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有幸能随弋阳学习团队到山东泰安参加“第三届全国小学语文主题学习课堂教学竞赛乡镇组决赛(展示活动)”,两天的观摩学习让笔者真正地走进、了解了“语文主题学习”的理念与实践模式。综观14位来自全国各地优秀教师们的授课类型大都是精读引领课,采取的都是“1+1”的教学模式,学文与学法相融合,以例悟法、略读课和拓展课作为练习,依法自学。如广东的张丽老师执教的《走进奇异的植物园》一课中,教师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完成相应的表格,在学生完成表格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每换一景时作者的用词,适时为学生讲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对“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有了深刻的印象。而后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自主完成丛书篇目的阅读,填写表格,进而让学生在学习到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小练笔。
通过对14堂课的对比与整合,笔者发现所谓的“1+1”不是简单的一篇课文带着一篇丛书文章,而是两篇文章中必须有一个或多个共同点,可以是同一个人文主题也可以是有着相同的语用点。虽然模式相同但是教法万千,随着学段、内容、教者对教材处理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展现出教师独特的教学风采。
这些优秀教师在课堂上运筹帷幄、游刃有余,但不难感知其背后所付出的汗水与辛劳。虽说“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目的是让老师简简单单教,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但“简单”“轻松”的背后一定是老师们的精心准备与精心设计。
一、教学目标去繁从简
作为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总喜欢按照教参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在一节或两节课之内灌给学生,看似面面俱到,实则一堂课结束后有时连教师本人都不知道到底教给了学生什么,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40分钟的时间都在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通过了解“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目标,从而去除多而杂的教学目标做到“一课一得”,让学生由“学过”向“学会”转变,把教师精讲细解的时间省下来带着学生课内大量阅读。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谓是不令人心动的。
那么教龄短、资历浅的教师想要准确抓住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该怎么做呢?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熟记于心,才能较好地把握课标对课时的教学要求,制定出恰当的学习目标;其次是在学期初或者学期开始之前就要熟读所教年级段的课本,了解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及主要内容,也可从单元导读中、文中泡泡语和课后习题中获取重要信息。只有对整本课文了然于心才能完成课堂整合,让课堂实现“一课一得”,节省的时间用以实现让阅读课内化、海量化,才能真正向40分钟要质和量;除了研读课标、熟悉教材外,笔者认为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即不能忽略學生,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主体地位,而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服务的,所以,课前教师的所有准备和设计都应该是在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个性特点等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是有经验的教师会通过预设、交流等方式来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没有经验的教师则应该掌握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或者通过与学生之前的教师进行沟通等,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二、重学轻教
传统的课堂40分钟总能听到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高谈阔论,学生只需端坐静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进行思考、解答。而新课标强调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法,做到“重学轻教”,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举个简单的例子:三年级的《陶罐与铁罐》这篇课文,如果是以传统教法,多数教师可能会从“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来教,一堂课结束,学生可能除了要掌握的生字、词语外就知道了要向陶罐子学习,不能像铁罐子一样傲慢无礼、轻蔑他人。而换作“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教师可能会以文中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贯穿全文,学生不仅学会了正确对待人和事的方法,还学会了神态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有的教师也可能会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让学生使用各种方法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促讲。也有的教师可能会从“童话”这一体裁入手,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童话的特点,学写童话。也许还有更多的可能,笔者就不一一举例。通过举例和对比笔者想要表达的是 “重学轻教”的思想,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体会情感也就是更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课堂上的重难点全都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更多的是听与记,而笔者后面所举的例子讲的是在新理念下的教学注重的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甚至更倾向于工具性,利用教材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实现“教课文”到“拿课文教”的思想转变。
三、加大课内阅读量
在传统教学中,一册语文课本总共只有30多篇课文,如果一学期只学习一本书那么学生的阅读量远远不达标,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当然爱好阅读的孩子一定能够完成甚至超标完成,但不爱阅读的孩子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自主阅读真的能够做到吗?恐怕结果并不乐观,并且在提倡“减负”的大环境下,为学生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无疑是又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阅读效果也难以保证。所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把课外阅读放在课内进行,不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且教师还能随时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和效果,是非常可取的。
“遇见优秀,终将美好”,感恩在山东泰安遇到的这些优秀的教育先行者。教师常常被学生当作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耳濡目染,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尤为重要。既然要求学生大量阅读,那么作为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有人说:“一个热爱读书的老师,教得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一个不喜欢读书的教师,教得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要通过整合教学节省时间,授之以渔,然后利用节省出来的课内时间,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师生一起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的确!只有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才能带领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一切转变先从教师自身开始。
(作者单位: 江西省弋阳县港口小学)
责任编辑 王 慧
E-mail:[email protected]
通过对14堂课的对比与整合,笔者发现所谓的“1+1”不是简单的一篇课文带着一篇丛书文章,而是两篇文章中必须有一个或多个共同点,可以是同一个人文主题也可以是有着相同的语用点。虽然模式相同但是教法万千,随着学段、内容、教者对教材处理角度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展现出教师独特的教学风采。
这些优秀教师在课堂上运筹帷幄、游刃有余,但不难感知其背后所付出的汗水与辛劳。虽说“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目的是让老师简简单单教,让学生轻轻松松学,但“简单”“轻松”的背后一定是老师们的精心准备与精心设计。
一、教学目标去繁从简
作为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总喜欢按照教参把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在一节或两节课之内灌给学生,看似面面俱到,实则一堂课结束后有时连教师本人都不知道到底教给了学生什么,重点不突出,难点未突破。40分钟的时间都在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因此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通过了解“语文主题学习”实验的目标,从而去除多而杂的教学目标做到“一课一得”,让学生由“学过”向“学会”转变,把教师精讲细解的时间省下来带着学生课内大量阅读。这种教学模式不可谓是不令人心动的。
那么教龄短、资历浅的教师想要准确抓住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该怎么做呢?首先教师要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只有对每一学段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熟记于心,才能较好地把握课标对课时的教学要求,制定出恰当的学习目标;其次是在学期初或者学期开始之前就要熟读所教年级段的课本,了解本册教材的编写意图及主要内容,也可从单元导读中、文中泡泡语和课后习题中获取重要信息。只有对整本课文了然于心才能完成课堂整合,让课堂实现“一课一得”,节省的时间用以实现让阅读课内化、海量化,才能真正向40分钟要质和量;除了研读课标、熟悉教材外,笔者认为还有至关重要的一点,即不能忽略學生,学生在课堂上占有主体地位,而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服务的,所以,课前教师的所有准备和设计都应该是在学生的学习基础上进行的,只有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及个性特点等有一定的了解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是有经验的教师会通过预设、交流等方式来确定适合的教学目标,没有经验的教师则应该掌握学生之前已经学过的知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或者通过与学生之前的教师进行沟通等,多方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
二、重学轻教
传统的课堂40分钟总能听到教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高谈阔论,学生只需端坐静听,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再进行思考、解答。而新课标强调教学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科学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这便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法,做到“重学轻教”,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举个简单的例子:三年级的《陶罐与铁罐》这篇课文,如果是以传统教法,多数教师可能会从“这篇课文写了什么人?”“发生了什么事?”“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来教,一堂课结束,学生可能除了要掌握的生字、词语外就知道了要向陶罐子学习,不能像铁罐子一样傲慢无礼、轻蔑他人。而换作“语文主题学习”的课堂,教学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教师可能会以文中描写人物神态的词语贯穿全文,学生不仅学会了正确对待人和事的方法,还学会了神态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有的教师也可能会抓住人物的神态、语气,让学生使用各种方法朗读,以读代讲,以读促讲。也有的教师可能会从“童话”这一体裁入手,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童话的特点,学写童话。也许还有更多的可能,笔者就不一一举例。通过举例和对比笔者想要表达的是 “重学轻教”的思想,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体会情感也就是更注重语文的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的工具性,课堂上的重难点全都由教师一手包办,学生更多的是听与记,而笔者后面所举的例子讲的是在新理念下的教学注重的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甚至更倾向于工具性,利用教材教会学生学习方法,实现“教课文”到“拿课文教”的思想转变。
三、加大课内阅读量
在传统教学中,一册语文课本总共只有30多篇课文,如果一学期只学习一本书那么学生的阅读量远远不达标,大多数教师的做法是给学生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当然爱好阅读的孩子一定能够完成甚至超标完成,但不爱阅读的孩子在没有人监管的情况下自主阅读真的能够做到吗?恐怕结果并不乐观,并且在提倡“减负”的大环境下,为学生布置课外阅读的任务无疑是又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阅读效果也难以保证。所以“语文主题学习”实验把课外阅读放在课内进行,不仅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且教师还能随时了解学生阅读情况和效果,是非常可取的。
“遇见优秀,终将美好”,感恩在山东泰安遇到的这些优秀的教育先行者。教师常常被学生当作榜样,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耳濡目染,语文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影响尤为重要。既然要求学生大量阅读,那么作为教师更应该以身作则。有人说:“一个热爱读书的老师,教得再差也差不到哪里去;一个不喜欢读书的教师,教得再好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优秀的教师,就是要通过整合教学节省时间,授之以渔,然后利用节省出来的课内时间,领着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师生一起在书的海洋里尽情遨游。”的确!只有一个喜欢读书的教师才能带领一群喜欢读书的孩子在文字的世界里旅行。一切转变先从教师自身开始。
(作者单位: 江西省弋阳县港口小学)
责任编辑 王 慧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