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表明,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积极开展问题教学的探索,在理论上对“指向问题解决的教育思路”进行分析和研究,在实践中对课堂教学过程应进行总结与反思,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
1课堂教学中预设问题研究
1.1情景式问题。即创设一定的历史情景,以情景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学习“雅典的民主政治”时,由连环画《雅典公民帕罗耶的故事》引出“怎样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让学生以故事情节中真实的历史事实作依据,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得失,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又如,学习“罗斯福新政”时,将罗斯福上台时面临的严重危机从“银行破产”“工业萧条”“农业衰败”“社会动荡”等四个方面创设历史情景,以视频或文字材料的形式再现当时的经济困境,然后分别一一提问“罗斯福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目的何在?”让同学们阅读教材,讨论解决危机的办法及效果,从而很好地掌握学习的重点及要点。
1.2分析比较式问题。分析是基于内容的分析,比较是基于异同的比较。例如教学中,我曾进行这样一些有关字义分析或比较的提问:汪伪政权的“伪”字含义是什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民族”包含了哪些人?为什么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德意志“二元制帝国”中的“二元”是指什么方面的二元?为什么叫“二元制帝国”?美国的“邦联制”与“联邦制”有何不同?基本区别是什么?这样逐字逐句地讨论某些历史概念、历史名词,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地讨论下去,促使学生对相关历史产生较深刻的印象,加深对一些知识性问题的理解。
1.3对抗式问题。即提出一些开放性的学术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或辩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实践中,我曾提出过以下问题: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福”还是“祸”?②如何看待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你认为最终将采取怎样的途径?④你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应肯定还是否定?提出这类问题要考虑几个环节:一是选题要恰当,所定题目必须是能激发学生讨论兴趣的、有讨论争论的余地的,能形成交锋的,不能一边倒,不能论据分量失衡。二是课前必须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资料,以便形成正确的认识。三是课堂讨论中要注意调节、控制讨论话题,不要让学生随意转换话题或跑题。四是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起到主导作用。
1.4拓展式(联想式)问题。由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拓展联想到今天的现实问题。用历史的视野来观察现实,从而自然产生某种想法和结论,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例如:在进行“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历史”教学时,我联系当今日本的历史教师仍在给他们的学生出这样的考试题:“中日之间每一百年必有一战,19世纪有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有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必也有一战。日中如再开战,你认为其原因会是什么?地点会在何处?结果又会怎样?”以此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对此你有何想法?我们应该怎么办?”或“你认为中日之间在21世纪会发生战争吗?请说明理由。”前一个设问的意图,旨在于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后一个设问的意图,则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观念,形成开放的历史视野和正确的历史认识。
1.5体验式问题。即要求学生假设自己处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模拟当事人,寻找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研究
实践中,课堂上给学生发问的机会越多,收获的惊喜和得到的教学资源也就越多,应该说这也是一很好的问题教学途径。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素质,更要重视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我的体会是:要学会等待,等待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变“我要讲”为学生的“我要问”。因为学生问的过程中师生互动不仅仅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意义,而且还能引发一些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例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在学生基本掌握新政内容后,让学生自由提问质疑,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如此多的穷人生活着,政府却提供补贴大规模毁灭农产品?政府为什么不将农产品直接发给穷人?”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得出相对一致的意见: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出发点是为追求利润,只有毁掉多余的产品才能恢复价格,恢复利润,使资本主义生产由此进入正常运行轨道。所以资产阶级政府宁可出两道钱,一方面给失业者发补贴,缓和社会矛盾,刺激消费;另一方面大量提供补贴毁灭产品,恢复价格,以满足资本家的要求和愿望。这也是罗斯福新政精明过人之处。
在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内容时,我尝试了一堂全程由学生自主提问的问题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甲乙两队,在课堂上开展提问题、答问题比赛,并设置了奖励机制,以提高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其流程是首先共同就教材一个子目的内容阅读研究;然后一队派代表提问,另一队回答。由老师充当裁判,对学生的回答判断对错,并提醒他们修正补充答案。整堂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层出不穷,难度也不断升级,不但很好地完成了我事先准备要讲授的学习内容,而且在有些地方还有突破,也遇到了一些我没有思想准备的问题,这无疑对我也是一个促进。学生的反映也很热烈,他们说没有想到历史课还可以这样上!
3课外活动中的相关问题探究
课外学习活动形式多样,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围绕研究性学习课题进行研究等都是一些很好的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养成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1课堂教学中预设问题研究
1.1情景式问题。即创设一定的历史情景,以情景引出问题,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学习“雅典的民主政治”时,由连环画《雅典公民帕罗耶的故事》引出“怎样评价雅典的民主政治”,让学生以故事情节中真实的历史事实作依据,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利弊得失,从而得出正确的历史结论。又如,学习“罗斯福新政”时,将罗斯福上台时面临的严重危机从“银行破产”“工业萧条”“农业衰败”“社会动荡”等四个方面创设历史情景,以视频或文字材料的形式再现当时的经济困境,然后分别一一提问“罗斯福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目的何在?”让同学们阅读教材,讨论解决危机的办法及效果,从而很好地掌握学习的重点及要点。
1.2分析比较式问题。分析是基于内容的分析,比较是基于异同的比较。例如教学中,我曾进行这样一些有关字义分析或比较的提问:汪伪政权的“伪”字含义是什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民族”包含了哪些人?为什么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德意志“二元制帝国”中的“二元”是指什么方面的二元?为什么叫“二元制帝国”?美国的“邦联制”与“联邦制”有何不同?基本区别是什么?这样逐字逐句地讨论某些历史概念、历史名词,步步深入,环环相扣地讨论下去,促使学生对相关历史产生较深刻的印象,加深对一些知识性问题的理解。
1.3对抗式问题。即提出一些开放性的学术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或辩论,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学实践中,我曾提出过以下问题:①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福”还是“祸”?②如何看待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③解决台湾问题你认为最终将采取怎样的途径?④你认为义和团运动是应肯定还是否定?提出这类问题要考虑几个环节:一是选题要恰当,所定题目必须是能激发学生讨论兴趣的、有讨论争论的余地的,能形成交锋的,不能一边倒,不能论据分量失衡。二是课前必须引导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让他们掌握一定的资料,以便形成正确的认识。三是课堂讨论中要注意调节、控制讨论话题,不要让学生随意转换话题或跑题。四是教师要及时进行总结,起到主导作用。
1.4拓展式(联想式)问题。由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拓展联想到今天的现实问题。用历史的视野来观察现实,从而自然产生某种想法和结论,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例如:在进行“日本发动两次侵华战争的历史”教学时,我联系当今日本的历史教师仍在给他们的学生出这样的考试题:“中日之间每一百年必有一战,19世纪有日清战争(甲午战争),20世纪有日中战争(抗日战争),21世纪必也有一战。日中如再开战,你认为其原因会是什么?地点会在何处?结果又会怎样?”以此为切入点,设计问题:“对此你有何想法?我们应该怎么办?”或“你认为中日之间在21世纪会发生战争吗?请说明理由。”前一个设问的意图,旨在于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后一个设问的意图,则在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观念,形成开放的历史视野和正确的历史认识。
1.5体验式问题。即要求学生假设自己处于当时的历史情境中,模拟当事人,寻找解决历史问题的方法,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研究
实践中,课堂上给学生发问的机会越多,收获的惊喜和得到的教学资源也就越多,应该说这也是一很好的问题教学途径。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善于提问的素质,更要重视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思路。我的体会是:要学会等待,等待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变“我要讲”为学生的“我要问”。因为学生问的过程中师生互动不仅仅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意义,而且还能引发一些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例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在学生基本掌握新政内容后,让学生自由提问质疑,有同学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如此多的穷人生活着,政府却提供补贴大规模毁灭农产品?政府为什么不将农产品直接发给穷人?”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罗斯福新政的实质。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得出相对一致的意见:资本主义生产的根本出发点是为追求利润,只有毁掉多余的产品才能恢复价格,恢复利润,使资本主义生产由此进入正常运行轨道。所以资产阶级政府宁可出两道钱,一方面给失业者发补贴,缓和社会矛盾,刺激消费;另一方面大量提供补贴毁灭产品,恢复价格,以满足资本家的要求和愿望。这也是罗斯福新政精明过人之处。
在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这一内容时,我尝试了一堂全程由学生自主提问的问题教学模式:将学生分成甲乙两队,在课堂上开展提问题、答问题比赛,并设置了奖励机制,以提高大家参与的积极性。其流程是首先共同就教材一个子目的内容阅读研究;然后一队派代表提问,另一队回答。由老师充当裁判,对学生的回答判断对错,并提醒他们修正补充答案。整堂课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层出不穷,难度也不断升级,不但很好地完成了我事先准备要讲授的学习内容,而且在有些地方还有突破,也遇到了一些我没有思想准备的问题,这无疑对我也是一个促进。学生的反映也很热烈,他们说没有想到历史课还可以这样上!
3课外活动中的相关问题探究
课外学习活动形式多样,进行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围绕研究性学习课题进行研究等都是一些很好的方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养成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