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肖像画的历史都是悠久的。从战国出土的龙凤人物图、御龙图就可得知中国肖像画的历史是漫长的,尽管这个时候还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描绘人类本身。顾恺之关于绘画的传神写照论在整个中国绘画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肖像画,古代中国古代传统的肖像画在"形"与"神"依存关系之中,注重人物骨相气质,神韵情采,以"形神兼备"为标准,以"气韵生动"为追求的最高境界。西方的肖像画贯穿整个欧洲绘画史,当然起最初是从宗教画中分离出来的,从文艺复兴至19世纪末,是肖像画独立,发展,成熟的阶段,这漫长的几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使肖像画在西方绘画史上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20世纪,现代艺术兴起,肖像画开始更加侧重人物的自我,精神状态的描绘,肖像画开始从具体的个人描绘转向具有群体缩影的个体,成为了一种艺术家感知世界,反映世界,解释世界的手段。肖像画的灵魂是能够在在画面中深刻的反映人精神内涵,不仅是对个人的精神的反映,更应该是对群体的反映,体现着艺术家对生命状态、价值的思考以及对整个社会现象的关注。肖像画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局限在画人上,有了更加深层的意义。
在今天的艺术界,讲到肖像画有一个不得不提及的人,这个人是英国画家卢西恩·弗洛依德,弗洛依德1922年生于德国柏林,1933年全家搬到英国,1939年获得英国国籍,先后在寇德斯密斯学院的艺术学校,萨福克艺术学校学习,1942年成为职业画家。跟二战时期悲惨的犹太人命运不同,Lucian并没有感受到身为犹太人的痛苦与折磨,也并没有遭受到纳粹徒们的迫害,尽管如此,战争还是使卢西恩的内心世界产生了不安的因素。
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英国,笼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下,整个国家饱受战争摧残,毫无生气,画家敏锐的洞察力感受到整个英国被一种令人心悸的诡异气氛包围,画作中开始自觉不自觉出现描绘无常人生脆弱生命的征兆,日常的情感与灵魂的不安渐渐的从画家的每一个笔触中渗透出来。来自于祖父的遗传基因在这个时候开始显现,对灵魂和生命的思索成为Lucian画作中内涵升华的关键。
从40年代到80年代,Lucian Freud定居在伦敦,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都市隐居者,无论作为艺术家还是普通人,Lucian与生俱来敏感怀疑的性格是非常难以相处的。西方绘画经历了古典主义、印象派、现代派、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仍然是花样迭出、色彩纷呈、标新立异,对于喧嚣的国际艺术潮流,Lucian采取的态度是关起门窗,更多地向自己坚持的领域深深的挖掘。“我注意到这种发展,但不受这种影响,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我不会随潮流而动,我画我自己的,引起我兴奋的。”固守自己的阵地,对人物画情有独钟,从来不会为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些多余的解释,描绘身边的朋友,亲人,宠物,“如果你不了解他们”,他曾提到艺术家与其模特的关系“它可能只是像一本旅游书[1]”。来自于现实的绘画材料,绝对忠实于事物原貌的初衷,却描绘出了超脱与事物意义之上的形象。无与伦比的写实技巧几乎是奇迹般的不可模仿,继承欧洲写实绘画的优良传统,却因其独特的魅力在现代主义一統天下的形势下大放异彩。
弗洛依德对于西方肖像画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他始终抱着肖像画的虔诚之心描绘人的肉体,又以使徒兼具苦行僧式的严肃态度刻画肖像”[2],就像是他的非这样不可的宿命般,自我强迫式的终其一生描绘着人的肉体。用自己的坚持在传统的在基础上开创了写实主义的新语言,“欧洲传统写实的生命力——宽广、丰饶、健康——在他的画中浓缩在狭窄、单一的个人世界里。那仍然体现为一种生命力,一种被刻意疏离后的孤绝潜沉才会产生的强度。”“欧洲人体画传统很难在本世纪再找到一位如弗洛依德这样卓越的继承者和代言人。”弗洛依德画面的丰富表现力是令人惊叹的:凝重含蓄的色彩、恣意纵横的笔触、结实有力的造型、奇绝突兀的构图。这些强烈而又独特的个人风格使弗洛依德在写实绘画领域重新开掘了新的领域。从古典的辉煌的神性之光在弗洛依德画中转变成成凝重结实的“肌肉”,这些肌肉依然“褒蓄着西方绘画和西方人残存的生命力,这份生命力呈现为他画中那些模特儿呆滞的面容和肉身,看上去饱满、无情、雄健、但是茫然。”弗洛依德艺术有力地证明了写实绘画的生命力在今天依然很强大,在令人目不暇接的现代后现代艺术中,弗洛依德散发着传统问道的图式越发显得孤高独特,他笔下的写实绘画成为了一种可以具有比人表现力的个性化的风格样式。澳大利亚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哈格斯形容弗洛依德说“他是还在世上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
在弗洛依德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人类精神领域的关心,探索在肉体下的人类的灵魂的样子。弗洛依德大刀阔斧,老当益壮,去展开对灵魂精神世界的探索。
纵观弗洛依德的整个艺术生涯: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现实与梦幻的结合,阴郁奇诡的风格,作品中灵魂与日常情感的交织,以及战后的不安情绪的流露;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早期不安的因素并未消失殆尽,但画面走向一种安详和睦。沉静完美的境界,画面中的人物处于安静的思索状态;60年代至今,弗洛依德作品彻底放弃了内敛的气质,而走向了一种霸道正摄人心的状态,这一时期大量的扭曲的人体真实的描绘,使得画中的人物极端充满张力。在弗洛依德画中始终带着挥之不去的惊恐和焦虑,这些精神上的感觉体现的是他对人性心理与生俱来的感知力,体现的是他对人性深层次的探索。他的画面中所显示的对现实、人的精神世界的反省和揭示,触动了当代人在精神上忧虑和焦躁的普遍心理。
埋藏在弗洛依德作品中的实质,是描绘肖像的同时表达人类永恒的主题——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深沉的带有思考性的。弗洛依德用它的画笔真实让人无法抗拒的展现出真正的人类模样。对肉体躯壳的刻画是对灵魂的思索,人类的整体精神形象凝聚在画家笔下的肉体中。对于艺术家来说很多时候要背离自己的灵魂,让无助的躯壳去做些身不由己的事情,那都是些艺术之外的事,艺术家的灵魂与作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贯彻在整个艺术创作中,有关媚俗,有关金钱,在这中间需要的是一个天平去衡量,这个天平就是对艺术的忠诚度。这种忠诚,是忠于艺术忠于自己的信仰,是对肖像画的无限喜爱和不懈探索。
【注释】
[1]弗朗西斯·斯帕丁,20世纪英国艺术[M],陈平,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168
[2]陈丹青,纽约琐记[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8
在今天的艺术界,讲到肖像画有一个不得不提及的人,这个人是英国画家卢西恩·弗洛依德,弗洛依德1922年生于德国柏林,1933年全家搬到英国,1939年获得英国国籍,先后在寇德斯密斯学院的艺术学校,萨福克艺术学校学习,1942年成为职业画家。跟二战时期悲惨的犹太人命运不同,Lucian并没有感受到身为犹太人的痛苦与折磨,也并没有遭受到纳粹徒们的迫害,尽管如此,战争还是使卢西恩的内心世界产生了不安的因素。
20世纪30年代末期的英国,笼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霾下,整个国家饱受战争摧残,毫无生气,画家敏锐的洞察力感受到整个英国被一种令人心悸的诡异气氛包围,画作中开始自觉不自觉出现描绘无常人生脆弱生命的征兆,日常的情感与灵魂的不安渐渐的从画家的每一个笔触中渗透出来。来自于祖父的遗传基因在这个时候开始显现,对灵魂和生命的思索成为Lucian画作中内涵升华的关键。
从40年代到80年代,Lucian Freud定居在伦敦,成为了一名真正的都市隐居者,无论作为艺术家还是普通人,Lucian与生俱来敏感怀疑的性格是非常难以相处的。西方绘画经历了古典主义、印象派、现代派、后现代主义的发展,仍然是花样迭出、色彩纷呈、标新立异,对于喧嚣的国际艺术潮流,Lucian采取的态度是关起门窗,更多地向自己坚持的领域深深的挖掘。“我注意到这种发展,但不受这种影响,自己想怎么画就怎么画,我不会随潮流而动,我画我自己的,引起我兴奋的。”固守自己的阵地,对人物画情有独钟,从来不会为自己的作品加上一些多余的解释,描绘身边的朋友,亲人,宠物,“如果你不了解他们”,他曾提到艺术家与其模特的关系“它可能只是像一本旅游书[1]”。来自于现实的绘画材料,绝对忠实于事物原貌的初衷,却描绘出了超脱与事物意义之上的形象。无与伦比的写实技巧几乎是奇迹般的不可模仿,继承欧洲写实绘画的优良传统,却因其独特的魅力在现代主义一統天下的形势下大放异彩。
弗洛依德对于西方肖像画的贡献是里程碑式的,“他始终抱着肖像画的虔诚之心描绘人的肉体,又以使徒兼具苦行僧式的严肃态度刻画肖像”[2],就像是他的非这样不可的宿命般,自我强迫式的终其一生描绘着人的肉体。用自己的坚持在传统的在基础上开创了写实主义的新语言,“欧洲传统写实的生命力——宽广、丰饶、健康——在他的画中浓缩在狭窄、单一的个人世界里。那仍然体现为一种生命力,一种被刻意疏离后的孤绝潜沉才会产生的强度。”“欧洲人体画传统很难在本世纪再找到一位如弗洛依德这样卓越的继承者和代言人。”弗洛依德画面的丰富表现力是令人惊叹的:凝重含蓄的色彩、恣意纵横的笔触、结实有力的造型、奇绝突兀的构图。这些强烈而又独特的个人风格使弗洛依德在写实绘画领域重新开掘了新的领域。从古典的辉煌的神性之光在弗洛依德画中转变成成凝重结实的“肌肉”,这些肌肉依然“褒蓄着西方绘画和西方人残存的生命力,这份生命力呈现为他画中那些模特儿呆滞的面容和肉身,看上去饱满、无情、雄健、但是茫然。”弗洛依德艺术有力地证明了写实绘画的生命力在今天依然很强大,在令人目不暇接的现代后现代艺术中,弗洛依德散发着传统问道的图式越发显得孤高独特,他笔下的写实绘画成为了一种可以具有比人表现力的个性化的风格样式。澳大利亚艺术评论家罗伯特·哈格斯形容弗洛依德说“他是还在世上的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画家。”
在弗洛依德画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对人类精神领域的关心,探索在肉体下的人类的灵魂的样子。弗洛依德大刀阔斧,老当益壮,去展开对灵魂精神世界的探索。
纵观弗洛依德的整个艺术生涯:30年代末期至40年代,现实与梦幻的结合,阴郁奇诡的风格,作品中灵魂与日常情感的交织,以及战后的不安情绪的流露;40年代后期至50年代,早期不安的因素并未消失殆尽,但画面走向一种安详和睦。沉静完美的境界,画面中的人物处于安静的思索状态;60年代至今,弗洛依德作品彻底放弃了内敛的气质,而走向了一种霸道正摄人心的状态,这一时期大量的扭曲的人体真实的描绘,使得画中的人物极端充满张力。在弗洛依德画中始终带着挥之不去的惊恐和焦虑,这些精神上的感觉体现的是他对人性心理与生俱来的感知力,体现的是他对人性深层次的探索。他的画面中所显示的对现实、人的精神世界的反省和揭示,触动了当代人在精神上忧虑和焦躁的普遍心理。
埋藏在弗洛依德作品中的实质,是描绘肖像的同时表达人类永恒的主题——灵魂与肉体的关系,这种关系是深沉的带有思考性的。弗洛依德用它的画笔真实让人无法抗拒的展现出真正的人类模样。对肉体躯壳的刻画是对灵魂的思索,人类的整体精神形象凝聚在画家笔下的肉体中。对于艺术家来说很多时候要背离自己的灵魂,让无助的躯壳去做些身不由己的事情,那都是些艺术之外的事,艺术家的灵魂与作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贯彻在整个艺术创作中,有关媚俗,有关金钱,在这中间需要的是一个天平去衡量,这个天平就是对艺术的忠诚度。这种忠诚,是忠于艺术忠于自己的信仰,是对肖像画的无限喜爱和不懈探索。
【注释】
[1]弗朗西斯·斯帕丁,20世纪英国艺术[M],陈平,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168
[2]陈丹青,纽约琐记[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