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从一粒米说起》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主题二《不可丢掉的传家宝》中第五课的内容。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结合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有实质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大多数是三东村农村子弟,有部分是外来工子弟,由于社会进步了,生活富裕了,节约粮食的观念十分薄弱,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来看,节约的意识不强。为什么生活好了仍需讲节约?为了使更多的同学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在这节课,通过课前调查、观看录像、动手算算等等形式,让孩子们深深地认识到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体会到粒粒皆辛苦,树立粮食光荣的美德。
三、教学目标
1.对生活节约与浪费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节约的意识。
2.感受、认识节约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节俭的重要意义。
3.学习积累生活中节约的方法和窍门。
四、重点难点
感受、认识节约的重要性,对生活节约与浪费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节约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教师:一杯米、 相关图片、课件、相关表格
学生:完成的课前调查表
六、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从一粒米说起
滴水成河 粒米成箩
珍惜资源 浪费可耻
教学反思:
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定义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而新课程也正是源于生活,为了生活。为了拓展儿童生活,激活教材,我设计的《从一粒米说起》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主题二《不可丢掉的传家宝》中第五课的内容。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结合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有实质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力求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追寻德育真谛,回归生活。本校六年级学生是由三东村农村子弟及部分外来工子弟组成,由于社会进步了,生活富裕了,节约粮食的观念十分薄弱,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来看,节约的意识不强。为什么生活好了仍需讲节约?为了使更多的同学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在这节课,通过课前调查、观看录像、动手算算、课外调查统计等等形式,让孩子们深深地认识到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体会到粒粒皆辛苦,树立节俭粮食光荣的美德。
1.师生互动,生成话题。新课程提倡“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体验,用儿童的方式去研究”,因为学生有在校搭食的生活背景,对浪费却没有引起足够注意,没有“在场”感。我试图把这种关系凸显出来,从农作物开始,让学生从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由学生主体生成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生成的问题通过观看身边事、师生互动、计算、视频观看等方式展开探索活动,这设计在本节课是比较理想的。
2.唤醒生活记忆,拓展生活经验。小故事大道理,小活动大德育。由简单的“一粒米”开始,通过观看视频,思考;结合自己亲身饮食情况谈感受;尤其是观看国内国外生活视频,通过对比感受贫苦生活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之一。在问题激活这一环节的设计,到底有多少人还处在缺饮缺食的贫困线下?这个问题由学生的问题而生成,对教材又是一次拓展。进行小组合作學习,讨论问题、写出节俭宣传语,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思想。
3.挖掘课程资源,进行调查活动。让学生充分讨论,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合作任务,运用喜欢的方式进行生活调查,老师与学生一起回放生活镜头,懂得如何珍惜,播放这一教学设计是本节课的升华。达成了教学目标。也为课后观察及记录节俭情况打下基础。
4.问题拓展延伸,打通生活通道。我精心设计了古诗《悯农》、国内、国外贫困线下人们生活的情景,升华了感情。在《缺粮食资源会引起社会街头暴乱》将问题拓展延伸,进一步升华了学生对粮食,甚至是资源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教学总结语的设计既还原了生活,又提炼了生活,触动情感,提升价值观,让品德课堂升华到社会问题、国际问题,达成了教学目标。
5.不足之处:(1)课件关键视频缺少配套音乐,让学生更能动情;(2)“粒米成箩”的演示计算上较为简单,缺乏更强的说服力;(3)过渡语需要进一步提炼。
《从一粒米说起》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主题二《不可丢掉的传家宝》中第五课的内容。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结合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有实质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大多数是三东村农村子弟,有部分是外来工子弟,由于社会进步了,生活富裕了,节约粮食的观念十分薄弱,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来看,节约的意识不强。为什么生活好了仍需讲节约?为了使更多的同学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在这节课,通过课前调查、观看录像、动手算算等等形式,让孩子们深深地认识到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体会到粒粒皆辛苦,树立粮食光荣的美德。
三、教学目标
1.对生活节约与浪费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节约的意识。
2.感受、认识节约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节俭的重要意义。
3.学习积累生活中节约的方法和窍门。
四、重点难点
感受、认识节约的重要性,对生活节约与浪费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节约的意识。
五、教学准备:
教师:一杯米、 相关图片、课件、相关表格
学生:完成的课前调查表
六、教学设计
板书设计:
从一粒米说起
滴水成河 粒米成箩
珍惜资源 浪费可耻
教学反思:
陶行知对生活教育的定义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而新课程也正是源于生活,为了生活。为了拓展儿童生活,激活教材,我设计的《从一粒米说起》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主题二《不可丢掉的传家宝》中第五课的内容。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结合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有效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有实质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力求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追寻德育真谛,回归生活。本校六年级学生是由三东村农村子弟及部分外来工子弟组成,由于社会进步了,生活富裕了,节约粮食的观念十分薄弱,从学生的行为习惯来看,节约的意识不强。为什么生活好了仍需讲节约?为了使更多的同学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因此在这节课,通过课前调查、观看录像、动手算算、课外调查统计等等形式,让孩子们深深地认识到农民伯伯的辛勤劳动,体会到粒粒皆辛苦,树立节俭粮食光荣的美德。
1.师生互动,生成话题。新课程提倡“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心灵去体验,用儿童的方式去研究”,因为学生有在校搭食的生活背景,对浪费却没有引起足够注意,没有“在场”感。我试图把这种关系凸显出来,从农作物开始,让学生从无意识变为有意识,由学生主体生成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生成的问题通过观看身边事、师生互动、计算、视频观看等方式展开探索活动,这设计在本节课是比较理想的。
2.唤醒生活记忆,拓展生活经验。小故事大道理,小活动大德育。由简单的“一粒米”开始,通过观看视频,思考;结合自己亲身饮食情况谈感受;尤其是观看国内国外生活视频,通过对比感受贫苦生活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之一。在问题激活这一环节的设计,到底有多少人还处在缺饮缺食的贫困线下?这个问题由学生的问题而生成,对教材又是一次拓展。进行小组合作學习,讨论问题、写出节俭宣传语,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思想。
3.挖掘课程资源,进行调查活动。让学生充分讨论,通过课前、课中、课后的合作任务,运用喜欢的方式进行生活调查,老师与学生一起回放生活镜头,懂得如何珍惜,播放这一教学设计是本节课的升华。达成了教学目标。也为课后观察及记录节俭情况打下基础。
4.问题拓展延伸,打通生活通道。我精心设计了古诗《悯农》、国内、国外贫困线下人们生活的情景,升华了感情。在《缺粮食资源会引起社会街头暴乱》将问题拓展延伸,进一步升华了学生对粮食,甚至是资源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教学总结语的设计既还原了生活,又提炼了生活,触动情感,提升价值观,让品德课堂升华到社会问题、国际问题,达成了教学目标。
5.不足之处:(1)课件关键视频缺少配套音乐,让学生更能动情;(2)“粒米成箩”的演示计算上较为简单,缺乏更强的说服力;(3)过渡语需要进一步提炼。