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文是发展学生素质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学生语文水平高低的综合考察。但大多数学生一提起作文,就畏惧、厌烦,它成为许多学生头痛的“顽症”,如何才能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呢?对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从多方面入手,采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卸下思想包袱,激发写作兴趣,经常鼓励,加强辅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包袱;激发;积累;鼓励;训练
每当上作文课,大部分学生显得无精打采,教师有时也束手无策,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的有板有眼,从选材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三言两语, 干巴巴的,或者假话连篇,让人沮丧。那么,在习作教学中该采取哪些途径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一、卸下思想包袱,激发写作兴趣
在一次测试学生对作文抱什么态度的调查中,认为喜欢作文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是作文基础较好,常受老师表扬的学生;而抱不喜欢作文的学生占了百分之七十左右,大多学生谈到作文就头痛,心里已经畏惧了作文,就更别说把作文写得优美、生动了。特别是作文基础差的学生,越怕越差,越差越怕,形成恶性循环。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首先就是帮学生卸下这个沉重的思想包袱,让学生不再畏惧作文。充分了解学生作文水平,适当放宽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练习写作,而不是限定写同一个内容。平时写作文,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准备,比如,一般的语文老师都是当天布置要求学生当天完成。而小学生每天要完成语文、数学、英语等作业,要写好一篇作文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让学生花三天的时间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找灵感,找资料,从心理上减轻学生的负担。另外,不给学生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写出心中的话,写出自己的见解。降低门槛,不论学生写得怎样,只要是自己写的都给予肯定,因不同学生不同水平给分,杜绝抄袭现象,逐渐让学生感到作文是一件愉快的事,写自己的话、自己的见解就能得到肯定。
二、写作源于生活,取于生活
小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愁没材料可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教导学生要从生活中汲取原始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对此我们要善于做生活笔记,多留意身边的事情,并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 著名作家茅盾告诉我们:“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可是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仅做生活的旁观者。而且我们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介绍一些课外书籍,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时事,让学生多了解社会,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除此以外,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还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
在农村,有一些老师说:“农村信息闭塞,学生见闻受到限制,缺少课外读物,所以作文学生觉得可写的东西不多。”其实不然,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农村的优势,挖掘作文源泉。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内容。在训练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捕捉所看、所见、所做、所感,如四季的景色、田间的庄稼、使用的家具、参与的农活、山中的花草树木、自然中的鸟兽鱼虫、来往的亲戚朋友……身边的人、事、景、物无处不有,关键是要善于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之人,练说练写这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一旦解决材料来源,就使学由“恨之”到“乐之”,逐步
培养作文兴趣。
三、经常鼓励,树立写作信心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与成人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对于学生的作文,笔者经常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并加以评论。笔者的作文评语经常以鼓励为主,始终给予学生信心,使学生坚持习作训练,不断取得进步。笔者教的学生中,有些原本作文水平很不理想,当他们的习作有一点进步时就加以表扬,而对他们习作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不是横加指责,而是耐心指导。笔者认为与其在学生的习作中评上“语句不通”,不如找出习作中少数写得清楚、连贯的句子或几个用得正确的词语批上“这几句写得通顺连贯”“词语用得恰当”。这两种不同的评语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试想,原本对习作已缺乏信心的学生,愿意接受哪一种评语呢?
四、加强辅导,提高写作技巧
指导学生习作,既要使他们知道写什么,又要指导他们“怎么写”。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中心,然后指导学生围绕中心选题。切忌审题不清,中心不突出。如训练学生写作《我家的一个星期天》,笔者要求学生先确定中心,是写“愉快有趣的星期天”“烦恼的星期天”还是“忙碌而有意义的星期天”。然后要求学生按顺序写。注意把事情经过写具体,突出“有趣”“烦恼”还是“忙碌而有意义”的中心。选材时时刻刻围绕中心,突出中心。再次,笔者非常注重辅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学生写好的草稿上缴,通阅一遍,了解当次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选取典型的习作进行重点评改。草稿发还给学生,同桌互改,小组互改,自己修改。再誊抄一次交由老师批改。
五、改写、扩写、续写的训练
平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现代语言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或从景物方面加以描绘,或从人物动作 、神态方面展开想象,具体描写,或者充分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如《秋思》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借景抒情,指导学生把诗人思乡怀亲的情景用具体抒情的文字充分表达出来。
由于表达的需要,课文中有的情节写得较简单概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扩写。把那些比较简要的句子或片断加以扩充、拓展,使之具体详尽。例如《梅花魂》中,外祖父“吟诗落泪”“思国伤怀儿”这两件事是略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扩写,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突出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表露了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延伸课文内容、进行续写。如学完《自己的花儿是让别人看的》后你是否想到自己能像德国人那样在生活中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让学生续写。这些与阅读紧密结合的作文训练方法,不仅拓展了语言文字的训练面,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潜在的创造力。
六、坚持不懈,争取更大的進步
俗话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学生习作也是如此。要争取习作水平的进步还要常常练笔。笔者常常鼓励学生写日记,读书笔记或给亲人朋友写信交流。比如:每年“三八”妇女节,我要求全班同学制作卡片送去对妈妈的祝福并把平时不敢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一并送给妈妈;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结束了,让学生随即记下刚才的见闻或印象最深的一幕。这样许多平时习作水平不高的学生也能把真情实感写下来,时刻记下生活的点滴。这样不断练习,学生作文水平定能不断进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者坚信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卸下学生对作文畏惧的思想包袱,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爱上写作,轻松写作,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 包袱;激发;积累;鼓励;训练
每当上作文课,大部分学生显得无精打采,教师有时也束手无策,提起作文,学生害怕,教师头痛,教师指导的有板有眼,从选材一直到开头结尾,语言车载船装,但学生作文依然是三言两语, 干巴巴的,或者假话连篇,让人沮丧。那么,在习作教学中该采取哪些途径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呢?
一、卸下思想包袱,激发写作兴趣
在一次测试学生对作文抱什么态度的调查中,认为喜欢作文的学生寥寥无几,大多是作文基础较好,常受老师表扬的学生;而抱不喜欢作文的学生占了百分之七十左右,大多学生谈到作文就头痛,心里已经畏惧了作文,就更别说把作文写得优美、生动了。特别是作文基础差的学生,越怕越差,越差越怕,形成恶性循环。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首先就是帮学生卸下这个沉重的思想包袱,让学生不再畏惧作文。充分了解学生作文水平,适当放宽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想写的内容练习写作,而不是限定写同一个内容。平时写作文,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准备,比如,一般的语文老师都是当天布置要求学生当天完成。而小学生每天要完成语文、数学、英语等作业,要写好一篇作文花费的时间就更多了。针对这种情况,笔者让学生花三天的时间去完成老师布置的作文,学生可以有足够的时间找灵感,找资料,从心理上减轻学生的负担。另外,不给学生设定太多的条条框框,让学生写出心中的话,写出自己的见解。降低门槛,不论学生写得怎样,只要是自己写的都给予肯定,因不同学生不同水平给分,杜绝抄袭现象,逐渐让学生感到作文是一件愉快的事,写自己的话、自己的见解就能得到肯定。
二、写作源于生活,取于生活
小学生怕写作文的主要原因是愁没材料可写,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教导学生要从生活中汲取原始素材,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不计其数的新鲜事,对此我们要善于做生活笔记,多留意身边的事情,并学会评价、鉴赏美丑、善恶、人生世态。 著名作家茅盾告诉我们:“应当时时刻刻身边有一枝铅笔和一本草簿,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可是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可见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仅做生活的旁观者。而且我们要尽可能创造条件,多给学生介绍一些课外书籍,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时事,让学生多了解社会,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除此以外,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笔者还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
在农村,有一些老师说:“农村信息闭塞,学生见闻受到限制,缺少课外读物,所以作文学生觉得可写的东西不多。”其实不然,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发挥农村的优势,挖掘作文源泉。农村有着广阔的天地,有着说不完道不尽的内容。在训练时,要积极引导学生捕捉所看、所见、所做、所感,如四季的景色、田间的庄稼、使用的家具、参与的农活、山中的花草树木、自然中的鸟兽鱼虫、来往的亲戚朋友……身边的人、事、景、物无处不有,关键是要善于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之人,练说练写这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一旦解决材料来源,就使学由“恨之”到“乐之”,逐步
培养作文兴趣。
三、经常鼓励,树立写作信心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与成人存在着巨大的差别,对于学生的作文,笔者经常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去认识并加以评论。笔者的作文评语经常以鼓励为主,始终给予学生信心,使学生坚持习作训练,不断取得进步。笔者教的学生中,有些原本作文水平很不理想,当他们的习作有一点进步时就加以表扬,而对他们习作中出现的问题,笔者不是横加指责,而是耐心指导。笔者认为与其在学生的习作中评上“语句不通”,不如找出习作中少数写得清楚、连贯的句子或几个用得正确的词语批上“这几句写得通顺连贯”“词语用得恰当”。这两种不同的评语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试想,原本对习作已缺乏信心的学生,愿意接受哪一种评语呢?
四、加强辅导,提高写作技巧
指导学生习作,既要使他们知道写什么,又要指导他们“怎么写”。首先引导学生认真审题,明确中心,然后指导学生围绕中心选题。切忌审题不清,中心不突出。如训练学生写作《我家的一个星期天》,笔者要求学生先确定中心,是写“愉快有趣的星期天”“烦恼的星期天”还是“忙碌而有意义的星期天”。然后要求学生按顺序写。注意把事情经过写具体,突出“有趣”“烦恼”还是“忙碌而有意义”的中心。选材时时刻刻围绕中心,突出中心。再次,笔者非常注重辅导学生修改自己的习作。学生写好的草稿上缴,通阅一遍,了解当次学生习作存在的问题,做好记录,选取典型的习作进行重点评改。草稿发还给学生,同桌互改,小组互改,自己修改。再誊抄一次交由老师批改。
五、改写、扩写、续写的训练
平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现代语言把古诗文改写成记叙文,或从景物方面加以描绘,或从人物动作 、神态方面展开想象,具体描写,或者充分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如《秋思》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借景抒情,指导学生把诗人思乡怀亲的情景用具体抒情的文字充分表达出来。
由于表达的需要,课文中有的情节写得较简单概括。可以指导学生进行扩写。把那些比较简要的句子或片断加以扩充、拓展,使之具体详尽。例如《梅花魂》中,外祖父“吟诗落泪”“思国伤怀儿”这两件事是略写。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扩写,学习塑造人物形象,突出表达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表露了华侨老人的中国心。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延伸课文内容、进行续写。如学完《自己的花儿是让别人看的》后你是否想到自己能像德国人那样在生活中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让学生续写。这些与阅读紧密结合的作文训练方法,不仅拓展了语言文字的训练面,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潜在的创造力。
六、坚持不懈,争取更大的進步
俗话说,“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学生习作也是如此。要争取习作水平的进步还要常常练笔。笔者常常鼓励学生写日记,读书笔记或给亲人朋友写信交流。比如:每年“三八”妇女节,我要求全班同学制作卡片送去对妈妈的祝福并把平时不敢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一并送给妈妈;六一儿童节的庆祝活动结束了,让学生随即记下刚才的见闻或印象最深的一幕。这样许多平时习作水平不高的学生也能把真情实感写下来,时刻记下生活的点滴。这样不断练习,学生作文水平定能不断进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笔者坚信只要持之以恒,一定能卸下学生对作文畏惧的思想包袱,培养学生对作文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爱上写作,轻松写作,从而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