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自从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煤炭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来,煤炭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能源支柱,其煤炭产量不断递增,煤炭企业也相继日益增多。然而,因为煤炭行业的作业生产条件相对较差,并且存在着许多有待于解决的问题和不足,使得防治煤矿职业危害的工作非常的不容乐观。本文对煤矿职业危害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且深入的探讨了防治煤矿职业危害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我国煤矿行业今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0.前言
近些年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高速的发展,但是煤矿行业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却远远的落后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频繁的发生一系列的重大恶性煤矿事故,职业病人数不断增长。煤矿行业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的不良现状,一方面对煤矿企业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也给我国带来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煤矿职业危害主要有高温高湿、粉尘、噪声、毒物以及振动等五大类,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粉尘,粉尘所引发的尘肺病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病最多的一种职业病,并且我国同时也是尘肺病人数最多的一个国家。造成尘肺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1)粉尘浓度不合标准,作业环境普遍较差;(2)与粉尘相接触的人员数量较多,患病总人数相对较大。由此可知,我国相关部门必须高度的重视煤矿职业危害的防治工作。
1.煤矿职业危害分析
我国发病率最高的职业病就是尘肺病,并且我国同样也是当今世界上尘肺病人数最多的一个国家,而尘肺病主要产生于各个厂矿企业中。在我国的煤矿企业的作业过程当中,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不良气象条件、有毒有害气体、有害物理因素以及水质等诸多职业病危害因素,直接导致了作业人员在不同程度上患有职业中毒、噪声聋、煤工尘肺、矽肺等职业疾病,在这些职业病中,尘肺病所占比重最大,煤工尘肺和矽肺是最为主要的尘肺病。相关数据分析有效的表明,煤矿行业的尘肺病发病工龄正在逐渐的缩短,其中最小的发病年龄是20岁,发病平均年龄为41岁左右。
2.我国煤矿行业职业危害的问题
2.1作业场地缺乏对有害物质的监测
由于我国的很多煤矿企业受到了眼前利益的驱动,这些煤矿企业都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检测人员和测尘设备当中,目前煤矿粉尘的作业场地的粉尘浓度严重超标。在对待作业场地的有害物质方面,一方面,煤矿企业担心测尘不合标准而受到惩处,另一方面,煤矿企业不愿将财务投入到防尘措施上,所以,企业往往以消极的态度来面对有害物质的监测工作。除此之外,由于很多企业的技术服务保障体制尚且不够健全,已经建立的有害物质检测中心站,也由于收费偏高、路途过远而对煤矿的定期鉴定和检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终无法促使企业进行有害物质的监测。
2.2企业缺乏对职业危害防治机构的重视
虽然大型的国有煤矿企业设置有职防工作人员和职防管理机构,并且已经建立了所需的管理制度,然而仍然存在着防治职业危害的技术人才短缺,监测、检定设备老化或不足,管理水平低下等诸多问题,职业危害防治基础工作非常薄弱。此外,多数的地方煤矿企业尚未设置专门防治职业病的相关机构,无法正常的将防治职业病危害工作展开。
2.3职业病统计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
现阶段,很多煤矿企业都没有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更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煤矿企业出现中毒伤亡等事故,通常仅仅对事故进行调查与处理,但是并不将其作为职业病的病理报告;职业病报表仅仅报送了主要职业病,但是对于一些治疗较为简单的法定职业病,煤矿企业通常认为无碍健康,不需要进行报告及诊断。
3.防治煤矿企业职业危害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止体制
我国的各个煤矿企业应当积极的建立和健全防毒、防尘以及粉尘监测等仪器仪表及设施的使用维修管理、工作环境的卫生安全检查、职业病及防治职业危害工程项目的分析、统计和上报等一系列的防治煤矿职业危害的工作制度,从根本上避免职业病的产生。
3.2强化防治监察环节
相关煤矿监察机构应当把煤矿作业场地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卫生设施情况;职业卫生培训情况;作业场地危害因素的评价和监测情况;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法规以及法律的贯彻执行情况;有关违规违法行为和职业危害事故发生情况等具体内容作为日常监察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粉尘、有毒物质的超标,既没有个体劳动保护,又没有相应治理措施的企业,必须尽快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限期加以整改,严重者应予以停产整治或者关闭;对于违反相关职业危害防治法规、法律的行为和出现的职业危害事故,应当依法进行查处。做到严格执法,依法行政。
3.3建立和完善职业卫生安全监察技术体系
煤矿企业应当及时的建立以及完善职业卫生安全监察技术体系,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利用职业病防治院所以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作用,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企业应当切实的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积极的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加以合理的整合,进而逐步的形成完善和健全的职业卫生安全监察技术体系,为煤矿企业的职业病防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咨询,对煤矿企业的作业场所可能存在的诸多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的评价与监测,为煤矿企业的职业卫生监察、监督以及危害事故的处理和调查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服务。
3.4加强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卫生安全培训
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者以及主要负责人员应当积极的参加职业卫生安全培训工作,企业应当定期的对在职人员进行相关职业卫生安全方面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卫生基本常识;相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职业危害事故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治职业危害的知识。通过正规且严格的系统性培训,提高在职人员防治职业危害的技能以及意识。
4.结束语
控制与预防煤矿行业的职业危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性工作,所以,防治尘肺病的关键因素就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机制,规范煤矿企业的行为,加强政府的监察功能和监督功能,调动广大群众乃至整个社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职业危害防治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强化整个社会的防治意识,才可以有效的遏制尘肺病的发病率。 [科]
【参考文献】
[1]李伟敏.对我国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思考[J].中国煤炭,2005(4).
[2]刘来军.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探讨[J].山东煤炭科技,2008(1).
[3]李晖.我国煤矿职业危害的防治对策[J].劳动保护,2006(7).
[4]莫徐.煤矿职业危害及防治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
【关键词】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措施
0.前言
近些年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高速的发展,但是煤矿行业的职业安全与健康却远远的落后于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步伐,频繁的发生一系列的重大恶性煤矿事故,职业病人数不断增长。煤矿行业的职业安全与健康的不良现状,一方面对煤矿企业员工的健康和安全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另一方面也给我国带来了非常大的经济损失。
煤矿职业危害主要有高温高湿、粉尘、噪声、毒物以及振动等五大类,其中危害最大的就是粉尘,粉尘所引发的尘肺病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病最多的一种职业病,并且我国同时也是尘肺病人数最多的一个国家。造成尘肺病发病率一直居高不下的直接原因主要包括:(1)粉尘浓度不合标准,作业环境普遍较差;(2)与粉尘相接触的人员数量较多,患病总人数相对较大。由此可知,我国相关部门必须高度的重视煤矿职业危害的防治工作。
1.煤矿职业危害分析
我国发病率最高的职业病就是尘肺病,并且我国同样也是当今世界上尘肺病人数最多的一个国家,而尘肺病主要产生于各个厂矿企业中。在我国的煤矿企业的作业过程当中,几乎每一个环节都伴随着生产性毒物、生产性粉尘、不良气象条件、有毒有害气体、有害物理因素以及水质等诸多职业病危害因素,直接导致了作业人员在不同程度上患有职业中毒、噪声聋、煤工尘肺、矽肺等职业疾病,在这些职业病中,尘肺病所占比重最大,煤工尘肺和矽肺是最为主要的尘肺病。相关数据分析有效的表明,煤矿行业的尘肺病发病工龄正在逐渐的缩短,其中最小的发病年龄是20岁,发病平均年龄为41岁左右。
2.我国煤矿行业职业危害的问题
2.1作业场地缺乏对有害物质的监测
由于我国的很多煤矿企业受到了眼前利益的驱动,这些煤矿企业都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检测人员和测尘设备当中,目前煤矿粉尘的作业场地的粉尘浓度严重超标。在对待作业场地的有害物质方面,一方面,煤矿企业担心测尘不合标准而受到惩处,另一方面,煤矿企业不愿将财务投入到防尘措施上,所以,企业往往以消极的态度来面对有害物质的监测工作。除此之外,由于很多企业的技术服务保障体制尚且不够健全,已经建立的有害物质检测中心站,也由于收费偏高、路途过远而对煤矿的定期鉴定和检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最终无法促使企业进行有害物质的监测。
2.2企业缺乏对职业危害防治机构的重视
虽然大型的国有煤矿企业设置有职防工作人员和职防管理机构,并且已经建立了所需的管理制度,然而仍然存在着防治职业危害的技术人才短缺,监测、检定设备老化或不足,管理水平低下等诸多问题,职业危害防治基础工作非常薄弱。此外,多数的地方煤矿企业尚未设置专门防治职业病的相关机构,无法正常的将防治职业病危害工作展开。
2.3职业病统计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
现阶段,很多煤矿企业都没有开展职业病诊断工作,更没有相关的统计数据;煤矿企业出现中毒伤亡等事故,通常仅仅对事故进行调查与处理,但是并不将其作为职业病的病理报告;职业病报表仅仅报送了主要职业病,但是对于一些治疗较为简单的法定职业病,煤矿企业通常认为无碍健康,不需要进行报告及诊断。
3.防治煤矿企业职业危害的有效措施
3.1建立健全职业危害防止体制
我国的各个煤矿企业应当积极的建立和健全防毒、防尘以及粉尘监测等仪器仪表及设施的使用维修管理、工作环境的卫生安全检查、职业病及防治职业危害工程项目的分析、统计和上报等一系列的防治煤矿职业危害的工作制度,从根本上避免职业病的产生。
3.2强化防治监察环节
相关煤矿监察机构应当把煤矿作业场地的职业卫生管理措施、卫生设施情况;职业卫生培训情况;作业场地危害因素的评价和监测情况;国家相关职业卫生标准、法规以及法律的贯彻执行情况;有关违规违法行为和职业危害事故发生情况等具体内容作为日常监察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粉尘、有毒物质的超标,既没有个体劳动保护,又没有相应治理措施的企业,必须尽快的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限期加以整改,严重者应予以停产整治或者关闭;对于违反相关职业危害防治法规、法律的行为和出现的职业危害事故,应当依法进行查处。做到严格执法,依法行政。
3.3建立和完善职业卫生安全监察技术体系
煤矿企业应当及时的建立以及完善职业卫生安全监察技术体系,最大限度的发挥与利用职业病防治院所以及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的作用,以实现资源的共享。企业应当切实的根据当地的实际状况,积极的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加以合理的整合,进而逐步的形成完善和健全的职业卫生安全监察技术体系,为煤矿企业的职业病防治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咨询,对煤矿企业的作业场所可能存在的诸多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期的评价与监测,为煤矿企业的职业卫生监察、监督以及危害事故的处理和调查提供科学合理的技术服务。
3.4加强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卫生安全培训
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者以及主要负责人员应当积极的参加职业卫生安全培训工作,企业应当定期的对在职人员进行相关职业卫生安全方面培训,从根本上提高在职人员的综合素质。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职业卫生基本常识;相关职业卫生法律法规;职业危害事故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治职业危害的知识。通过正规且严格的系统性培训,提高在职人员防治职业危害的技能以及意识。
4.结束语
控制与预防煤矿行业的职业危害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性工作,所以,防治尘肺病的关键因素就是建立行之有效的社会机制,规范煤矿企业的行为,加强政府的监察功能和监督功能,调动广大群众乃至整个社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开展职业危害防治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强化整个社会的防治意识,才可以有效的遏制尘肺病的发病率。 [科]
【参考文献】
[1]李伟敏.对我国煤矿职业危害防治工作的思考[J].中国煤炭,2005(4).
[2]刘来军.煤矿职业危害防治探讨[J].山东煤炭科技,2008(1).
[3]李晖.我国煤矿职业危害的防治对策[J].劳动保护,2006(7).
[4]莫徐.煤矿职业危害及防治研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