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而,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就应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落实学生的主体性。课堂上学生能否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是学生能否成为学习的主人的明显标志。只有学生在情感、思维、动作等方面自主参与了教学活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才能体现。因此,学生能否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成为教学活动的—个难点。要解决这一难题,在教学活动中首先要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入迷才能叩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作为教师,要善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得出结论。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还围成这个圆。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长,圆就越大,也就是直径越长,圆的周长越长,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
2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由2~6人组成的异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开展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另外,在数学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课堂交往,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尤其是对这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某一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一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个长为8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同学们根据各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得出三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①8+6+8+6=28(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②8×2+6×2=28(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③(8+6)×2=28(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而且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4诱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真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个契点。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一米远,绳子增加多少?学生纷份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色色,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提一个数,无论学生提的数有多少,教师都能很快地、准确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神奇与惊讶,由此产生
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6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课时,老师一上课就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神算胖胖吗?一天,胖胖去小明家玩,见他正做一道题:1800÷25=?胖胖看后马上答道等于72。小明惊讶极了,问道:“你怎么会这么快地知道得数呢?”胖胖笑着说:“我用的是商不变的性质呀!”同学们,你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这样通过故事导入,
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地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
1利用“猜想”,激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得出结论。如在圆的周长教学中,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具:若干个大小不一的圆、一根绳子、一把米尺、一个圆规。问“要研究圆的周长,你想提出什么样的方法?”学生经过观察、思索、动手操作,提出猜想:“用绳子量出圆的周长,再量绳子长度行吗?”“把圆直接放在直尺上滚动,量出圆的周长行吗?”对于这个圆,用绳子量出它的两个直径的长度,试一试能否还围成这个圆。不行,再量出三、四个直径的长度,看可不可以围成这个圆。猜想:圆的周长是不是三、四个直径的长度?”显然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猜想。教师追问:“为什么你要提出这样的猜想?”学生回答:“用圆规画圆,半径越长,圆就越大,也就是直径越长,圆的周长越长,所以,用直径求圆的周长,既准确,又省力。”由此可见,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知识形成的进程。
2以生动的实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变得通俗形象
数学知识原本就比较抽象,不象语文具有描述性,美术具有直观性,体育具有身体参与性。各种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无味。要使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易懂,就得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此时此刻,思维的火花不点自燃。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们在由2~6人组成的异性小组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有利于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
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学习,能够密切师生和生生间的相互关系,使教师从“权威”角色向“同伴”角色转化,从“讲师”角色向“导师”角色转化,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氛围。开展合作学习还能够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学生能够从那些与自己不同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从而促进思维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另外,在数学合作学习的课堂上通过充分的课堂交往,营造了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不仅使课堂上的学习气氛轻松愉快,也使学生的认知能力得以充分发挥。尤其是对这些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学习进度、个性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的学生来说,合作学习弥补了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某一方面成绩好的学生可以帮助这一方面学习差的学生。知识技能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例如,在教学数学第五册“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时,在学生已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教师出示一个长为8厘米、宽为6厘米的长方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同学们根据各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发表自己的意见。最后得出三种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①8+6+8+6=28(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②8×2+6×2=28(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③(8+6)×2=28(厘米)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了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而且探求知识的过程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知识保持的强度,使他们的思维相互启发和训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团结协作能力。
4诱发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要真对知识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欲,有了求知欲,对学习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想对未知事物的了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个契点。如讲授“圆的周长计算”时,教师带着系着线的乒乓球进入教室。向学生提问:系住乒乓球的线都可以量出来,要使系住乒乓球的线球一米远,此线需多长?进而又问:假设我们用绳子绕地球一圈,现在把这条绳子都距地球一米远,绳子增加多少?学生纷份估计,有的说是一千米,有的说是一万米,有的说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色色,这时教师说:大家说的都不对,增加的长度比10米还短呢!在学生一双双惊异的眼光中,教师指出要是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后,就可以很快算出结果。这样可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的学习过程既是一个认知的过程,又是一个探究的过程。小学生一般都具有好奇、好问的探究心理。创设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迅速地由抑制到兴奋,而且还会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要,能引起学生内部认知矛盾的冲突,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不断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一位教师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随意提一个数,无论学生提的数有多少,教师都能很快地、准确地说出它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神奇与惊讶,由此产生
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主动探索的兴趣。
6故事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故事是儿童喜闻乐见的。故事导入,容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这一课时,老师一上课就讲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同学们,你们想知道神算胖胖吗?一天,胖胖去小明家玩,见他正做一道题:1800÷25=?胖胖看后马上答道等于72。小明惊讶极了,问道:“你怎么会这么快地知道得数呢?”胖胖笑着说:“我用的是商不变的性质呀!”同学们,你们想掌握这种本领吗?这样通过故事导入,
新颖、自然,能立刻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地创造条件,激发学生的兴趣,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动手、动脑、动口,使全体学生都能自始至终地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