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互依存,相互融合,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永远是数学问题永不枯竭的源泉,数学应服务于生活,关注现实世界中数学应用培养新一代具有数学应用意识的人才应是我們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和责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决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长期贯穿于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
【关键词】 语言;概念;例题;情景;作业;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背景和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数学与生活在教学中的结合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
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在我们数学课堂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形象地接受,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用生动的幽默的生活化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
二、数学概念生活化
学生对于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不能理解数学中的专业术语,即概念。特别是在新授课中,往往有一部分同学对有些数学概念一字不解,这就需要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其循循诱导。例如我们在介绍对顶角的概念时,可以比喻成“两头牛打架”。如此生动有趣的比喻,便会带给学生具体深刻的理解。教师应该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性前提下,引用具体形象的比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
三、数学例题生活化
在教学“平均数”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同学分组寻找身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在汇总时发现有一组同学找到的事例是这样的:我们班有两位同学最近几次数学成绩,一位同学的成绩是97,94,90,95,另一位同学的成绩是95,96,94,他因故缺席一次,怎样评定这两位同学的成绩。在课堂上我就把它作为引例,让同学展开讨论。学生通过生活实际中“平均数问题材料”的学习,体会到求平均数这一常用而又简单的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并并运用统计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又如,在教学圆的垂径定理的应用时,我根据书上例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一座桥的圆弧形主拱的半径为10米,它的跨度(弧所对的弦长)为16米问:水面高度不超过2米的小游船是否能通过这座桥?这样一个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讨论起来积极热烈。让学生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抓住问题实质,巧妙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注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趋向,又联系了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高度兴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引发他们对数学研究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数学情境生活化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的导入时,首先让学生尽兴地欣赏一组桂林的山水画,学生兴趣盎然,再适时把屏幕固定在一幅有倒影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布局特征并提出问题:“这幅画有什么特征?在学习和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这样的图形?我们能不能在一分钟内创作一幅这样的画?”此时每个学生都很投入,个个沉浸在探求知识的兴趣中,他们四人一组围桌而坐,展开了讨论,相互补充着对方的遗漏,纠正着对方的差错,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又如在教学字母表示数的导入时,应用了一则失物招领启示:“今初一三班同学捡到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508元整,望失主尽快到一三班班主任处认领。”让学生讨论这样写好吗?为什么不好?怎么改就好了?在生活化的实际情景下学习,激起学生对探求知识的欲望,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从数学的角度和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进行探索和尝试解决新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数学作业生活化
在学习了“正方体的展开图”后,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回家制作五个正方体储物盒,要求每个正方体的展开图不同。”学生对这次的作业完成的非常积极有兴趣,因而也对正方体的展开图印象深刻起来。在学习了从不同位置看后,布置学生“回家挑选任意一样后几样物品,画出它们的三视图。”这样当生活实际中的情景再现时,学生就会再现所学知识时的情景来解决数学问题。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运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提升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善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知识生活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也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宗旨。
【关键词】 语言;概念;例题;情景;作业;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33-0-01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关系的精彩描述。因此,作为教师应在教学中努力为学生提供背景和机会,使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数学与生活在教学中的结合具体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数学语言生活化
同一堂课不同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接受程度大不一样,主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语言素质如何。在我们数学课堂中,要将抽象化的数学知识使学生形象地接受,一个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看似枯燥无味的数学,实则里面蕴藏着许多生动有趣的东西。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从而乐学、爱学,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用生动的幽默的生活化的语言将学生牢牢吸引住。
二、数学概念生活化
学生对于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不能理解数学中的专业术语,即概念。特别是在新授课中,往往有一部分同学对有些数学概念一字不解,这就需要我们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其循循诱导。例如我们在介绍对顶角的概念时,可以比喻成“两头牛打架”。如此生动有趣的比喻,便会带给学生具体深刻的理解。教师应该在保证数学本身的科学性前提下,引用具体形象的比喻,以便于学生的理解。
三、数学例题生活化
在教学“平均数”时,在预习的基础上让同学分组寻找身边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事例,在汇总时发现有一组同学找到的事例是这样的:我们班有两位同学最近几次数学成绩,一位同学的成绩是97,94,90,95,另一位同学的成绩是95,96,94,他因故缺席一次,怎样评定这两位同学的成绩。在课堂上我就把它作为引例,让同学展开讨论。学生通过生活实际中“平均数问题材料”的学习,体会到求平均数这一常用而又简单的统计方法的应用价值,并并运用统计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又如,在教学圆的垂径定理的应用时,我根据书上例题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一座桥的圆弧形主拱的半径为10米,它的跨度(弧所对的弦长)为16米问:水面高度不超过2米的小游船是否能通过这座桥?这样一个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学生讨论起来积极热烈。让学生用所学过的数学知识,抓住问题实质,巧妙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注重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趋向,又联系了生活实际,激发了学生的高度兴趣。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成就感,引发他们对数学研究的兴趣,从而增强他们对数学的应用意识。
四、数学情境生活化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这节内容的导入时,首先让学生尽兴地欣赏一组桂林的山水画,学生兴趣盎然,再适时把屏幕固定在一幅有倒影的山水画,引导学生探究图形的布局特征并提出问题:“这幅画有什么特征?在学习和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这样的图形?我们能不能在一分钟内创作一幅这样的画?”此时每个学生都很投入,个个沉浸在探求知识的兴趣中,他们四人一组围桌而坐,展开了讨论,相互补充着对方的遗漏,纠正着对方的差错,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始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人。
又如在教学字母表示数的导入时,应用了一则失物招领启示:“今初一三班同学捡到钱包一个,内有人民币508元整,望失主尽快到一三班班主任处认领。”让学生讨论这样写好吗?为什么不好?怎么改就好了?在生活化的实际情景下学习,激起学生对探求知识的欲望,创设现实情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切实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从数学的角度和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进行探索和尝试解决新情景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数学作业生活化
在学习了“正方体的展开图”后,我布置的家庭作业是:“回家制作五个正方体储物盒,要求每个正方体的展开图不同。”学生对这次的作业完成的非常积极有兴趣,因而也对正方体的展开图印象深刻起来。在学习了从不同位置看后,布置学生“回家挑选任意一样后几样物品,画出它们的三视图。”这样当生活实际中的情景再现时,学生就会再现所学知识时的情景来解决数学问题。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运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提升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在教学中善于让学生运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数学源于现实,寓于现实,用于现实,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他们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数学知识生活化是现代数学教学的改革方向,也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学工作者的教学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