不太合理。
3.2 “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的语义认知模式
该类取舍句通过对“A、B”两个选项进行对比、鉴别,最后做出取舍,它始于比较,终于取舍。如句[14]对“治标”和“治本”作出比较后,最终选择“治本”。该类句子的语义特点可归纳为:[+通过比较] [+显示差别] [+作出取舍]。
由此可见,该类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是比较理性化的,这类取舍句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这种取舍句的认知方式可形象化为下列图式。(图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该类取舍句最能体现人类的理性思维,这也是该句式区别于其他取舍句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3.3 “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语用环境的认知阐释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得知:“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常用在“因果”语境当中,而很少使用在“转折”语境当中。从语义认知的角度来看,如果一种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比较理性化、同时该句不属于“优选”型的取舍句,那么该取舍句所表达的语义一般与他人的意愿较少对立,这在语言中的体现就是:该句较少用于“转折”语境当中;相反,如果一种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比较情绪化、同时该句不属于“优选”型的取舍句,那么该取舍句所表达的语义一般与他人的意愿对立,这在语言中的体现就是:该句较多用于“转折”语境当中。
因此,“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在“转折”语境当中很少使用的原因就是:该类取舍句认知方式比较理性,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
其实,在现代汉语中,有些表取舍的句式用于“转折”语境中的情况较多,这主要因为这些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比较情绪化。如:
[16]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出处不详)
在这个复句中,“宁可”引导的取舍句式与前面的分句之间为转折关系。在现代汉语中,“宁可”类取舍句用于“转折”语境中的情况较多。这主要由于:“宁可”类取舍句式是建立在“忍让”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在语用上对他人观点具有反驳性,因此,该类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比较情绪化,用于“转折”语境中的情况较多。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共调查了30个含“宁可”类取舍句的复句,发现:在“宁可”类取舍句所在的分句与其前后分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中,转折关系占15%,这比“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所占10%的比例要高(表二)。
4.结论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得出以下认识:
4.1 语义表达方面:在“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中,A和B表达动态和静态的语义;而该句式在整体上主要表达取舍主体的一种态度、看法或评价等。
4.2 语用环境方面:该句式一般用在表因果关系的语境当中,而较少用在转折关系的语境当中。
4.3 语义认知方面:该类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是比较理性化的,同时,这类取舍句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
参考文献:
[1]邵敬敏,周有斌,2003 “宁可”格式研究及其方法论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2]温锁林,2001 《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3]张谊生,2000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注释:
①本文语料大多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网络版),我们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句子做了穷尽性研究。另外,由于该语料出处不详,因此文中语料只注明作者。
②“行为主体”一般指:“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句子的施事、当事等等。
③这里的逻辑关系的判定完全根据作者的主观认识,因此难免有所出入,不过总能反映一个大致的倾向。
④我们从几位当代作家的作品中收集了10个符合本条件的句子,符合本条件的句子较少,因此这里只收了10句。
⑤这里的“分句”有的学者认为是“子句或小句”,道理一样,都指复句当中的分句。
⑥取舍主体指:取舍行为的施动者或当事者等等。
(王天佑,太原科技大学)
[关键词] 语义表达 语用环境 语义认知
0.引言
大多数学者认为:现代汉语中的“与其A不如B”句式为先舍后取型的选择复句,该句式属于取舍句的一个类别。邢福义先生(2001)认为:“与其A不如B”句式在前后项的相互关系上具有择优性和推断性,因此该句式是一种择优推断句式。不管哪一种观点都有合理的地方,我们姑且不去评说。本文认为:“与其A不如B”句式为典型的取舍句,同时认为该句式具有择优性,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
0.1我们认为:“与其A不如B”句式在形式上应具备以下条件。即:
0.1.1 该句式的标记词。该句式最典型的标记词为;“与其(说)”和“不如(说)”,同时“不如”也可用“宁可、宁肯、毋宁、无宁”替换。另外“与其”有时可换为表假设的词语“如果、要是”等,“与其说”和“不如说”后常加“是”等等。
0.1.2A和B的形式。A和B在形式上基本对称,但有时也不对称。如:①
[1]【与其】叫作奇怪,【不如】叫作有趣,前两年她又离婚了。(刘心武)
[2]【与其】这样,倒真【不如】让三少爷清清白白地死了的好。(尤凤伟)
句[1]中的A和B在结构形式上完全对称,同为动词性的短语;句[2]中的A和B在结构形式上不对称,A为代词结构,B为兼语式的结构。
0.1.3A和B的内容。虽然A和B在形式上有时不对称,但从内容的角度上看它们还是对称的。如句[2]中的A和B,A所代替的内容与B的内容应该具有对称性。再如:
[3]我要说的昨天晚上都说了,我是应该离开你的。【与其】开始一段有憾的婚姻,【不如】就此终结。(邢福义)
这句话等于“【与其】开始一段有憾的婚姻,【不如】就此终结我们之间的关系。”
0.2 本文的写作意图是:在广泛调查语料的基础上,具体考察“与其A不如B”句式的语义表达、语用环境以及该句式的深层认知原因。
1.语义表达
关于“与其A不如B”句式的语义表达问题,我们主要讨论以下两方面的表达:
1.1 A和B所表达的语义。通过考察,我们发现:A和B主要表达两种语义,一是“动态义”,二是“静态义”。一般来讲,当A和B表达行为动作或变化时,是典型的动态义;当A和B表达结果、性质或状态时,是典型的静态义。
1.1.1 A和B表达动态的语义。如:
[4]【与其】同共产党作战被打死,【不如】同日寇拼死!(吕正操)
[5]【与其】颠沛挣扎,倒【不如】一死了之!(陆茂清)
这两个句子中的A和B所表达的都是一种“行为”,因此,该类句子中的A和B表达动态的语义。
1.1.2 A和B表达静态的语义。如:
[6]我深深感到,【与其】说是一场慰问演出,【不如】说是一次军人作风与意志的考核。(阎维文)
[7]她【与其】说毫无表情【不如】说表情冷漠。(王朔)
句[6]中的A和B所表达的都是一种“性质”或“结果”,句[7] 中的A和B所表达的都是一种“状态”,因此,该类句子中的A和B表达静态的语义。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还发现:在“与其”和“不如”引导的取舍句中,A和B多表达动态的语义;在“与其说”和“不如说”引导的取舍句中,A和B多表达静态的语义。这是因为:一般来说,“与其”和“不如”引导的取舍句多为叙述句,而叙述句一般表达行为动作或变化,是典型的动态句;“与其说”和“不如说”引导的取舍句多为判断句、评议句和描写句,而这些句子一般表达结果、性质或状态,是典型的静态句。
1.2 “与其A不如B”句式表达的语义。通过考察,我们发现:“与其A不如B”句式在语义上重在表达行为主体的一种态度、看法或评价等。②如:
[8]他的种种表现,【与其】说是父爱倒【不如】说是人道主义。(池莉)
[9]【与其】默默牺牲,倒【不如】一报还一报来得英雄。(梁晓声)
[10]机关人认为:【与其】等着被精简,【不如】早下海、早锻炼、早收益。(张斌)
以上三句中的“与其A不如B”部分均表达行为主体的一种态度、看法或评价等。由于该句式表达这样一种特殊的语义,所以在句子中常常使用一些表“态度、看法或评价”的词语。如句[10]中的“认为”,同类的还有“觉得、以为、意识到、认识到等”;另外“与其”和“不如”后面所带的“说”也属于这类词语。
2.语用环境
这里的“语用环境”主要指:“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句子(单句)或分句与其前后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
2.1 “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句子(单句)与其前后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如:
[11] 至少,沈如侠是如此认为啦!她芳龄十八,目前就读圣修女中,对这栋白屋着迷得很。不过,与其说她对这栋白屋着迷,倒不如说是对屋子主人着迷。她简直迷死他了!附近邻居一直以为新主人只有一个,因为每回见到的背影、身高都很相似;不过沈如侠却清楚得很。白屋的主人共有三个。
句[11]是作家于晴在小说《龙的新娘》中的一段文字,该句中的“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句子为:“与其说她对这栋白屋着迷,倒不如说是对屋子主人着迷。”,此句(划线部分)与前接句之间有一种“转折”的逻辑语义关系,而它与后接句之间则有一种“因果”的逻辑语义关系。③
我们共考察了10个“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句子作为单句的情况,④发现:这些句子基本都处在表“因果”逻辑关系的语境当中。具体的调查结果是:“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句子与其前接句有因果关系的情况有8句;与其后接句有因果关系的情况有6句;与其前、后接句同时有因果关系的情况有4句。总之,10个句子都处在因果关系当中,还没有发现例外。具体情况见下表:(表一)
2.2“与其A不如B”句式作为分句与其前后分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⑤如:
[12]更重要的是,他的阅读篇篇入心,文学兴趣与人生信念融为一体,【与其】说是读作品,【不如】说是总是在对自己的生命作执着的意义追究和审美。(韩少功)
该句中,“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分句与前面的分句之间有一种“因果”的逻辑语义关系。
我们共调查了30个“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句子作为分句的复句,发现:“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分句与其前后分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表现如下:(表二)
由表二可知:当“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的句子作为分句时,该句子与前后分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主要为“因果”,占总数的70%;其次是“假设”,占总数的20%;最后才是“转折”,仅占总数的10%。
综上所述,虽然我们调查的语料有限,但对“与其A不如B”句式的语用环境还是有了一个大致的认识,即:该句式一般用在因果关系的语境当中,而用在转折关系语境中的情况较少。那么,造成这些语用规律的原因是什么呢?请看下面的分析:
3.语义认知
3.1 一般取舍句的语义认知模式
现代汉语中取舍句的语义认知模式是指:取舍主体依据自己的主观认识对取舍两项(A、B)进行择取的行为过程。⑥由于取舍主体主观认识的不同,取舍结果也不尽相同。如,张三可认为甲选择优于乙选择,李四却可认为乙选择优于甲选择。例如: [13]甲:我宁可吃梨,也不愿吃苹果。乙:我宁可吃苹果,也不愿吃梨。
句[13]如果从甲方来看,他可能认为梨比苹果好吃或营养高;如果从乙方来看,他可能认为苹果比梨好吃或营养高。这两种观点孰优孰劣不好定论。
虽然取舍主体的取舍行为难分优劣,但取舍主体在取舍时认知方式的优劣也会影响取舍结果的优劣。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先说明一下判别认知方式优劣的标准。我们认为:如果一种认知方式接近人们的普遍认知,那么这种方式就比较合理(优);相反,如果一种认知方式远离人们的普遍认知,那么这种方式就不太合理(劣)。
一般来说,取舍主体在取舍时认知方式大致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理性化的认知方式;二是情绪化的认知方式。理性化的认知方式往往接近人们的普遍认知,因此,根据这种方式做出的取舍较为合理(优);相反,情绪化的认知方式往往远离人们的普遍认知,因此,根据这种方式做出的取舍不太合理(劣)。如:
[14]【与其】治标,【不如】治本。(邢福义)
[15]我【宁可】死,【也不】愿意再读书。(调查)
句[14]取舍主体通过比较、鉴别最后得出:治本优于治标。这种认知方式符合人们的普遍认知,故这种取舍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15] 取舍主体按照自己的情绪进行判断,最后做出的取舍自然不太合理。
3.2 “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的语义认知模式
该类取舍句通过对“A、B”两个选项进行对比、鉴别,最后做出取舍,它始于比较,终于取舍。如句[14]对“治标”和“治本”作出比较后,最终选择“治本”。该类句子的语义特点可归纳为:[+通过比较] [+显示差别] [+作出取舍]。
由此可见,该类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是比较理性化的,这类取舍句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这种取舍句的认知方式可形象化为下列图式。(图一)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该类取舍句最能体现人类的理性思维,这也是该句式区别于其他取舍句式的一个显著特征。
3.3 “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语用环境的认知阐释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得知:“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常用在“因果”语境当中,而很少使用在“转折”语境当中。从语义认知的角度来看,如果一种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比较理性化、同时该句不属于“优选”型的取舍句,那么该取舍句所表达的语义一般与他人的意愿较少对立,这在语言中的体现就是:该句较少用于“转折”语境当中;相反,如果一种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比较情绪化、同时该句不属于“优选”型的取舍句,那么该取舍句所表达的语义一般与他人的意愿对立,这在语言中的体现就是:该句较多用于“转折”语境当中。
因此,“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在“转折”语境当中很少使用的原因就是:该类取舍句认知方式比较理性,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
其实,在现代汉语中,有些表取舍的句式用于“转折”语境中的情况较多,这主要因为这些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比较情绪化。如:
[16] 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出处不详)
在这个复句中,“宁可”引导的取舍句式与前面的分句之间为转折关系。在现代汉语中,“宁可”类取舍句用于“转折”语境中的情况较多。这主要由于:“宁可”类取舍句式是建立在“忍让”的基础之上的,同时在语用上对他人观点具有反驳性,因此,该类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比较情绪化,用于“转折”语境中的情况较多。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共调查了30个含“宁可”类取舍句的复句,发现:在“宁可”类取舍句所在的分句与其前后分句之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中,转折关系占15%,这比“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所占10%的比例要高(表二)。
4.结论
通过本文的讨论,我们得出以下认识:
4.1 语义表达方面:在“与其A不如B”类取舍句中,A和B表达动态和静态的语义;而该句式在整体上主要表达取舍主体的一种态度、看法或评价等。
4.2 语用环境方面:该句式一般用在表因果关系的语境当中,而较少用在转折关系的语境当中。
4.3 语义认知方面:该类取舍句的认知方式是比较理性化的,同时,这类取舍句是一种“优选”型的取舍句。
参考文献:
[1]邵敬敏,周有斌,2003 “宁可”格式研究及其方法论意义《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2]温锁林,2001 《现代汉语语用平面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3]张谊生,2000 《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学林出版社。
注释:
①本文语料大多来自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网络版),我们对所有符合条件的句子做了穷尽性研究。另外,由于该语料出处不详,因此文中语料只注明作者。
②“行为主体”一般指:“与其A不如B”句式所在句子的施事、当事等等。
③这里的逻辑关系的判定完全根据作者的主观认识,因此难免有所出入,不过总能反映一个大致的倾向。
④我们从几位当代作家的作品中收集了10个符合本条件的句子,符合本条件的句子较少,因此这里只收了10句。
⑤这里的“分句”有的学者认为是“子句或小句”,道理一样,都指复句当中的分句。
⑥取舍主体指:取舍行为的施动者或当事者等等。
(王天佑,太原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