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课堂教学实录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bin1987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导入新课,反馈预习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桥。
  师:同学们已经根据自主学习单的要求,预习了课文,昨天晚上,张老师也进行了认真批改和统计。我发现咱们班的同学在生字词语方面有两个“最”,想知道吗?
  生:想。
  师:第一个“最”,是“最值得表扬”。薛奕璨、张梓琪等28名同学通过自学就把这一课的生字词语一字不错地掌握,真是厉害,掌声鼓励。五年级的同学在字词学习方面一定要多一些自主性,相信你们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生鼓掌)
  师:第二个“最”,是出错最多的一个词“呻吟”,看一下正确的写法。“呻吟”一个合成词,孩子们,谁知道它的意思?
  生:痛苦时发出的声音。
  师:对,呻吟就是难受时发出的声音,和声音有关的词大部分都是“口字旁”,这点我们一定要注意了。请同学们在订正格中将自己出错的生字再工整地写两遍。
  师:再来看大家读完课文的思考与疑问。咱班的同学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进行了归纳整理,谁来读前三个问题?
  生:1.课文多次写到洪水是为什么?
  2.课文第二段为什么要把洪水比喻成野马?
  3.作者写洪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是为什么?
  师:声音很洪亮,大家想一想,这些问题都和作者的什么描写有关?
  生:环境描写。
  师:再找一名同学读接下来的问题。
  生:4.老汉为什么要把儿子揪出来又推上去?
  5.第八自然段为什么要将老汉比作山?
  6.课文都在写老汉,为什么题目却是“桥”?
  师:同学们,这些问题都和谁有关?
  生:老支书。
  师:再来看这个问题,请一位同学来读。
  生:为什么到最后才说出小伙子是老汉的儿子?
  师: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它指向了我们这篇文章的情节设置。学贵有疑,会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是会学习的学生,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由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关于洪水的环境描写句子。
  【点评】以反馈预习的形式导入新课,了解学生学习的出发点,做到以学定教。
  二、感受洪水的可怕
  师:谁来读读你画出的句子?
  生:请大家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师:“像泼。像倒。”老师听出你读得有点快,你能说一下你为什么这么读吗?
  生:因为雨下得越来越急了。
  师:你的感觉没错,这正是短句子的魅力所在,谁能像他这样读?
  生:像泼。像倒。
  师:雨下得又快又急,读出了这种感觉。谁还有补充?
  生: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跳舞,我们平常读到这个词语的时候什么感觉?
  生:很美好。
  师:但在这里却用来写洪水,而且写出了怎样的感觉?
  生:让我感觉有点毛骨悚然,很害怕。
  师:是的。用美好的词却写出了洪魔的恐怖。还有吗?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找得非常准确,老师建议你在“逼近”的前面稍微停顿一下,一定有新的感受。
  生: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就是这样。还有吗?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同学们把文中描写洪水的句子都找出来了,老师也把这些句子整理了一下,请看大屏幕。读读这些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水势涨得很快。
  生:我发现水势越来越大。
  师:是啊,从洪水的到来到不断地上涨,情况可是越来越危急,一直到五天以后,洪水才退去。这是文中的环境描写,环境又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同学们在写作时,环境描写也可以借鉴文中的写法,让环境描写为你的习作增光添彩。
  师:面对咆哮的山洪,近一米高的洪水,我们一定感到?
  生:害怕。
  师: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些句子,讀出洪魔的可怕吧。
  (板书:洪水 环境描写)
  【点评】朗读指导到位,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作者精彩的环境描写,并通过点拨让学生明白环境描写和故事情节之间的关系。
  三、感受老汉的镇定
  师:在突发的山洪面前,村民怎样?请同学们读第3至10段,并画出关键词语。
  生:我找到了“你拥我挤、疯了似的”,从这些词语中我感觉到当时村民们非常慌乱,不知道该怎么办。
  生:我找到了“跌跌撞撞、乱哄哄”,从这里我觉得村民在洪水面前是非常渺小的,他们很无措。
  师:你们找的关键词非常准确。同样是在山洪突发的时刻,谁的表现不一样?
  生:老汉。
  师:同样,也请找出关键词语。
  (生汇报找到的关键词)
  屏幕上出示两组词语
  你拥我挤 站着
  疯了似的 不说话
  跌跌撞撞 盯着
  乱哄哄 像一座山
  师: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组词语,谁用对比的方法说一说思考和发现?你能抓住关键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村民和老汉的不同表现吗?
  生:我从人们“你拥我挤”感受到了人民的惊慌失措,从“不说话”“盯着”感受到老汉的沉着冷静。
  师:人物对比,这是一种很好的表现方法。我们来对比着读一下。左边同学读写村民的词语,右边同学读写老汉的词语。
  (生读)   师:作者把老汉的神态和村民的神态进行了对比,在众人的表现之中更加凸显出了老支书的?
  生:沉着冷静。
  师:面对山一樣的老汉,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老汉沙哑地喊话:——
  学生接读:“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仔细看看这三句话,关键时刻,老汉的三句话一定有特殊的意义。和课文中的其他句子相比,有什么不同?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有三个感叹号。
  师:我知道感叹号表示说话者内心强烈的思想情感,那你觉得从这三句话中,能看出老支书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关心群众。
  师:请你读出对群众的关切之情。
  (生读。)
  生:我觉得应该是非常着急的心情。
  师:请你读出着急来。
  (生读。)
  师:再看看这句话,还有什么发现?
  生:文字特别地少。
  师:那我就不明白了,我们为什么不可以说得长一点,多说几句,不是更清楚吗?
  生:为了让群众更快地脱离洪水,只能简短地说,让乡亲们很快脱离洪水。
  师:你读懂了别人没读到的。语言凝练,句子简短是这篇文章最突出的特色。请你简短凝练地读这三句话。
  (生读。)
  师:再看这三句话,三句话的顺序能颠倒吗?
  生:不可以。第一句告诉大家原因,第二句告诉大家怎么过桥,第三句提出一个特殊的要求。它们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不能颠倒。
  师:有理有据,我完全赞同。大家想一下,在那个万分危急的时刻,判断如此准确,思维如此清晰,这才是个真正的沉着冷静、有大智慧的老共产党员啊!请你把评语写在黑板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三句话。
  (板书:人物对比)
  【点评】引导学生深挖文本,抓住关键词进行人物对比,进一步感知老汉形象。
  四、走进老汉
  师:此刻,洪水迅速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就在这危急关头,老汉对同一个人却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表现,读一读,揣摩一下是哪两个动作?
  生:揪、推。
  师:我们先来看看“揪”这个动作。谁来读读这段话?
  (出示: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指名读。)
  师:凶得像只豹子,是怎样的凶,你还可以读得更凶一点。
  生: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
  师:对,就是这样凶狠狠的。老汉此时知道这是他的儿子吗?
  生:知道。
  师:那他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儿子从逃生的队伍中揪出来?你从中感受到老汉怎样的品质?如果老汉此时不把小伙子从人群中揪出来,会有怎样的后果?
  生:人群会混乱。
  师:是的。从一个“揪”字,同学们读出了老汉的不徇私情。那老汉不爱自己的儿子吗?谁来读?
  生: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可以说,在这一个噩梦式的深夜,当危险来临时,在人民群众和党员之间,他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人民群众。
  师:别的党员和自己的儿子之间,他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别的党员。
  师:最后的生死关头,在自己和儿子之间,他又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谁?
  生:儿子。
  师:他唯一没有想过的是?
  生:他自己。
  师: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这也是父爱的深沉与浑厚。越是危急的时刻,我们越能感觉到一个人精神的可贵,你想用哪个词来形容一下你眼中的老支书?
  生:舍己为人。(写在黑板上)
  【点评】通过对儿子截然不同的两个动作的深挖,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老汉的人物形象。
  五、升华情感
  师:我们再来读一下这里的描写。课文上到这里,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有一个疑问,课文为什么要到最后才来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谁能给我解答一下?
  生:最后告诉我们,更加能触动我们的内心。
  师:是的,这也是作者的独到之处,设置悬念(板书),引人深思。让我们再来看课文的最后这触动我们内心的描写。“五天后,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请你接着读。
  生接读:“来这里祭奠,她来祭奠两个人,她的丈夫和她儿子。”
  师:两个人——
  生接读:她丈夫和她儿子。
  师:老人家失去了世界上最亲的人,丈夫和孩子。对于老支书,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与姓,他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的只是他的形象,还有他在洪水当中的语言、动作,让我们再来一起回味一下。
  师:灾难来临的时候他是一位镇定自若的共产党员,读。
  生读:“老汉清瘦的脸上……像一座山。”
  师:一座山,乡亲们的靠山,再读。
  (生再读。)
  师:在最危险时刻,这位果断的老支书,读。
  生读:“桥窄……。”
  师:沙哑地喊,再读。
  (生读。)
  师:他也是爱着自己儿子的老父亲,读。
  生读: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师:木桥消失了,但是一位老共产党员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架起了生命的桥!此刻,你明白了这篇文章的题目了,这已经不再是现实意义上沟通两岸的桥,而是架起乡亲们由死到生的生命桥,是连接普通群众和共产党员的连心桥,是老支书精神的象征。
  【点评】在一层又一层的朗读中,感知悬念带来的对心灵的触动。
  六、回归表达方法,拓展延伸
  师:课文学完了,我们来看黑板,这节课我们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走进老支书的内心世界,这是很好的写作方法。此外,课文的环境描写、人物对比、设置悬念的表达方法也是我们在阅读这类文章时要特别注意的。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课堂开始阶段,大家提出的问题和疑问,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师:这节课,同学们提出了问题,通过朗读、思考、表达,自己解答了问题,老师给你们点个赞。像老支书这样的人,我们把他称之为“英雄”。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英雄,请同学们课下找一找感动你的人,可以称得上英雄的人,运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和父母、老师、同学交流一下。
  【点评】通过回顾,进一步理清学生思路,落实本课学习目标,加深学生印象。整堂课做到了以学为中心,将预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读为策略,读中悟情,读中悟法。
  (作者单位:山东省济南市丰奥嘉园小学 齐鲁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 王 慧
  E-mail:[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是通过让学生课内大量阅读来学好语文。通俗点说便是在课内,先学好教材这个例子,然后利用教材中所习得的阅读方法去阅读与教材内容、情感、表达方法类似的另一篇文章或另一类文章,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这样不仅能一课一得,习得掌握技能,而且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2018年3月,鹰潭市九小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了“语文主题学习”实验集体备课成果展示,四
期刊
北大教授温儒敏说:“别再说什么应付考试没时间阅读!现在你孩子不阅读,根本应付不了考试。”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诵读与课外阅读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小学六年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语文主题学习”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依托主题丛书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最终实现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学习课文,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自主阅读,
期刊
导 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词语教学相对比较枯燥,但如果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巧妙运用“通读词语、读准字音、读中理解、边读边用”四步骤,课堂激趣,适当评价,就能牢牢抓住孩子们的心,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一、通读词语  师:这篇文章一共13小节,392个字。作者已经92岁了,写得真好。同学们读过吗?  生(齐):读过。  师:这里一共有六个生字词。(课前板书:数学家、学问、任溶溶、猜中、新鲜、
期刊
7月11日至15日, 在江西省教育厅师资处组织下,由中国当代教育名家、国家督学、江西省教育学会会长汤赛南先生领衔,省学前教育教研员卢筱红,宜丰中学校长黄建德,九江六中校长梁明等组成的江西省教育厅讲师团一行四人,深入新疆克州,为全州中小学及幼儿园的书记、校长(园长)作系列教育专题讲学。  选派内地教育专家远赴新疆开展系列教育专题讲学是江西省教育援疆的一个重要举措,特别是此次讲师团由省基础教育泰斗汤赛
期刊
导 读:  整合教学是指把两篇或多篇有关联性的文本结合起来,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对各文本内容进行加工、取舍、重组而进行的教学。比较阅读是运用比较思维进行阅读,是一种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的阅读方法,将其运用在整合教学中,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比较意境,达成教学目标  师:“壮”和“大”的联系好像是很自然的,那“忧”和“大”呢?现在咱们说说王湾的“大”。同学们可以从比较《
期刊
著名特级教师张齐华“认识厘米”一课在引导学生操作、观察、探究等过程中不断形成合理信念:不管从尺的哪一条刻度线开始量,被度量的物体里包含几个1厘米,那么它的长度就是几厘米。这种触及数学学科内核和知识本质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片段一】自主操作,引出本质  师:拿出直尺,先试着量一量红色小棒的长度。  师:谁愿意分享一下你的测量方法和结果?  生:(图1)我把小棒的一头对着直尺上的0,另一
期刊
《背影》这样的经典篇目到底该教些什么,该怎样教,可谓众说纷纭。我既不想人云亦云走老路,也不想借培养什么批判性思维对作品搞些颠覆性的解读。只想遵循并坚守着“语文”应有的规律来设计和组织教学。基于以上认识,这堂课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遵循“问题来源于学生”的原则找到教学的起点。王荣生教授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教学生不懂的,从学生学情出发,选择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内容”。《背影》写于1925年,
期刊
读完著名特级教师刘祥的新作《改变,从写作开始》,收获良多。这不仅是一部关于普通教师如何成长的书,更是一部全面介绍教育写作方法的专著。对于在教育道路上仍彷徨忧困的教师来说,此书无疑是道亮光,能够引导他们走出昏暗。  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内容  朱永新教授领衔的“新教育实验”团队始终倡导教师专业发展的四个“不停”——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写作。刘祥认为,这四个“不停”正如一把尺子,
期刊
摘 要:  常态的阅读一般不能用阅读文学作品方式去阅读实用文,或用“获取信息”的方式去读文学作品。多数研究者认为支玉恒执教的《只有一个地球》阅读取向为“品味语言中的情感”,经过对这篇课例中的话题PCK的仔细分析,发现其表面上虽是“变态”的阅读,实质上却不同于文学作品的“品味语言”。实用文阅读中情感体验阅读方式的跨界,其实是基于特定文本体式的实用文阅读方式的常态回归。阅读教学的持续有效发展,还需要研
期刊
我有幸能随弋阳学习团队到山东泰安参加“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竞赛乡镇组决赛(展示活动)”,两天的观摩学习让笔者真正地走进、了解了“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与实践模式。综观14位来自全国各地优秀教师们的授课类型大都是精读引领课,采取的都是“1+1”的教学模式,学文与学法相融合,以例悟法、略读课和拓展课作为练习,依法自学。如广东的张丽老师执教的《走进奇异的植物园》一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