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绪有机联系的,好的情绪使学生精神振奋,反之则会抑制他们的智力活动。”由此可见,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课堂,无疑为孩子们思维的火花提供了一个滋长、发育的温床。
教必法,但无定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一套固定的方式方法。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新课程的指引下,语文教学的课堂也越来越注重“情趣”,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正确实施激趣教学呢?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也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的。
一、导入激趣—容情入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不但是一种折磨,而且必然低效。所以,开课伊始就“吊足学生胃口”,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中,摄住学生“魂魄”。
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开课伊始,我用大屏幕出示白居易的《鸟》(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并同孩子们一起吟诵。诵毕,我说:“孩子们,这首朗朗上口的古诗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说:“白居易想告诉我们,要爱护动物,珍惜每一个小生命。”此时,我顺势导入课题:恰巧就在前几天,朋友就送“我”一对珍珠鸟。(师板书课题“珍珠鸟”)想看看吗?(出示图画)我愿意享受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学生读题,读得很美,很轻。)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从孩子们熟知的古诗以及生动形象的图片引入课文,珍珠鸟那娇小可爱的形象立刻抓住了孩子的心,孩子们对珍珠鸟的喜爱也读进了课文里,整堂课的教学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进行,课堂的效率怎会不高?
二、重点激趣—“趣”“效”双赢
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还必须明白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趣,应该在重点处激发。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的时候,有一段关于闰土“看瓜刺猹”的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摸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对这一段文字,绝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闰土如何刺猹,而是要抓住闰土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感悟人物勇敢机灵、活泼可爱的形象。这时,我请同学上台表演,让学生在趣味盎然中体会到一个鲁迅心目中小英雄的形象。下课了,同学们还在比画着闰土刺猹的情景,而课文要求背诵的这一段,也就很自然地从他们口中娓娓道出了。
三、难点激趣—融画入景
如在教学四年级《盘古开天地》时,盘古开天时身体化生为万物的一段,想象丰富,比喻贴切。对这一段文字,如果让学生仅仅知道盘古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变成了什么就一滑而过,那么就不能很好地体会到盘古开创天地、献出生命的壮举。这时,我配合着表情朗读,伴以形象的手势,让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体会到一个神话英雄的形象。之后,我还布置同学们用自己的画笔画一画盘古开天地的情景,课文中皎洁明媚的月光、万丈光芒的太阳等一系列的描写,都成为孩子们笔下的素材,在画中一一展现。同样,对盘古一系列动作描写:砍、劈、凿等词语的体会也在此加深。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如果没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绘画,表演等形式介入其中,学习效果不会有这么好。
四、结课激趣—“疑”犹未尽
一节课快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情绪比较低落。此时创设情境,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对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结课时,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在请学生朗读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课文中关于少年闰土的描写,再看看这一段关于中年闰土的描写,你有什么疑问?”此时学生纷纷举手:“为什么他的脸变得灰黄?”“当年活泼可爱的闰土怎么变得如此饱经风霜?”此时,我顺势把鲁迅的作品《故乡》推荐给大家,并再追问,究竟是什么让他从一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变成一个木讷、苍老的只会怯生生地喊“老爷”的闰土?希望同学们课后阅读《故乡》,并走进鲁迅生活的年代,了解当时的社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于漪老师说得好:“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心理学家斯卡特金认为:“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巧,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好奇心强,爱说好问,活泼好动的特征,结合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课上得有趣,使教学过程活化、优化,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善学、乐学。这样,不仅学生们学得愉快,而且能使他们真正学有所得。
教必法,但无定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没有一套固定的方式方法。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在新课程的指引下,语文教学的课堂也越来越注重“情趣”,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正确实施激趣教学呢?我认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也应该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的。
一、导入激趣—容情入境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吸引学生乐学的内在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不但是一种折磨,而且必然低效。所以,开课伊始就“吊足学生胃口”,将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中,摄住学生“魂魄”。
在教学《珍珠鸟》这篇课文时,开课伊始,我用大屏幕出示白居易的《鸟》(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并同孩子们一起吟诵。诵毕,我说:“孩子们,这首朗朗上口的古诗讲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学生说:“白居易想告诉我们,要爱护动物,珍惜每一个小生命。”此时,我顺势导入课题:恰巧就在前几天,朋友就送“我”一对珍珠鸟。(师板书课题“珍珠鸟”)想看看吗?(出示图画)我愿意享受同学们看到之后再读题目的感觉。(学生读题,读得很美,很轻。)让我们打开课文,看看作家冯骥才是怎么写珍珠鸟的。
从孩子们熟知的古诗以及生动形象的图片引入课文,珍珠鸟那娇小可爱的形象立刻抓住了孩子的心,孩子们对珍珠鸟的喜爱也读进了课文里,整堂课的教学在浓浓的情感氛围中进行,课堂的效率怎会不高?
二、重点激趣—“趣”“效”双赢
追求课堂教学的趣味,还必须明白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重点。趣,应该在重点处激发。
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的时候,有一段关于闰土“看瓜刺猹”的描写:“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摸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对这一段文字,绝不是仅仅让学生知道闰土如何刺猹,而是要抓住闰土一连串的动作描写,感悟人物勇敢机灵、活泼可爱的形象。这时,我请同学上台表演,让学生在趣味盎然中体会到一个鲁迅心目中小英雄的形象。下课了,同学们还在比画着闰土刺猹的情景,而课文要求背诵的这一段,也就很自然地从他们口中娓娓道出了。
三、难点激趣—融画入景
如在教学四年级《盘古开天地》时,盘古开天时身体化生为万物的一段,想象丰富,比喻贴切。对这一段文字,如果让学生仅仅知道盘古身体的每一个部位变成了什么就一滑而过,那么就不能很好地体会到盘古开创天地、献出生命的壮举。这时,我配合着表情朗读,伴以形象的手势,让学生在老师的朗读中体会到一个神话英雄的形象。之后,我还布置同学们用自己的画笔画一画盘古开天地的情景,课文中皎洁明媚的月光、万丈光芒的太阳等一系列的描写,都成为孩子们笔下的素材,在画中一一展现。同样,对盘古一系列动作描写:砍、劈、凿等词语的体会也在此加深。在这些内容的学习中,如果没有孩子们喜闻乐见的绘画,表演等形式介入其中,学习效果不会有这么好。
四、结课激趣—“疑”犹未尽
一节课快结束时,学生的注意力比较分散,情绪比较低落。此时创设情境,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对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增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六年级上册《少年闰土》一文结课时,我在大屏幕上出示了这样一段文字:“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在请学生朗读后,我提出这样的问题:“通过课文中关于少年闰土的描写,再看看这一段关于中年闰土的描写,你有什么疑问?”此时学生纷纷举手:“为什么他的脸变得灰黄?”“当年活泼可爱的闰土怎么变得如此饱经风霜?”此时,我顺势把鲁迅的作品《故乡》推荐给大家,并再追问,究竟是什么让他从一个机智勇敢的小英雄变成一个木讷、苍老的只会怯生生地喊“老爷”的闰土?希望同学们课后阅读《故乡》,并走进鲁迅生活的年代,了解当时的社会,得出自己的结论。
于漪老师说得好:“讲课要有情趣。教学有了情趣,就能吸引学生产生一种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的学习愿望,才能产生实效,而效果又会促使兴趣的巩固和发展。”心理学家斯卡特金认为:“不考虑学生的情感因素,固然也能使他们学到知识和技巧,但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不可能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好奇心强,爱说好问,活泼好动的特征,结合教材特点和教学需要,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手段,把课上得有趣,使教学过程活化、优化,为学生学习新知创造一个愉悦、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愿学、善学、乐学。这样,不仅学生们学得愉快,而且能使他们真正学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