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病因

来源 :月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82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5年7月,黄炎培等5名国民政府参议员应邀访问延安。访问结束后,毛泽东询问黄炎培之感想,黄炎培回答:“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地了解了,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条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听后,郑重答道:“任之先生,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一段问答,也就是今天我们熟知的“窑
  洞对”。
  后来的人们在思考“窑洞对”时,往往聚焦于毛泽东所阐发“民主之新路”的涵义,而忽略了黄炎培所提出导致“兴勃亡忽”的三种情形。事实上,如果不能清楚地缕析这三种情形的症结,也就无法通过“民主之新路”对症下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怪圈。
  政怠宦成 积重难返
  所谓政怠宦成,就是经过长时期的执政,由于承平日久,整个官僚阶层沉醉在一派太平的景象之中,变得耽于享乐、不思进取,从整体上流于平庸、陷于沉沦,不但无力迎对危机与挑战,甚至自身成为危机的一部分,成为改革的最大阻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国家管理系统官僚化倾向日益严重,执政能力严重退化,逐渐形成了一个异化的特殊利益
  集团。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长则数百年,短则十几年,但凡时间一长,似乎都逃不过政怠宦成的宿命,特别是到了王朝中后期,突出表现在官场风气上:一是贪。大小官员以权力为私器,视贪赃为寻常,上下勾连,雁过拔毛,敲骨吸髓,真应验了“千里做官只为财”,“做了官就有钱赚”!二是庸。混仕途就讲究一个字:熬。时间未到,资历尚浅,纵使满腹经纶也须按部就班,正如23岁的龚自珍在《明良论》中所痛陈:“贤智者终不得越,而愚不肖者亦得以驯而到。”这种论资排辈直接导致官员庸庸碌碌、循默守位,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不惮平庸、只怕出错。三是懒。既然天下无事,又何必没事找事、无事生非?因此,各级官员懒于视事、怯于担责,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任凭风浪起,稳坐衙门台。四是娇(骄)。官位一久,官气渐浓,官威渐长,这些官老爷们虽然治国无术,但排场威风断不可少,什么栉风沐雨、夙兴夜寐自然万万莫想,并且还要在百姓面前颐指气使、开锣喝道,以示官威。五是奢。长时间的稳定固然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财富的积累,但官员的穷奢极欲显然远远超出了国家的供给能力,大小官员醉卧酒乡、纵情声色,什么国脉民瘼、苍生疾苦,都不如酒色财气、温柔乡里来得痛快,哪怕长眠不醒也是心甘情愿。
  清代中期,历仕乾、嘉、道三朝,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的曹振镛无疑是政怠宦成的典型代表。在经过康乾百年“盛世”后,大清外表看来太平无事,事实上社会发展缺乏动力,已陷入停滞不前的状况,曹振镛一生仕途平稳,官运亨通,仿佛也正契合这一时代的特征。有人问曹振镛做官诀窍,曹振镛答:“无他,但多磕头、少说话耳!”门生后辈有当御史的,他竟告诫:“不要多说话,不要意气用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庸碌之人,死后竟被谥以人臣所能得之极的“文正”。
  古人曾感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政怠宦成对于一个国家的腐蚀犹如滴水穿石、蚁穴毁堤,待到积重难返、千疮百孔,纵有三头六臂,虽欲力挽狂澜,已难
  如登天!
  人亡政息 制度缺位
  所谓人亡政息,就是一个王朝的治乱兴衰,与一两个强势的执政者密切相联。此人当位在世时,大力推行各项政策主张,牢牢把控局面;一旦离任去世,则形势陡转,原有措施全被后继者悉数推翻。
  纵观历史,可以发现,不少王朝的命运起伏都系于核心执政者一人:春秋时期,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其临终叮嘱,信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个佞臣,致使国政惑乱,一代霸主最后竟落了个饥渴而死,陈尸六十多日无人过问。隋文帝建立隋朝,励精图治,天下一统,到了隋炀帝手上,肆意挥霍,为所欲为,转眼间就把大好江山葬送了。诸葛亮为蜀汉苦撑危局,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两上《出师表》,苦口婆心劝告刘禅“亲贤臣、远小人”,但死后未几,蜀汉随之灭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明代中后期,张居正凭帝师身份成为首辅大臣。张居正当国十年,“勇敢任事,豪杰自许”,大刀阔斧进行政治、军事、财政各方面改革,以一身担当天下安危,“起衰振隳”,大有中兴明帝国之势。不料,张居正死后,被万历抄家夺官,罪状告示天下,其政策也被一一废除,人亡政息体现得淋
  漓尽致。
  人亡政息的最大原因,是制度的缺位——这一点,后人比前人看得更明白。邓小平对此有过深刻的阐述,指出制度问题更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把一个国家、一个党的稳定建立在一两个人的威望上,是靠不住的,很容易出问题”,制度的功能就是使其“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一言以蔽之,唯有建立科学规范、稳定有效的制度机制,才是确保国家持续健康运行的基础,才能从根本上防止人亡政息。
  求荣取辱 无力回天
  所谓求荣取辱,就是原本出于美好的初衷,最后却得到糟糕的结果。造成这种悲剧的原因,一是主事者准备不足、虑事不周甚至不顾条件、一意孤行,致使改革脱离条件、不切实际;二是没有预料到反对力量过于强大,处处掣肘;三是政策在具体执行中变形走样,致使效果适得其反。
  北宋中期,宋神宗任王安石为相,大力推行新法。王安石变法,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引起极大争议。一方面,王安石性格果敢、意志坚定,推行变法只有公心没有私心,变法的各项措施看上去也很美,“富国强兵”愿景看似指日可待;另一方面,变法十五年,不但没有给积贫积弱的北宋带来改观,反而被不少人认为恰恰是造成北宋亡国的罪魁祸首。不能不说,除去导致变法失败的各种客观主观因素,由于王安石等变法主导者自身存在的缺陷,变法的失败,何尝不是求荣取辱的体现?
  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清末。当时,病入膏肓、四面楚歌的晚清政府试图通过推行新政实现自救,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筹措军饷、训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兴办新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建设法制、修订新律等。乍一看,这些方向目标无疑都是正确的,但在推行过程中,不但没有给百姓带来好处,反而加剧了百姓负担,甚至被地方官员以“新政”为名大肆征敛搜刮。与此同时,由于清廷仓促推出一系列改革方案,无形中反而弱化了中央集权,助长了革命力量,加快了离心速度,客观上推动了清王朝的灭亡。如此“改革”,怎能不求荣取辱?怎能不走向失败?
  余论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黄炎培提出的“历史周期率”,至今仍值得我们警醒深思。比如,“政怠宦成”不正是我们今天所反对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吗?“人亡政息”与个人说了算、一任领导一个思路何其相似?“求荣取辱”仿佛正指向那些违反客观规律、不顾条件、不计成本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以及乱拍脑袋、乱拍胸脯的决策许诺。
  从而,我们所要建立的“民主之新路”,也必然意味着对这些情形的克服,而不只是流于空谈。换句话说,这条新路,必然包含着克服官僚化倾向,使干部队伍始终保持干事创业的激情和居安思危的忧患;包含着加强制度建设、法治建设,落实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包含着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对涉及国家利益、公众生活的重大决策进行详慎评估。惟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让人民起来监督政府”,“人人起来负责”,走出“历史周期率”的宿命怪圈。
其他文献
〔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范文正公集》)  【解读】  在宋朝,人们对范仲淹的评价就已经非常高了。王安石说他是“一世之师”,苏轼说他“轶后空前”。他智谋过人,文武兼备,一生因批评朝政和推行庆历新政等原因多次被贬,但仍然坚持以天下为己任,从不因个人荣辱改变为国为民的志向。晚年他家无余资,居无定所,临终上书却仍不言私事,死后百姓為之恸哭举哀。  松江鲈
期刊
天津利顺德饭店诞生于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那正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1860年英法联军打到北京,咸丰皇帝逃亡承德,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皇帝好面子,不肯回京,次年死在避暑山庄。那时的清朝统治者仍在虚妄中生活,自以为是天朝上国,不敢承认“西夷”的力量,实际上又包含惧怕对方的成分。虚骄心理下不会处理好国际事务,更严重的是不可能去奋发图强。《北京条约》规定天津为通商口岸。天津本来就是进京
期刊
旻天疾威a,敷于下土。谋犹回遹b,何日斯沮?谋臧不从c,不臧覆用。我视谋犹,亦孔之邛d。  潝潝訿訿e,亦孔之哀。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我视谋犹,伊于胡厎f。  我龟既厌g,不我告犹。谋夫孔多,是用不集。发言盈庭,谁敢执其咎?如匪行迈谋,是用不得于道。  哀哉为犹,匪先民是程h,匪大犹是经i。维迩言是听j,维迩言是争。如彼筑室于道谋k,是用不溃于成。  国虽靡止,或圣或否l。民虽
期刊
光武中兴:刘秀柔道治国  《资治通鉴》讲座  ◎  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前256—前195)、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前6—57)、蜀汉开国皇帝刘备(161—223),号称“三刘”。他们各自成就了一番功业,年寿也大体相当—— 都在虚岁63岁左右。刘邦、刘备可谓家喻户晓,而了解刘秀事迹的人似乎不多。  刘邦打天下,有西楚霸王项羽衬托,显得波澜壮阔;刘备的事业,有对手曹操,有军师诸葛亮,猛将关羽、张飞、赵云,
期刊
中国文化的精神包括很多内容,但是最根本、最源头、最具特色的是《周易》中所讲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演讲,特别强调了这种精神。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被清华大学定为校训。而最早论及民族精神问题的国学大师张岱年先生则对其进行多次强调,指出它“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一贯的文化精神”,是“中国文
期刊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利用当代的语言观念,对《论语》的原文及精神做了申述、评论和阐释,并结合中西方哲学、文化、思想上的比较与分析,写成《论语今读》一书。中华书局版《论语今读》堪称目前所出各版中的佼佼者,主要體现在:对《论语》多章进行新译,力求更符合孔子原意;重新校订、统改了以前各版多处引文中的文字错误;增录《孔子再评价》一文;将《论语索引》作为附录;对书中比较重要的观点或解读采用黑体字。
期刊
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不仅是袁绍与曹操的对决,也是三国局面开始明朗、逐渐成型的第一仗。  这场对决,以袁绍的失败而告终。然而,许多人的预测,包括曹营人士的预测,袁绍取胜的可能性是完全存在的,否则,许下都城,就不会有那么多人写信给袁绍,为自己谋划后路了。  《资治通鉴》和《后汉书》《三国志》所有诸家评论,都肯定袁绍具有政治优势。  袁绍是标准的官N代。高祖袁安以下,四世皆为三公,门生故吏众多,“势
期刊
秦皇求仙入海处是秦皇岛市的一处名胜风景区。据说秦始皇曾在此拜海,派方士入海为自己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后人据此修建了秦皇求仙入海处景区。  “战国风情”是景区内的一个重要景观,取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在政治、军事、农业、商业、文化、民俗等方面的精华而建。代表燕国的是一座高高的阁楼,代表楚国的则是人人皆知的屈原像。燕国的这座阁楼可不是一般的阁楼,虽然从外形上看,它就是一個普通的阁楼,可
期刊
本书根据作者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所作“探秘清代帝陵”系列讲座的讲稿整理润色而成。全书分14个部分,详细解读了清代12位皇帝及部分后妃陵寝的选址、修建、历史风雨变化以及相关的逸闻趣事。作者现为清东陵博物馆副馆长,为清帝陵及相關领域研究专家。本书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有关清代帝后陵及相关历史逸闻趣事的普及类  图书。
期刊
“经济学”这一概念,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很多经济学原理,也都是现代人总结出来的,古人不会运用这些概念性的东西来表述问题,但这不意味着古人不懂经济学。  宋神宗时期,江浙一带发生大饥荒,很多百姓流离失所、到处逃荒。当时,江浙地区的行政长官是范仲淹。按理说,他应该多方筹集钱粮、加大救济力度才对,可是,范仲淹在大灾当前之际,竟然组织起了各种形式的划船比赛。在他的组织、提倡下,划船比赛搞得热火朝天。  很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