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过程,实质上是通过教育因素的有效影响,促使小学生将思想品德规范逐步内化的过程。这一过程要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追求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小学《品德与生活》的课堂教学必须全面关注“人”的发展,即关注道德主体的培养与发展,努力实现品德与生活教学的有效性。
1构建有生长气息的思品教学课堂
1.1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电教媒体在思品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将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动听的旋律奉献给课堂,献给学生,既有效地改变了思品教学中枯燥、空洞和呆板的道德说教模式,增添了其直观性和感染性,又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教学中,我先让小朋友听一段动物的声音,让他们边听边猜是什么动物,再通过课件出示一个动物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然后借助课件让学生头戴各种动物的头饰一同走进动物王国,相互介绍各类动物对人类所作的贡献,及人类保护动物的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应该与动物和睦相处。最后课件展示了一只小鹿被喜爱它的小朋友喂了带塑料袋的食物后惨死的经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入情入境,情理交融,理随情出,让小朋友明白了人类与动物交朋友要理性、要有分寸,不能好心办坏事。
1.2开辟教学阵地——课堂适时转向室外。现在提倡开放的教学,那么,开放教学就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在教学《我家门前新事多》一课,让学生理解“我家门前”是否专指自家门前,引导学生理解成:小到自家门前,大到自家小区、甚至家乡乐山,让学生发现周围及家乡的变化。我把课堂搬到操场,让学生就我们学校有哪些变化找找看,小朋友充分观察、思考,找出学校的变化有:学校校址搬迁到原乐山一中旧址(面积变大了)、学校班级由两年前的36个班增加到现在的48个班(规模变大了)、学校正在新修塑胶操场……;再让小朋友说说自家小区里和咱们乐山有哪些变化,细心的孩子说出:大佛景区的扩建、乐山原来没有立交桥、乐山广场新建了许多体现乐山文化的雕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及发展,激发学生爱校、爱家乡的热情。这种依靠课堂不拘泥于课堂的教学途径,很受学生的青睐。
1.3展开互动式讨论——促进内化过程。《课标》中提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互动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
开放的活动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在教学《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大地妈妈为什么哭了?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找出了大地妈妈哭泣的原因:①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②水污染了,③空气污染了,④环境污染了……,找出这些原因后,又组织学生讨论:你有什么办法让地球妈妈笑起来?孩子们又展开讨论,找出的办法有:①不要往水里乱扔垃圾,②要节约用水,③不要乱砍树木,④要多种花草树木,⑤工厂的污水要处理不能乱排,⑥要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对珍稀动物的捕杀……通过这些讨论,让学生在心灵深处对环保有了切身的情感体验,进而增强环保意识,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1.4举行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深化道德认识。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我做了多种植物头饰,让学生表演“植物大聚会”,孩子们一个个大方地做自我介绍,谈到植物的名称、形状、生长环境以及有些植物的特殊作用等,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相关知识,增强了学生爱绿护绿的意识。
2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
2.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如:教学《家乡的物产多又多》这一课,我就布置学生回家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各家商场转一转、去农村田间看一看,了解我们乐山有哪些丰富的物产或特产,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做了广泛的调查,找出乐山的物产,农产品有:柑桔、桃子、花生、脆红李……,土特产有:洒琪玛、米花糖、毛峰茶、乌木雕塑……,矿产有:煤、铁……,通过这次调查,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体。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思品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笔者在结合思品教学内容的同时,与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开展的“争星”达标活动有机结合,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少先队的“争星”活动每月一个主题,设有“礼仪星”、“环保星”、“爱心星”、“安全星”、“创造星”、“学习星”、“感恩星”、 “劳动星”、“才艺星”等,让学生在“争星”活动中将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这样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只有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益,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1构建有生长气息的思品教学课堂
1.1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电教媒体在思品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将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和动听的旋律奉献给课堂,献给学生,既有效地改变了思品教学中枯燥、空洞和呆板的道德说教模式,增添了其直观性和感染性,又能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如在《我和动物交朋友》一课教学中,我先让小朋友听一段动物的声音,让他们边听边猜是什么动物,再通过课件出示一个动物园,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动物,然后借助课件让学生头戴各种动物的头饰一同走进动物王国,相互介绍各类动物对人类所作的贡献,及人类保护动物的要求。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明白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应该与动物和睦相处。最后课件展示了一只小鹿被喜爱它的小朋友喂了带塑料袋的食物后惨死的经过……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入情入境,情理交融,理随情出,让小朋友明白了人类与动物交朋友要理性、要有分寸,不能好心办坏事。
1.2开辟教学阵地——课堂适时转向室外。现在提倡开放的教学,那么,开放教学就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如:在教学《我家门前新事多》一课,让学生理解“我家门前”是否专指自家门前,引导学生理解成:小到自家门前,大到自家小区、甚至家乡乐山,让学生发现周围及家乡的变化。我把课堂搬到操场,让学生就我们学校有哪些变化找找看,小朋友充分观察、思考,找出学校的变化有:学校校址搬迁到原乐山一中旧址(面积变大了)、学校班级由两年前的36个班增加到现在的48个班(规模变大了)、学校正在新修塑胶操场……;再让小朋友说说自家小区里和咱们乐山有哪些变化,细心的孩子说出:大佛景区的扩建、乐山原来没有立交桥、乐山广场新建了许多体现乐山文化的雕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及发展,激发学生爱校、爱家乡的热情。这种依靠课堂不拘泥于课堂的教学途径,很受学生的青睐。
1.3展开互动式讨论——促进内化过程。《课标》中提到:“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互动式讨论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它真正让学生成为主体,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学生主动活动和自主探索。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
开放的活动式讨论、小组合作形式,使学生的主体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得到了“全身心”的投入上,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兴趣和注意力,特别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在有了更为真切的情感体验,有利于道德认识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同时也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在教学《我们的大地妈妈》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大地妈妈为什么哭了?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找出了大地妈妈哭泣的原因:①人类对地球的过度开发,②水污染了,③空气污染了,④环境污染了……,找出这些原因后,又组织学生讨论:你有什么办法让地球妈妈笑起来?孩子们又展开讨论,找出的办法有:①不要往水里乱扔垃圾,②要节约用水,③不要乱砍树木,④要多种花草树木,⑤工厂的污水要处理不能乱排,⑥要严厉打击不法分子对珍稀动物的捕杀……通过这些讨论,让学生在心灵深处对环保有了切身的情感体验,进而增强环保意识,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
1.4举行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深化道德认识。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教学中分别让学生角色扮演,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内容。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这时更应该给他们创设一定的情境。情境表演对于学生来说比较真实、亲切,能使学生充分参与、积极表现,融入课堂教学,比较自然地主动发展,从而深化道德认识,内化道德情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花草树木点头笑》一课,我做了多种植物头饰,让学生表演“植物大聚会”,孩子们一个个大方地做自我介绍,谈到植物的名称、形状、生长环境以及有些植物的特殊作用等,通过表演,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相关知识,增强了学生爱绿护绿的意识。
2设计开放式实践活动
《课标》中提出“教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优化思品课堂教学,就是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的社会因素,由课堂延伸到课外,依托教材,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将校园、家庭、社会等一切有利于学生明理、导行的场景都当作课堂,“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思品教学的实效。
2.1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如:教学《家乡的物产多又多》这一课,我就布置学生回家在家长的带领下,去各家商场转一转、去农村田间看一看,了解我们乐山有哪些丰富的物产或特产,孩子们在家长的带领下,做了广泛的调查,找出乐山的物产,农产品有:柑桔、桃子、花生、脆红李……,土特产有:洒琪玛、米花糖、毛峰茶、乌木雕塑……,矿产有:煤、铁……,通过这次调查,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2.2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体。因此,作为教师,要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想品德教育。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思品课就能解决的问题,为配合好思品教学,应有一定的强化规范训练,笔者在结合思品教学内容的同时,与学校少先队大队部开展的“争星”达标活动有机结合,制定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少先队的“争星”活动每月一个主题,设有“礼仪星”、“环保星”、“爱心星”、“安全星”、“创造星”、“学习星”、“感恩星”、 “劳动星”、“才艺星”等,让学生在“争星”活动中将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这样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才能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只有从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加强思想品德教育,才能真正提高思想品德教育效益,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