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作为音乐教师,一定要重视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那么,如何让在音乐教育中做好德育渗透呢?①示范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德育寓于形式中;③把握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关键词】音乐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作用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正如音乐家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歌或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作品中内在的思想感情教育因素,采用“输液灌滴”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感情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新课程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中的渗透。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重视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那么,如何让在音乐教育中做好德育渗透呢?
1.示范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的思想、感情、言语、行动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除了要让德育渗透于教学中,也需要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自身形象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上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从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正的教态,再到形象生动的语音、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崇高的师德、远大的理想,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从思想品德来说,理论的说服,只有伴以榜样的示范,才容易产生效果。所以,教师要教育好学生,一定要注意身教,为人师表。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德育寓于形式中
音乐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条件,不仅使课内教育得到延伸和升华,而且丰富德育的内容,开辟思想教育活动的新途径。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讲述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加深德育情感,还可以通过指导朗诵歌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知道欣赏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欣赏中,体会、感受和领悟音乐的无穷力量,使心灵得以净化,感情不断升华,从中提高审美能力。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设境悟情,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同时,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如:要求学生到音乐室上课:从步入到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姿站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上课过程中要保持教室的卫生,临走时随手捡起垃圾;上课前的基本训练,如: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品德。
3.把握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就像列宁所说的: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进去。所以,教师应该牢固的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教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要抓住再三强调的“前进”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对祖国激起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的责任感。
音乐学科本身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在这基础上丰富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如:《歌唱祖国》《让世界充满爱》《七子之歌》《保卫黄河》《我的祖国》等这些歌曲在雄伟、欢快、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而这些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去发现、理解和挖掘,然后教给学生,通过生动的形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断培养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总之,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在音乐教学中充分重视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通过音乐这种特殊的形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 《音乐课程标准》.
【关键词】音乐教学 渗透 德育教育 作用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音乐教育是以音乐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正如音乐家贝多芬所说:音乐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来。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歌或乐曲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作为音乐教师,应利用音乐学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乐作品中内在的思想感情教育因素,采用“输液灌滴”潜移默化的方法,把这些思想感情充分地揭示给学生,让他们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响,心灵上受到启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境地。另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新课程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中的渗透。因此,音乐教师一定要重视在音乐教育中渗透德育教育。那么,如何让在音乐教育中做好德育渗透呢?
1.示范教育、教师要以身作则
教师的思想、感情、言语、行动都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除了要让德育渗透于教学中,也需要把德育教育渗透于自身形象之中,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自我做起,平时严格要求自己,抓好个人师德修养,为人师表,让学生从自己的身上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从教师整洁大方的衣着、自然端正的教态,再到形象生动的语音、富有激情的歌唱、优美动听的琴声、工整认真的板书都会影响着学生,使学生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特别是教师崇高的师德、远大的理想,都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身教重于言教,从思想品德来说,理论的说服,只有伴以榜样的示范,才容易产生效果。所以,教师要教育好学生,一定要注意身教,为人师表。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将德育寓于形式中
音乐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开展生动有趣的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使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内容和条件,不仅使课内教育得到延伸和升华,而且丰富德育的内容,开辟思想教育活动的新途径。例如:我们可以通过讲述音乐家的生平故事加深德育情感,还可以通过指导朗诵歌词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通过知道欣赏音乐作品使学生在欣赏中,体会、感受和领悟音乐的无穷力量,使心灵得以净化,感情不断升华,从中提高审美能力。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设境悟情,对学生进行德育的熏陶。同时,要制定切实可靠的音乐常规来训练学生讲文明、讲礼貌的好习惯。如:要求学生到音乐室上课:从步入到音乐教室、师生问好、坐姿站姿等都要养成一定的规范动作,以培养遵守纪律、举止文明、尊敬老师的良好行为;上课过程中要保持教室的卫生,临走时随手捡起垃圾;上课前的基本训练,如:发声练习、节奏训练、听音练耳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学生和谐统一的良好心态,使德育内容有机地渗透到教学中。通过这些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和高尚品德。
3.把握教材、进行德育教育
音乐教材中,有不少作品具有浓厚的时代信息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他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可起到积极地引导作用。而这种“引导”需要教师去正面进行教育,就像列宁所说的: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进去。所以,教师应该牢固的树立德育意识,以教材为内容,以课堂为阵地,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和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要素,做到每堂课都有德育的侧重点。在教唱《国歌》时,除了让学生了解它的歌词意义、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外,要抓住再三强调的“前进”及三连音的运用等音乐本身特点,既准确地表现了歌曲,又对祖国激起无比热爱之情,进而树立时代的责任感。
音乐学科本身具有知识面广、综合性强的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爱学习、爱劳动、爱科学、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和优良品质。在这基础上丰富德育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如:《歌唱祖国》《让世界充满爱》《七子之歌》《保卫黄河》《我的祖国》等这些歌曲在雄伟、欢快、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学生体会祖国山河的壮丽、人民的勤劳勇敢。而这些丰富的德育内涵和深刻的哲理都需要教师在备课时首先去发现、理解和挖掘,然后教给学生,通过生动的形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断培养学生德育上的自我教育能力。
总之,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书更要育人。在音乐教学中充分重视渗透德育教育是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目的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音乐家,而是通过音乐这种特殊的形式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使其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2] 《音乐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