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网络环境的普及,翻转课堂在各个学科中进行了尝试,数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已初具雏形。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指课前学生通过网络观看视频完成知识的学习,然后进入课堂与老师和同学之间进行互动,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对学生是一种影响。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仅是有效地鼓励策略,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它承载着调控课堂进程、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关注问题设计的针对性、适度性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关注问题本身的有效性。
数学翻转课堂中的教师有效性提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微课制作中的有效性提问;二是课堂互动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那么,下面就数学翻转课堂中的教师有效性提问进行浅析。
一、数学翻转课堂中的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微课制作中的教师提问
1.无提问的微课
微课因其微小,要在几分钟内常常通过教师的演示和教授进行重点知识的理解,往往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存在着“灌”知识的现象,教师无任何提问。
2.盲目的提问
教师提问频繁、琐碎,问题重复单调,杂乱无章,为的是“为问而问”,学生机械地进行简单重复回答,毫无启发性。
3.针对性不强的提问
缺乏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关注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的事实,在微课制作的过程中缺乏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学生的个性学习受到压制,学习的潜力难以得到发挥。
(二)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
1.层次不清晰
翻转课堂上,一般的情况下,都是先由学生进行知识掌握情况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提问,有助于知识的深层次内化。而往往教师仅仅是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简单的总结,并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探究性启发,忽略了学生知识生成过程。
2.描述性问题过多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发现、 创新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在现实的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提出问题域较窄的问题即描述性问题,降低了学生的思维强度,剥夺了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对话深度浅
教师频繁、琐碎的提问,从而出现了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没有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知识的获得凸显被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思维的惰性,培养出了一批不会思考的孩子。
这些问题导致了数学翻转课堂的有效性降低,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有效性提问的功能认识不够,导致教师对提问本身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导向性忽视;二是对提问的原则缺乏认识,许多教师的提问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出现了频繁、琐碎的无效提问。
那么,如何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发挥教师有效性提问的功能
(一)促进主动思考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有效性提问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生长点,使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主线问题进行探索性实践。当问题的设计定位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时,为学生提供能够“跳一跳”够得到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问题空间中主动思考,获得新发现,享受着主动思考带来的快乐。
(二)提高思维活跃度
有效性提问不仅仅是教师预设的问题,不得忽视的是伴随着课堂资源的生成性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提炼、促进学生生成即时性问题,促进学生产生新的认知,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一旦问题被教师提炼后抛给学生,而学生又非能即时解决,这时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中,提升了思维活跃度,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完善知识结构
知识的学习是新知识的获得、转换和评价。当有层次的问题提出,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积极进行信息的加工,完善知识结构。当学生掌握了知识本身的结构,新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容易理解,更有利于记忆和保持。
三、翻转课堂中教师提问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翻转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要符合教学要求,教师应准确把握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思维发展特点,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针对性原则
问题提出的本身要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两个方面去考虑,以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本。
(三)层次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注意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由综合到发展。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问题的难度和层次性,兼顾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预测性问题的综合,这样既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并且又为学生提供了“最近发展区”的可能。
(四)多样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注意问题的多样化和解决策略的多样化,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富有魅力。
(五)有效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的长期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就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一堂课有效性的评价应从教师教了多少,转为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学会了思考,是否进行了主动思考,当教学中发展了学生产生了主动思考的意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现实。
(六)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的问题是相对于封闭性问题而言的,一般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决方案多样化、所涉及的概念、原则和原理不明确,目标界定模糊、往往来自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激活思维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能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求最佳策略的问题。
当然,在数学翻转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应该把设计问题的原则牢记在心,使之在微课制作与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有效性服务,为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服务。
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启迪学生智慧,完善学生人格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的每一句话都对学生是一种影响。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仅仅是有效地鼓励策略,课堂提问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它承载着调控课堂进程、实现教学目标、激发学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的功能。因此,我们在关注问题设计的针对性、适度性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关注问题本身的有效性。
数学翻转课堂中的教师有效性提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微课制作中的有效性提问;二是课堂互动教学中的有效性提问。那么,下面就数学翻转课堂中的教师有效性提问进行浅析。
一、数学翻转课堂中的教师提问存在的问题
(一)微课制作中的教师提问
1.无提问的微课
微课因其微小,要在几分钟内常常通过教师的演示和教授进行重点知识的理解,往往在制作的过程中就存在着“灌”知识的现象,教师无任何提问。
2.盲目的提问
教师提问频繁、琐碎,问题重复单调,杂乱无章,为的是“为问而问”,学生机械地进行简单重复回答,毫无启发性。
3.针对性不强的提问
缺乏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关注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的事实,在微课制作的过程中缺乏开放性问题、探究性问题,学生的个性学习受到压制,学习的潜力难以得到发挥。
(二)课堂教学中的教师提问
1.层次不清晰
翻转课堂上,一般的情况下,都是先由学生进行知识掌握情况的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提问,有助于知识的深层次内化。而往往教师仅仅是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简单的总结,并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探究性启发,忽略了学生知识生成过程。
2.描述性问题过多
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发现、 创新不可或缺的手段。但在现实的课堂上,教师常常会提出问题域较窄的问题即描述性问题,降低了学生的思维强度,剥夺了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3.对话深度浅
教师频繁、琐碎的提问,从而出现了一问一答式的对话,没有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所以,学生知识的获得凸显被动性。长此以往,学生形成了思维的惰性,培养出了一批不会思考的孩子。
这些问题导致了数学翻转课堂的有效性降低,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产生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教师对有效性提问的功能认识不够,导致教师对提问本身对教学目标的实现的导向性忽视;二是对提问的原则缺乏认识,许多教师的提问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出现了频繁、琐碎的无效提问。
那么,如何在翻转课堂的教学中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已成为我们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二、发挥教师有效性提问的功能
(一)促进主动思考
数学知识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有效性提问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生长点,使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主线问题进行探索性实践。当问题的设计定位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内时,为学生提供能够“跳一跳”够得到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问题空间中主动思考,获得新发现,享受着主动思考带来的快乐。
(二)提高思维活跃度
有效性提问不仅仅是教师预设的问题,不得忽视的是伴随着课堂资源的生成性问题,教师要及时捕捉、提炼、促进学生生成即时性问题,促进学生产生新的认知,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一旦问题被教师提炼后抛给学生,而学生又非能即时解决,这时就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在学生亲身经历体验的过程中,提升了思维活跃度,实现了学生的主动学习。
(三)完善知识结构
知识的学习是新知识的获得、转换和评价。当有层次的问题提出,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积极进行信息的加工,完善知识结构。当学生掌握了知识本身的结构,新知识的学习变得更容易理解,更有利于记忆和保持。
三、翻转课堂中教师提问的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翻转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要符合教学要求,教师应准确把握各部分知识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思维发展特点,设计的问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二)针对性原则
问题提出的本身要从教材特点和学生基础两个方面去考虑,以促进学生思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本。
(三)层次性原则
问题的设计注意由易到难,由基本到复杂,由综合到发展。在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考虑到问题的难度和层次性,兼顾描述性问题、解释性问题、预测性问题的综合,这样既适合学生现有水平并且又为学生提供了“最近发展区”的可能。
(四)多样性原则
“数学教学中,应当有意识、有计划地设计一些实践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问题的时候注意问题的多样化和解决策略的多样化,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生动、有趣、富有魅力。
(五)有效性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的长期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而学生的发展就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一堂课有效性的评价应从教师教了多少,转为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学会了思考,是否进行了主动思考,当教学中发展了学生产生了主动思考的意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将成为现实。
(六)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的问题是相对于封闭性问题而言的,一般指问题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决方案多样化、所涉及的概念、原则和原理不明确,目标界定模糊、往往来自真实生活情境的问题,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激活思维空间,调动学生的思维活跃度,能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求最佳策略的问题。
当然,在数学翻转课堂中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应该把设计问题的原则牢记在心,使之在微课制作与课堂教学中得以实施,为更好地提高课堂有效性服务,为更好地发展学生思维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