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新课,反馈预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桥。
师:同学们已经根据自主学习单的要求,预习了课文,昨天晚上,张老师也进行了认真批改和统计。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在生字词语方面有两个“最”,想知道吗?
生:想。
师:第一个“最”,是“最值得表扬”。薛奕璨、张梓琪等28名同学通过自学就把这一课的生字词语一字不错地掌握,真是厉害,掌声鼓励。五年级的同学在字词学习方面一定要多一些自主性,相信你们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生鼓掌)
师:第二个“最”,是出错最多的一个词“呻吟”,看一下正确的写法。“呻吟”一个合成词,孩子们,谁知道它的意思?
生:痛苦时发出的声音。
师:对,呻吟就是难受时发出的声音,和声音有关的词大部分都是“口字旁”,这点我们一定要注意了。请同学们在订正格中将自己出错的生字再工整地写两遍。
师:再来看大家读完课文的思考与疑问。咱班的同学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进行了归纳整理,谁来读前三个问题?
生:1.课文多次写到洪水是为什么?
2.课文第二段为什么要把洪水比喻成野马?
3.作者写洪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是为什么?
师:声音很洪亮,大家想一想,这些问题都和作者的什么描写有关?
生:环境描写。
师:再找一名同学读接下来的问题。
生:4.老汉为什么要把儿子揪出来又推上去?
5.第八自然段为什么要将老汉比作山?
6.课文都在写老汉,为什么题目却是“桥”?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都和谁有关?
生:老支书。
师:再来看这个问题,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为什么到最后才说出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师: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它指向了我们这篇文章的情节设置。学贵有疑,会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关于洪水的环境描写句子。
【点评】以反馈预习的形式导入新课,了解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做到以学定教。
二、感受洪水的可怕
师:谁来读读你画出的句子?
生:请大家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像泼。像倒。”老师听出你读得有点快,你能说一下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因为雨下得越来越急了。
师:你的感觉没错,这正是短句子的魅力所在,谁能像他这样读?
生:像泼。像倒。
师:雨下得又快又急,读出了这种感觉。谁还有补充?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跳舞,我们平常读到这个词语的时候什么感觉?
生:很美好。
师:但在这里却用来写洪水,而且写出了怎样的感觉?
生:让我感觉有点毛骨悚然,很害怕。
师:是的。用美好的词却写出了洪魔的恐怖。还有吗?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找得非常准确,老师建议你在“逼近”的前面稍微停顿一下,一定有新的感受。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就是这样。还有吗?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同学们把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都找出来了,老师也把这些句子整理了一下,请看大屏幕。读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水势涨得很快。
生:我发现水势越来越大。
师:是啊,从洪水的到来到不断地上涨,情况可是越来越危急,一直到五天以后,洪水才退去。这是文中的环境描写,环境又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学们在写作时,环境描写也可以借鉴文中的写法,让环境描写为你的习作增光添彩。
师:面对咆哮的山洪,近一米高的洪水,我们一定感到?
生:害怕。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句子,讀出洪魔的可怕吧。
(板书:洪水 环境描写)
【点评】朗读指导到位,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精彩的环境描写,并通过点拨让学生明白环境描写和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
三、感受老汉的镇定
师: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怎样?请同学们读第3至10段,并画出关键词语。
生:我找到了“你拥我挤、疯了似的”,从这些词语中我感觉到当时村民们非常慌乱,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我找到了“跌跌撞撞、乱哄哄”,从这里我觉得村民在洪水面前是非常渺小的,他们很无措。
师:你们找的关键词非常准确。同样是在山洪突发的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
生:老汉。
师:同样,也请找出关键词语。
(生汇报找到的关键词)
屏幕上出示两组词语
你拥我挤 站着
疯了似的 不说话
跌跌撞撞 盯着
乱哄哄 像一座山
师: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组词语,谁用对比的方法说一说思考和发现?你能抓住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村民和老汉的不同表现吗?
生:我从人们“你拥我挤”感受到了人民的惊慌失措,从“不说话”“盯着”感受到老汉的沉着冷静。
师:人物对比,这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方法。我们来对比着读一下。左边同学读写村民的词语,右边同学读写老汉的词语。
(生读) 师:作者把老汉的神态和村民的神态进行了对比,在众人的表现之中更加凸显出了老支书的?
生:沉着冷静。
师:面对山一樣的老汉,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老汉沙哑地喊话:——
学生接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仔细看看这三句话,关键时刻,老汉的三句话一定有特殊的意义。和课文中的其他句子相比,有什么不同?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有三个感叹号。
师:我知道感叹号表示说话者内心强烈的思想情感,那你觉得从这三句话中,能看出老支书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关心群众。
师:请你读出对群众的关切之情。
(生读。)
生:我觉得应该是非常着急的心情。
师:请你读出着急来。
(生读。)
师:再看看这句话,还有什么发现?
生:文字特别地少。
师:那我就不明白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说得长一点,多说几句,不是更清楚吗?
生:为了让群众更快地脱离洪水,只能简短地说,让乡亲们很快脱离洪水。
师:你读懂了别人没读到的。语言凝练,句子简短是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色。请你简短凝练地读这三句话。
(生读。)
师:再看这三句话,三句话的顺序能颠倒吗?
生:不可以。第一句告诉大家原因,第二句告诉大家怎么过桥,第三句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不能颠倒。
师:有理有据,我完全赞同。大家想一下,在那个万分危急的时刻,判断如此准确,思维如此清晰,这才是个真正的沉着冷静、有大智慧的老共产党员啊!请你把评语写在黑板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三句话。
(板书:人物对比)
【点评】引导学生深挖文本,抓住关键词进行人物对比,进一步感知老汉形象。
四、走进老汉
师:此刻,洪水迅速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就在这危急关头,老汉对同一个人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读一读,揣摩一下是哪两个动作?
生:揪、推。
师:我们先来看看“揪”这个动作。谁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指名读。)
师:凶得像只豹子,是怎样的凶,你还可以读得更凶一点。
生: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师:对,就是这样凶狠狠的。老汉此时知道这是他的儿子吗?
生: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儿子从逃生的队伍中揪出来?你从中感受到老汉怎样的品质?如果老汉此时不把小伙子从人群中揪出来,会有怎样的后果?
生:人群会混乱。
师:是的。从一个“揪”字,同学们读出了老汉的不徇私情。那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谁来读?
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可以说,在这一个噩梦式的深夜,当危险来临时,在人民群众和党员之间,他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人民群众。
师:别的党员和自己的儿子之间,他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别的党员。
师:最后的生死关头,在自己和儿子之间,他又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儿子。
师:他唯一没有想过的是?
生:他自己。
师: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这也是父爱的深沉与浑厚。越是危急的时刻,我们越能感觉到一个人精神的可贵,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眼中的老支书?
生:舍己为人。(写在黑板上)
【点评】通过对儿子截然不同的两个动作的深挖,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老汉的人物形象。
五、升华情感
师:我们再来读一下这里的描写。课文上到这里,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有一个疑问,课文为什么要到最后才来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谁能给我解答一下?
生:最后告诉我们,更加能触动我们的内心。
师:是的,这也是作者的独到之处,设置悬念(板书),引人深思。让我们再来看课文的最后这触动我们内心的描写。“五天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请你接着读。
生接读:“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儿子。”
师:两个人——
生接读: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老人家失去了世界上最亲的人,丈夫和孩子。对于老支书,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与姓,他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的只是他的形象,还有他在洪水当中的语言、动作,让我们再来一起回味一下。
师: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共产党员,读。
生读:“老汉清瘦的脸上……像一座山。”
师:一座山,乡亲们的靠山,再读。
(生再读。)
师:在最危险时刻,这位果断的老支书,读。
生读:“桥窄……。”
师:沙哑地喊,再读。
(生读。)
师:他也是爱着自己儿子的老父亲,读。
生读: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木桥消失了,但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架起了生命的桥!此刻,你明白了这篇文章的题目了,这已经不再是现实意义上沟通两岸的桥,而是架起乡亲们由死到生的生命桥,是连接普通群众和共产党员的连心桥,是老支书精神的象征。
【点评】在一层又一层的朗读中,感知悬念带来的对心灵的触动。
六、回归表达方法,拓展延伸
师:课文学完了,我们来看黑板,这节课我们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走进老支书的内心世界,这是很好的写作方法。此外,课文的环境描写、人物对比、设置悬念的表达方法也是我们在阅读这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的。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课堂开始阶段,大家提出的问题和疑问,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师:这节课,同学们提出了问题,通过朗读、思考、表达,自己解答了问题,老师给你们点个赞。像老支书这样的人,我们把他称之为“英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英雄,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感动你的人,可以称得上英雄的人,运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和父母、老师、同学交流一下。
【点评】通过回顾,进一步理清学生思路,落实本课学习目标,加深学生印象。整堂课做到了以学为中心,将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读为策略,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丰奥嘉园小学 齐鲁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王 慧
E-mail:[email protected]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桥。
师:同学们已经根据自主学习单的要求,预习了课文,昨天晚上,张老师也进行了认真批改和统计。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在生字词语方面有两个“最”,想知道吗?
生:想。
师:第一个“最”,是“最值得表扬”。薛奕璨、张梓琪等28名同学通过自学就把这一课的生字词语一字不错地掌握,真是厉害,掌声鼓励。五年级的同学在字词学习方面一定要多一些自主性,相信你们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生鼓掌)
师:第二个“最”,是出错最多的一个词“呻吟”,看一下正确的写法。“呻吟”一个合成词,孩子们,谁知道它的意思?
生:痛苦时发出的声音。
师:对,呻吟就是难受时发出的声音,和声音有关的词大部分都是“口字旁”,这点我们一定要注意了。请同学们在订正格中将自己出错的生字再工整地写两遍。
师:再来看大家读完课文的思考与疑问。咱班的同学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进行了归纳整理,谁来读前三个问题?
生:1.课文多次写到洪水是为什么?
2.课文第二段为什么要把洪水比喻成野马?
3.作者写洪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是为什么?
师:声音很洪亮,大家想一想,这些问题都和作者的什么描写有关?
生:环境描写。
师:再找一名同学读接下来的问题。
生:4.老汉为什么要把儿子揪出来又推上去?
5.第八自然段为什么要将老汉比作山?
6.课文都在写老汉,为什么题目却是“桥”?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都和谁有关?
生:老支书。
师:再来看这个问题,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为什么到最后才说出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师: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它指向了我们这篇文章的情节设置。学贵有疑,会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关于洪水的环境描写句子。
【点评】以反馈预习的形式导入新课,了解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做到以学定教。
二、感受洪水的可怕
师:谁来读读你画出的句子?
生:请大家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像泼。像倒。”老师听出你读得有点快,你能说一下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因为雨下得越来越急了。
师:你的感觉没错,这正是短句子的魅力所在,谁能像他这样读?
生:像泼。像倒。
师:雨下得又快又急,读出了这种感觉。谁还有补充?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跳舞,我们平常读到这个词语的时候什么感觉?
生:很美好。
师:但在这里却用来写洪水,而且写出了怎样的感觉?
生:让我感觉有点毛骨悚然,很害怕。
师:是的。用美好的词却写出了洪魔的恐怖。还有吗?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找得非常准确,老师建议你在“逼近”的前面稍微停顿一下,一定有新的感受。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就是这样。还有吗?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同学们把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都找出来了,老师也把这些句子整理了一下,请看大屏幕。读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水势涨得很快。
生:我发现水势越来越大。
师:是啊,从洪水的到来到不断地上涨,情况可是越来越危急,一直到五天以后,洪水才退去。这是文中的环境描写,环境又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学们在写作时,环境描写也可以借鉴文中的写法,让环境描写为你的习作增光添彩。
师:面对咆哮的山洪,近一米高的洪水,我们一定感到?
生:害怕。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句子,讀出洪魔的可怕吧。
(板书:洪水 环境描写)
【点评】朗读指导到位,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精彩的环境描写,并通过点拨让学生明白环境描写和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
三、感受老汉的镇定
师: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怎样?请同学们读第3至10段,并画出关键词语。
生:我找到了“你拥我挤、疯了似的”,从这些词语中我感觉到当时村民们非常慌乱,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我找到了“跌跌撞撞、乱哄哄”,从这里我觉得村民在洪水面前是非常渺小的,他们很无措。
师:你们找的关键词非常准确。同样是在山洪突发的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
生:老汉。
师:同样,也请找出关键词语。
(生汇报找到的关键词)
屏幕上出示两组词语
你拥我挤 站着
疯了似的 不说话
跌跌撞撞 盯着
乱哄哄 像一座山
师: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组词语,谁用对比的方法说一说思考和发现?你能抓住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村民和老汉的不同表现吗?
生:我从人们“你拥我挤”感受到了人民的惊慌失措,从“不说话”“盯着”感受到老汉的沉着冷静。
师:人物对比,这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方法。我们来对比着读一下。左边同学读写村民的词语,右边同学读写老汉的词语。
(生读) 师:作者把老汉的神态和村民的神态进行了对比,在众人的表现之中更加凸显出了老支书的?
生:沉着冷静。
师:面对山一樣的老汉,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老汉沙哑地喊话:——
学生接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仔细看看这三句话,关键时刻,老汉的三句话一定有特殊的意义。和课文中的其他句子相比,有什么不同?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有三个感叹号。
师:我知道感叹号表示说话者内心强烈的思想情感,那你觉得从这三句话中,能看出老支书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关心群众。
师:请你读出对群众的关切之情。
(生读。)
生:我觉得应该是非常着急的心情。
师:请你读出着急来。
(生读。)
师:再看看这句话,还有什么发现?
生:文字特别地少。
师:那我就不明白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说得长一点,多说几句,不是更清楚吗?
生:为了让群众更快地脱离洪水,只能简短地说,让乡亲们很快脱离洪水。
师:你读懂了别人没读到的。语言凝练,句子简短是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色。请你简短凝练地读这三句话。
(生读。)
师:再看这三句话,三句话的顺序能颠倒吗?
生:不可以。第一句告诉大家原因,第二句告诉大家怎么过桥,第三句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不能颠倒。
师:有理有据,我完全赞同。大家想一下,在那个万分危急的时刻,判断如此准确,思维如此清晰,这才是个真正的沉着冷静、有大智慧的老共产党员啊!请你把评语写在黑板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三句话。
(板书:人物对比)
【点评】引导学生深挖文本,抓住关键词进行人物对比,进一步感知老汉形象。
四、走进老汉
师:此刻,洪水迅速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就在这危急关头,老汉对同一个人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读一读,揣摩一下是哪两个动作?
生:揪、推。
师:我们先来看看“揪”这个动作。谁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指名读。)
师:凶得像只豹子,是怎样的凶,你还可以读得更凶一点。
生: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师:对,就是这样凶狠狠的。老汉此时知道这是他的儿子吗?
生: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儿子从逃生的队伍中揪出来?你从中感受到老汉怎样的品质?如果老汉此时不把小伙子从人群中揪出来,会有怎样的后果?
生:人群会混乱。
师:是的。从一个“揪”字,同学们读出了老汉的不徇私情。那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谁来读?
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可以说,在这一个噩梦式的深夜,当危险来临时,在人民群众和党员之间,他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人民群众。
师:别的党员和自己的儿子之间,他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别的党员。
师:最后的生死关头,在自己和儿子之间,他又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儿子。
师:他唯一没有想过的是?
生:他自己。
师: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这也是父爱的深沉与浑厚。越是危急的时刻,我们越能感觉到一个人精神的可贵,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眼中的老支书?
生:舍己为人。(写在黑板上)
【点评】通过对儿子截然不同的两个动作的深挖,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老汉的人物形象。
五、升华情感
师:我们再来读一下这里的描写。课文上到这里,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有一个疑问,课文为什么要到最后才来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谁能给我解答一下?
生:最后告诉我们,更加能触动我们的内心。
师:是的,这也是作者的独到之处,设置悬念(板书),引人深思。让我们再来看课文的最后这触动我们内心的描写。“五天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请你接着读。
生接读:“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儿子。”
师:两个人——
生接读: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老人家失去了世界上最亲的人,丈夫和孩子。对于老支书,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与姓,他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的只是他的形象,还有他在洪水当中的语言、动作,让我们再来一起回味一下。
师: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共产党员,读。
生读:“老汉清瘦的脸上……像一座山。”
师:一座山,乡亲们的靠山,再读。
(生再读。)
师:在最危险时刻,这位果断的老支书,读。
生读:“桥窄……。”
师:沙哑地喊,再读。
(生读。)
师:他也是爱着自己儿子的老父亲,读。
生读: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木桥消失了,但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架起了生命的桥!此刻,你明白了这篇文章的题目了,这已经不再是现实意义上沟通两岸的桥,而是架起乡亲们由死到生的生命桥,是连接普通群众和共产党员的连心桥,是老支书精神的象征。
【点评】在一层又一层的朗读中,感知悬念带来的对心灵的触动。
六、回归表达方法,拓展延伸
师:课文学完了,我们来看黑板,这节课我们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走进老支书的内心世界,这是很好的写作方法。此外,课文的环境描写、人物对比、设置悬念的表达方法也是我们在阅读这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的。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课堂开始阶段,大家提出的问题和疑问,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师:这节课,同学们提出了问题,通过朗读、思考、表达,自己解答了问题,老师给你们点个赞。像老支书这样的人,我们把他称之为“英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英雄,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感动你的人,可以称得上英雄的人,运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和父母、老师、同学交流一下。
【点评】通过回顾,进一步理清学生思路,落实本课学习目标,加深学生印象。整堂课做到了以学为中心,将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读为策略,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丰奥嘉园小学 齐鲁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王 慧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