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子兵法》的第四篇——《形篇》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修道而保法。”
实力是胜利的基础。《形篇》全篇三百零七个字围绕着“实力”这一中心,对攻防关系两个问题做了深刻的辩证分析。第一,“先为不可胜”,先备战,以求自保不败。然后“先胜而后求战”,把不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再伺机进攻求胜。第二,落实“先胜而后求战”制胜思想的几个步骤。
今天讲的“修道保法”,就是其中的首要步骤。
什么是“修道保法”?为什么孙子要把“修道保法”作为“先胜而后求战”的首要步骤呢?
刘邦的约法三章与项羽的杀戮
根据司马迁对鸿门宴的描写,后世有一种说法,项羽之所以最后落得兵败垓下、乌江自刎的下场,其原因就在于他在鸿门宴上的妇人之仁,没有当机立断地杀掉刘邦。
其实,放大当时的那场战争,刘邦之所以打败了实力远远强于自己的项羽,建立了长达四百年之久的汉王朝,与他的一个政策有关。
刘邦攻入咸阳后,看到眼前那些不可胜数的珍珠宝贝、美食美酒和数以千计的后宫美女,很想好好享受一下。刘邦的谋士张良知道后,急忙跑来劝刘邦:“主公呀,您之所以能打进咸阳,不正是由于秦政无道的原因吗?现在,我们要除掉天下的暴政与凶残的坏人,应如同丧服在身,把抚慰百姓当作第一要紧事。如果我们刚打下天下,就高枕无忧、贪图享乐,岂不如同帮助坏人干坏事吗?”
刘邦这才醒悟过来,留下少量士兵看守秦王宫殿,亲率百官与部队返回到咸阳郊外的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各位父老兄弟,大家长时间以来让秦朝的严刑苛法害苦了。现在我在这里郑重和大家约法三章:杀人者偿命,伤人及盗窃的根据轻重抵罪。其余那些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
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刘邦的军队。刘邦拒不接受,对大家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史记·高祖本纪》)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这下,民众更高兴了,唯恐沛公不留在关中为王。
就这样,刘邦到了关中没几天,老百姓就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个明君。
与刘邦相比,项羽给关中民众留下的印象却恰恰相反。他在鸿门宴上逼迫刘邦交出关中后,率军进入了咸阳。然后,项羽竟然将早已投降的秦王子婴处死,放火烧了一个偌大的秦王宫——阿房宫,据记载,这把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阿房宫里的宝物美女,也都被项羽掠夺一空。当时,秦地民众怨声载道,都说楚人性情残暴。项羽听到这些议论后,竟然将抨击他暴政的人统统抓起来杀了。
从刘邦与项羽入关中以后的不同作为可以看到,即便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项羽也不能夺取天下。为什么呢?因为刘邦“得道”,而项羽则“失道”,也就是孙子讲的“修道”与否的问题。
孙子在这里所说的“道”,就是通过建立清明政治,实施仁政和有利于民生的政策,赢得人心,以达到上下同心合力,使人民信任国君,拥护国家颁布的各项政策的目的,即“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计篇》)。
刘邦之所以赢得天下,就是“修道”修得好,约法三章是一项清明政治的政策,得到了民众的积极支持;而项羽战败的必然性,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项羽凭借着武力的绝对优势,夺取胜利后,不进行安民,相反却任意烧、杀、抢、掠,让三秦大地民众苦不堪言。失去了民心,怎能不败?
项羽注定的败亡与刘邦最终的胜利,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孙子把“修道”作为“先胜”步骤的第一位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为什么说撼岳家军难
中国古代有五支最强大的军队,其中一支就是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宋朝时期,积弱的宋政权屡屡被金国军队所败。然而,当他们打到淮河时,遇上了岳飞。岳飞并没有使用冷兵器时代对付游牧民族最好的武器——弓弩,而是针对善于骑射的金国军队,采取了更加有效的战法——砍马腿。砍马腿战法是这样的:双方交战后,士兵们一手拿砍马刀,一手拿盾牌,朝着敌人的骑兵冲过去,专砍马腿,马一倒,将敌兵摔下来,紧接着补上一刀,骑兵立即气绝毙命。
然而,砍马腿战法有很大的危险。因为骑兵的机动性与冲撞力远大于步兵,稍微一疏忽就会被敌人的骑兵冲倒,被马乱踏而死。而一旦被敌军骑兵冲得阵形大乱,必败无疑。所以,这个战法最基本的要求有两个:严明的纪律与无畏的勇气。恰恰这正是岳家军的强项。
岳飞治军有六大特点: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这些思想都通过纪律与制度条文、训练与战斗章程固定下来,如有违反,定惩不饶。
正是有了这些,岳家军才采用了最危险的砍马腿的战法,屡屡败敌,打得金国官兵一提岳飞的名字就害怕,后来竟然在金国流传这样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金国之所以对岳家军有这样的评价,原因之一在于岳家军的“保法”作用。而“保法”则与“修道”相对应,是孙子关于在战争前要做好政治准备的另外一个重要主张。
什么是保法?保法,就是指建立起有效的法律与法规,包括纪律与规章制度。要做到与做好“保法”,就必须完备制度,就必须按章办事,依法而行。
“修道而保法”的现代启示
完成了上述分析,再回到孙子的《形篇》上来,孙子“修道而保法”的原话是这样的:“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能否营造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能否依法治国、依法治军,是能否成为战场上主宰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现代政府或企业管理者,也必须修好道,在团队里营造很好的氛围,让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只要努力工作,上升的通道就没有任何人为的阻力。有希望,才会有信心,有了信心,才会有自觉的行动。清明的政治,会让团队的成员产生一种近似宗教般的思想力量,团队的成员会自觉地理解与熟知团队的愿景与使命,树立起积极的价值观,进而打造出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团队的向心力。
此外,无论国家、军队、企业、学校、各类团体,必须保好法。纪律是铁,法律是钢,不管权力多大,官位多么显赫,也不能越过法。列宁曾经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一次,列宁到一个地方开会,被卫兵挡住,要检查通行证,随行人员说,这是列宁。卫兵说:“我没见过列宁同志,不管是谁,都要检查,这是纪律。”列宁出示了证件,卫兵不好意思地敬礼:“对不起,列宁同志!”列宁握着卫兵的手,表扬了他。
这个故事表明,任何人,包括职务非常高的领导,也要自觉接受纪律的约束。同样,如果执行纪律的人都能像那个卫兵那样,以法规为准绳,不看官位,那么腐败现象就会少得多。因此,一定要建立起“规则文化”,制定与完善各种制度、规则与标准,然后狠抓落实,无论职务怎么高,也必须执行纪律,按规章制度办事。通过“法”,消除未来必然出现的内部纷争和矛盾,形成高度统一的意志和思想,进而把思想变成统一的行动。
(选自《马骏解读〈孙子兵法〉》,中华书局。有删节)
实力是胜利的基础。《形篇》全篇三百零七个字围绕着“实力”这一中心,对攻防关系两个问题做了深刻的辩证分析。第一,“先为不可胜”,先备战,以求自保不败。然后“先胜而后求战”,把不败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再伺机进攻求胜。第二,落实“先胜而后求战”制胜思想的几个步骤。
今天讲的“修道保法”,就是其中的首要步骤。
什么是“修道保法”?为什么孙子要把“修道保法”作为“先胜而后求战”的首要步骤呢?
刘邦的约法三章与项羽的杀戮
根据司马迁对鸿门宴的描写,后世有一种说法,项羽之所以最后落得兵败垓下、乌江自刎的下场,其原因就在于他在鸿门宴上的妇人之仁,没有当机立断地杀掉刘邦。
其实,放大当时的那场战争,刘邦之所以打败了实力远远强于自己的项羽,建立了长达四百年之久的汉王朝,与他的一个政策有关。
刘邦攻入咸阳后,看到眼前那些不可胜数的珍珠宝贝、美食美酒和数以千计的后宫美女,很想好好享受一下。刘邦的谋士张良知道后,急忙跑来劝刘邦:“主公呀,您之所以能打进咸阳,不正是由于秦政无道的原因吗?现在,我们要除掉天下的暴政与凶残的坏人,应如同丧服在身,把抚慰百姓当作第一要紧事。如果我们刚打下天下,就高枕无忧、贪图享乐,岂不如同帮助坏人干坏事吗?”
刘邦这才醒悟过来,留下少量士兵看守秦王宫殿,亲率百官与部队返回到咸阳郊外的霸上。为了取得民心,刘邦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各位父老兄弟,大家长时间以来让秦朝的严刑苛法害苦了。现在我在这里郑重和大家约法三章:杀人者偿命,伤人及盗窃的根据轻重抵罪。其余那些秦朝的法律全部废除。”
秦地的百姓都非常喜悦,争着送来牛羊酒食,慰劳刘邦的军队。刘邦拒不接受,对大家说:“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史记·高祖本纪》)仓库里的粮食不少,并不缺乏,不想让大家破费。这下,民众更高兴了,唯恐沛公不留在关中为王。
就这样,刘邦到了关中没几天,老百姓就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个明君。
与刘邦相比,项羽给关中民众留下的印象却恰恰相反。他在鸿门宴上逼迫刘邦交出关中后,率军进入了咸阳。然后,项羽竟然将早已投降的秦王子婴处死,放火烧了一个偌大的秦王宫——阿房宫,据记载,这把大火连续烧了三个月。阿房宫里的宝物美女,也都被项羽掠夺一空。当时,秦地民众怨声载道,都说楚人性情残暴。项羽听到这些议论后,竟然将抨击他暴政的人统统抓起来杀了。
从刘邦与项羽入关中以后的不同作为可以看到,即便鸿门宴上项羽杀了刘邦,项羽也不能夺取天下。为什么呢?因为刘邦“得道”,而项羽则“失道”,也就是孙子讲的“修道”与否的问题。
孙子在这里所说的“道”,就是通过建立清明政治,实施仁政和有利于民生的政策,赢得人心,以达到上下同心合力,使人民信任国君,拥护国家颁布的各项政策的目的,即“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孙子兵法·计篇》)。
刘邦之所以赢得天下,就是“修道”修得好,约法三章是一项清明政治的政策,得到了民众的积极支持;而项羽战败的必然性,也正是在这个问题上。项羽凭借着武力的绝对优势,夺取胜利后,不进行安民,相反却任意烧、杀、抢、掠,让三秦大地民众苦不堪言。失去了民心,怎能不败?
项羽注定的败亡与刘邦最终的胜利,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了孙子把“修道”作为“先胜”步骤的第一位的正确性和重要性。
为什么说撼岳家军难
中国古代有五支最强大的军队,其中一支就是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宋朝时期,积弱的宋政权屡屡被金国军队所败。然而,当他们打到淮河时,遇上了岳飞。岳飞并没有使用冷兵器时代对付游牧民族最好的武器——弓弩,而是针对善于骑射的金国军队,采取了更加有效的战法——砍马腿。砍马腿战法是这样的:双方交战后,士兵们一手拿砍马刀,一手拿盾牌,朝着敌人的骑兵冲过去,专砍马腿,马一倒,将敌兵摔下来,紧接着补上一刀,骑兵立即气绝毙命。
然而,砍马腿战法有很大的危险。因为骑兵的机动性与冲撞力远大于步兵,稍微一疏忽就会被敌人的骑兵冲倒,被马乱踏而死。而一旦被敌军骑兵冲得阵形大乱,必败无疑。所以,这个战法最基本的要求有两个:严明的纪律与无畏的勇气。恰恰这正是岳家军的强项。
岳飞治军有六大特点: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这些思想都通过纪律与制度条文、训练与战斗章程固定下来,如有违反,定惩不饶。
正是有了这些,岳家军才采用了最危险的砍马腿的战法,屡屡败敌,打得金国官兵一提岳飞的名字就害怕,后来竟然在金国流传这样一句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金国之所以对岳家军有这样的评价,原因之一在于岳家军的“保法”作用。而“保法”则与“修道”相对应,是孙子关于在战争前要做好政治准备的另外一个重要主张。
什么是保法?保法,就是指建立起有效的法律与法规,包括纪律与规章制度。要做到与做好“保法”,就必须完备制度,就必须按章办事,依法而行。
“修道而保法”的现代启示
完成了上述分析,再回到孙子的《形篇》上来,孙子“修道而保法”的原话是这样的:“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能否营造一个清明的政治环境,能否依法治国、依法治军,是能否成为战场上主宰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作为现代政府或企业管理者,也必须修好道,在团队里营造很好的氛围,让每个成员都能感受到只要努力工作,上升的通道就没有任何人为的阻力。有希望,才会有信心,有了信心,才会有自觉的行动。清明的政治,会让团队的成员产生一种近似宗教般的思想力量,团队的成员会自觉地理解与熟知团队的愿景与使命,树立起积极的价值观,进而打造出团队的核心竞争力,提升团队的向心力。
此外,无论国家、军队、企业、学校、各类团体,必须保好法。纪律是铁,法律是钢,不管权力多大,官位多么显赫,也不能越过法。列宁曾经做出了非常好的榜样,一次,列宁到一个地方开会,被卫兵挡住,要检查通行证,随行人员说,这是列宁。卫兵说:“我没见过列宁同志,不管是谁,都要检查,这是纪律。”列宁出示了证件,卫兵不好意思地敬礼:“对不起,列宁同志!”列宁握着卫兵的手,表扬了他。
这个故事表明,任何人,包括职务非常高的领导,也要自觉接受纪律的约束。同样,如果执行纪律的人都能像那个卫兵那样,以法规为准绳,不看官位,那么腐败现象就会少得多。因此,一定要建立起“规则文化”,制定与完善各种制度、规则与标准,然后狠抓落实,无论职务怎么高,也必须执行纪律,按规章制度办事。通过“法”,消除未来必然出现的内部纷争和矛盾,形成高度统一的意志和思想,进而把思想变成统一的行动。
(选自《马骏解读〈孙子兵法〉》,中华书局。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