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理念与大学语文教材建设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88981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分析了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现状,指出新版《大学语文》更加注重人文化的功能,爱的理念作为其隐性线索贯穿始终,这对大学生提高人文素养,塑造健全的人格能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大学语文 人文素养 爱的理念 教材建设
  一、“大学语文”教材建设的现状
  目前的“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体例各异,归总起来有以下几种类型:以文学史为纲,即按照文学史的脉络,精选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作家的代表性作品,如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出版,徐绍建主编的《大学语文》;按文学体裁来编排,如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王显槐、王晓霞主编的《大学语文》及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方铭主编的《新大学语文》;有的教材杂糅了前两种教材的体例,即先以文学史划分单元,在各个单元下再以文学体裁来选取文学作品,如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郑忠孝、王馨主编的《大学语文》;有的教材将应用文写作、普通话训练等内容加入到大学语文教材当中,突显其工具性、应用性功能,如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牟岩、王瑾娟主编的《实用语文》。
  以往大学语文教材比较注重大学语文课程的文学性与工具性,然而,大学语文作为人文基础学科,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因此,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功能日益被人们所呼唤,而由北京大学2012年2月出版,赣南师范学院教材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程箐、刘汉波主编的新版《大学语文》便应运而生。
  二、爱的理念是贯穿程箐、刘汉波版《大学语文》的隐性线索
  新版《大学语文》打破了以往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体例,它更注重人文性。正如陈平原先生所说,大学生要“了解社会,了解人类,学点文学,学点历史,陶冶情操,养成人格” ,从而做一个有情趣、有思想的人。爱作为一种普世价值,对个人、对社会、对世界都极其重要。席勒说:“爱能使伟大的灵魂变得更伟大。”彭莎尔说:“爱别人,也被别人爱,这就是一切,这就是宇宙的法则。为了爱,我们才存在,有爱慰藉的人,无惧于任何事物,任何人。”爱的力量是伟大的,每个人都应心存爱心。因此新版《大学语文》以爱的理念为隐性线索,旨在让大学生们从经典诗文和现代人文中汲取营养,“滋润自己的心田,丰厚自己的精神,坚定自己的理想,塑造坚实的文化心灵,健全自身的人格”。
  (一)珍爱自己,关注自我的内心世界
  第一讲“成长,痛并快乐着”和第二讲“生命是单程的旅行”着眼于珍爱自己。第一讲点明人的成长是痛苦与快乐并存,我们要认同成长;第二讲告诉我们生命是唯一的、脆弱的、也是神圣的,我们唯有珍惜生命,呵护生命,才能实现生命的价值。林语堂先生在《尘世是唯一的天堂》一文中说,我们的尘世人生只有一个,我们要好好珍惜拥有的生命,好好把握现在的生活,趁人生还未消逝的时候,尽情地把它享受。唐人李华在《吊古战场文》中也表现出爱惜人民和珍爱生命的感情:“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如宾如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没,家莫闻之。”食指的《热爱生命》则是一曲顽强的生命之歌,它让我们懂得人生并不是一帆风顺,坎坷、险阻在所难免。但我们必须坚强,必须勇敢地活着,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二)关爱他人,关注千姿百态的世事人情
  第三讲“爱,是不能忘记的”告诉大学生亲情、友情、师生情、爱情都是我们应当珍视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来自父母。《诗经·蓼莪》中,诗人深情地回忆起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而自己却未能报答于万一,深深地流露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沉痛与悲怆。这提醒青年学子要及时行孝,当父母健在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关爱,不要等到失去了而追悔莫及。杜甫的《又呈吴郎》则倡导我们要有一颗泛爱之心,不仅要爱亲人,还应当将爱推广至那些也许非亲非故却需要我们帮助的人。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正处于青春期的学子们对它充满了期冀,并赋予它许多浪漫的色彩。史铁生在《爱情问题》中告诉我们的学生要懂得“爱情的建立是有基础的”,“必须维护爱情的神圣与纯洁”。《长恨歌》带给我们的则是极尽享受爱情后留下的无尽的遗憾。这些篇目的选择,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正确处理爱情中遇到的问题,如爱情与性的问题等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情系家园,关注生我养我的土地
  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只有心系故土,胸怀祖国,才能真正承担起对民族国家的责任。第六讲“我爱这土地”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故土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季羡林只在故乡待了六年,“见月思乡”,不管他离开故乡多少万里,外面广阔世界的“大月亮”永远比不上故乡那心爱的“小月亮”。余光中与祖国一水相望,他在《听听那冷雨》中聆听到的不仅是离愁,还有远方故土传来呼唤游子归来的呢喃。文章字里行间流溢着一个天涯游子对故土的深深眷恋之情。
  (四)爱护自然,关注赖以生存的环境
  第八讲“敬畏自然”告诉我们,其实爱自然,就是爱我们自己,作为现代社会的文明人,应当要有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描绘了一幅烟波浩渺、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图,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超越了前人,个人生命短暂意识,人类的生存却世代相传,作者在礼赞自然的同时也在礼赞生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传统精神。周国平则告诫我们要敬畏自然:“人是自然之子,在总体上只能顺应自然,不能征服和支配自然,无论人类创造出怎样伟大的文明,自然永远比人类伟大。”
  (五)热爱生活,关注诗意的理想世界
  我们要热爱生活,做一个有生活情趣的人。第九讲“诗意地栖居”强调人不应满足于世俗的世界,还应该同时拥有双重世界,即现实的功利世界与超越的理想世界。第十讲至十二讲则具体讨论我们诗意栖居的方式与载体:爱母语、爱文学、爱艺术。
  三、爱的理念对“大学语文”的重要作用
  (一)突显爱的理念是对人文精神传统的一种继承
  在中外的人文精神传统中,爱都是其根源与基础。“爱”是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主题。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爱”有无数美好的描述,“爱”是生命追求的目标,是生命的价值所在。中西方对于“爱”的理解方式不尽相同,于是也产生了对爱的不同表达与实现方式。我们从三个向度来考察爱的人文传统。   1.儒家——仁爱思想
  仁,是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道德的最高标准,是贯穿一切的总的精神。孔子对“仁”有多种解释:“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推己及人,仁爱待人”。这种仁爱思想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其中孝、悌是根本,“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主张以孝为出发点,从对自己父母、子女、兄弟的爱,由己及人,推广到对他人的爱,对广大民众的爱,乃至爱社会,爱国家,爱天下。
  2.墨家——兼爱思想
  “兼爱”思想是墨子提出的十大思想主张中的核心思想。“兼”有兼顾、无差等的意思,也有相对、相互的意思,“兼爱”便是没有等级差别的一种互相的、普遍的爱。如果说儒家的“仁爱”是一种有差等的爱,是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近及远的爱,墨子则反对儒家的“爱有差等”说,强调爱无差别等级,主张不分远近亲疏厚薄的平等的爱——兼爱。墨子的“兼爱”思想提倡“爱人若爱其身”,体现了很高的道德境界,包含了实行人类“大同”的崇高理想。
  3.西方——博爱思想
  西方的“博爱”思想主要来源于基督教神学思想。博爱,即广泛地去爱一切人与生命,包括三个方面:(1)上帝对人之爱。上帝是造物主,创造了人类,因此上帝对人的爱是创造性的、自我牺牲的爱。(2)人对上帝的爱。上帝爱人类,人类需要回报,这种回报便是爱上帝。(3)人对同类之爱。人同为上帝之造物,同为上帝之儿女,上帝爱人,人自当彼此相爱。此外,这种“博爱”还包括对仇敌的爱。《马太福音》说:“不管朋友也好,敌人也好,都是上帝的儿子,对仇敌也不能恨,也要爱他们。”这种爱便超越了善恶,没有仇恨,是一种神圣之爱。
  不论是儒家以孝悌为根本的 “仁爱”,还是墨家超越差等的“兼爱”,还是西方超越善恶、超越仇恨的“博爱”,它们的出发点都是相通的,即都强调人要有爱心,人应当广泛地去爱别人,而不是一己私爱,都体现爱的普遍性与广泛性。新版《大学语文》所选篇目包括讲到爱自己、爱他人、爱土地、爱自然、爱母语、爱生活等等,这正体现了儒家推己及人、由亲及疏、由人及物的“仁爱”思想,墨家爱人如己的“兼爱”思想以及西方广泛地爱一切人与生命的“博爱”思想。新版《大学语文》以爱的理念为隐性线索正是对这一人文传统的回望与继承,学生通过对这些选文的阅读、理解、鉴赏与思考,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爱的理念必将植根于他们的心田,对其人生追求和价值标准产生一定影响。
  (二)社会需要我们在当下传承爱的理念
  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社会问题频发,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混乱的状况,道德滑坡、是非不明、人情淡漠等现状令人担忧。爱的理念让学生树立人文关怀意识,打开心扉,在关注自我的同时关注社会、关注历史、关注自然、关注世界,培养起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新版《大学语文》以爱的理念贯穿始终,从爱自己、爱亲人扩展到爱他人、爱社会以及爱一切生命,意在使大学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心存一片净土,心存一片爱心,敞开胸怀,对人生、对社会、对世界多一分关爱,多一分责任,相信它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希望爱的理念能扎根于大学生的心田,从而培养起坚实的心灵,健全的人格,让人文精神在青年一代中永放光辉。
  参考文献
  [1]陈平原.中文学科诞生百年·有效介入国家思想文化建设[N].新京报电子报,2010-10-9.
  [2]程箐,刘汉波.大学语文[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作者单位:赣南师范学院科技学院文法系)
  □责任编辑:刘启明
  ?葚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XJG09848)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几千年优秀的文化、思想道德浓缩在一篇篇优美生动的文章里。学习它们,我们可以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和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现在,初中课文已加大了对古文的学习,每册中都安排了两个单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然而,由于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的差异,由于历史的变迁,语言的变迁,学生在学习中常会感到古文较
期刊
一、互帮互助,寻找良方  不同的知识点,其难易程度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也必然不同。有些试题是与知识点、答题技巧和审题方法有关系的,需要互相帮助解决。  【活动一:互帮互助寻良方】  1.帮你寻良方——提出不能解决的错题,组内讨论并试着解决。  2.各组选一条已解决的题目全班交流。  生1:对对子“峰顶对( )”我做错了,陈子璇教我:三年级学习的《春联》一课讲了对对子讲究对仗,要求字数相等,词类相当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通过阅读,让学生感悟人生,完善人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是阅读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  一、在教学中怎样关注人文性  有人认为,低年级阶段应
期刊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下面以“圆锥体积公式的推导”教学设计为例,浅谈教师角色的新期待。  一、引出问题  师:(出示两个用土豆削成的圆柱体)它们是什么形体?  生:圆柱体。  师:它们是完全相同的两个圆柱体底和高分别相等。  (用刀子将其中一个削成圆锥)  师:这是什么形体?  生:圆锥。  师:你
期刊
摘 要:基于学校的历史传承、行业和区域背景,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应融合多元文化元素,凝聚特色,依据学校的内外环境,采用多样化的文化建设路径,构建精神与文化的育人平台。  关键词:文化建设 高职院校 文化融合    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步培育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一般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内化于心,固化于
期刊
历史新课程与以往旧课程相比,无论是从体例、授课内容的设置和教学的目的上都有了彻底改观。就学生而言,学习的难度降低了,教材的趣味性、生动性、可读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突出了;对教师而言,新课程带来的却是一次彻底的思想革命。新课程强调,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的主体,在教学中,要构造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互动课堂,解放学生的思想,让他们去真正按自己的意志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做到这些,教师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说:“控制注意力的问题,是教师工作中最精细的而且研究得很不充分的领域之一。”是的,只有深入摸索更好地控制学生的注意力,才能把教师的工作做到最精细、最全面。注意是通向科学知识的门户,只有集中注意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才最快、最容易。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注意是顺利进行学习的必要前提。因此我们教师的最大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一、不打无准备之仗 
期刊
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审美教育,《高中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音乐欣赏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目前高中生在音乐欣赏课上的表现却令人担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生不喜欢听民族音乐和经典音乐,认为听这一些就是“落伍”;二是学生不会欣赏,在课堂上往往是“跟着感觉走”。因此,在高中音乐欣赏课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欣赏主体的作用,通过
期刊
一次单元测验中,作文考题是:人与人之间要互相信任、关心、帮助……在这个充满真情的世界里,你一定看到或听到或亲身经历过令人感动的事情,请你自拟题目写一件令人感动的事。  试卷改下来,很令人沮丧,作文题目单调乏味,除了以“感动”为题,便是“信任”再不就是“关心”或“帮助 ”。作文题目毫无韵味。大家都知道“花香蝶自飞,题好一半文”,若是如此题目必然不能吸引读者,在考试检测中作文分数自然要深受影响。为此我
期刊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使自己的语言变得幽默诙谐呢?根据多年的教学经历,本人总结归纳出以下几点:  一、巧妙设喻  写作课上,语文教师为了强调文章修改的重要性,巧妙设喻,他先引用《周礼》上的话:“绘图之事,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接着打比方说:“人的脸有赤有青亦有白,可见每个人的脸天生就是一篇文章。古往今来,许多女同胞都喜欢讲究修改自己的文章的。她们每天晨起梳洗罢,独自改文章;用白大夫反复揣摩(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