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体系的设置决定着学生培养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的进展,主要表现在课程体系结构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国际化以及实用性和技术性课程的强化等三大方面。但仍存在课程设置繁杂、课程结构不合理、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忽视专业实践技能培养等方面的问题。[1]需要我们重新认识,优化思考。
[关键词]公共管理 课程设置 优化
中图分类号:D0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44-01
一、 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分析
公共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组织、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课程几乎涵盖了多数公共部门及其相关联领域,其涉及门类广、交叉领域多,既有专业理论课程,也有实践课程。这就使得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的整体优化成为建设合理、科学的公共管理课程体系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通过对公共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亟需完善、课程体系亟需优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繁多,结构不合理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院校的公共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大量基础课及专业课,虽然设置与实际相符,与社会现实需求和学科性质也密切联系,但四年的学制就显得任务过重了。追究其根源,主要是该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无特色,课程开设广而不精。
公共管理專业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程设置存在重复现象。各高校开设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基础的相关课程,但又设置与其相似的公共管理学、政府经济学等课程,甚至有些课程的内容也存在较多的重复。[2]2.专业选修课设置随意,与专业课程开设的前后关联程度没有科学逻辑性,难以体现公共管理专业的特色。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流于形式
公共管理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3]但是目前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侧重理论学习,学生缺乏充足的实践教学。主要表现为:1.实践教学内容空泛、狭隘,不能满足社会工作需要。2.实践教学环节之间不连贯,不能自成体系。3.实践教学缺乏明确的要求与评价。
(三)课程设置忽视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公共管理专业课程除设置基本理论外,还必须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作为重要内容。但各院校大多将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技能分为办公自动化、统计分析、公文写作等部分,仅限于课堂教学讲授与图片演示。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严重缺乏,导致公共管理人才的特色难以充分体现。
二、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思考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更是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内涵要求。合理设置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同模块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有利于实现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推动公共管理专业发展,凸显公共管理专业特色。
(一)以提高师资力量为重点,加强校企合作,优化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师资力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支撑条件。在教学保障体系中,公共管理专业需要具有在公共部门特别是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教师充实到该岗位,以实际经验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同时既要重视校内教学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又要重视与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或大中型企业管理部门合作,建立校外合作教学实习基地。
(二)把实践环节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应把实践环节作为必修课纳入其中,设计课内实验——社会实习(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环节,以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优化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增加操作性实践课程;
2.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开设专业实验课,拟建立公共管理(社区管理)模拟实验室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实习教学,建立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社会实习三项内容相结合的综合性开放实习教学体系,使学生了解国情、省情、乡情和民情;
4.强化社区岗位实习,大学期间安排不同主题的专业实习,进行与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岗位实习,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5.注重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学生毕业综合岗位实习的基础上,严把选题、做题、答辩三关。综合运用几年来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求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置考虑文理兼招的生源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生源分布上基本上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一半,而学生今后的工作还要面对很多公文的处理和写作,应加强其社会科学的课程学习,在不增加其课程负担的前提下,应增设一些人文类的课程,同时,各高校可开设辅修专业,进一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三、总结
科学设置和优化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科优势和社会发展需要,建设专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是当前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 钟蔚等: 关于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其优化的思考
[2] 廖宇航: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A],黑龙江教育,2013,(5)
[3] 陈昌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0).
[关键词]公共管理 课程设置 优化
中图分类号:D03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7-0244-01
一、 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情况分析
公共管理学是综合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组织、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学科。课程几乎涵盖了多数公共部门及其相关联领域,其涉及门类广、交叉领域多,既有专业理论课程,也有实践课程。这就使得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的整体优化成为建设合理、科学的公共管理课程体系的必要条件和基础。
通过对公共管理专业的就业现状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公共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亟需完善、课程体系亟需优化,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课程繁多,结构不合理
有关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院校的公共管理专业都开设了大量基础课及专业课,虽然设置与实际相符,与社会现实需求和学科性质也密切联系,但四年的学制就显得任务过重了。追究其根源,主要是该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专业无特色,课程开设广而不精。
公共管理專业课程结构不够合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程设置存在重复现象。各高校开设以经济与管理学科为基础的相关课程,但又设置与其相似的公共管理学、政府经济学等课程,甚至有些课程的内容也存在较多的重复。[2]2.专业选修课设置随意,与专业课程开设的前后关联程度没有科学逻辑性,难以体现公共管理专业的特色。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流于形式
公共管理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3]但是目前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侧重理论学习,学生缺乏充足的实践教学。主要表现为:1.实践教学内容空泛、狭隘,不能满足社会工作需要。2.实践教学环节之间不连贯,不能自成体系。3.实践教学缺乏明确的要求与评价。
(三)课程设置忽视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公共管理专业课程除设置基本理论外,还必须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作为重要内容。但各院校大多将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技能分为办公自动化、统计分析、公文写作等部分,仅限于课堂教学讲授与图片演示。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严重缺乏,导致公共管理人才的特色难以充分体现。
二、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思考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更是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内涵要求。合理设置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同模块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有利于实现公共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推动公共管理专业发展,凸显公共管理专业特色。
(一)以提高师资力量为重点,加强校企合作,优化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
师资力量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体系设置的重要支撑条件。在教学保障体系中,公共管理专业需要具有在公共部门特别是事业单位工作经验的教师充实到该岗位,以实际经验指导学生理论学习。同时既要重视校内教学实验室基础设施的建设,又要重视与事业单位、政府机关或大中型企业管理部门合作,建立校外合作教学实习基地。
(二)把实践环节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形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公共管理人才培养中,应把实践环节作为必修课纳入其中,设计课内实验——社会实习(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实践教学环节,以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优化公共管理专业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课时,增加操作性实践课程;
2.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开设专业实验课,拟建立公共管理(社区管理)模拟实验室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加强实习教学,建立案例分析、社会调查、社会实习三项内容相结合的综合性开放实习教学体系,使学生了解国情、省情、乡情和民情;
4.强化社区岗位实习,大学期间安排不同主题的专业实习,进行与专业理论教学内容相关的岗位实习,锻炼学生实际工作能力;
5.注重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在学生毕业综合岗位实习的基础上,严把选题、做题、答辩三关。综合运用几年来所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以求真实地、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设置考虑文理兼招的生源特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在生源分布上基本上文科生和理科生各占一半,而学生今后的工作还要面对很多公文的处理和写作,应加强其社会科学的课程学习,在不增加其课程负担的前提下,应增设一些人文类的课程,同时,各高校可开设辅修专业,进一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生存能力。
三、总结
科学设置和优化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及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根据学科优势和社会发展需要,建设专业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是当前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关键路径。
参考文献
[1] 钟蔚等: 关于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及其优化的思考
[2] 廖宇航:医学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析[A],黑龙江教育,2013,(5)
[3] 陈昌洪: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